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理清思路明辨理据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9/16/wKhkGWekLyuAaT6QAAIEAIWlAMA129.jp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理清思路明辨理据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9/16/wKhkGWekLyuAaT6QAAIEAIWlAMA1292.jp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理清思路明辨理据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9/16/wKhkGWekLyuAaT6QAAIEAIWlAMA1293.jp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理清思路明辨理据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9/16/wKhkGWekLyuAaT6QAAIEAIWlAMA1294.jp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理清思路明辨理据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9/16/wKhkGWekLyuAaT6QAAIEAIWlAMA1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分析文本特色(论述类)
——理清思路,明辨理据
【复习任务】1.梳理论述思路,分析论述结构。2.抓住理据关系,分析论证特点。
【考情微观】
考查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角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分析理
新高考I卷①分析论
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据关系
述类论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论
特色几乎
2023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据特点
是高考必
新高考II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
分析论考点。
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证语言②题型功
(4分)
能明确: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分析理
新高考I卷择题主要
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据关系
2022考查理据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分析论
新高考n卷关系(论点
正确的一项是(3分)证特点
与论据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分析理
系),主观题
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据关系
新高考I卷主要考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分析论
论述思路
思路。(4分)述思路
2021结构。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概括中
③这一考
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心论点
新高考n卷点未来考
分析论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查会较为
述结构
灵活,考查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析论
新高考I卷的点可能
分)述思路
2020更加具体、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分析理
新高考II卷深入。
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据关系
■知识图要
看标题1一点明论题
一L点明论点
立论n
论证
驳论-借助位置,看首尾[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立驳结合」方式「一卒章显志,结论即论点
确定论点
、看过渡——承上启下,标示论证思路
举例论证]
梳理论证文脉|按引论、本论、结论划分层次,分析
引用论证一一|内在逻辑关系
对比论证-
剖析论证结构|按并列、对照、总分、层进式切分文
论证
类比论证--
方法透析结构,1章,梳理段间逻辑关系
比喻论证-
明辨关系分析段内层次|辨别文句之间存在的因果、条件、
因果论证一
归谬论证」I假设、转折、总分、对比等逻辑关系
综合分析(找寻特征句式论点往往是判断句、感叹句和反问句
论证特点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就是材料与观点
总分式
1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并列式一论证
论点段、论证段或收束段,分析段
层进式一结构
对照式」落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借助引用、举例、推理等方式理清
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准确严谨]论证
逻辑性强J语n“诸如”“例如”等表示举例;“某人
说”等表示引用;“由此可见”“这说
明”等表示推理概括
前备知识——论证知识构建
一、论述文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
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三强”特点。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不固
定,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
干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
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
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理论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
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
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因果论证,间接论证的方法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谬论证等。
三要素关系如下:
二、分析论证
(一)分析论点和论据
1.分析论点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
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
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
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
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
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
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进
而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应如何分析论据呢?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
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
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
步骤,关键要细心谨慎,不要遗漏了关键的论据材料。某个关键论据材料的遗漏,可能会影
响到我们对文本观点态度的全面准确把握。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
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我们一定要抓住这
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
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
(3)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
辑联系。我们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
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
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
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
【理解小练1】请回顾所学课文,填出下表。
中心论点
课文中心论点论据使用特点
提出方式
《人的正确思想是
设问方式理论论据
从哪里来的?》
修辞立其诚(发言写文章
《修辞立其诚》②引用经典名句(理论论据)
要坚持真实性)
答案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标题即论点
(二)分析论证角度和结构
1.论证角度
从论证角度看,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
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
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所选论述类
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
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
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的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
驳论据、反驳论证。后两者也叫间接反驳。
2.论证结构
(1)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作用
提出方式作用
标题显示论点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
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的阅读兴趣
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
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
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论点
结尾总结出论点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
(2)整体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引论)一分析问题(本论)一解决问题(结论)”的
“三段论”模式。
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引论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则故事
引入式
或名言
本论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总结上文,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
卒章显志,得出结论或中心论点
结论
补充论证
发出号召或劝勉
论述文的结构虽说由上述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于变化的:有的文章只有引论、本论,
而无结论;有的文章只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
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本论部分的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
总分式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
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文本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
并列式
表述的;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
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
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递进式)有三种方式:
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②提出问题(是什么)一分析问题(为什么)一解决问题(怎么办)。
