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0/wKhkGWekYBKAML0_AAIPxlXYPmc885.jpg)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0/wKhkGWekYBKAML0_AAIPxlXYPmc8852.jpg)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0/wKhkGWekYBKAML0_AAIPxlXYPmc8853.jpg)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0/wKhkGWekYBKAML0_AAIPxlXYPmc8854.jpg)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0/wKhkGWekYBKAML0_AAIPxlXYPmc88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一)(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二)(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9.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三)(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1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 (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 (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15.“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1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四)(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18.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20.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五)(2021·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西湖念语①[宋]欧阳修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21.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2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2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六)(2022·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东坡志林·游沙湖》)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3)下临兰溪
临:_________(4)是日剧饮而归
是:_________26.翻译句子。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2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28.【甲】【乙】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在甲文自嘲与张怀民都是闲人,在乙文自嘲与庞安常都是异人,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七)(2022·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致足下前……今俟罪浔阳,除盥栉①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②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注:①盥栉(ɡuànzhi):梳洗。②畜:蓄积,储藏。2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善解人意
通俗易解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功成名遂
遂心如意C.怀民亦未寝
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少辄醉
少不更事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1.语段(一)中“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32.苏轼与张怀民,白居易与元九是两对好友,你更欣赏哪对好友的相处之道?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八)(2022·江苏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月夜游宝石山记都穆壬戌①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③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天下名山游记选》)注释: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②黄晋卿:黄溍,元人。③靳:吝惜。(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3.请写出下列句子中词的意思。(1)类屏障然
类: (2)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
胜:(3)诚天下之绝境也
诚: (4)第以人情之异
第:3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将以斯夕玩月其上。35.下列诗句中,与“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所表达的情与景关系(赏景之理)不一致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C.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代:蒋捷《虞美人·听雨》)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6.(甲)(乙)两段文字都对月色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中的划线句子,分析说明两文写法的不同;并说说两文作者感情的差异。(九)(2022·辽宁沈阳·二模)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春夜宴从弟①桃花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②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③假我以文章④。会桃花之芳园,序⑤天伦之乐事。群季⑥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⑧。【注释】①从弟:堂弟。②以:原因。③大块:大自然。④文章:缤纷的色彩。⑤序:通“叙”。⑥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⑦惠连:南宋时文学家谢惠连,谢灵运之弟。⑧金谷酒数:《金谷诗序》记载的宴饮的惯例,罚酒三杯。37.选出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B.会桃花之芳园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飞羽觞而醉月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3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40.回答问题。甲乙两文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一个“夜游”,一个“夜宴”。苏轼以A_______排遣悲凉,李白以B_______抒发雅怀。境遇不同,心态也不同,甲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复杂心境的一个词语是C_______,两文作者共同的人生态度是;D_______(AD用自己的话概括,BC用文中的词句。)(十)(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①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②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④么时也不妨熟歇。(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注释】①松风亭:在今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②宇:屋檐。③木末:树梢。④恁(nèn);那。4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力疲乏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若人悟此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C.虽兵阵相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子。(1)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2)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4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4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出苏轼怎样的形象特点?(十一)(2022·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选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干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丙】①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②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贱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选自苏轼《喜雨亭记》)45.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
A.爱怜
B.想法,年头
C.思考,考虑
D.忧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仅,只是
B.不过,可是
C.徒然
D.又如
(3)始治官舍()
A.治理;管理
B.修筑,修建
C.整顿,训练
D.研究
(4)既而弥月不雨()
A.整,满
B.更加,越发
C.广
D.充满4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划分停顿。(限两处)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干此亭其可得耶?4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3)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49.【丙】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0.根据你的读书积累,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一)(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答案】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4.(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5.(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二)(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9.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6.C7.B8.D9.(1)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激,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译文: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10.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点到“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或“积极进取”“享受自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解析】6.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仅;故选C。7.例句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风。之:结构助词,的;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句意: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结构助词,的;C.