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含范文)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含范文)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含范文)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含范文)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含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含范文)

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范文;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文模拟题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

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

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

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

是如此。

对于“阅读的意义”,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认识?请据此写

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是精神的养料。纵然读过的书,可能忘记,但养料的滋润作

用依然存在。这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食物,虽然早被消化了,但却长成

了我们的骨头和肉。我们要用书籍给精神充电,因为,最是书香能致

远。

阅读,可以改变形象,提升气质。那些与书为伴的人,总会语言

得体,行为优雅。叶嘉莹先生虽然年至期颐,依然雍容典雅,风度翩

翩。原因就在于,阅读,可以增添内涵,进而改变形象,提升气质。

对此,作家三毛也有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

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

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

1

生活和文字中。因此,阅读吧,纵然青春会逝去,额头会爬满皱纹,

但书香能让我们精神的芳华永驻,内心的气质不断提升。

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有人问作家余秋雨,读万卷书

和行万里路,有何区别。余秋雨回答,没有区别,行路,就是读书;

读书,也是行路。读书,能让我们看尽“纸上的山水”,汲取“前人

的精华”,视野变宽,见识变广。翻阅《岳阳楼记》《正气歌》等国

学名篇,可以感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细览《史记》

《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能够获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

镜鉴;走进《活着》《文城》等作品的文学情境,便可品味生命的坚

韧厚重……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由

此,我们的眼界被打开,境界变博大,能心中有丘壑,眉目存乾坤,

进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阅读对人生大有裨益,然而,当下不少人却很少阅读。据媒体调

查统计,当下中国人人均年阅读数量,不到8本,与世界人均年阅读

量18本,差距极大。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当下社会节奏

快,人们确实忙碌,但也应该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一点书。用书香浸

润内心,点亮灵魂,才能让我们精神厚重、灵魂明亮,进而不惧风雨,

走得更远。

当然,我们提倡多阅读,并不是赞同胡看乱读。书有好坏,应该

挑选,要多读好书,摒弃毫无营养的低劣书籍。止匕外,读而不思则罔。

读书时,不能囱囹吞枣,应该细嚼慢咽。如此,才能去粗取精,更好

汲取书中的营养。

2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

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我们多读

书,读好书,含英咀华,浸润书香,进而走出现实的逼仄与苟且,走

向诗和远方的广阔田野。

作文模拟题

吴王乘船游江,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

逃跑。有一只猴子却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

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躲过。吴王让身边的侍从一起放箭,猴

子就被射死了。吴王对身边人说:"这只猴子仗恃自己的敏捷,炫耀

自己的灵巧,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这值得人警惕啊!不要拿你的地位、

本事在别人面前夸耀呀!〃

上述故事给当代青年以重要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猴子卖弄灵巧,死于乱箭,令人悲叹,也让人反思。

《菜根谭》有言:“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银

的力量。"诚哉斯言!古代的智者,即便有一身本事,也会保持低调,

不夸耀,不显摆。"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生而为人,

应该像良贾、君子那样,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是一种保护

自我的方式。古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3

高调而张扬的人,就像出头的鸟,容易遭枪打,也像平地上的大树,

容易被雷劈。相反,低调一点,让自己藏身于丛林之中,则可以更好

保护自己。曾国藩位极人臣,官至总督,为人却异常低调。他曾在家

书中告诫子弟:"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

薄。〃因此,他为官谨慎,只是做好分内事,从不持才逞能。由此,

他很好保护了自己和家族。纵然晚清政坛波谪云诡,但他却得以久居

官位,长保富贵,曾氏家族也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竹有低头叶,梅无仰面花。〃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是一种低调

发展的策略。改革开放后,中国长期奉行韬光养晦政策,隐藏实力,

发展经济,让国内生产总值不断翻番。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成效也极其显著。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虽实力大增,但依

然保持低调,不逞才华。他一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面礼

贤下士,聚拢人才,默默蓄积能量。与此相反,原本占据优势的陈友

谅,却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四处张牙舞爪。最终,低调的朱元璋击

败张扬的陈友谅,统一了南方,为建立大明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知,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可以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自

己逐步壮大,最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然而,放眼当下,一些青年盲目自大,喜好矜夸。他们有一点才

艺,就要展示,有一点成果,必定显摆。这样做,看似满足了虚荣心,

其实既耽误自己的时间,又因过于高调引人反感。与其如此,还不如

选择低调,继续"默默发育〃。要知道,身为学生,我们正处于学知识、

长才干、增视野的阶段。此时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埋首学习,努力

4

提升自我,他日才能肩鸿任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诗人雪莱有言:"浅水喧哗,深水静默。〃俗语也说:"满瓶水不

响,半瓶水唯当。〃所以,猴子矜夸,而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让我

们做鹰、虎,以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的方式,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进

发吧!

