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39-2017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DB11-T 1439-2017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DB11-T 1439-2017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DB11-T 1439-2017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4页
DB11-T 1439-2017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1439-2017

备案号:56075-2017

—————————————————————————————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forintelligentsystemdesignofbuilding

2017-06-29发布2018-01-01实施

—————————————————————————————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1总则

1.0.1为了加强对北京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管理,保障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

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1.0.3智能化系统工程应遵循统一规划、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设计原则,保证系统的安全

性、可靠性、开放性、高效性、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

1.0.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1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无线接入网wirelessaccessnetwork

固定用户全部或部分以无线的方式接入到通信交换机。

2.1.2核心层corelayer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高速骨干网络部分,为网络提供优化的数据传输功能。

2.1.3接入层accesslayer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

2.1.4分布层distributionlayer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也称作汇聚层。提供基于统一策略

的互联性,定义网络边界。

2.1.5紧急广播emergencybroadcast

公共广播系统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向其服务区发布的广播。包括报警信号、指导公众

疏散的信息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指挥的命令等。

2.1.6业务广播businessannouncement

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的、需要被全部或部分听众收听的日常广播,包括发布通

知、新闻、信息、语声文件、寻呼、报时等。

2.1.7背景广播backgroundbroadcast

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渲染环境气氛的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和各种场合的背景音

响(包括环境模拟声)等。

2.1.8广播优先级airingpriority

广播信号源播出的优先等级。

2.1.9强插override

强行用某些广播内容覆盖正在广播的其它信号;或强行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广播系

统,发布紧急广播。

2.1.10分区强插zoningoverride

有选择地向某个或多个广播分区进行强插而不影响其它广播分区的运行状态。

2.1.11应备声压级ensuredsoundpressurelevel

公共广播系统在广播服务区内,应能达到的稳态有效值广播声压级的平均值。

2.1.12最大声压级maximumsoundpressurelevel

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听众区各测量点产生的稳态最大声压级的平均值。最大声压级可

以用规定峰值因数测试信号的有效值声压级、峰值声压级或准峰值声压级表示。

2.1.13传输频率特性transmissionfrequencyresponse

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听众区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

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2.1.14传声增益transmissiongain

扩声系统在最高可用增益状态时,听众区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传声

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单位:dB。

2

2.1.15声场不均匀度sounddistribution

听众区内各测量点的稳态声压级的最大差值,单位:dB。

2.1.16系统总噪声级systemtotalnoiselevel

扩声系统达最高可用增益,听众区各测量点由扩声系统所产生的各频带的噪声声压级

(扣除环境背景噪声影响)平均值,以NR-曲线评价。

2.1.17总噪声级totalnoiselevel

扩声系统达最高可用增益,无有用声信号输入时,听众区各测量点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

以NR-曲线评价。

2.1.18早后期声能比early-to-latearrivingsoundenergyratio

扬声器系统发出猝发声衰变过程中,厅堂内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以内声能与规定时间以

后的声能之比。单位:dB。

2.1.19语言传输指数speechtransmissionindex(STI)

它是一个物理量,且表示与可懂度有关的语言传输质量。

STI是由调制转移函数(MTF)导出的评价语言可懂度的客观参量。从MTF到STI的最

主要概念是,将调制指数的作用以表观信噪比来解释,采用加权平均求出平均表观信噪比,

经归一化后导出语言传输指数。

2.1.20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peechtransmissionindexforpublicaddresssystems(STIPA)

它是语言传输指数法(STI法)在某些条件下的一种简化形式,适用于评价包括扩声系

统的房间声学的语言传输质量。它受包括扩声系统的房间声学失真的影响。

2.2符号

A-TDMA——高级时分多址advanced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

AC——无线控制器wirelessaccesspointcontroller

AP——无线接入点accesspoint

AVS——音视频编码标准audiovideocodingstandard

BER——误码率biterrorrate

BGP——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protocol

C/CSO——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arriertocompositesecondorderbeatratio

C/CTB——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arriertocompositetriplebeatratio