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D.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之:代词,指曹刿;故选B。8.D.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可知,甲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在承天寺庭院中欣赏月下美景;乙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前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而不是到赤壁欣赏月景;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是:这;造物者:指大自然;藏:宝藏;共适:共同享受。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用与“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相对的“闲人”来写自己,表现了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写作者欣赏美丽的月色,引发哲思: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作者沉醉于眼前的景色,未贬谪的苦闷悲凉,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发我们: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上下求索。【参考译文】【乙我(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三)(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1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 (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 (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15.“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1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答案】11.D12.门
亲自
眼泪
揣测,估量13.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14.(1)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15.“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诗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16.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解析】11.A.“苏轼自夸”有误。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B.“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有误。“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C.“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误。颈联写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故选D。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2)句意为:亲自进入村庄。亲:亲自;(3)句意为:我也忍不住落泪。涕:眼泪;(4)句意为:我私下揣测。度:揣测,估量;13.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昔常不信其言”与“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有转折之意。“以今观之”的结果是“殆有甚者”。故断句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空明,清澈透明。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重点字词:虽,虽然。乏,缺少。犹,还。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据此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乙文内容可知,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根据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参考译文】(甲)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四)(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18.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20.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7.(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
(2)贬谪,流放18.B19.(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20.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句意为: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谪:贬谪,流放;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据此可断句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故选B。19.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2)重点字词:身耕,亲自耕种;妻蚕,妻子养蚕;聊,姑且。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章子厚》中苏轼以轻松洒脱的文字,饶有兴致地向友人讲述村舍琐事趣事,借以倾吐自己领略乡间生活情趣后的闲逸与欣喜。尤其信末作者把牛戏称为“黑牡丹”,并移花接木,巧换概念,风趣而幽默。不过在他闲适的田园之趣里,隐含了一颗更加矛盾与苦痛的心灵。据此分析,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参考译文】(乙)章子厚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五)(2021·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西湖念语①[宋]欧阳修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21.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2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2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21.(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22.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23.(1)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24.(1)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2)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3)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解析】21.考查词语含义。根据词义积累卡提示,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1)“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意思是:于是我明白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的。推测“胜”是“超过”意思;(2)“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意思是: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推测“胜”意思是“美好,优美”。22.考查断句。此句的意思是: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同时,“安”疑问词,一般用在句首,“曲水”名词,一般在句首。据此断句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23.考查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何……无?:哪里没有……?但,只。闲:清闲。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吾:我们;耳:罢了;(2)虽:虽然;固:本来;高会:盛大的宴会。而:但是;幸:幸好;属:属于。2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甲】【乙】两文中的“闲人”理解其多重含义。其一,有“清闲之人”的意思。甲文写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乙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正是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闲暇之时。其二,有”悠闲自适之人”的意思。甲文苏轼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美景时“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中欧阳修“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写出了诗人留恋于西湖山水间,自得其乐之感。其三,有“旷达之人”的意思。甲文作者虽遭遇贬谪,“但”字显示了作者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表现了从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乙文欧阳修辞官之后,“独往”“至欢”“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表现出的也是旷达平和,心无杂念的开阔胸襟。【参考译文】【乙】从前王子猷喜爱竹子,到了人家门前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的躺车,遇到了酒就在路上逗留。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于是就翻看旧有的诗词,写出新的词调,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六)(2022·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东坡志林·游沙湖》)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3)下临兰溪
临:_________(4)是日剧饮而归
是:_________26.翻译句子。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2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28.【甲】【乙】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在甲文自嘲与张怀民都是闲人,在乙文自嘲与庞安常都是异人,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25.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靠近
