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B.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C.《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B.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破荷叶可恨”的意见。C.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D.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A.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C.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D.《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4.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5.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答案】1.C2.C3.D4.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5.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以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的字词改动为切入点,分析了《红楼梦》中角色间的微妙互动以及文本细节背后的深层逻辑。第一篇文章探讨了黛玉的改字是“随文立训”的体现,意在强化她对宝玉的影响力;第二篇文章则通过版本考证和意境分析,论证了“枯”字改为“残”字并非偶然错误,而是曹雪芹有意识的文本处理。这种考辨既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知。【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然包括贾宝玉在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第六十七……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应该是八月下旬”可知,“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所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根据材料一“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可知,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所以,林黛玉改字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根据材料一中“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因为她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根据材料一中“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可知,林黛玉为了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故她改“枯”为“残”。根据材料二中“‘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和她自己的性情以及她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喊山人吴海涛“哟呵……呵……”一声声吆喝,极有穿透力地回荡在古老的山野之间。山的主人是“山神”。山神庙里的山神主宰山里的大事小情、婚丧嫁娶、开山动土,山里人逢年过节都要向山神祈福。渐渐地,有了喊山的习俗。十里不同俗,童年时,故乡保持着这种传统。喊山人是村里的壮汉,声音高亢,具有穿透力,声音里蕴含着大山人的豪迈、朴拙、倔强和强悍。他正是我本家堂二哥,刚从部队退伍的山里娃,年轻力壮正当年,头戴白羊肚毛巾,内穿白色上衣,外套光板羊皮袄,腰系一条红布,透出了年轻人的活力。喊山是在山神庙的戏台上。每年春节,村民们便开始登台唱山东梆子大戏,①人们自行粉墨一番,生旦净末、吹拉弹唱,不输城里大戏。开锣前,看着天上的太阳,戏把头要喊山,内容就是祈祷家乡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祈祷大山丰收,喊山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主持。“山神爷,恰建正月初三吉日,祈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喊山人,我堂二哥,大声重复老先生的话,如悠悠的歌声,传向冰扑的河流,带着水音,飞向耸立的山岭,碰撞在高耸的山峰,撞在坚硬的峭壁上,又折回,悠悠荡荡传回山神庙。这声音像撞在那棵千年的树上,波浪式地此起彼伏,荡荡悠悠又回到了山神庙的戏台,传回到山村人的心里。一阵急促的锣鼓点,打在老百姓心里,回响在空旷寂寞的大山里。戏曲喊动了冬天沉睡的大山,喊醒了猫冬的山乡人民,喊醒了封闭僻静的小山村。突然,大戏台下,一个迈着沉重步伐的人走向台中央,挥手向台下示意:安静。瞬间,台上台下鸦雀无声,村主任走上舞台,向全体村民动员:“乡亲们……封闭多少年的山村,经村里决定,为造福子孙后代,年后各家出工,在村边开凿一条走出大山的隧道……“哗——”山里人们用力鼓掌。“正月十八”是个吉祥日,开凿山洞的乡亲们都来了,带来了铁锤、钢钎、爆破的炸药。工地插上了多面红旗,父老乡亲们头戴柳条编的安全帽,腰系麻绳,集合在将要开凿的大山下,满怀信心地等待命令。开山是有规矩的,动工前要祭祀山神,祈祷保佑平平安安。堂二哥是爆破手,因为在部队里学习过爆破。此时他带领乡亲们烧上香,摆上三牲、三素、三果大供,跪在大山面前。堂二哥大喊:“山神爷,村里后生给您磕头了!”喊山人求神的喊声悠悠荡荡传向大山深处,碰撞到大山峭壁后,又飘飘洒洒地传回开山人的耳膜。堂二哥下令:“爆破凿眼开动!”伴随着有节奏的“叮咚”声,开凿地眼开始了!老少搭配、父子搭配,一凿三摇,准确地打在钎杆上。炮眼打好了,爆破人员开始装药、连线。堂二哥手拿铁桶喇叭,向山上的爆破手发号施令,让他们检查炮眼的电线连接是否安全,检查好后退到安全的地方。随即,堂二哥手拿大喇叭开始喊:“周围的老乡亲,开始放炮,请大家远离炮区!”堂二哥开始倒数:“十、九、八……三、三、一,起爆!”“轰轰隆隆”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回荡在大山、回响在原野,惊飞的鸟腾空而起,浓浓的尘埃弥浸了大山。跑停了。周围的乡亲听到了报数人的喊声,欢呼声响彻环抱的群山。②“叮咚,叮咚”的锤声伴奏着春天的序曲,和大山人开凿大山的心跳融为一体。夏天,一场场暴雨,冲刷出一道道沟,给施工增添了难度,潮湿的涵洞里泛着闷热,山上渗透的雨水、劳动中辛勤的汗水,交织在一起,非常难受,年轻的小伙赤身在抡锤,汗水、雨水、泪水,从额头滴落在腮边,流到嘴里,混合的水是苦的,是涩的,也是甜的。从肩上取下毛巾,用颤抖的手擦一把汗,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堂二哥,③堂堂的汉子,流下了是感动,也是激情的泪水,他默默地仰起头,双手紧握在一起,用力吐上一口口水,抓起锤把抡了起来。