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2016-02-22发布2016-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I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符号和计量单位 13.1术语和定义 1 14总则 24.1应用条件 24.2常用装置 25技术设计 35.1资料收集 35.2野外踏勘 35.3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试验 35.4测区与测网布设 35.5测地精度设计 45.6工作精度设计 55.7装置类型及电极距选择 55.8参数测定与模拟实验 65.9设计书编写 76仪器及装备 76.1仪器的主要技术要求 76.2装备的主要技术性能 87野外工作 87.1准备工作 87.2测地工作 97.3野外数据采集 7.4质量检查与评价 7.5物性测定 7.6技术安保 7.7资料验收 8图件编绘 8.1一般要求 8.2主要图件 9报告编写 9.1编写要求 9.2主要内容 9.3主要附图 Ⅱ9.4附件 9.5资料存档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装置类型 20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设计提纲 25附录C(规范性附录)电阻率剖面法成果报告提纲 附录D(资料性附录)资料处理与解释 附录E(资料性附录)电阻率剖面法记录格式 参考文献 本标准按照GB/T本标准代替DZ/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0073—9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与DZ/T0073—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内容:——删除了原规程“3总则”中的“3.2电阻率剖面法基本装置形式”,其内容经修改补充后纳入新增的“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装置类型”中; ——“野外工作”中增加了“资料验收”(见7.7);——增加了“附录D(资料性附录)资料处理与解释”——更新了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指标。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庆丰、冯晓兰、黄跃、李丽华。本标准以往的历次版本信息:——地质部1964《直流电剖面法工作规范》;——地质矿产部1984《直流电法工作规范》; -DZ/T0073—93,1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电阻率剖面法(含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技术设计、野外工作、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编写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矿产资源、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考古等勘查中的电阻率剖面法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符号和计量单位3.1术语和定义电阻率法resistivitymethod以介质电阻率差异为基础,采用一定电极装置,供以稳定电流或可以忽略电磁效应的超低频交变电流,观测供电电流强度和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进而计算和研究视电阻率,推断介质的电阻率变化,以查明矿产资源和研究有关地质问题的勘探方法。电阻率剖面法resistivityprofiling保持电极装置的形式和极距不变,沿测线逐点移动,探测介质电阻率沿测线方向变化的一种电阻高密度电阻率法resistivityimaging在测线上同时布置多个电极,通过电极转换装置,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进而实现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的视电阻率观测,具有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双重性质,3.2常用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电阻率剖面法术语、符号见GB/T14499—93,常用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见表1。2表1常用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项号常用术语名称计量单位(名称)1Km(米)2mV(毫伏[特])3UV(伏[特])4ImA(毫安[培])5hm(米)6am(米)7m(米)8m(米)9观测中心点或记录点O电阻率pΩ·m(欧[姆]米)Ω·m(欧[姆]米)Ω(欧[姆])电极间隔(隔离)系数n系统检查观测均方相对误差M%E%注1:ps在GB/T14499-93中为p。注2:表中的术语、符号未包含在GB/T14499—93中的有;基本电极距a、电极间隔(隔离)系数n、观测中心点或记录点O、系统检查观测均方相对误差M;注3:在GB/T14499—93中未包含相应的计量单位。4.1应用条件4.1.1宜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的条件主要有:a)勘查目标物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b)勘查目标物在地表能够引起可测量的异常;c)勘查目标物的电测异常能从于扰背景中分辨出来;d)具备必要的地形条件、接地条件。4.1.2因地形、接地条件、干扰等条件的限制,不宜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的地区主要有:a)地形切割剧烈、悬崖峭壁及通行困难的地区;b)低阻覆盖厚度大,形成电屏蔽层而难以获取可靠观测信号的地区;c)接地电阻过大,又不能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的地区;d)因存在人文干扰而使观测困难,不能保证观测质量的地区。4.2常用装置电阻率剖面法常用的装置有:对称四极装置、复合对称四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偶极剖面装置、中间梯度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多种装置(排列)。各装置的装置符号、装置示意图、装置系数K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3c)测区的干扰因素种类、干扰程度和分布范围等资料;e)测区主要介质电阻率参数资料。5.2野外踏勘5.3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试验5.3.1在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设计过程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a)相邻地区或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b)以测区物性参数为基础的正演运算或模拟实验结果;d)以往的勘查成果。