C/N——载噪比carriertonoiseratio

CAPWAP——无线接入点的控制和配置协议controlandprovisioningofwireless

accesspointsprotocolspecification

CIF——常用视频标准化格式commonintermediateformat

DDC——直接数字控制directdigitalcontrol

DVB——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videobroadcasting

DVI——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visualinterface

FTTD——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

FTTH——光纤到户fibertothehome

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ybridfiber-coaxial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

engineers

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

MAC——介质访问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

MCU——多点控制单元multicontrolunit

3

MER——调整误差比modulationerrorratio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transterplatform

OSI——开放系统互联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shortestpathfirst

QAM——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

QPSK——正交移相键控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

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

RTCP——RTP控制协议RTPcontrolprotocol

RTP——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

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

S-CDMA——同步码分多址synchronize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

SDH——同步数字系列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SIP——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

SVAC——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surveillancevideoandaudio

coding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

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

VoIP——网络电话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

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

VSAT——甚小天线地球站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

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irelessLANauthenticationandprivacy

infrastructure

WDM——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

4

3系统架构

3.0.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系统架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物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2应支持各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关联和功能汇聚;

3应满足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应适应智能化系统综合技术功能的不断完善。

3.0.2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施架构搭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设建筑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设施层;

2应建立具有满足运营和管理应用等综合支撑功能的集成管理平台层;

3应形成展现信息应用和协同效应的信息化应用设施层。

3.0.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基础设施层对应的智能化系统宜包括:通信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网络系

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扩声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建筑设备

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智能化系统机房工

程;

2与集成管理层相对应的信息服务设施智能化系统宜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

3与信息化应用设施层相对应的智能化系统宜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物

业管理系统等。

3.0.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预留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接入接口。

5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

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城镇燃气报警控制系统技术

规程》CJJ/T146、《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及其它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

4.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应符合

CCCF认证要求。

4.2火灾自动报警及应急广播系统的设置

4.2.1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除游泳池等个别火灾危险性小的部位

外,应在该建筑内各个房间、走廊等处全部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4.2.2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有火灾危险的房间和走廊设火灾自

动报警装置。

4.2.3建筑高度100m及以上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公共部

位和住宅套内除卫生间之外的各个房间,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4.2.4建筑高度大于54m但不大于100m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其公共部位应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住宅套内宜设火灾探测器。

4.2.5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宜设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

4.2.6当二类高层住宅建筑或多层住宅建筑公共部位未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住宅套内设置

了家用火灾探测器和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时,可将住宅套内的火灾探测器和可燃气体探测器

的报警输出信号接入访客对讲与家用火灾报警合用的控制器中,通过联网线路传输到物业管

理中心。

4.2.7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的丙类厂房,应设火灾自动

报警系统。

4.2.8每座占地面积大于1000㎡或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的丙类物品仓库、存储型物流

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2.9在变配电室、配电小间、弱电间等场所,应设感烟探测器。在电缆夹层顶部宜设感

烟探测器,在主干供电梯架、托盘和槽盒处宜设缆式感温探测器。

4.2.10燃气表间、燃气锅炉房、燃油锅炉房、直燃机房等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汽的

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并应设置火灾探测器。

4.2.11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应避免梁、吊车等固定和活动物体遮

挡。发射器与接收器应设置在固定的墙或构件上,应避免构件振动、变形对信号传递的影响。

4.2.12高度超过12m的丙类物品立体仓库内,应结合工艺情况分层设置火灾探测器,宜采

用点型感烟探测器沿货架分层布置,每间隔4m~6m布置一层,屋顶应设置点型感烟探测器或

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也可采用高灵敏度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在货架内部的垂直方向上,每

隔12m应至少设一层采样管网。

4.2.13各种点型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数量,应同时满足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的要求,并应均

6

匀设置。

4.2.14感烟、感温复合型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不应作为感烟、感温两种探测器分别报警后

相“与”的信号去启动气体灭火、雨淋灭火等。

4.2.15火灾声光报警器应均匀设置,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应设置在每个楼层的

