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米悖论最初的想法并不是由费米提出的,而是出自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33年
所作的一份未经发布的手稿。他这样写道:“人们否认了外星文明的存在,因为如果外星文
明真的存在的话,应该会发生两件事情:一是它们应当拜访过地球了,二是它们应该向我们
发出过一些它们存在的信号。”
至此,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悖论,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假说演绎。因为基于我们尚未发现外星
文明这一事实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是“宇宙中不存在地外文明”,
并不会产生矛盾。提出矛盾直到1950年,费米与他的同事们谈话时聊到了外星文明在哪里
这一问题。他们同样想到,如果存在外星人,那么人类应该已经发现过外星人了。但与齐奥
尔科夫斯基不同,费米在讨论之后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并提出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悖论。在费米去世后,上述内容被他的同事发表,这个悖论也被
称为费米悖论。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0年某个夏天的午后,伟大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与他的朋友爱德华•泰勒、埃米尔•康
佩斯基、赫伯特•约克共进午餐,其间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宜居星球的计算。他们的结论是:
即使生命是一个罕见的偶然事件,星系也足够大,它还是很可能存在的。谈话继续进行,费
米却一反常态地沉默了好长时间。突然,他向另外三个人吼道:“其他人在哪里?”这有时
被称为“费米悖论”,给天体生物学带来了一个挑战:生命应该出现在某处,但我们从未发
现。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伦纳德•尼莫伊执导的杰作《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
电影中“进取号”星舰的全体船员进行了时间旅行,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旧金山营救座头
鲸,从而与一个只能跟鲸鱼对话的外星人探测器交流。请认真对待!这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之一。直到今天,《星际迷航》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系列电影,它总是因为描述了外星生命的
奇异形式而令人着迷。例如,在剧集《索利安人的网》中,“进取号”船员遇到了一个完全
由水晶构成的物种。但是,《星际迷航》这样的电影凸显了我们在想象外星实体时所面临的
概念困难。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如此多样,所以很难推断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也许外星人正
在拜访我们,只是我们还没有认出他们。为了切实地解决外星生命的问题,我们必须有点悲
观,绝对有可能存在我们无法认识的奇怪生命,但在科学上,我们只能做出谨慎的评论。换
句话说,我们需要评估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可能性,然后才能考虑我们所不知道的生命。
生命是什么?在1994年的一次会议上,NASA(美国宇航局)就生命的定义达成一致,认
为生命是“一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并且可以自我维持的化学体系”,这一定义被大多数天体
生物学家认可。“化学体系”把我们的定义缩小为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东西。而“达尔文进
化论”则主张,这些化学结构有足够的复杂性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生命从本质上来说
可以归结为一种复杂的化学,使得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应该寻找怎样的行星或卫星。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有正确组成成分的地方。有一个好消息: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由相
同的分子组成大部分是组成蛋白质(构成细胞的成分)的氨基酸和组成DNA(构成蛋
白质的指令)的核甘酸碱基,而这些成分并不是地球特有的。我们已经观察到遥远星云的氨
基酸和核苜酸碱基,发现它们被困在坠落的陨石之中。其次,生命很可能形成于一系列潜在
的化学起始点,所以我们只需要确保一颗行星具备发生反应的合适条件。岩石、金属和晶体
这样的固态化学体系很可能已经出局了,因为它们的原子被固定在刚性的晶格之中,无法移
动,很难发生相互作用。相比之下,气体面临着相反的问题,由于粒子是无序的,无法长时
间接触,所以无法进行复杂的反应。要想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分子必须是可移动的,而且离
得很近,以较低的速度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化学物质漂浮在液体之中,生命最有
可能从中诞生,但并不是任何液体都可以。这种液体不能太活跃,它应该能使许多不同类型
的分子悬浮其中,而且应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态,以适应星球上的季节性变化。已
知的这类化学物质寥寥可数,氨和硫化氢是很好的选择,但目前来说水是最丰富的。一颗行
星想要维持液态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必须是特定的,这段距离叫作“宜居带”,它的温度
必须像粥一样恰到好处。宇宙中有多少颗宜居星球呢?我们以银河系为例,保守估计有8100
万个宜居世界,即使生命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仍然可能有大约80颗行星上存在生命。
假设外星人正在分析我们的太阳系,并评估它是否适合生命,就像我们对其他恒星系所做的
那样。他们能发现我们吗?他们将注意到的最重要的线索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一颗行
星想要维持氧气大气层,唯一的方法是行星上不断有东西在制造氧气。此外,地球不是一颗
不起眼的行星,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这些无线电泄漏到了太空,只要把探测