③摆现象f说危害f析原因一给对策。
正反对比: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
对照式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
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破(驳)立式:“破”(驳)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错误之处。
“立”就是确立自己的观点。
破(驳)立结合形式:先破(驳)后立;先立后破(驳);边立边破(驳)。
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模式,如先并列,再层进;先对照,再层进等。
【理解小练21
(1)阅读鲁迅《拿来主义》最后一段,梳理出该段的写作思路并指出其结构模式。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
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
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思路:首先,提出观点“我们要拿来”;其次,阐明如何“拿来”;接着,指出“拿
来主义者”的条件;最后,总结“拿来”的意义。
②结构模式:总一分一总。
(2)阅读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节选部分,说明其结构模式。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
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
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
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
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
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
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
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
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
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
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
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
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
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
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
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
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模式:分总式。
(三)分析论证方法和语言
1.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效果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
举例论证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
力、权威性。
引用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论证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
阅读。
通过对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的
对比论证
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印象,使论证更有力。
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证明观点。
受。
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
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有机地把
因果论证
原因来论证结果。包括假设、条件、因论点与事例结合在一起。
果等论证方法。
把已知的事物或事例与和它有相同特使类推的论点浅显化,更易于
类比论证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读者接受,从而达到论证观点
明论点。的目的。
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
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
归谬论证
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制人。
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
2.论证语言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词语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
语言准确
分恰当。
①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②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表
语言严密
达周密;③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有条理。
①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②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鲜明
不含糊不清。
语言简练叙述事实时,不铺排渲染,不刻意述说细节。
语言形象①运用修辞手法;②语气变换多样,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
生动肯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
【理解小练3】阅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
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
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
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
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
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
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
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
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
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用论证。引用毛主席的话。
②类比论证。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同“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
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进行类比。
③因果论证。“这是因为”“因此”等词语表明因果关系。
(2)这段文字在论证上极为严密,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思路层次联系极其紧密。
开头提出论点,引用毛主席的话初步论证后,又分两层进行了析理论证。先对真理的性质作
阐释,为剖析确立正确的前提;再从反面,用否定的形式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继而从正面
用三段论演绎推出结论。在理论分析极其清楚后,再用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佐证,论证上滴
水不漏。
②语言上使用“因为”“因此”等关联词语,显示了句子间的严密关系。
③逻辑上使用三段论演绎推理。
大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
小前提:只有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结论: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活动一精准分析论述思路
文章思路是靠文章结构来体现的,只有正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具有外显性和客
观性。“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围绕中心话题,立足于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部分
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动机,具有内隐性和主观性。
(2021•新高考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
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雕塑《拉奥孔》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
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
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
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
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
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
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
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
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
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
'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
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
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
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
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
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
“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
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
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
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
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
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
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
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
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
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
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
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
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
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
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
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
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锤书《读〈拉奥孔〉》)