楼梯口等处,可与手动报警按钮成对配套设置。

4.2.16旅馆建筑客房应设应急广播扬声器,公共建筑内进深大于10m的房间,应设应急广

播扬声器,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

4.2.17消防应急广播和普通广播系统宜合用。用于应急广播的扬声器应采用阻燃材料或带

阻燃后罩。

4.2.18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电源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

使用电源插头连接。

4.3消防联动控制

4.3.1对空调、通风系统风管中防火阀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报警区域内两个感烟探测器或任意两个报警装置报警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

能联锁关闭有关风管上的带电控装置的防火阀、接收其反馈信号,并联锁关闭有关空调机、

通风机。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接收各防火阀受温度控制而动作的反馈信号,作为联动触发

信号,联锁关闭有关空调机、通风机,并联动控制其他消防设施。

4.3.2民用建筑和厂房、仓库内的防火卷帘门应由所在防火分区内任意两个感烟探测器或

任意两个报警装置的报警信号,作为卷帘门下降的联动触发信号,控制卷帘门一步归底。卷

帘门应配声光报警装置,下降时报警。

4.3.3着火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控制所有电梯归首层或转换层,应由电梯到位信号控

制切断非消防电梯的电源,不应在电梯归首层或转换层之前切断电梯电源。

4.3.4视频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及其控制、显示设备,火灾时应作为确认火灾用,其电源不

应随其它非消防电源被切断。

4.3.5对于雨淋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联动控制雨淋阀的开启;对于预作用灭

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联动控制预作用阀的开启。湿式、干式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

开关报警信号应直接启动喷淋泵。

4.3.6消火栓系统除消火栓按钮编程启泵、消防控制室直接启泵外,还应由消防出水干管

低压压力开关、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设置的流量开关或报警阀压力开关等信号直接启动消

火栓泵。

4.3.7火灾报警后,应联动控制打开该防烟分区内的自动排烟窗排烟,控制电动挡烟垂壁

下降。

4.3.8确认火灾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联动控制打开疏散通道上平时由出入口控制系统

控制的疏散门和紧急逃生疏散门。

4.3.9消防应急广播和普通广播系统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应急广播的功能。对于厅堂

扩声系统、会议扩声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控制接口,应能将应急

广播信号接入其中,播放应急广播信息。

4.3.10消防控制室应设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并应设数据信息端口,火灾报警系统应能

实时向北京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或上级消防主管部门传送火灾报警、故障、运营情况等信

号。

7

4.4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的设置

4.4.1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4.4.2在下列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1建筑物内专用的封闭式燃气调压间、燃气计量间;

2地下室、半地下室和地上封闭的使用燃气的房间;

3燃气管道竖井;

4地下室、半地下室燃气引入管穿墙处;

5有燃气管道的管道层。

4.4.3可燃气体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设置于燃气表、阀门等可能泄漏点的附近,安装高度

应根据所测燃气的相对密度确定。

2当检测比空气轻的燃气时,可燃气体探测器与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8m,

安装高度应距顶棚0.3m以内,且不得设在燃具上方。

3当检测比空气重的燃气时,可燃气体探测器与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4m,

安装高度应距地面0.3m以内。

4可燃气体探测器报警后,应与排风扇等排气设备联锁。

4.4.4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燃气表间等甲、乙类爆炸危险区域,应设防爆型可燃气体

探测器,关闭燃气切断阀的控制模块应设于防爆接线盒内。

4.4.5燃气锅炉房、直燃机房、公共厨房操作间等使用燃气的房间,应设可燃气体探测器。

4.4.6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20%时,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应报警并联锁启动通风;可

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50%时,应联锁关闭燃气紧急切断阀。

4.4.7可燃气体探测器应独立布线,不应直接接入火灾报警总线,电缆截面应按电压降等

要求进行计算。可燃气体报警信号可通过可燃气体报警器输出接点纳入火灾报警系统,并联

锁启动报警、通风、关阀等措施。

4.4.8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厨房应设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二类高层住宅建筑的厨房宜设