器放在银河系的角落里,任何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窃听。我们甚至故意向太空发送了些信息,
以防外面的人听不到。在1977年发射的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我们设计了一份更详
细的信息。这两艘飞船都安装着金制的留声机,里面还有地球的116幅图像,以及常见的地
球声音的录像,从贝多芬到查克•贝里的音乐剪辑,从55种语言的问候到鲸鱼歌声的样本。
你懂的,以防《星际迷航4》真的说对了什么。接触宇宙同胞的想法是令人兴奋的,但它经
常引起深切的关注。如果外星物种怀有敌意,那么向他们发送我们的详细信息,基本上就是
向入侵舰队介绍该怎样攻击我们。所以有些人也许会说,趁着我们还没有成为航天军事的受
害者,应该保持低调。
我知道这种担忧从何而来,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提出一个相反的看法。所有的生物都面临
着同样的基本挑战:竞争有限的资源,确保后代的生存,抵御竞争对手,等等。好斗的倾向
的确有助于实现其中一些目标,却妨碍了整个社会的运转。生物在受到威胁时必须战斗,但
也必须要克制,不能攻击家庭成员和部落盟友。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发展出克制与耐心的品格,
就会因为内部斗争而消亡。所以不可能存在超级好斗的物种。而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
外星人入侵地球没有什么意义。一个能进行星际旅行的物种所拥有的技术一定非常先进,以
至于我们这颗渺小的星球什么也提供不了。我们拥有水、各种矿物、一个熔融的地核与一个
太阳,但这些东西并不稀缺,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银河系任何地方找到。外星物种对我们宣
战,就像是我们对企鹅宣战,企鹅住在我们不想生活的地方,我们去那儿需要付出努力,那
儿没有我们能用的资源,企鹅对我们不构成威胁,而且我们往往觉得它们很可爱。所以情况
就是这样,女士们先生们。人类,就是银河系的企鹅。
(摘编自蒂姆•詹姆斯《宇宙已知和未知的一切》)
1.下列对材料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米悖论,理论推算应该有外星生命,即使是偶然的,但是实际上人类又没有发现外星
生命存在。
B.宜居带,行星与恒星保持的特定运行距离,这段距离上的行星能够以合适的温度维持液
态水的存在。
C.作者认为在所有生物都面临着同样的基本挑战的情况下,外星人没有入侵地球,是因为
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可爱的银河系的企鹅。
D.生命,美国宇航局从生物与化学的角度进行定义,这个定义为人类寻找外星生命提供了
新思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颗行星具备组成生命物质,而且发生反应的条件合适,那么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B.涉及外星生命的形式,“我们只能做出谨慎的评论”,意思是,对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地球人仍不确定。
C.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包含人类信息的探测器,意在寻找外星文明,同时,也希望外星文明
找到地球。
D.外星人可以通过探测地球上的氧气与地球发射的无线电的方式来认识太阳系,并进而找
到地球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星际迷航》等科幻电影,他希望人们能认真对待电影中的情景,也许电影的
描述是真的。
B.选文段落之间联系严密,逻辑性强,除第一段外,每一段的段尾句和下一段的段首句语
意勾连。
C.文章多处使用设问的手法,能够启发读者对探访外星文明的思考,使文章的表述有波澜,
有变化。
D.论述液态物质对生命的重要性时,作者使用了排除法,固态化学体系和气体没有产生生
命的可能。
4.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中提出“黑暗森林法则”:一旦某个宇宙文明被发
现,就必然遭到其他宇宙文明的打击。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与“黑暗森林法则”一致?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5.蒂姆•詹姆斯是一位科学老师,他的科普作品语言具有一种亲和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答案】LC2.B
3.D4.
不一致。
①本文作者认为所有物种除了好斗的品质之外,还有克制与忍耐,以保持物种间的平衡,不
可能存在超级好斗的物种,如果有外星人,可能不会攻击地球。
②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外星人攻击地球没有意义,因为地球文明可能低于外星文明。
5.
①文章开头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对外星生命的探索,生动有趣,具有亲和力。
②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喜欢电影《星际迷航》的故事,可以激发读者阅读与探索的兴趣,具有
亲和力。
③本文讲述人类向宇宙发射含有地球信息的飞船时使用了“请认真对待”“你懂的”等词语,
让读者产生对话感,具有亲和力。
【解析】
【导语】本文引用多种材料,探讨了费米悖论和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材料一介绍了费米
悖论的由来和基本概念,材料二从科学讨论延伸到文化和科学幻想描绘,展现作者对宇宙生
命的思考。文章运用设问、对比等手法,使论述更有层次。在科普外星探索知识的同时,也
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开放态度和理性思考,语言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可爱的银河系的企鹅”错误,原文“好斗的倾向的确有助于实
现其中一些目标,却妨碍了整个社会的运转。生物在受到威胁时必须战斗,但也必须要克制,
不能攻击家庭成员和部落盟友。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发展出克制与耐心的品格,就会因为内部
斗争而消亡。所以不可能存在超级好斗的物种”“而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外星人入
侵地球没有什么意义”可知,外星人没有入侵地球原因多样,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信息,分析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B.“对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地球人仍不确定”错误,原文说“绝对有可能存在我们无法认识