涵洞里,怪声此起彼伏,向外运石子的人肩担、手推,来往有序。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拦住了去路!郑万山大爷年纪七十有三,是一位淳朴憨厚的老人,一辈子与大山打交道,开山采石有丰富的经验。前些年带人开山起石板,在村里首屈一指,人称“石把头”。他与十八岁的孙女些子结成了“对子”,些子掌锤,老把头掌钎。老人家深知,雨季石头是不稳定的,常有滑坡现象,昨晚的一场大雨,虽然把青山洗涤得无比清新,但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老石正是一个有心人,一边休息,一边观察石头的动静,突然,他看到一块巨石有移动的迹象,说时迟,那时快,他大喊:“小心!躲开!”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巨石即将滚落处的小羊倌推到一边。几乎同时,老石匠用手中的工具,微微点了一下正滚下的石头,千钧一发间,石头竟改变了方向,年轻人躲过了一难!然而,随巨石滚下的另外一块,却砸中了老石匠的腿和腰,经医生诊断,老石匠腰和腿粉碎性骨折,失去了站立的能力。④可,乡亲们开山凿洞的心没倒。通车那天,人们在山神庙旁古柏下又搭上了戏台,市领导为通车剪彩。而那万山大叔,长眠在离隧道不远的山坡上。我背着母亲缝的铺盖,斜跨泛黄的军包,从这个隔绝了多少个世纪的涵洞里走出,走向了更远的世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吆喝声开头,既照应了题目“喊山”,凸显其嘹亮,具有穿透力的特点,又开启下文对于喊山习俗的介绍。B.喊山人是村里的壮汉,喊山日期一般都在吉日,喊山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主持,由此可推知喊山的重要性。C.文章两次描述喊山之声,第一次声音最终折回山神庙,传回人们心里;第二次只传到人们耳膜,这表明开山行动不会顺利。D.喊山人堂二哥退伍军人的身份,村主任动员村民开凿大山的隧道,市领导为通车剪彩等,使文章具有了一抹政治色彩。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句①中“自行”表现出大山人对戏曲形象的重视,希望展现自身高超技艺。B.语句②诗一般的语言写出春之初,初开隧道时大山人内心的愉悦与欣喜之情。C.语句③中堂二哥“感动”“激情”的泪水来自村民热火朝天的辛勤劳作。D.语句④单独成段,既与老石匠无法站立形成反差,又点出隧道开通的重要原因。8.关于“郑万山大爷”这个段落,写出了作者多种情感,请加以概括。9.文章题目为“喊山人”,为何处处都能感到“我”的存在?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答案】6.C7.A8.①对郑万山大爷具有丰富开山经验的赞美。②对七十多岁的郑万山大爷积极参与这次开山,敏锐洞察并时刻关注危险的敬重。③对郑万山大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助小羊倌行为的钦佩。④对郑万山大爷失去站立能力的愧疚和遗憾。9.①“我”是文章的叙述者,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便于叙述和抒情。②“我”是事件的见证者,见证了喊山人不同的愿望:由最初的为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祈祷转变为为开凿隧道安全进行祈祷。③“我”是“喊山人”喊山这一行为的受益者,文章最后由“我”走向更远的世界,表现其美好愿望的实现,由此赞美喊山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表明开山行动不会顺利”错误,喊山的声音无论是传到内心还是耳膜,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并不能说明只“传到‘耳膜’就暗示出开山行动不会顺利”。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A.“对戏曲形象的重视,希望展现自身高超技艺”错误,“自行”一词表现出大山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而非“对戏曲形象的重视”;此外“高超技艺”是“我”对大山人技艺的肯定,而非大山人“希望展现自身高超技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在“郑万山大爷”这个段落中,作者的丰富情感,都寄托在了对大爷的生平经历和言行举止的描述中。其中,根据“一辈子与大山打交道,开山采石有丰富的经验”以及作者及村里人对其“在村里首屈一指,人称‘石把头’”的评价,可以看出对郑万山大爷具有丰富开山经验的赞美。文中开头提到“郑万山大爷年纪七十有三”,可见大爷年龄之高。但他还是“老人家深知……但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老石正是一个有心人,一边休息,一边观察石头的动静”,对大爷行为细节的细致观察,可见,作者对对七十多岁的郑万山大爷积极参与这次开山,敏锐洞察并时刻关注危险的敬重。文中叙述大爷“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巨石即将滚落处的小羊倌推到一边。几乎同时,老石匠用手中的工具,微微点了一下正滚下的石头,千钧一发间,石头竟改变了方向,年轻人躲过了一难!”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助小羊倌行为的高尚。而对于此,作者显然是充满钦佩之情的。最终,“然而,随巨石滚下的另外一块,却砸中了老石匠的腿和腰,经医生诊断,老石匠腰和腿粉碎性骨折,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根据其中的转折词“然而”“却”及大爷的结局,可以看出,作者充满了对郑万山大爷失去站立能力的愧疚和遗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中“他正是我本家堂二哥,刚从部队退伍的山里娃”“我堂二哥,大声重复老先生的话”“堂二哥手拿铁桶喇叭,向山上的爆破手发号施令”等可以看出,“我”是文章的叙述者。文章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展现了事件过程中“我”对乡土传统的留恋,对喊山人辛勤开山的敬佩。所以,用“我”的视角便于叙述和抒情。根据原文“山神庙里的山神主宰山里的大事小情、婚丧嫁娶、开山动土,山里人逢年过节都要向山神祈福。渐渐地,有了喊山的习俗。十里不同俗,童年时,故乡保持着这种传统”可见,童年时的“我”,见证的是喊山人为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祈祷的情感与行为。而此后,“我”却见证了一场颇为与众不同的喊山,即“开山是有规矩的,动工前要祭祀山神,祈祷保佑平平安安……此时他带领乡亲们烧上香,摆上三牲、三素、三果大供,跪在大山面前”可看出,“我”也见证了山里人为开凿隧道安全进行祈祷。所以,“我”是事件的见证者,见证了喊山人不同的愿望。根据文章结尾“我背着母亲缝的铺盖,斜跨泛黄的军包,从这个隔绝了多少个世纪的涵洞里走出,走向了更远的世界”可知,原先鲜有人能走出大山,而开凿隧道之后,“我”这一代年轻人却能穿过隧道,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世界。“我”的出走代表着喊山人走出大山愿望的实现。