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可燃气体报警后宜控制通风和关闭本户的燃气阀,或采用燃气自闭阀

等安全措施。

4.4.9老年人建筑中每户的厨房,应设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并应控制通风和关闭本户的

燃气阀,或采用燃气自闭阀等安全措施。

8

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5.1一般规定

5.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需要设置,并综合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技术手段,构成先进、可靠、经济、

配套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5.1.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及其子系统的配置应满足先进、可靠、合理、适用的原则,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现行工程

建设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5.1.3系统的设计应以结构化、模块化、规范化的方式实现,应能适应工程建设发展和技

术发展的需要。

5.1.4系统的配置可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5.1.5特殊行业应依据其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

5.1.6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经检

验或认证合格。

5.1.7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的防护等级与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

2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

3满足防护的纵深性均衡性抗易损性要求;

4满足系统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要求;

5满足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与维护保障性要求;

6满足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要求;

7满足系统的经济性、实用性要求。

5.2系统设计

5.2.1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

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安全防范水平。

5.2.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宜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入侵报警系统

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3出入口控制系统

4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5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6住宅(小区)访客对讲系统

5.2.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集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安防监控室的设备与安全防范子系统设备联

网,实现由安防监控室对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进行信息集成的自动化管理;

2系统集成管理时,应能对各安全防范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

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

9

3系统的应用软件应是成熟可靠的;

4网络结构应具有可扩展性,宜采用总线型、星型或两者相结合的拓扑结构;

5应设置必要的数据库,数据库应为开放式的;

6应采用用户登录操作管理,实行分级的操作权限;

7重要防护目标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服务器及网络核心交换设备宜采用双机热切换互

为备用的冗余方式;

8系统应提供离线分析用的报表功能,包括报警记录、事件记录和人员档案,操作人

员可选择和过滤报表数据;

9系统可提供动态报表书写器模块,允许用户创建自定义报表;

10重要部门应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信息传输系统,安防监控室应能

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检测,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专用通信联络;

11应预留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计算机;

12应留有向外部公安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

13可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以实现更大规模的智能化系统集成。

5.3入侵报警系统

5.3.1根据各类建筑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

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5.3.2入侵报警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无漏报警,少误报警;

2采用纵深防护;

3具有防拆及防破坏功能;

4系统可以自检;

5探测无盲区;

6具有模式鉴别功能;

7与实体防护系统有机结合;

8适应当地的物理与环境条件。

5.3.3入侵报警系统应包括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控制显示、处理、记录设备。前端设备

包括一个或多个探测器,当采用多个探测器探测同一区域时,探测器应具有不同的探测原理;

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或数据采集和处理器(或地址编解码器/发射接收装置);控制设备包括控

制器或中央控制台,控制器/中央控制台应包含控制主板、电源、声光指示、编程、记录装

置以及信号通信接口等。

5.3.4入侵报警系统应对下列可能的入侵行为进行准确、实时的探测并产生报警状态:

1打开门、窗、空调百叶窗等;

2用暴力通过门、窗、天花板、墙及其它建筑结构;

3破碎玻璃;

4在建筑物内部移动;

5接触或接近保险柜或重要物品;

6紧急报警装置的触发。

5.3.5入侵探测器的设置应远离影响探测器工作的电磁辐射、声能、热辐射、光辐射气象

条件等环境,或采取防护措施。

5.3.6影响室外探测器工作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与铺装地面、野生动物、本底噪声、

天气与气候等环境,应在布点时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5.3.7室内入侵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于周界防护的探测器宜选用:机电探测器、红外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电容型探

10

测器、光纤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类型;

2用于室内运动的探测器宜选用:微波探测器、微波—红外双鉴探测器、视频移动探

测器、超声探测器、声控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等类型;

3用于接近实物目标的探测器宜选用:电容型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光纤探测器等类

型;

4用于出入口部位的探测器宜选用:微波探测器、红外探测器、复合探测器、磁开关

探测器等类型。

5.3.8室外入侵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于地下埋设的探测器宜选用:压力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磁场探测器、泄漏电缆