的奇怪生命,但在科学上,我们只能做出谨慎的评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评估我们所知道
的生命可能性,然后才能考虑我们所不知道的生命”,可知这种评论是基于谨慎的考虑,不
是不确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固态化学体系和气体没有产生生命的可能”错误,原文说“岩石、金属和晶体这样的固
态化学体系很可能已经出局了”“气体面临着相反的问题,由于粒子是无序的,无法长时间
接触,所以无法进行复杂的反应”,可知这些只是推测,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比较评价的能力。
不一致。
①结合“生物在受到威胁时必须战斗,但也必须要克制,不能攻击家庭成员和部落盟友。一
个物种如果不能发展出克制与耐心的品格,就会因为内部斗争而消亡。所以不可能存在超级
好斗的物种”可知,本文作者认为所有生物都面临同样的基本挑战,战斗倾向虽有助于实现
一些目标但会妨碍社会运转,除了好斗的品质之外,还要有克制与忍耐,以保持物种间的平
衡,所以不可能存在超级好斗的物种,也就不太可能出现一个宇宙文明一旦发现另一个就必
然打击的情况;如果有外星人,可能也不会攻击地球。
②结合“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外星人入侵地球没有什么意义。一个能进行星际旅行的物
种所拥有的技术一定非常先进,以至于我们这颗渺小的星球什么也提供不了”可知,能进行
星际旅行的外星物种技术先进,地球资源对他们来说并不稀缺,地球文明可能低于外星文明,
他们对地球宣战就像人类对企鹅宣战一样没有意义。
而“黑暗森林法则”强调宇宙文明一旦被发现就必然遭到打击,显然两者观点不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1950年某个夏天的午后,伟大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与他的朋友爱德华•泰勒、埃米
尔•康佩斯基、赫伯特•约克共进午餐,其间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宜居星球的计算”,文章开头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对外星生命的探索,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具有亲和力。
②“直到今天,《星际迷航》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系列电影,它总是因为描述了外星生命的奇
异形式而令人着迷”,作者讲述了自己喜欢电影《星际迷航》的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激发读者阅读与探索的兴趣,使读者更容易进入科普内容,具有亲和力。
③“你懂的,以防《星际迷航4》真的说对了什么”,讲述人类向宇宙发射含有地球信息的
飞船时使用了“请认真对待”“你懂的”“所以情况就是这样,女士们先生们”等词语,不
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肃刻板,更像与读者聊天交流,让读者产生对话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
科学知识,具有亲和力。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扫雪记
格致
早上,拉开窗帘,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一夜之间变了颜色。下雪在北方不应大惊小怪,但雪
下在晚上,过程被黑夜遮蔽,早上红日、白雪、篮天,一个重新画好的世界突然呈现给你,
你不防备,就被撞了一下。就算是北方人也要惊喜的。惊喜之后就要扫雪。北方扫雪和南方
浣纱,都不像劳动,像过着诗意的生活的范本。
楼下的都在自扫门前雪。谁都觉得老天应该下雪,谁都觉得下雪很美,但谁都会立刻扫雪,
立刻破坏掉那么美的事物,毫不手软。
雪在夜里悄悄地下,送给人一个按照上天的喜好画好的世界;人表达了喜爱之后,还是要小
幅度地修改。人用竹扫帚这支笔,对上天的画作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街道上的雪要清除,
院子里的雪要清除,地上的人认为这两笔是多余的。
看了一会儿楼下的人在用力修改着老天爷的作品,我忽然想到我也有一个院子,我也可以对
老天爷的作品小声地提出修改意见,进入那诗意的生活范本里面去。
我的院子在市郊乌拉街,有38公里那么远。我坐在车上,想我家的老院子,已经盛装好了
满满一院子的雪,在等待着我,提出修改意见。
老家最大的一场雪,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下的。那是一个特别平常的夜晚。天上主管下雪的
那位神仙,等所有人都睡了之后,就把怀里抱着的大雪团扔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并不是推
门一看:啊,山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上白了,树上白了,而是根本推不开门。房门被雪
堵住了。这就不是作品了,而是恶作剧;这就不是瑞雪了,而是雪灾。瑞雪要适量,不多不
少,正正好好。
那次扫雪,已经不是扫雪。扫雪得用竹扫帚,雪在地上薄簿的一层,用竹扫帚一扫,刷刷的,
一条一条,像写诗。而那次,是所有大人,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房门通往大道的路,然后大
家在街上挖,互相挖通,犹如打通隧道。第二天我们去上学,从没顶的道路中通过,担心两
侧高过头顶的雪会坍塌下来,把自己埋上。因此我们去学校是一路快跑的。
又过了一天,山上的犯子下山了,因为雪太深了,犯子跑不起来,有的就被村民抓住吃肉了;
一些绚丽的野鸡也下山了,山下仍然找不到吃的,野鸡飞累了,就一头扎在雪堆里,被看到
的人如拔萝卜般抱回家,那么好看的野鸡,也被吃了肉。
那次大雪之后,我们踢的箍子上的公鸡尾羽,就换成了野鸡的尾羽;我们玩的猪嘎拉哈,就
换成了精致、几近透明的花子嘎拉哈。
让我意外的是,到了乌拉街,看见院子里的雪,我最终没有清扫。我的一腔扫雪的激情,随
着我进入院子,发现了雪地上的印章,而消散了。我第一次对一院子的白雪下不了手。我发
现,那不是一院子的雪,而是上天留给我的一封信。是一篇杰作。
当我推开木门,院子像个四方的容器,盛满了雪。当我低头看脚下,这雪地上除了我的脚印,
还有别人的脚印。
脚印是从南面的铁栅栏围墙那开始出现的。它显然不是从大门进来的。脚印是沿着围墙码放
着。我顺着脚印跟着走,走到了西面的围墙那里。西面围墙外就是广阔的玉米地。玉米地外
是一条江的支流,再往外有山脉
脚印有我的拳头那么大。应该是大型动物。应该不是狗。乌拉街的狗,没有一条有四处游玩
的自由,都被主人拴在院子里,一刻也不能离岗。后街有两家养羊,羊也圈着。村民的羊都
是绵羊,绵羊不会跳墙。剩下的只有野生的了。也许远处那个山上有,但很远,从来没听说
有什么动物。这里早已被人类全盘霸占,野生动物早已不见踪影。
脚印从西墙角开始出现,然后沿南墙走,走到东墙,从东墙下,绕过一堆煤,向北去。东北