所以,“我”是“喊山人”喊山这一行为的受益者,文章最后由“我”走向更远的世界,由此赞美喊山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八年,(楚)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腳,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材料二:秦兴师临周①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醚壶酱甄耳,可怀抉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庄王A曰B子C无阻D九鼎E楚国折钩F之喙G足H以为I九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牧,长官,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牧”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B.与,给予,与《促织》“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中“与”字的用法与意思不同。C.若,假如,与《鸿门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若”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D.数,多次,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数”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C.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D.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14.同样是求鼎,“楚王乃归”“齐王乃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D13.(1)保全濒临危亡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之宝,是最实际的利益。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一下。(2)现在大王即使有这样的人力(和物力),但(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我私下替大王担忧这件事。14.①王孙满告诫楚庄王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②九鼎运回齐国需借道魏国或楚国,而两国也觊觎九鼎;③九鼎巨大,运回齐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材料一中,楚庄王问鼎,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回应,强调德行的重要性,隐含对楚国的警示。材料二中,秦国求鼎,东周国君借助齐国力量化解危机,颜率巧妙劝说齐王放弃求鼎,展现了外交智慧。两则故事共同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谋的运用,揭示了德行与权力的关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王说:“你不要依恃九鼎!楚国销毁兵器的尖端,便可以铸成九鼎。”“曰”是对话标志,后面B处断开;“子”主语,“阻”是谓语,“九鼎”是宾语,语意完整,后面E处断开;“折钩之喙”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名词,统治一方的最高首领;/动词,修养。句意:九州的首领都贡献青铜。/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B.正确。动词,给予;/介词,跟。句意: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你父亲回来,自然跟你再算账。C.错误。连词,假如;/代词,你。句意:九鼎如果进入楚国。/你进入上前祝酒,祝酒完毕,请求舞剑。D.正确。副词,多次;/名词,天数、命运。句意:贤卿多次来我齐国。/那么胜负的天数,存亡的命运。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颜率主动为他分忧”理解错误,据原文“周君患之,以告颜率”可知,是东周国君将自己的担忧告知颜率,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寻求解决之道,并非颜率主动分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存危国,美名也”,判断句;“存”,使动用法,使……得以保全;“图”,考虑。(2)“其”,代词,这样、那样;“何途之从”,宾语前置,从何途;“窃”,私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在德不在鼎”“……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知,王孙满告诫楚庄王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②齐王想要借道魏国,颜率说“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想要借道楚国,颜率说“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可知,九鼎运回齐国需借道魏国或楚国,而两国也觊觎九鼎。③根据“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可知,九鼎巨大,运回齐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参考译文:材料一:八年,(楚王)攻打陆浑戎,于是到达洛水,在周的城郊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楚庄王说:“你不要依恃九鼎!楚国销毁兵器的尖端,便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啊呀!君王难道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九州的首领都贡献青铜,铸成宝鼎,画上物形,各种怪异之物都齐备,好让百姓知道天神与鬼怪。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可以享国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腳,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楚王于是撤军回国。材料二:秦国发兵逼近周国的边境,欲索周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周君内心感到担忧,就把这件事告诉颜率。颜率回答:“大王不要过于担心,我愿到东边的齐国去,借兵来救援。”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现在不讲道义,发兵想夺取周国的九鼎。周国的君臣合计,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保全濒临危亡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之宝,是最实际的利益。