探测器、光纤探测器等类型;

2用于与屏障有关的探测器宜选用:栅栏扰动探测器、机械压力探测器、张力探测器、

电场探测器等类型;

3独立设置的探测器宜选用: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探测器、复合

探测器、视频移动探测器等类型。

5.3.9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对探测器应设为一个独立防区;

2周界的每个独立防区长度不应大于200m;

3防护对象应在入侵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内。探测器覆盖范围边缘与防护对象间的

距离宜大于5m;

4当多个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交叉覆盖时,应避免相互干扰。

5.3.10控制器除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有关规定外,尚应具有

如下功能:

1应能按时间、区域、部位任意编程撤布防;

2应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进行检测,及时发出故障报警并指示故障位置;

3应具有防破坏功能,当探测器被拆或线路被切断时,系统应发出报警;

4应能显示和记录报警部位和有关警情数据,并提供与其它子系统联动的控制接口信

号;

5在重要区域和部位发出报警时,应能对报警现场的情况进行复核;

6应自成网络,可独立运行,有输出接口,可用手动、自动方式向外报警;

7根据需要,系统除应具有本地报警功能外,还宜具有异地报警功能。

5.3.11入侵报警系统应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

5.3.12入侵报警系统应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安防监控室联网,满足安防监控室对该系统

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的有关要求。

5.3.13入侵报警系统设计除按照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

程设计规范》GB50394及其它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

5.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5.4.1根据各类建筑物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

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臀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4.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可由下列部分组成:

1摄像机及镜头;

2照明系统;

3信号传输系统;

4同步系统;

5画面处理系统:

11

6视频切换控制系统;

7视频监视器;

8视频记录系统。

5.4.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摄像机在标准照度情况下,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4.3-1要求。

表5.4.3-1系统技术指标

指标项目指标值

模拟复合视频信号幅度1VP—P±3dB

黑白摄像机水平清晰度≥500线

彩色摄像机水平清晰度330线

回放图像中心水平清晰度≥270线

灰度≥8级

模拟摄像机信噪比≥45dB

数字视频信号单路画面像素数量≥704X576(D1)

数字视频信号单路基本帧率≥25fps

系统峰值信噪比(PSNR)≥32dB

数字音视频记录失步≤1s

2摄像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视频安防监控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5.4.3-2中4级的要求,

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5.4.3-2中3级的要求。

表5.4.3-2五级损伤制评分图像等级

图像等级图像质量损伤主观评价

5不察觉损伤或干扰

4可察觉损伤或干扰,但并不令人讨厌

3有较明显损伤或干扰,令人感到讨厌

2损伤或干扰较严重,令人相当讨厌

1损伤或干扰极严重,不能观看

3在建立彩色电视系统时,应满足照度和光源色温要求,确保彩色重现。

5.4.4摄像机的安装部位可参照表5.4.4选择:

表5.4.4摄像机安装部位参考表

覆盖范围宾馆饭店办公楼商住楼公寓别墅活动中心

出入口√√√√√√

主要通道√√√√√√

大堂√√√√-√

总服务台√√√√-√

电梯轿厢√√√√-√

电梯厅√√√√-√

室外广场√√√√√√

车库出入口及转弯处√√√√√√

自动扶梯口√√√--√

避难层√√√√-√

停机坪√√√---

收银处√√---√

贵重物品存放处√----√

12

休息大厅√√√√-√

财务室√√√√-√

卸货处√√√--√

续表5.4.4

覆盖范围宾馆饭店办公楼商住楼公寓别墅活动中心

餐厅、洒吧、咖啡茶座√√√√-√

多功能厅√√√√-√

商场√√√√-√

注:√此表为一般情况下应安装摄像机的部位,设计中可根据具体工程需要选定。

5.4.5摄像机镜头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摄像机宜优先选用定焦镜头。镜头焦距的选择可根据视场大小和镜头至被摄目标的

距离而定。镜头的焦距可按公式(5.4.5)计算:

f=(5.4.5)