角是一个废弃的羊圈。脚印进了羊圈,然后从羊圈的西北出去,沿着北墙到院子西北角,绕
过一堆玉米秸,从西北角消失了。它从西南角进来,沿着院子的四周走一圈,然后从西北角
出去了。来者也是心虚的,不敢大摇大摆,只敢小心翼翼地贴着墙根走。
看了一圈,我得出结论:它是冲着羊圈来的。
下雪的前一天,有时会有东南风。羊圈虽然没有羊了,但羊的气味都在那里。这些羊的气息
被东南风送到西北那边很远的地方。那个方向有山,而山里有可能已经有狼或者豹子了。它
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过冰封的小河,然后进了村。我们冬天不住这里,院子冬天处于休眠
状态。它发现我这院子里没有人,但有个羊圈。羊的气味略显陈旧,但它还是进来了。它小
心地沿着墙边走,留下谨慎的脚印,可见是只怕人的野生动物。
我的院子里没有活物,它那样小心翼翼地,却一无所获。我看见它走向西北角出去的那一行
脚印彳亍犹疑,充满了失望。
我跟踪了它一路,体会了它的心情,在它跃出去的西北角木头墙的缺口处,向北方的那几座
连绵的山峰望了有五分钟。然后我回到院子里,再次俯首阅读,那印在墙边的大脚印是这雪
地作品的大标题,大标题下,我还看见了四号字那么大的文字。一行行、一对对十分工整。
它们沿着菜地竹篱笆一直往房门那里排过去。在平展的雪地上,又像是这雪衣服上的拉链。
这个应该是灰八爷(老鼠)的脚印。它快而有序,前后脚印几乎等距。进到屋子里去了。
看来这世上没有一座房子是空着的。我这房子如此破旧,仍然热闹非凡。这雪我还能扫吗?
我不能。我认为这是一篇完美的作品,我没有任何修改的意见。这雪地上的生命记录,我为
什么要删除它们呢?它们是自然,天然自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亚俄的一项是()
A.作者说扫雪不像劳动,像过着诗意的生活的范本,表现了作者对扫雪的喜爱。
B.文章多处以修辞、词语错位作语言陌生化处理,增强了语言的质感和审美感受。
C.文章对跟踪动物脚印叙述的非常具体,表现作者对动物的态度和一般人不同。
D.文章说房子破旧但热闹非凡,目的是告诉人们动物能给人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
7.关于老家扫雪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项的一项是()
A.在文章纵向叙述的基础上横向插入相关内容,行成了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树形结构。
B.文章插叙老家大雪堵门的经历,既是为丰富作者的童年经历,也是为丰富文章内容。
C.以老家扫雪经历与当下扫雪经历形成对比,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儿时扫雪经历的反思。
D.这一插叙部分别有匠心,既有助于展开后面的扫雪内容,也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
8.作者为什么最终没有清扫院子里的雪?请简要分析。
9.散文家周晓枫说:“格致的叙述从容,好像是没有目的的那种不着急,但看看笔尖经过
之处,该开的花都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D7.B
8.①喜爱与欣赏,不忍删除。
②尊重自然,不愿删除。
③保留脚印,促人反思。
9.①以平缓叙述,打破散文张弛与疏密的固有节奏,形成形式上的放松与自由,表现了作
者思绪的自由状态和心里的内在真实。
②以较多描写,形成散漫自在的叙述节奏,对矛盾和主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消解,从而让扫雪
呈现出超现实的纯粹的美。
③以插叙形成叙述拖延和叙述暂时中断,为下文作反向铺垫,表现了作者对儿时扫雪事件的
反思与对动物态度的转变。
④以较多细节铺陈,形成叙述游离与跳出感,削弱了概述的快节奏,避免了故事的单调感,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动物(自然)的喜爱、理解与尊重。
⑤以看似没有目的的散淡叙述,弱化了叙述的节奏感和紧迫感,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和独特的
美感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和诗意生活。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描绘北方扫雪的情景,以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开
篇从扫雪的常态中引入,引申到童年大雪记忆中的壮观,形成了对比,拓展了叙述的层次和
深度。通过对动物脚印的观察,作者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结尾放弃扫雪,
意味深长,突出对自然杰作的敬畏与呈递。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想象力,流露出对自然
之美的赞美和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目的是告诉人们动物能给人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错误,动物能给人爱来乐趣,
有这点意思,但不是目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情节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B.“为丰富作者的童年经历”错误,插叙的目的不是为了丰富儿时经历,目的是与当下扫
雪情况形成对比,表达主题。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作者一开始就对雪有着喜爱之情,将雪后的世界视为上天的画作,而院子里雪地上的动物
脚印等生命记录就像是这幅画作上独特的元素,作者喜爱这带有自然生命痕迹的“作品”,
所以不忍心通过扫雪将其删除。
②作者意识到这些动物脚印是自然生命活动的体现,尊重自然的状态以及自然中动物的生存
活动,不愿意去破坏这些自然留下的痕迹,所以不愿清扫雪来抹去这些印记。
③雪地上的动物脚印能引发人们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保留这些脚印可以让看
到的人反思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等,所以作者选择不清扫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整体叙述较为平缓,没有那种强烈的情节起伏和紧凑的节奏安排,比如从看到下雪想
到要扫雪,然后回忆老家扫雪经历,再到面对院子里雪地上的脚印等,都是娓娓道来,这种
平缓叙述打破了一般散文可能有的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固有节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叙
述过程中思绪是自由流淌的,能真实反映作者内心的状态和想法。
②文中有很多对雪、对动物脚印等的描写,如对院子里野生动物脚印的大小、走向以及老鼠