作文模拟题

材料一:秸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

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动。

材料二:屈原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

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

材料三:又有人说: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悟与思考。

【佳作展示】

能方能圆,方圆并济

暮春三月,孔子出游,看到水顺势而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不禁感叹:"斯善矣!"水如此,人生亦如此,要能方能圆,方圆并济。

方是做人之本,人无方则不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能够恪守人格

底线,坚定内心原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

人,以"方”处世,立得正,行得稳,可为万世师表。我们赞扬李白"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讴歌鲁迅"横眉冷对千

5

夫指"的孤傲,敬佩"嵇侍中血、张睢阳齿、颜常山舌〃的正气,都是

在赞美"方”的人格。有了“方〃,人生才能像大树一般傲然挺立,不惧

风风雨雨。

圆是处事之道,事无圆则不成。胡雪岩说:"行事圆融,结果自

然圆满。〃诚哉斯言!清末名臣张之洞刚赴任山西巡抚时,恰逢当地

遭遇旱灾,百姓水深火热,急需救援。此时,恰好有当地富商前来巴

结他,以求题字的名义,给了一万两"润笔费"。按以往张之洞为人准

则,是绝不会收的。然而,此次他却选择了"破例","笑纳"后转交给

了赈灾机构。然后,再题写上"大义赈灾,功德无量”几个字,交给富

商。这样做,不折损富商的面子,不触碰为官的红线,却为灾民筹集

了救命款,可谓一举多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

事有一点圆融,能够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一一既与人方便,也与己方

便,甚至还能造福一方。

正如铜钱内方外圆,筷子上方下圆一般,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水

一般,有方有圆,方圆并济。一个人,为人方正,是修养;做事圆融,

是智慧。生而为人,唯有方圆结合、刚柔并济,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

人世间,进退有度、游刃有余。正是明白了这一层道理,王阳明为人

恪守“致良知〃的信念,而做事则秉持"守正出奇〃的方法。这样做,让

他为人光风霁月,堂堂正正;做事雷厉风行,效果奇佳。有人感叹他

善于处理方圆关系,对其顶礼膜拜,"一生低首拜阳明。〃

然而,揆诸当下,有极少数人并不能处理好方圆关系。他们有的

毫无坚守,丧失底线,变成了圆滑世故之辈。有的执拗无比,一条路

6

走到黑,碰到了南墙都不懂得回头。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人生在

世,应该以方立心,以圆处事。毕竟,一滴水,可方可圆,方可泽润

万物;一个人,能方能圆,才能活得豁达、圆满。

有经验的老农,会把秸秆打成一头方、一头圆的形状,这样易于

堆积,也便于滚动。我们的人生,也该如此。方是心中的坚定志向,

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对外的圆融贯通,是处事的锦囊。让我们有方有

圆,方圆并济,成为心中有底线、做事有方法的人。

【模拟题】

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题目类型:观点类思辨型

2.关键词句: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3.界定概念

①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解答。质疑是为探索真相,它需

要勇气和智慧,而如没有原则和根据,就是盲目怀疑,就会与世界疏

离,最终作茧自缚。

②相信:互相信赖,信任。相信的前提是真挚和诚实。人们的

内心,更倾向于相信,毕竟相信于人于己均为一种良好的修养与品质。

但如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相信就成为盲从,会蒙蔽了自己的眼

睛。

7

为什么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①质疑离不开怀疑精神,这是种长久训练的思维习惯,是种习

得的能力而非与生俱来。克服思维的惰性之后,摆在质疑面前的是一

项项需要对症下药的认知顽疾:迷恋权威、盲从的安全感、自我欺骗

等。

②以一己之力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需要很大的勇气,承担太

多的代价,才敢质疑他人或社会。而相信一件事的确容易些,相信耳

闻目见、相信自身认知、相信权威引领、相信群体智慧、相信心中下

意识的解释即是真相等。

③质疑之所以比相信要难,一是因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需

要充分的智慧,二是在质疑中探索真理,前路漫漫,道路崎岖,只有

勇毅前行,才能获得真知。三是质疑要敢于挑战世俗,质疑作为探索

的起源,要敢于质疑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④最透彻的相信莫过于不断地质疑,如同相信真理作为一种符