式中:f——焦距(mm)

A——像场高或宽(mm)

L——镜头至被摄目标的距离

H——视场高或宽

(L、H应采用相同度量单位)

2对景深大、视角范围广的区域,宜采用带云台的摄像机,并宜选用6倍以上的电动

遥控变焦镜头。当采用定焦镜头的摄像机时应采取分区覆盖配置摄像机;

3摄像机应选用自动光圈镜头,在电梯轿厢等照度恒定或变化较小的场所可选用手动

光圈镜头。

4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镜头,应根据轿厢体积的大小选用水平视场角等于或大于90

度的广角镜头。

5.4.6摄像机与环境照度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摄像机与环境照度的关系应符合表5.4.6的要求。

表5.4.6摄像机与环境照度的关系

环境照度摄像机的最低照度(F/1.4)

黑白彩色

11lx~30lx≤0.1lx≤1lx

30lx~50lxllx~2lx

≥50lx≤3lx

2选用彩色摄像机时,其最低照度不应小于3Lx(F1.4)。用于室外安装的彩色摄像机,

其最低照度不应小于1Lx(F1.4),或选用在低照度时可自动转换为黑白图像的彩色摄像机;

3在自然光不足的场所和夜间,应为电视监控系统和警卫人员提供必要的照明;

4视频安防监控区域照明的明暗比宜为4,最大不超过6;

5在环境照明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选用自带光源的摄像机,或外配补光灯。

5.4.7摄像机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外摄像机应带有防护罩,并应安装在被保护区的内侧;

2在重要场所使用多台摄像机时,应使一个摄像机在另一个摄像机的视野内;

3摄像机镜头应顺光源方向对准被摄目标,当只能逆光安装时,应选用具有逆光补偿

的摄像机;

13

4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宜安装在电梯轿厢门的左或右侧上角;

5车库区域的摄像机宜覆盖所有的电动充电桩位;

6摄像机的安装高度,室内应距地面2.5m~5m,室外应距地面3.5m~10m。

5.4.8信号传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信号传输系统的频带宽度应与摄像机和监视器分辨力相匹配;

2黑白电视基带信号在5MHz点的不平坦度、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5.5MHz点的不平坦

度大于3dB时,宜加电缆均衡器;大于6dB时,应加电缆均衡放大器;

3长距离传输线路为避免电磁干扰,宜采用光缆传输方式;

4模拟视频信号传输采用同轴电缆时,应选用衰减小、屏蔽、弯曲性能好、且具有6MHz

点测试参数符合标准的SYV—75—5型的同轴电缆;

5数字视频信号宜采用综合布线对绞电缆或光缆,并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规范》GB50311的相关规定。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控制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不应大

于2s,与客户端的信息延迟时间不应大于4s。

5.4.9图像显示与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视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应具有原始完整性;

2宜采用同步信号分配系统,向系统内的每个视频设备提供同样的同步信号;

3视频切换系统可手动或自动,并应具有任意编程功能;

4对主要出入口、大堂总服务台、收银处及电梯轿厢等重点部位,应配置双工多画面

视频处理器;

5摄像机与监视器之间可按下列比例配置:部分摄像机配置双工多画面视频处理器时,

不应大于4:1;50%以上的摄像机选用双工多画而视频处理器时,不应大于9:1;全部摄

像机配置双工多画面视频处理器时,不应大于16:1;

6采用一台监视器自动排序显示多个摄像机的图像时,应使每幅图像显示时间应不少

于2s;

7采用多台监视器时,应按照不同图像的重要程度分级管理,重要程度一致的监视器

的图像应以相同的速度切换;

8监视器的显示画面应有摄像机的编号、部位、时间、日期等;

9黑白监视器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600线,彩色监视器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370

线;

10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17″,总时序图像记录用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

19″,双工多画面视频处理器用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20″。设在监视器机架或屏组

合使用时,宜选用20″及以上规格的监视器;多画面分割或单独使用时,宜选用24″及以

上的监视器;