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一下。”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命大将陈臣思率领去拯救周国,秦兵于是撤回。齐王于是向周国索要九鼎,周君再一次寝食难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周国幸得贵国仗义相助,社稷才安然无恙,我们愿意献上九鼎以表答谢意,就是不知贵国打算从哪条路把它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打算借道于魏国。”颜率说:“这恐怕不妥。魏国君臣为得到九鼎,在晖台之下、少海之上谋划,已经很长时间了。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必然很难再出来。”齐王又说:“寡人将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九鼎如果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们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谋划这件事。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提着掖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弄到齐国,也不像雀鸟落、乌鸦飞、兔子跳、马儿跑那样可以顺畅无阻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搬运其中一鼎就动用人力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此外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也要一应俱全。现在大王即使有这样的人力,但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我私下替大王担忧这件事。”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只要大王能即刻决定好从哪条路搬运,我周国君臣随时待命,准备迁移九鼎。”齐王只好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二)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解析】【导语】这首诗以观月为主题,通过描绘下元节夜晚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首联写天气晴好,次联运用虚实手法描绘山水月景,颈联表达游历计划,尾联则表现出对未来的期许和身世感怀,整体呈现出一种悠闲自在且略带人生思索的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虚实结合”错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虚写,应为喻体。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倒影在水中的明月比喻成“浮图”,从正面描写下元节天气晴好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作铺垫。《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某市高中足球联赛中,一中足球队夺冠。守门员张猛多次精彩的扑球使对方一分未得。在表彰大会上,校长借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扬他。(2)古人对于水面的雾气常有不同的表达,如《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露”和《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烟”都指水汽。(3)小明前往九江研学,正值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所住之地更是芦苇、竹子生长茂密,这让他想到所学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情景相近。【答案】①.一夫当关②.万夫莫开③.白露横江④.水澹澹兮生烟⑤.住近湓江地低湿⑥.黄芦苦竹绕宅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澹、湓。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阿勒泰》播出两天后豆瓣评分人数为3.5万,如今这一数据已经翻倍到了7万,显然,它的长尾效应是值得看好的,只是究竟能爆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是未知数。看好《我的阿勒泰》的长尾效应,一是出于剧集本身的短体量,八集故事总共三百多分钟。它体量迷你,内容高度凝练,叙事,都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剧习惯。二是《我的阿勒泰》的口碑仍在发酵,豆瓣评分也从开分的8.5分上涨到了8.7分,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有大量的“自来水”贡献热度,毕竟无论是爱情线、亲情线,还是剧中的女性生存困境、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代际关系的和解等议题,都有太多的地方值得解读。目前看来,《我的阿勒泰》出圈后,所引发的热潮并未止步于影视圈,而是包含文学与文旅在内。首先是原作销量,《我的阿勒泰》一书在抖音的日均订单量环比电视剧开播前提升718%。此外,被打趣是“新疆旅游宣传片”的《我的阿勒泰》也推动了新疆旅游的热度。开播前两天,阿勒泰地区全平台搜索热度上涨超一倍,酒店预定量与五一期间高峰值拉平。开播后,阿勒泰的百度指数更是一路上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爆”与文中加点的“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爆炒肚片是一道美味菜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食材和调料。B.官方回应云南一村频繁爆响:初步判断属于浅源地震活动,请村民注意安全。C.近期,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的档期爆满,演唱会和健身操比赛同时举行。D.运动完后青筋爆出可能与过度用力、运动量大有关,一般休息后就会逐渐恢复。20.“自来水”因其义务宣传热爱的活动,被称为免费水军。与此类似,“特种兵旅游”脱胎自“特种兵”这一术语,请简述“特种兵旅游”的含义和得名缘由。【答案】18.短小精悍;与日俱增19.C20.含义: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得名缘由:与“特种兵”执行任务时高强度、高效率和挑战性的特点相似。【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短体量”“八集故事总共三百多分钟”等信息可知,《我的阿勒泰》叙事方面很简短但却很精彩,可填“短小精悍”。