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2、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表明A.人民公社化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左”倾错误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C.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根本扭转D.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对医疗的要求3、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4、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曲折发展B.“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C.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5、下列考古发现的两幅图片,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6、16世纪的世界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说明()A.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该现象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C.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D.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7、下图展示了世界专利中心在几个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据图可知()

A.思想解放是专利中心确立的直接动力B.专利中心随同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C.专利中心与科学中心的转移趋于一致D.社会革命是专利中心确立的重要前提8、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C.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首先是以资讯的形式传入欧洲。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英国本土化论析》材料二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茶质量的系统方案。

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对英茶叶出口状况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712年1930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现在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经济联合起来,并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通过了关于尽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开始着手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引导农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12年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巩固全盘集体化地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同富农阶级作斗争的举措》的决议,废除了土地租佃法和劳动雇佣法。——摘编自汤德森《试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材料二615年1931月1933日,胡佛总统敦促国会通过《农产品销售法》,拟建联邦农业局,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组成全国性合作社,建立公司以便稳定农产品价格。但1934年由于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猛跌,维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努力失败。1936年《农业调整法》旨在限制农产品的产量。1933年《班克黑德棉花控制法》和年《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是辅助和替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一·五”计划后农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年《农业调整法》的单行法规。13、古代中国在“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磨砺下,逐渐积淀完善了一套较成熟的防疫制度举措。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代(或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你此时代(或我国古代)防疫政策出台的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出发),并谈谈对现在的启示。(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8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长江流域航运大事记图(部分)

——据罗传栋《长江航运史》附录《古代长江航运大事记》整理绘制请提取如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与“长江航运”相关联的信息,白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信息关联,史论结合。)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20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2、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发展是因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而1985年的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赤脚医生”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3、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①②③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与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有关,④错误,BCD选项排除。4、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织户根据市场价格调节生产以及采用机器生产等方式适应了市场化的需要,说明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村手工业者卷入了市场,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排除A项;“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且材料没有体现“织”“耕”分离,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生产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

东汉牛耕反映了农业生产情况,古埃及人放牧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二者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东汉,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古埃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范围更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D【分析】【详解】

图展示了世界专利中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之间的转移,貌似思想解放是科学中心确立的直接动力,意大利的历史经验表明,其并未在思想解放之后获得快速发展,而只有在完成社会革命(西方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国家统一)之后,专利中心能真正的得到确立和发展,D项正确;A错在直接动力一词,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利中心的确立与发展并不是近代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排除B项;英国、美国的历史经验表明,专利中心早于科学中心的转移存在明显不一致性,排除C项。故选D项。8、D【分析】【分析】

【详解】

由题目中的图表中1770——1835年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加两倍多,1755——1835年间,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不到两倍的现象可知该时期的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A项的说法与题目中的图表中1770——1793年间,英国国民总收入不断增加,1755——1797年间,英国工人实际工资有所下降的现象不符,故排除;B项的说法与题目中的图表中1755——1835年间,英国工人实际工资总体上有所上升的现象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图表中未提及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分析出正确的选项,本题回答的重点是要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国民总收入增加的速度超过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11、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可知,西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人;根据材料“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商人的推动;根据材料“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可知,饮茶之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根据统计图的走势情况可知;前期曲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萎缩。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865—191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列强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茶质量的系统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茶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提高;根据材料“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可知,走私茶猖獗影响。

(3)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解析】(1)背景:西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商人的推动;饮茶之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前期曲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萎缩。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世界茶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提高;走私茶猖獗影响。

(3)影响: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12、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27年-1930年苏联斯大林时期。第一小问是变化;据材料一“把个体经济联合起来,并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可知,从个体农业到大规模的集体农业;据材料一“限制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引导农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可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等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29年-1934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据材料二“《农产品销售法》、1933年《农业调整法》《班克黑德棉花控制法》和1936年《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可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据材料二“拟建联邦农业局,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组成全国性合作社,建立公司以便稳定农产品价格”可知,政府成立机构部门;据材料二“限制农产品的产量”可知,国家宏观调控。【解析】(1)变化:从个体农业到大规模的集体农业;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推动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政府成立机构部门,稳定农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宏观调控。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所列秦汉时期解决疫病泛滥的举措;如秦代“认为隔离是最直接有效的抗疫办法”;汉代“如有疫病,政府将会专门腾空一些舍第对患者进行隔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所以能形成依法抗疫的基本举措在于,法家主导的秦律事无巨细之特点,必然会对包括对抗疫各项举措加以考虑。而汉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诸如皇帝下“罪己诏”和祈天保佑、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官员身先士卒等道德性的制度举措便应运而生。

启示:开放性试题。侧重国家在抗疫中的作用,即唯有统合国家和市场资源,充分依赖信息和科技,坚持传统与革新并重,才能在依法防控和治理疫灾上走出中国特色之路。【解析】秦汉之所以能形成依法抗疫的基本举措在于;法家主导的秦律事无巨细之特点,必然会对包括对抗疫各项举措加以考虑。

汉代则因儒家思想的介入;诸如皇帝下“罪己诏”和祈天保佑;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官员身先士卒等道德性的制度举措便应运而生。

宋朝抗疫举措革新则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士大夫知识水准和治理权能的提高;让抗疫制度更加务实。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知识的输入则让依法抗疫更具说服力。而制度的完善均需虚心总结和大胆改革;例如富弼;董煟、康熙和伍连德之辈。

启示:唯有统合国家和市场资源,充分依赖信息和科技,坚持传统与革新并重,才能在依法防控和治理疫灾上走出中国特色之路。五、论述题(共2题,共8分)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提取与“长江航运”相关联的信息展开论述。由图中可以看出,长江航运将不同的地区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这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国古代航运工程的修建和规模的扩大等信息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解析】【示例1】论题:长江航运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阐述1: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长江上游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朝修建的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岭南地区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往来交.流。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可见,中国古代航运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任答两个朝代史实,均可)

阐述2:中国古代长江航运业不断发展进步。战国以来;历代政府不断修建流域内和流域之间的大型航运工程,制定促进航运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长江航运规模逐渐扩大,除官营航运业之外,民间航运业也不断发展。这大大加强了长江流域内以及与岭南;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政治联系、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有力铸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推动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

(注:示例1为同一论题;阐述方式不同,同等给分)

【示例2】论题:长江航运业的经营主体从政府转向民间。

阐述:汉唐时期;受中国社会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长江航运业主要由政府经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宋代颁行商运商销之法,政府逐步放松了对民间航运的控制。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水路畅通,商业性航运进一步扩大,民间航运逐步取代了官营航运。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进步,长江航运的经营主体逐步发生了改变。

【示例3】论题:长江航运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阐述: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均重视长江航运。隋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提升,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了长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宋代政府鼓励和规范民间商运,促进了长江航运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开发。明清时期,民间航运组织的出现,使长江航运.业进一步壮大,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大量城市兴盛,工商业市镇兴起。由此可见,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了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发展。(任答两个朝代史实,均可)

(其他论题举例:长江航运事业推动了流域城市发展;长江航运事业促进了国内各地区文化交流;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航运的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政府因素;长江航运事业发展主体的变化等等)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以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这一论题为例,通过材料可知,中国和世界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考生可以从图表中总结归纳相关历史信息。然后利用这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分析即可。【解析】示例:

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