脚印的特点等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使得叙述节奏变得散漫自在。描写过程让读者更多地沉浸
在作者所描绘的雪以及雪上生命痕迹的那种纯粹的美之中,仿佛扫雪这件事不再仅仅是一个
简单的劳动行为,而是与自然、与美有了更深层次的关联。
③文中插叙老家扫雪的经历,使得叙述在这里有了拖延和暂时中断的效果。通过插叙与当下
扫雪情况形成对比,为下文作者面对院子里雪地上动物脚印时的不同态度作了反向铺垫,让
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作者从儿时单纯把扫雪当作一种劳动应对大雪情况,到现在因为动物脚印
等而对扫雪有了不同思考,表现出作者对儿时扫雪事件的反思以及对动物态度的转变。
④文章详细铺陈了很多细节,比如对动物脚印的追踪过程中每一处脚印的位置、走向等细节,
这些细节使得叙述有了游离与跳出感。这种细节铺陈避免了故事的单调感,也充分体现了作
者对动物的喜爱,因为只有喜爱才会如此细致地去观察和描述,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动物的
理解与尊重,理解它们的活动习性,尊重它们在自然中留下的痕迹。
⑤整个文章的叙述给人一种看似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目的的感觉,不像一些文章那样有很强的
叙述节奏感和紧迫感。作者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进行叙述,在描绘雪、扫雪经历以及动物
脚印等内容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来自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也来自作者
叙述的方式本身,从而表现出作者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种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嫂①吕后,不逊,
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目:“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
目“然”。季布日:“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寒,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
日:“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日:“季将军不
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
布日:“楚人谚目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
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於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卑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
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材料二
上(孝文)召河东守季布,欲以为得生本为。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者;至,留邸一月,见
罢。季布因进日:“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
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
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日:“河东,吾股肱郡,故特
召君耳。”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
材料三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
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
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
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日:“河东吾股肱郡,故
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文帝》)
【注】①嫂(man):用言辞轻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人A谚曰B得黄金C百D不如得季布E一诺F足下何以得G此声于梁楚间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卿的一项是()
A.事,指用兵,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有事”意思相同。
B.距,通“拒”,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思不同。
C.御史大夫,位居上卿,是最高监察长官,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D.病,担忧,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的“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F确的一项是()
A.吕后遭单于羞辱,盛怒之下欲伐匈奴,樊哙主动请缨,群臣逢迎阿附,季布以平城之困
的历史来指斥樊哙当面撒谎。
B.季布听说曹丘攀附权贵,聚敛钱财,便写信劝阻窦长君与其交往;曹丘造访后,三言两
语让季布大悦并奉其为上宾。
C.孝文帝想让季布担任御史大夫,可是季布奉诏后却滞留一月;季布对召见后被罢免心有
不快,一番进言让文帝惭愧。
D.王夫之认为文帝的失误在于没有早早认清季布的缺点而轻易召其进京,但认可其谨慎任
用大臣且不吝啬改正错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2)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
14.王夫之认为季布不适合担任御史大夫,你赞同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10.BDF
11.D12.C
13.
(1)河东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似的重要而得力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2)因为一个人称赞而召季布进京,因为一个人诽谤而让季布回到原郡,天下人将因此而
窥测到皇帝的深浅。
14.