号而存在,给予人精进的智性引领,却敢于质疑任何宣称自己掌握了

真理的人,以及任何冠以真理化身的具象事物。

为什么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①当质疑变成一种习惯,相信反倒成了更为困难的事。相信不

是不思则应的表态,而是基于实证、以科学理性为出发点,最终一以

贯之成为一生行为准则的立场,或者说是信仰。

②当代社会纷繁复杂,或许我们只能保证自己对于他人是真诚

的,但没有办法确保他人对于自己是否诚实,相信变得更加困难。

8

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们出门都抱有防人

之心,陷入了信仰危机,这会让人们感到相信比质疑更难,因此社会

呼唤信任的回归。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坚信质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勇于质疑,才能不断

开拓进取。

②质疑需要知识做储备,需要准确的判断力;质疑需要挑战权

威和世俗,我们要有坚定地信坚持自己的看法;质疑需要把握要原

则,不能盲从等。

③怀疑也好,相信也罢,两者都无法成为人探究事物的终极答

案,彻底相信导向巨大的谎言,彻底质疑奔赴无尽的虚无。盲目的怀

疑与盲目的相信都不可取,无论质疑还是相信都需要理性和智慧。

④相信事物不可知中存在人力所能触及的可知,质疑是破除当

下迷信的可靠工具,质疑所得的成果是当下认知能力的最高值。

⑤若以终身作为求索的尺度,质疑既能使人向内洞见精微的自

我,向外探究无垠的世界,纵然领略沧海,万物巨变,也能相信自己

有与自己共处、与世界共生的能力。

4.漂亮标题

①用于质疑,大胆创新

②质疑有道,智慧前行

③追寻本心,莫问西东

④善于质疑,勇于探索

9

⑤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⑥相信他人,质疑先行

⑦有的放矢,理性质疑

5.素材积累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

九渊

②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

已成的学说压倒。一一李四光

③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一一

鲁迅

④哲学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大家都以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投以

怀疑和探索的眼光。-——赵鑫珊

⑤相信真理,不要相信那些宣称掌握真理的人;怀疑一切,不

要怀疑自己所拥有的怀疑能力。---余杰

⑥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一一罗

曼罗兰

⑦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

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笛卡尔

⑧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⑨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

人这就是天才。一一爱默生

【佳作展示】

10

1.密涅瓦的猫头鹰

①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

如此。我认为在效率至上的当代,人们更缺乏质疑的能力,质疑一件

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引材料,明观点。)

②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的难度更高,这一观点并不是空穴

来风的。在当今信息时代,纷繁芜杂的信息在交互传播过程中极易造

成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现象,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未经过处理或筛

选,却经过多次的信息转发,往往带有迷惑性、指向性,轻而易举地

能将思辨能力差、缺乏思考的人们骗得晕头转向。然而,有判断能力

的绝大部分人也被裹挟在信息洪流中,轻易相信一件事。可见,轻易

相信一件事,社会环境占据了很大的因素。(析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

件事的难度更高的原因:社会环境中信息裹挟。)

③"人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萨特曾言。功利社会效率至上,它

无不压迫这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们身上。为了迫求所谓的效率与价值,

人们主动成为了复杂信息的接收者,放下了对未知的警惕性,凡是社

会外界输出的内容皆来之不拒。他们也曾有质疑的精神,也曾以凡人

之躯抵抗过这个世界。但正如尼采所言"他终究未能追上太阳,他还

是死了〃他们最终还是放弃了费时伤神的质疑探究,而轻易地相信了

眼下的信息。(分析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的难度更高的原另一原因:

功利社会效率至上。)

④不可否认的是,质疑一件事远比相信一件事付出的代价更大

更多。在教会主导一切的中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无疑在挑衅教

11

会所主张的地心说。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证明了真理一定会战胜谬

误。苏格拉底追求真知,他看穿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谎言,哪怕在公民

大会上被判决死刑,仍然坚守正道、舍生取义。真正的英雄、伟人们

用生命教授于我们质疑的力量,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懒于思考,宁愿

做信息的接收者而不是信息的探究者,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分析

质疑一件事远比相信一件事付出的代价更大更多。)