11电视监控系统应与入侵报警系统应联动,当报警发生时,应自动对报警现场的图像

和声音进行复核,并自动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和自动实时录像。视频切换系统应具有

处理多重报警事件的不同时间和不同优先等级的报警图像的显示和记录控制功能;

12对重要部门和设施的特殊部位,应能进行长时间录像并应设置视频报警系统;

13电梯轿厢内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宜与电梯运行楼层信号叠加,并显示在监视器的图像

画面上;

14系统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含图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

15系统应具有系统信息存储功能,在供电中断或关机后,对所有编程信息和时间信息

均应保持;

16每路存储的图像分辨率宜与前端摄像机分辨率相匹配,且不应低于D1(704x576),

每路存储时间不应少于7×24h,存储时可结合视频移动侦测等技术做帧率调整。对于重要

14

场所,图像记录速度不宜小于25fps,对于其他场所,记录速度不宜小于6fps。

5.4.10摄像机数量在16点(含)以下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可采用数字硬盘录像机作为主

机;摄像机数量在16点以上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采用数字系统,并配置相应的管理及存

储系统。

5.4.11当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采用网络式数字系统时,其数据传输应配置数据结构独立的专

用网络、或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应满足图像的原始完整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2传输的图像质量不宜低于D1标准,单路图像占用网络IP带宽不宜低于2M;

3视频编码设备应采用SVAC、AVS,H.264,H.265或MPEG-4编码标准,视频图像分

辨率应支持CIF(352x288)以上并可调,宜支持G.711/G.723.l/G.729音频编解码标准;

4视频解码设备宜支持各种视频编码格式,并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协议,

宜扩展支持SIP,RTSP、RTP,RTCP等网络协议;

5视频解码设备应只有报警联动功能。当收到报瞥联动信息时,应能向动切换到对应

的视频通道上;

6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

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

7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能对系统中所有接入设备的网络端口进行管理。重

要场所或特殊应用时,系统应有保证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功能,还应使用防火墙、漏洞扫描

工具、入侵检测系统等以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8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并预留与有关部门联网的、符

合GB/T28181标准的上联端口。

5.4.1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除按照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视频安防监

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

要求》GB/T28181、《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B11/T384等其它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5.5出入口控制系统

5.5.1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宜设置出入口控制装

置。

5.5.2出入口控制系统宜由出入口对象识别装置,出入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

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5.3出入口人员识别装置应具有核实个人识别卡号的功能。重要部门和设施的特殊部位

还应具备人员身份识别功能。

5.5.4根据特殊需要,可在出入口设置设置金属探测器、X射线包裹检查仪、爆炸物探测

器等特殊检查装置。

5.5.5出入口识别装置应与执行机构联锁。控制主机应监视执行机构的状态(开启、关闭、

闭锁、解锁)。执行机构控制应满足紧急撤离功能要求。

5.5.6系统应对被设防区域的位置、通过对象和通过时间等进行实时记录。

5.5.7系统的信息处理装置应能对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打印、贮存,并应有防篡

改和防销毁等措施。

5.5.8系统应具有下列管理功能:

1路径管理;

2人员管理;

3时间管理;

4权限管理;

5执行机构模式管理;

15

6统计管理;

7所有操作的记录和跟踪;

8报警管理;

9自诊断功能。

5.5.9系统应具有防反传和防重入的功能。

5.5.10系统软件应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易于扩展。

5.5.11出入口控制系统应与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联动;当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

动时,在有火警时应能自动打开公共通道上的安全门。

5.5.12当供电不正常、断电时,系统地密匙(钥匙)信息及各记录信息不得丢失。

5.5.13识读设备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宜采用多芯屏蔽双绞线。

5.5.14门磁开关及出门按钮与控制其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

0.50mm2。

5.5.15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0.75mm2。

5.5.16控制器与管理主机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宜采用双绞铜芯绝缘导线,其线径根据传输

距离而定,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0.50mm2。

5.5.17执行部分的输入电缆应在该出口的对应受控区、同级别受控区或高级别受控区外的

部分,应封闭保护,其保护结构的抗拉伸、抗弯折强度应不低于镀锌钢管。

5.5.18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除按照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出入口控制系