示例1:赞同。
理由:①当面诘责人主,逞一时之快,性格赣直,胸无城府,言辞轻浮;
②贪好虚名,酗酒任性,饬身不严,难堪大任。
示例2:不赞同。
理由:①季布对吕后不曲意逢迎,能援引历史,冷静分析,当面戳破樊哙的空言大话,提出
应付局面的可行之策,说明其智勇兼俱,敢于直言;
②季布对先被召见后使归任当面向文帝提出质疑,开诚布公,切中要害,说明其有胆有识,
适于进谏。
【解析】
【导语】材料一描述了季布勇于直谏,不惧权威,坚持真理形象;材料二展现了他在面对孝
文帝召见后被罢免一事中,理智而有见地的分析和进言;材料三通过王夫之的评价,指出季
布性格中的不足,认为文帝慎用大臣并不吝于改过,其辞退季布也并非完全失误。整体上,
三个材料都围绕季布的才智与性格展开,剖析其在历史情境中的表现及其受到的评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百镒黄金,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
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
“楚人谚曰”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在B处断开;
“得……,不如得……”为固定结构,且“得黄金百”是动宾结构,故在D处断开。
“得季布一诺”是动宾结构,同时它与前面的“得黄金百”构成比较关系,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用兵。句意:况且,当初秦朝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使得陈胜等人乘机起兵反
叛。/季孙氏将要用兵讨伐颛臾。
B.正确。拒绝;/把守。句意:您为什么坚决拒绝我呢!/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C.正确。
D.错误。担忧;/困苦。句意:即使皇帝被窥探到深浅,有什么可担忧呢?/所以困苦并且
懈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季布对召见后被罢免心有不快”错误。见罢,意为召见之后没给他升职,让其还归原
任,而非“召见后被罢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河东,吾股肱郡”,判断句;“故”,所以;“特”,特地。
(2)“以”,因为;“遣”,遣回,回到;“窥”,窥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示例1:赞同。
①根据“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可知,季布在面对皇帝时无所顾忌,质疑其
不当作为,这不足以胜任高官重职,尤其是需要谨慎、理智的御史大夫职位。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性格可能导致判断失误或不善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
②根据“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者”“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可知,季布勇武难
制、酗酒好斗,进一步印证其不适合胜任这一重职。
示例2:不赞同。
①根据“于今创痍未疼,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可知,季布的耿直和勇气也是一种品德,
尤其在语言和行为之间保持一致,能够直言进谏。虽然有时候显得激烈,但是也反映出一种
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
②根据“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
浅深也”可知,季布有着非凡的胆识,他敢于针对相关情况提出犀利的质疑,且所提质疑往
往能够切中要害,凸显出其有胆有识的特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布是楚地人,任性使气,好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很气愤,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
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
哙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
人马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况且,当初秦朝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使得陈胜等人
乘机起兵反叛。直到现在,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没有痊愈,樊哙又当面阿谀奉承,他是想让天
下陷入动荡。这时,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退朝,就不再讨论攻打匈奴的事。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多次攀附权贵,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权贵,
与窦长君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
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来,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
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
起程去了。他派人事先将这封信送给季布,季布果然大怒,便等着曹丘到来。曹丘到了,就
对季布作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百镒黄金,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诺言。'您怎
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是楚人,您也是楚人。我到处宣扬您的美名,
这难道不重要吗?您为什么坚决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好
几个月,把他奉为上宾,送他走时还赠以厚礼。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得益于曹丘
的宣扬啊!
材料二
汉文帝召河东郡郡守季布来京,想任命为御史大夫。有人说季布勇武难制、酗酒好斗,不适
于做皇帝的亲近大臣,所以,季布到京后,在官邸中滞留一个月,才得到召见,并令他还归
原任。季布对文帝说:“我本无功劳而有幸得到陛下宠信,担任河东郡守,陛下无故召我来
京,必定是有人向陛下言过其实地推荐我。现在我来京,没有接受新的使命,仍归原任,这
一定是有人诋毁我。陛下因一人的赞誉而召我来,又因一人的诋毁而令我离开,我深恐天下
有识之士得知此事,会有人以此来窥探陛下的深浅得失!”文帝默然,面露惭色,过了好久
才说:“河东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似的重要而得力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材料三