⑤再说,相信一件事是目的结果,质疑一件事是方法过程。然

而,方法过程被置换为目的结果。这有恃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追

求效率没错,寻求捷径没错,但有错的是人们心中的价值标准有了偏

差。它反映了即使人们有了放慢生活脚步的机会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质

疑探究一件事情的真伪,只因相信当下便捷看到的一切。(阐明质疑

比相信更难的本质--方法过程被置换为目的结果。)

⑥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人们应心如明镜,志如尺衡,

敢用质疑、善用质疑去对抗真假难辨的世界。(总结全文,明确做法。)

2.追寻本心,莫问西东

①质疑还是相信?这是一个问题。私以为,质疑一件事比相信

一件事更困难是当下社会的普遍问题,其关键在于质疑并不是单纯地

不相信,而是"质"与"疑"即对一件事抱有不认同并敢于发声来表达自

己对某事的疑惑,不认同来追寻真理。这是在群体盲从中的独立思考,

更是敢于发出理性之声的勇敢之举。(概述材料,将析当下质疑一件

事比相信一件事更难的原因:质疑是独立思考,是勇敢之举。)

②其难点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

12

而多数人将自我价值归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与认识,因而当一个人处

在一个群体时,他总会容易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当一件事在

群体中被广泛传播、普遍接受时,人们面对自己的观点,想法更多被

认同时会更踊跃地发表与之相契合的观点,而另一方持相反态度的则

会由于其害怕成为"另类〃、害怕被孤立的心态而去倒戈或是不发表自

己的观点,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使得质疑变得尤为困难,而相信则

变得更为轻易自然。(分析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难的原因:群

居性的我们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

③同时,随着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电子榨菜"

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先声夺人〃的现象,

他们利用当下许多人"乐子人〃的心态散播群众所喜、所愿看到的并制

造声势,从而使得大众盲目地听从,质疑因此变得更加困难。(联系

当下,阐述质疑因此变得更加困难的原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④然而,也有许多人认为质疑一件事不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一方面,或是因为人终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况且随着当下"反转"不断,许多人对事物更多地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

度,这种态度也是自古有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自古便有贤人意识

到事物的局限性,提出要质疑而不是全盘相信。而无论是日心说取代

地心说还是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民主主义都是由质疑开始的,可见质疑

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事在人为。(阐述质疑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

事在人为。)

⑤而真正的相信则是很难做到的,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你还

13

会像禅师那样说:"童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

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诚如诗人食指所言"相信未来";

正如鲁迅先生相信革命烈士的坟上会有一个花环。质疑一切是容易的,

而相信则需要受伤后的宽容、始终不变的信仰和一颗温良的心。(阐

述真正的相信则是很难做到的。)

⑥哲人曾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当下许多人深知自身的局限

性,因而会对自己怀有不自信的态度,总是惴惴不安,不敢挑战那所

谓的“共识"。但正是过去无数人的"怀疑一切"精神才让时代进步,社

会发展,而以相信为底色的质疑,才能促使个体、社会朝更完善的方

向发展,这样的质疑才会更有力量。(联系当下,阐明做法:以相信

为底色的质疑,才能使个体、社会更完善。)

⑦追寻本心,莫问西东。以相信为底色,去质疑吧。(总结全

文,点明标题。)

3重审问题与信条

①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质疑与相信中前进的,而现今信息爆炸

的时代,身处质疑与相信之海,人们对于二者当中哪个更难产生了碰

撞。诚然,质疑与相信的抉择是艰难的,但我们重审它们便可发现,

它们失去彼此便不能独活。(概述材料,简析材料,表明看法。)

②所谓质疑,就是提出问题,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不同看法或是

在思考过程中有不解,希望有人为自己解答,其本质上是一种外向的

索取;而相信,则是对某一事物的接受与认同,甚至能转化为一个人

的信条,其本质上是一种内向的接受与转化。(界定质疑、相信两概

14

念。)

③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引发了其难易程度的争论,但往往一

个人身上"一边倒〃的情况较为明显。对于质疑难于相信者,这一现象

说明其所相信的事物已成为他的信条,此时让他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

提出质疑,意味着他要拿自己的思想开刀,甚至可能导致他三观尽毁,

使其观念崩塌再重组,于人类,这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此时人们趋

利避害的本能开始驱动他对于乐意接受的事没有任何疑问地去接受,

其反映的是他对自我价值认识的缺失,这一现象的例子就是对待别人

的赞美,正如阿兰・德波顿指出:"人之所以如此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

价,是因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

法。"我们听闻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时,往往不会质疑其原因与真实性,

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此时的相信,是一种机械的接受,故其害也很

明显:将不符合期望的观点拒之门外。(分析质疑比相信更难的原因:

趋利避害的本能及对自我价值认识的缺失。)

④反之,对于相信难于质疑者,此时的相信已建立在审度与慎

思的基础上,他会在完全接受观点之前寻找可攻击的点,并一遍遍地

质疑,寻找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以及对事物本身的判断,而非机械地相

信。这种相信需要谨慎的消化与吸收,其养分来源于有价值的问题,

而非随口一问。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杠精",他们随

口提出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问题,让人们觉得质疑只需嘴上功夫,

但这种质疑没有经过大脑周密的思考,不过是一些吹毛求疵和无义之

举。(分析相信难于质疑原因:在慎思基础上的相信比随口提出的质

15

疑要难。)

⑤因此,精心的质疑难于机械地接受与固执的坚信,而谨慎的

相信难于随意的提问与无意义的挑刺。可见,二者的难易程度实则很

难厘清,不如重新审视它们:质疑的建立需要不同观点与信条的碰撞

与摩擦,当有不同的观点来攻击自己的信条时,经由大脑的思考才能

产生有意义的质疑;而相信的建立则需要不断寻找观点与事物可能的

漏洞并一遍遍地质问,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理。当二者失去彼

此时,彼此不能独活,各自只能沦为口舌之快与思想垃圾。(阐明精

心的质疑难于机械地相信,而谨慎的相信难于随意的质疑。)

⑥因此,在做出相信或质疑前,我们应动用另一方,来为做出

一方决定前打下扎实的基础。重审之后,方能出真知,让人的思辨能

力成为彼此不能独活的相信和质疑的纽带,人才能在独木桥上保持平

衡。(总结全文,重申看法。)

4.我相信

①有人以为质疑比相信更困难,但我却以为,当今时代,坚定

相信自己心之所向才是更难的。(述材料,明看法。)

②综观人类历史,尼采的"上帝已死〃给中世纪欧洲人们盲目相

信教会带来暴击,迎来了人人追求自由的黎明。恩格斯的“怀疑一切"

又曾让不知多少人从固有规则的美梦中惊醒并重新认识世界。面对愚

昧无知思维僵化的人们,少数睁开眼看到弊端的人们进行质疑,一声

声呼喊,叫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世界的真相不再难以触及,社会停滞

不动的齿轮又开始重新运作。质疑,是打破麻木的沉默的强音,确是

16

时代进步不可或缺的元素。(阐述质疑的重要性。)

③然而,一味质疑就是好的吗?我却以为,相信一件事在这充

斥着怀疑的社会更显重要,也愈发艰难。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普及造

就了人人皆有麦克风的大环境。海量知识、观点在你打开手机的时刻

便蜂涌而来,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质疑,漫骂时有发生。更何况丰富

的观点既充实了人的头脑,又使人们过多地暴露在社会的黑暗面处,

于是我们陷入无所依靠的动荡中,原有的世界观被震撼,却难以重塑、

建立新的观念,或多或少会陷入悲观主义的阴影中。(分析当下相信

一件事更显重要,也愈发艰难的原因。)

④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呼唤寻找可依靠的人生价值所在。相

信并不是盲目地依附于他人的观点,做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以己

出发,由心而生的自信并为自己所依靠。正如袁隆平为稻下乘凉梦不

懈奋斗,樊锦诗"我心安处是敦煌”,追随自己所相信的事物的意义,

或多或少会面对他人质疑的阻碍,这时的质疑其实既提供反省自身的

机会,又锻炼了自己能对目标更加执着的追求。(阐述相信的重要意

义。)

⑤毛泽东说"既破,也要立〃,当今时代我们常常因质疑而怀疑

自己依赖的一切,但却万万不可沉溺于人生本无意义的虚无主义论调

中。在千疮百孔的质疑磨难之后,一次次反省自己,一次次重新确定

可依靠的人生航向并为之奋斗。即是在不确定的社会大环境中选择确

定,选择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未来,是立足当下的积极心态,

也是敢于在"破〃之后直面现实重新"立”的勇气。在这个语境下,相信

17

何尝不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识呢?相信是人们真正做到了批判性

认识世界后主动选择未来而诞生的理想之花,是勇气与自信共同融合

交织的自由之态。(明确当今我们的做法:常因质疑而陷入虚无,应

选择相信自己,这是立足当下的积极心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