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及其它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

5.6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5.6.1巡查点应设置在巡更路线上,宜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

部门。

5.6.2保安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宜采用

在线方式。

5.6.3巡查软件应在预先设定的巡查图中,对保安人员的巡查活动状态进行监督和记录,

并应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报警。

5.6.4巡查记录应包括日期、时间、巡查编号、巡查人员档案等。

5.6.5巡查软件应根据巡查计划的更改进行修改。

5.6.6巡查系统宜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或无线通信系统联

合设置。

5.6.7独立设置的保安人员巡查系统应与安防监控室联网,满足安防监控室对该系统进行

集中管理与控制的有关要求。

5.7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5.7.1系统宜具有下列功能:

1入口处车位显示(适用于公共停车场);

2出入口及场内通道的行车指示;

3自动控制出入栅栏门;

4自动计费与收费金额的显示,并可语音提示,票据打印;

5多个出入口组的联网与监控管理;

6整个停车场收费的统计与管理;

7分层车辆统计与车位实时显示;

8车辆号牌拍照自动识别;

9意外发生时应有报警功能。

16

5.7.2出、验票机或读卡器配置的选择应视汽车库(场)的性质确定。短期或临时用户可采

用出、验票机或智能车牌识别的管理方式。长期或固定用户宜采用读卡器或智能车牌识别的

管理办式。

5.7.3在汽车库(场)的入口区应设置出票机、读卡器或智能车牌识别设备;并应在汽车库(场)

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读卡器或智能车牌识别设备。

5.7.4车辆出入口两侧应设置地感线圈,与挡车器联动,并设防砸车装置以防车辆被砸损

伤。

5.7.5安全技术防范等级高的场所.应选用防冲撞装置(防冲撞挡车器、液压路障器等)。

5.7.6宜独立设置电视监控系统或报警系统,当条件不允许时可采取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联动的方式。

5.7.7应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安防监控室联网,满足安防监控室对该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与控制的有关要求。

5.8住宅(小区)访客对讲系统

5.8.1住宅楼入口或单元入口应设置访客对讲装置,住户应设置对讲分机,并附有紧急报

警按钮。当投资允许时,宜采用可视对讲装置。住户对讲分机应可对所对应入口位置的人员

出入管控系统进行远程开门操作。

5.8.2所有通往住宅楼内部的通道口,包括地下车库直接通向楼内的通道均应安装与楼门

相同的访客对讲装置。

5.8.3访客对讲系统应于小区安防监控室内设置管理主机,并能与所辖区域内住户对讲机

进行双向通讯。

5.9安防监控室

5.9.1安防监控室应设置为禁区。

5.9.2安防监控室的门应采用防盗门,窗应采取防止入侵的物理隔挡措施。

5.9.3安防监控室的出入口应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自动或由安防监控室内人员手动控制

门的开启。

5.9.4安防监控室应能在接收报警信号的同时立即识别报警的部位和性质,并在屏幕上显

示;打印记录及存储报警的时间、部位、性质及处置预案。

5.9.5安防监控室内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

5.9.6进行住宅建筑规划总图没计时,应以独立管理的小区、独立管理的楼群为单位设置

面积不小于20㎡(含卫生间)的报警值班室(安防监控室),并应有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响

应辅助设施。

5.9.7安防监控室宜与消防控制室设置在相同楼层,满足环境噪声小,电磁干扰弱的要求,

并有安全防范和消防措施;安防监控室可与消防、建筑设备监控室等管理用房合用,但操作

区域应相对独立。

5.9.8安防监控室应设置直拨报警中心的外线电话,重要目标的安防监控室宜设置经由2

个不同路由的直拨报警中心的外线电话。

17

6通信网络系统

6.1一般规定

6.1.1通信网络系统应适应北京市建设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建筑或建筑群中语音、数

据、图像、多媒体等综合业务通信网络建设,满足用户对通信业务的需求,并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6.1.2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