因为一个人称赞而召季布进京,因为一个人诽谤而让季布回到原郡,天下人将因此而窥测到
皇帝的深浅。即使皇帝被窥探到深浅,有什么可担忧呢?皇帝操控着赏罚大权,哪里是依仗
天下人不能窥测帝王的深浅呢!季布不高兴于召见后还归原任,而靠责备皇帝来使自己高兴,
他不足以作御史大夫,(道理已经)很明白了。酗酒任性、难做近臣的真相,自然暴露而无
法掩盖了。文帝的失误,在于轻易召季布进京,而非轻易让他回原郡。慎重使用大臣而且不
吝啬去改正错误,听到臣子对季布的批评之言,让季布在京城等待一个月。了解臣子对季布
不是诬陷,沉默很久,说“河东是我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您”,这是皇帝为任用这样的
臣子而羞耻,不是惭愧。就算是惭愧,那也是因为没能早早认清季布的缺点而轻易召见他而
惭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注】此诗写于元符三年(1100)春,时苏轼居于德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至题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煮茶最好用活水,夜晚便抱着瓶瓮,带着瓢杓,汲取深江的清水。
B.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是谓“贮月”;从江中取水,让江水分离,叫作“分江”。
C.诗歌写了从取水到喝茶的全过程,环环紧扣,让人感受到清幽闲雅之美。
D.诗人虽遭贬谪,依旧乐于煎茶品茗,表现出旷达襟怀,也流露出寂寞无聊之感。
16.诗歌叙写日常生活琐事,但“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南宋杨万里语)。
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15.B16.①视点流动,时间推移。先写煎茶:水开了,雪白的茶沫随着煎得翻转
的底部茶叶漂了上来;再写斟茶:茶水倒进茶碗里,飕飕作响,犹如风吹松林所发出的松涛
之声。
②视听结合,描写细腻。出句从视觉写煎茶,茶叶翻飞,漂起雪沫;对句从听觉写斟茶,倾
泄作响,犹如松涛,绘影绘声,饶有趣味。
③比喻修辞,形象逼真。将沸腾之时出现的茶沫比作“雪乳”,将斟茶之声比作“松风”,
富有雅趣。
④用词精炼,生动传神。“翻”字表现茶水沸腾时茶叶翻转纷飞之态,“泻”字摹写茶水倒
进茶碗时倾泻脱洒之状,字字见奇。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苦中作乐的态度。诗人以优
美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取水、煎茶的过程,寄情于自然,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与旷达的情怀。同时,通过“贮月”“分江”等词语的运用,表达出诗人超然洒脱的心境和
对现实困境的淡然处之。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江中取水,让江水分离,叫作‘分江’”错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这两句诗的正确理解是: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瓮里了;用小勺舀水,把
江水舀入瓶中,好像把江水分开了一样。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颈联先写“雪乳已翻煎处脚”,描绘的是煮茶时的场景,此时水已经煮开,茶叶在水中翻
滚,茶沫浮现,这是煎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接着“松风忽作泻时声”,写的是把煮好的茶
倒出来时的情景,随着茶水倒入茶碗,发出像松风一样的声音。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从煎茶到
斟茶的过程,时间上有先后顺序,诗人的视点也随之流动,使读者仿佛能看到整个煮茶、斟
茶的动态过程,增添了诗歌的连贯性和画面感。
②“雪乳已翻煎处脚”是视觉描写,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煎茶时茶沫翻滚的样子,“雪
乳”形象地描绘出茶沫的颜色和质地,如同雪白的乳液,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煮茶时
茶叶翻腾、茶沫浮现的清晰画面。“松风忽作泻时声”则是听觉描写,把斟茶时茶水流动的
声音比作松风之声,使读者不仅能看到画面,还能听到声音,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法,让诗歌
对煮茶和斟茶过程的描写更加生动、细腻,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③诗人把煮茶时出现的茶沫比作“雪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雪”体现了茶沫的洁白颜
色,“乳”体现了茶沫的细腻质感,让人联想到茶的品质上乘、口感醇厚。把斟茶的声音比
作“松风”,“松风”给人一种清幽、高雅的感觉,使斟茶这个动作也带有一种雅致的氛围,
让整个煮茶、斟茶的过程充满了雅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品味。
④“翻”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表现了茶水沸腾时茶叶在水中翻转、纷飞的动态,使读
者能够感受到煮茶时的热烈氛围和茶叶的活跃状态。“泻”字也很传神,它精准地摹写了茶
水从茶壶倒进茶碗时那种倾泻、流淌的状态,仿佛能看到茶水脱洒而出的情景,这两个字都
体现了诗人用词的精炼和生动,让诗句中的每个字都发挥出最大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具艺术
魅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演讲中,小林同学引用了《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两句话,认为它不仅提醒管理者面对复杂情况应保持理性,也启示我们个人在成长中要
坚持原则。
(2)小组讨论时,听了同学的发言,小方同学借用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两句诗,来比喻自己在作文立意上突然有了突破性发
现的感受。
(3)古诗词中,“荻花”常与秋天、离别、江南等意象联系在一起,如“,
”,就被诗人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离别的情感。
【答案】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洞天石扉④.匍然中
开⑤.潺阳江头夜送客⑥.枫叶荻花秋瑟瑟(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词:盘庚、扉、匍、涔、瑟、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蜂巢设计精细,甚至有人称它是工程学上的奇迹:它由一排排棱镜似的“小隔间”组成,每
一个“小隔间”的横截面都是完美的六边形。
但蜜蜂巢穴一开始并不是六边形的。蜜蜂由腹部分泌出蜂蜡,然后一点点垒出巢室,大量巢
室互相接触排列形成了蜂巢。(甲),之后它渐渐被蜜蜂的体温软化,变成了六边形。但蜂
巢为什么最终变成的是六边形而不是其他图形呢?