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第二空,体现“销量”特点,根据后文“《我的阿勒泰》一书在抖音的日均订单量环比电视剧开播前提升718%”可知,销量很大,增长很快,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形容不断增长。有时也指增长很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爆”意思是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A.一种烹饪方法;B.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C.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D.鼓出来。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含义:“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在年轻人中兴起的旅游方式,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以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得名缘由:特种兵执行任务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紧,二是任务重,三是消耗最少。“特种兵旅游”与“特种兵”执行任务时高强度、高效率和挑战性的特点相似,因而得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如今,①,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考古。镌刻在古DNA中的人类演化史可以填补人类历史的缺失环节。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此外,古DNA研究,还证实了我国福建古人群与南岛语系人群的同源性,揭示了新疆和青藏高原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等,帮助人们通过遗传的线索,追溯深藏的历史真相,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不仅表现在青铜器上,②。西周的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一是烧制滑石珠,二是釉砂。带釉的烧制滑石珠作为最早的人工玻璃质材料起源于西亚或南亚,并向世界传播。而在河西走廊及中原,都发现了烧制滑石珠,③?检测分析小河墓地出土的烧制滑石珠上残留的绿色釉后,考古人员发现其与印度哈拉帕文化的烧制滑石珠釉成分比较接近。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答案】21.①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②而且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③它们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22.科技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足迹,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可知,科学技术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中,故此处可填“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可知,此处应填“而且……”;再结合后文“西周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可知,此处应说的是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故此处应填“而且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第③处,结合句末问号,可知此处句式为疑问句,与后文构成问答的关系。结合后文考古人员通过检测分析,发现其与印度哈拉帕文化的烧制滑石珠釉成分比较接近,进而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传播路线,故此处应填“它们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以“科技”为主语,分别概括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由“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可知,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第三段,由“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可知,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自考公共事业管理必考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2017年广东b证试题及答案
- 汽车空调系统的维修与保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考试技能提升同步公务员省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师的考前心理调节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个人职业定位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时效性服务与客户体验试题及答案
- 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0年mpacc英语试题及答案
- 宠物营养师最常见误区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案
- DB34-T 4877-2024 智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指南
-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中建八局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创优策划范本
- DL∕T 2617-2023 2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规范
- 2023年考研数学三真题及答案
-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卡大全(50套直接打印版)
- 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 2024年版-生产作业指导书SOP模板
- DL-T5508-2015燃气分布式供能站设计规范
- 汽车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