M整体把握
在完成非连续性文本“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内容。
共同话题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异质”说
材料一材料二
侧重点
©②
围绕共同话题,材料一对话题进行了阐J降、分析;材料二对话题进
材料关系
行了中西比较、引申发挥。两则材料是③________关系
答案①阐释与分析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说②关于诗画关系,莱辛的议论要比中
国古人透彻深细③互补
的精做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
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
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
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
材范围。
答案A
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偷换概念。材料一说的是“莱辛的
《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
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
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
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回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
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
法其实没有道理。
答案c
解析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说“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并不能说高明的绘画不
如诗歌。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
的全过程”,因此后人可以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D项偷换概念。“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而材料二中沈括对唐代关于王维的传说的质疑意在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方面存在局
限,并不能因这个质疑就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二、对点题(分析论述思路)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
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
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
观点形成照应。
解析先概括段意,划分层次,理清论证结构,再用“首先……接着……最后……”形式组
织答案即可。本题没有比较的任务要求,只需分别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语言简明、逻辑清
晰的答案。不一定要拘泥于上面的参考答案。
4.(2020・新高考I)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原文见学案3“活动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
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
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行文脉络即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整合段落,切分行文
层次;最后概括出整合后的大意。
材料一第一段提出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禹贡》。第二段的重点是《汉书•地理
志》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第三段论述在时空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沿革地理这
一专门学问。第四段重点论述沿革地理研究的意义和成就。第五段对比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
学的不同。第六段论述在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发
展过程。分析以上信息,建立联系,整合成三部分,概括出大意,分别为:历史地理学的起
源和雏形及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本质区别、20世纪以来历史地理
学的发展历程。
■I点拨关键
分析论述思路要做到三点:
1.层次清晰
(1)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如上面材料一中第五段中的“其次”,第六段
中“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等。
(2)弄清每段的意思。通过对语意的分析比较进一步整合层次,作更进一层的划分。这里
尤其要注意本论部分的段落层次(可借助前备知识中“本论部分的结构模式”知识)。同时要
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多段大意的做法。例如上面材料一在第一段提出论点后,第
二、三段阐述莱辛提出观点的背景(“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第四
至六段阐释莱辛观点的理由和结论,后面文字均是作者对莱辛观点的阐释与补充。本论部分
是一个层进式结构。
2.层意准确
(1)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某些考生概括段意往往只会就“段”论“段”,抓住某个关键词
进行放大,以致脱离或疏忽了整个材料的论述对象与重点,这样下来,概括肯定不准确。
(2)尽量摘取中间段落中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
语。
3.答题规范
(1)体现过程
答题时需要把握文本的大致结构,呈现文本的结构框架。因此,作答时应尽量使用诸如
“首先”“其次”“再次”“接着”“紧接着”“接下来”“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
语。
(2)表明关系
答题时需要表明各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交代了……立论背景”“确立了……
立论前提”“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增强了论证……
的现实针对性”“使读者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等等。
(3)交代特点
答题时要交代、点明论证内容的特点。
①结构特点: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②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论证角度,即文本论证中心论点的切入点。论证角度多以名词性短语的形式呈现。例
如2021年新高考II卷第4题答案中“从网络行为的‘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
开论证”,“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就是论证角度。
最后,大致形成这样的答题模式:
材料围绕义义论点,采用了XX结构,首先……,接着运用XX论证方法论述了……,
然后指出了……,最后运用XX论证方法强调了……。
(上述规范用在不同的思路题型中要有所侧重。例如2020年新高考I卷第5题,重点要
“体现过程”;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题,重点要“表明关系”;2021年新高考H卷第4
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重点要“交代特点”。无论哪种题型,都要以梳理出行文
脉络为基础。)
活动二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一)分析理据关系
所谓理据关系,就是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根据材料与观点一致的原则,论点必须统率
论据,论据必须能证明论点。能够精准地分析理据关系是阅读论述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解
答所有论证题的基础。
1.(2021•新高考I)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原
文见本学案“活动一”)()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准确理解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主要指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
分别有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诗宜于叙述动作,画宜于描写静物。A项以“眼中金屑”作比,
生动地表明能够入画的诗并不是空灵的妙诗。故A项不符合莱辛的观点。B项的观点是“诗
画同质”,与莱辛的观点恰恰相反。C项是说诗与画的圆满结合形成了“艺术意境”,这也
不是莱辛的观点。D项对应材料一第八段,“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这是说
画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是说诗歌
能表现这个“一条绵延的直线”的动作,符合莱辛的观点。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易・乾》也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本源于中国
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
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留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习
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唐孔颖达对“文明”
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文章即礼乐教化,这里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文德的产
生和观象授时关系密切,上古文献对此还有清晰表述。(摘编自陆航《春节历法与观象授时》)
A.《周易大有》:“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此处,“火”即为大
火星,是位于苍龙星象中心的授时主星心宿二。
B.《夏小正》:“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陟负冰……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
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
C.《易经》:“变通莫大乎四时……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D.古人借星象占卜吉凶,如“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长十余丈,或曰赤气,或曰天
裂,其后有七国之兵”。
答案A
解析该段主要观点是“文德的产生和观象授时关系密切”。A项是指文德的产生和观象授
时关系密切。B项是说以物候定季节和观象授时的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公司融资合同范本
- 舱口盖系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化肥长期供货合同范本
- 场地使用出租合同范本
-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
- 共享叉车租赁合同范例
- 副食购买合同范本
- 充电桩维修合同范本
- 劳务法合同范本
- 加盟合同范本
- 战略管理与伦理
-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课件
- 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应用实践项目化教程 教案全套 第1-14周 虚拟化与云计算导论-腾讯云服务
- 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毕业设计设备选型与布置模板
- 徐金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讲义
- 沥青拌合设备结构认知
- 2023年北京高考政治真题试题及答案
- 复旦中华传统体育课程讲义05木兰拳基本技术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5课时 人民币兑换
- 工程回访记录单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