这26.(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可以看到)水中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我)听说麻桥有个叫庞安常的人,擅长医术,但是耳朵聋,就去请他治病。27.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28.苏轼被贬谪黄州虽然也曾落寞沉痛,但在甲文中他能悠闲欣赏明月美景,在乙文中他开怀畅饮,面对清泉流水写诗表达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两段文字寄寓了苏轼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叹,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为:池下方有条兰溪。临:靠近。(4)句意为: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是:这。2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句中的关键字词有:⑴庭下:庭院中;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⑵闻:听说;善医而聋:擅长医术,但是耳朵聋;往:前往;疗:治病。27.本题考查句子停顿。句意为: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曰”意为说,后面是具体的内容,中间可以断开;“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句式相同可以断开;“也”常做句末语气词,可以断开;故此句停顿为: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以感受到苏轼赏月时的欣喜;根据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感受到有志同道合朋友一起赏月的开心;根据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感受到作者虽然遭遇贬谪,但是心胸旷达,还能以此自嘲;根据乙文“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以感受到苏轼自嘲为“异人”,也可感受到他的豁达;根据乙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是日剧饮而归”可以感受到苏轼与庞安常开怀畅饮,并借诗词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结合两篇文字综合来看,苏轼虽遭贬谪,但并未意志消沉,而是借自然美景,排解内心的忧愁,从而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参考译文】乙: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七)(2022·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致足下前……今俟罪浔阳,除盥栉①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②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注:①盥栉(ɡuànzhi):梳洗。②畜:蓄积,储藏。2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善解人意
通俗易解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功成名遂
遂心如意C.怀民亦未寝
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少辄醉
少不更事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1.语段(一)中“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32.苏轼与张怀民,白居易与元九是两对好友,你更欣赏哪对好友的相处之道?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答案】29.C30.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1.①“念”字下笔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引出下文。②表现出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情感也显得跌宕起伏。32.示例一:更欣赏苏轼与张怀民。苏轼虽处贬谪中,但超脱于物喜己悲,兴来即往寻伴;张怀民不因世俗炎凉而生嫌隙,有呼即应。二人夜游而乐,自在闲适,这种感情难能可贵。示例二:更欣赏白居易与元九。白居易遭到贬谪,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浏览文章并有所收获;元九时常通过书信与白居易交流,以宽慰朋友,两人感情深厚,精神相契。这种境界,令人心向往之。【解析】29.A.解开/了解/明白;B.于是/成就/顺;C.都译为“睡觉”;D.缺少/数量少/年纪轻;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31.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一)文“念无与为乐者”意思是: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有“考虑、想到”之意;作者感受到月色的美好先是“欣然”,内心愉悦,尔后转入“思考”,表现出作者心思的转变,情感富有变化,使文章跌宕起伏;联系后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正是有了前文的“念(考虑)”,才有了后文的寻友赏月,“念”字意味深长,引出下文。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一)文: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联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被贬此地,感受到月色美好便寻友赏月,随性而为,率性洒脱,超脱于物喜己悲,内心旷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怀民与苏轼相伴,在院中散步赏景,张怀民未因世态变化而冷落苏轼,两人月夜闲庭信步,自在闲适,足见两人友谊深厚,令人钦羡。(二)文:(二)文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写给元九的书信;第一段“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第二段“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写元九时常通过书信与白居易交谈,宽慰友人,感情真挚,精神契合;在白居易被贬后,没有抑郁满怀,而是读元九以前的书信,每读一遍便有新的收获,他们的情谊不受时空的限制,令人钦羡。明确观点,再结合对应的内容谈理由即可。【参考译文】(二)自从你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诗,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送到你的面前……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像和你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常常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没过多久,我心里怨恨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思绪很乱,于是追想起此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希望有幸让您试着为我用心看一看。(八)(2022·江苏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月夜游宝石山记都穆壬戌①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③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天下名山游记选》)注释: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②黄晋卿:黄溍,元人。③靳:吝惜。(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3.请写出下列句子中词的意思。(1)类屏障然
类: (2)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
胜:(3)诚天下之绝境也
诚: (4)第以人情之异
第:3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将以斯夕玩月其上。35.下列诗句中,与“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所表达的情与景关系(赏景之理)不一致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C.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代:蒋捷《虞美人·听雨》)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6.(甲)(乙)两段文字都对月色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中的划线句子,分析说明两文写法的不同;并说说两文作者感情的差异。【答案】33.(1)类:像,类似
(2)胜:优美
(3)诚:实在、确实
(4)第:仅,只34.将在这个晚上到(在)这宝石山上赏玩月亮。35.D36.写法:【甲】文中,“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月色“倏焉而变”之美妙,侧面写自己的陶醉之情突出月色之美妙。【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将月色比作水,突出月色的皎洁。感情:【甲】文抒发的是作者赏月时愉悦陶醉之情。【乙】文诗人因“闲”而能尽情欣赏月色的欣慰、陶醉的乐观豁达,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惆怅悲凉。【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像道屏障。类:像,类似;(2)句意:看见西湖岸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很优美。胜:优美;(3)句意:确实是天下绝美的胜境啊。诚:实在、确实;(4)句意:这只是根据人的心情的而有所不同。第:仅,只。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斯:这;夕:指晚上;玩月:赏玩月亮,赏月。35.“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意思是:湖的风光,山的景色,千年以来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只是根据人的心情的而有所不同,所以景物的悲、喜也就随着变化。写人们因景色不同内心情感也随之变化,即“以物喜,以己悲”;A.句意: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写诗人触景生情,与本文表达的情与景关系(赏景之理)一致;B.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写秋夜寂寥,因月落、乌啼而心生愁绪,难以入眠;与本文表达的情与景关系(赏景之理)一致;C.句意: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讲作者少年、壮年时听雨的不同感受,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触景生情;与本文表达的情与景关系(赏景之理)一致;D.句意: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写作者一心只为实现收复失地的祖国大业,留下功勋,展现了作者的满腔爱国热情;作者感情与景物无关;故选D。3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写法:【甲】文“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写阳西下,明月照在轩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多姿;运用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展现月色“倏焉而变”的美妙之景;“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写作者沉浸于眼前的景致之中,举杯痛饮,闲庭信步,忘记入睡,忘记到了什么时辰;运用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写作者的陶醉之情突出月色之美妙。【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将月色比作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月色的皎洁。感情:【甲】文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写月下之景的美好,表现作者赏月时愉悦陶醉之情;联系【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锂电池用特种玻璃粉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二手教练车销售合同格式
- 2025年乳制品代理销售合同
- 2025年阻沙固沙网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不动产权购房合同范本
- 2025年家禽购销合同协议
- 2025年陶瓷基体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健身器材购置合同
- 2025年合伙型股权分配合同
- 2025年度制造业租赁协议样式
- 抚恤金丧葬费协议书模板
- 准备单元 雪地上的“足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大象版
-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三章第二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教案
- NB-T32042-2018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监理规范
- 中国电信入职流程
- 音乐学科阅读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医药设备市场发展分析及市场趋势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基于新课标学习的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社区康复》课件-第二章 社区康复的内容
- 泪道狭窄与阻塞的护理
- 铣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