完全相同的多个多边形相互衔接平铺且不留缝隙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而
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正六边形的周长最短。这就不难理解蜜蜂为什么会选择六边形了,因
为蜂巢是用蜂蜡做的,而(乙),它们当然希望省些力气——[]»用达尔文的话说,六边
形的蜂巢是“最省劳动力、也最省材料的选择”。
蜜蜂在动工之前并没有做过统筹规划,也不可能拿到设计图纸,它们却能分工合作,鬼使神
差地完成了如此A的蜂巢。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可以从泡沫中寻找答案。
当许多泡泡在平面上聚集成一片泡沫的时候,你会发现中间的一些泡泡被挤压成了六边形。
正六边形的内角为120度,研究发现,120度的连接角是最稳定的机械结构。当多个泡泡接
触时,它们互相挤压、拉伸,最后形成了最稳定的形状,即内角为120度的六边形。
蜂巢也是如此,圆形巢室就像被软化的泡泡,互相接触时彼此拉伸、挤压,最终达到稳定,
形成了六边形的巢室。
可见,生物身上展现出来的图案是大自然的B,大自然具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
和艺术表现力,面对自然界创造出来的这些奇迹般的、无处不在的美丽,我们只有啧啧称奇
的份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破折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请在第三段的破折号后用类比的方式解释说明破折号前面
的句子。要求:类比贴切,表达流畅,不超过20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它由许多大小一致的正六边形巢室组成”,语义基本相同,
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请以“一片泡沫中泡泡”为主语,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文画横线段落的语意。
不超过65个字。
【答案】18.甲:最开始的巢室其实都是圆形的
乙:蜜蜂产出蜂蜡是消耗能量的
19.A精妙绝伦B神来之笔
20.示例:这点小心思就跟打工人想少搬几块砖一样。
21.①原句运用比喻,把巢室比作“小隔间”,又把“小隔间”比作棱镜,两个比喻叠加在
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巢室排列整齐的形状和蜂巢设计精巧的特点,而且有画面感,代入感强。
②原句先写蜂巢的整体形状,再介绍每个蜂巢的特点,能更好地突出其是“工程学上的奇迹”。
改句只有一句话,仅客观说明了蜂巢的组成。
③原句中的“一排排”“完美”等修饰语,蕴含了作者对蜂巢精巧设计的赞美,与语境中的
“设计精细”“奇迹”等词语相呼应。
22.一片泡沫中的泡泡在相互接触时不断被挤压、拉伸,最终形成正六边形,是因为120度
的连接角是最稳定的机械结构,而正六边形的内角正是120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空,前文提到“蜜蜂巢穴一开始并不是六边形的”,后文又说“之后它渐渐被蜜蜂的体温
软化,变成了六边形”,这里需要一个过渡语句来具体说明巢穴一开始的形状,才能与后文
的内容衔接起来,后文由“之后”引出内容,此处可由“最开始”引出,据此可写“最开始
的巢室其实都是圆形的”;
乙空,前文强调“蜂巢是用蜂蜡做的”,后文又说“它们当然希望省些力气”,结合起来分
析可知,蜜蜂要节省材料、省力气的原因就是蜜蜂产出蜂蜡是需要消耗自身能量的,据此可
写“蜜蜂产出蜂蜡是消耗能量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空,该成语用来形容蜂巢的特点,由前文对蜂巢的描述可知,蜂巢有着非常精巧、奇妙的
六边形结构,极其完美,令人赞叹,所以可用成语“精妙绝伦”。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
极点。
B空,根据后文“大自然具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可知,大自然就如同有着神
奇的创造力,能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这些美妙的图案,就像有神力相助一般,所以可用成语“神
来之笔”。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连贯的能力。
解释说明破折号前面的句子,要充分理解破折号前句子的含义。结合前文可知,其含义是:
蜜蜂的蜂巢是用蜂蜡做的,而产出蜂蜡需要消耗蜜蜂的能量,所以它们希望省些力气,也就
是出于节省资源、减少自身消耗的目的而选择六边形蜂巢。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
摹的一种文学手法。答题时要选择与前文相似,且大家较为熟悉的类比对象,如打工人想少
搬几块砖,马拉松运动员想少跑几里路等。类比一般用“像(跟)……一样”来连接,同时
还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品交易中介服务协议
- 旅游规划与设计服务合同
- 隧道机械租赁合同
- 项目团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书
- 7《一匹出色的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Unit 1 Family Lesson3(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6单元 20陀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 西宁高铁u型渠施工方案
- 济宁钢质入户门施工方案
- 北京拼接式蓄水池施工方案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物象含义及作用
- 临终关怀模式
- 2024转向节设计标准
- 一年级《读读儿歌和童谣》线上阅读测试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 强化学习在支付风控
- 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全册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 DLT5461-2013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深度规定(第1-16部分)
- DL∕T 1084-2021 风力发电场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 AQ/T 2036-201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信联络系统建设规范 (正式版)
- NB-T33004-2013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