5.3.2应详细分析采用电阻率剖面法将可能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对于地质条件具备而方法有效性尚不能完全确定的测区,则应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具体要求如下:a)试验点(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地质断面相对简单的地段,并尽可能通过钻井、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揭露的地段;b)试验点(剖面)应尽可能包括不同地电特征、不同地形和不同接地条件的地段,使试验点(剖面)c)试验时宜采用多种装置和多种电极距。5.4测区与测网布设5.4.1测区范围5.4.1.1应根据工作任务及测区的地质条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来确定测区范围。普查工作应有足够的背景场衬托异常,详查工作应保证异常的完整性。5.4.1.3追索性工作的测区范围应包括全部或部分已知区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扩大测区范围时,测区边缘应重复部分测线或测点。5.4.1.4在其他物化探成果基础上布置更大比例尺工作时,应充分利用已知资料来确定测区的实际范围,并应尽可能包括与勘查目标物有关的露头和探矿工程。5.4.2测线方向5.4.2.1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于主要勘查目标物或已知异常的走向,并尽可能避免或减4小地形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5.4.2.2测线应尽量与测区内的地质勘探线、典型地质剖面、物化探剖面一致或重合,并尽可能通过区内的已知点。5.4.3比例尺和测网密度5.4.3.1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应根据勘查目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勘查目标物规模与空间位置以及所采用的装置形式等因素来确定,应保证异常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应的测网密度列于表2,穿过异常的测线、测点数还应同时参照表3的规定;实际工作中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书中给出。表2常用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表比例尺5表3穿过异常的测线、测点数中间梯度装置5.4.3.2普查时当测线上反映单个异常的测点数达不到表3的规定要求时,应保证3条剖面在相应位置上有异常反应。5.4.3.3测网点、线号通常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5.5测地精度设计电阻率剖面法的测地工作精度要求见表4。表4测地工作精度精度级别图上平面点位限差/mm图上相对高程限差/mm电极排列方向限差ⅡⅢ55.6工作精度设计5.6.1工作精度应根据勘查目的任务、测区干扰水平等因素进行设计:a)根据勘查的目的任务,以能够探测与分辨的最小勘查目标物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通常设计的总精度的绝对值应小于有意义异常的三分之一;b)根据测区非勘查目标物所引起的干扰水平,设计的总精度应小于干扰水平的二分之一。5.6.2电阻率剖面法工作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其分级及各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分配值见表5。表5中规定的指标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电阻率剖面法工作,但应根据不同测区、不同勘查目的、不同比例尺以及不同干扰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精度级别。表5工作总精度单位:%级别总均方相对误差(有位误差)电位差电流强度IⅡⅢ注1:“其他”误差是由电极极差变化、自然电位变化、仪器因素等引起的误差和因湿度变化导致表层电阻率变化弓注2:“无位均方相对误差”是“电位差”“电流强度”的观测误差和“其他”注3:“总均方相对误差(有位误差)”是“装置均方相对误差”和“无位均方相对误5.6.3在充分研究测区勘查目标物、干扰因素、地形条件并取得可靠依据的前提下,设计者可在不改变设计总精度的条件下,灵活调整各项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配置。5.7装置类型及电极距选择5.7.1装置类型选择探测分辨率的要求、干扰情况、仪器设备等因素合理选择,也可同时选择多种装置联合使用(不应采用同一观测装置中的互相换算值代替实测数据),以达到最佳勘探效果。选择工作装置时,参见附录A并按照5.7.2中的规定进行。实际工作时,可通过现场试验最终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极距和电极间隔(隔离)系数的选择取决于勘查目标物的埋藏深度、规模等因素。设计的最小电极距应与预期的横向分辨率相当。5.7.2.2对称四极或复合对称四极装置的电极距,应符合下列原则:a)供电电极距AB至少应为勘查目标物顶部埋深的4倍~6倍,测量电极距MN应不大于勘查目标物的顶部埋深;b)在复合对称四极装置中,AB宜为勘查目标物顶部埋深的6倍~10倍,A'B'宜为勘查目标物顶6部埋深的1倍~4倍。极距变化比值以不大于2为宜。5.7.2.4偶极剖面装置的电极距,应使供电偶极子AB中心至测量偶极子MN中心的距离大于勘查目a)应使AB与MN适合于AB>20MN。当勘查目标物与周围介质电阻率的差别仅为10倍时,MN应不超过勘查目标物厚度的1倍~2倍;当电阻率差别达50倍时,MN允许增至勘查目标物厚度的5倍。照7.5。5.8.3测区中应有足够数量且具代表性的地质物性综合剖面,其中至少应有1条~2条剖面能够比较7c)提出应上交的正演计算或模拟实验资料。5.9设计书编写5.9.1编写依据5.9.2内容具体内容参照附录B。5.9.3审批与变更设计书应由项目任务来源单位审批,设计书一经批准,应按照设计书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因客观条件的影响而无法按设计书执行时,应据实际情况做相应变更,并将变更依据及变更内容及时报告设计审批单位,变更批准后方可执行。6仪器及装备6.1仪器的主要技术要求6.1.1电阻率剖面法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6的规定。6.1.2发送机供电方式为占空比1:1的双向短脉冲时,其供电脉宽应不小于0.5s。6.1.3仪器应有完善的过流、过压和断电保护电路。6.1.4发送机、接收机分离的仪器应采用卫星授时信号同步或高精度石英钟同步方式。表6电阻率剖面法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项号2±1%(观测值≤3mV);土0.5%(观测值>3mV)3456发送机供电时间精度7发送机稳流精度8发送机电流测量精度9自电补偿方式及范围-10℃~+50℃<93%(40℃时)对50Hz工频抑制(供电电压为500V时)86.2装备的主要技术性能6.2.1供电电源6.2.1.1干电池作为电源时,应配备绝缘良好的电池箱,要求对地的绝缘电阻大于10MΩ。新电池的开路电压与额定电压差值不大于5%,短路电流强度不小于额定值的三分之二。6.2.1.2可充电电池组作为电源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在10℃~30℃的环境温度下,以规定的放电率使用时能保持额定容量正常、稳定,应可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在高于30℃或低于10℃时也应可使用,但容量可略低。b)充电后在10℃~30℃的环境温度下,开路搁置28昼夜应仍具有一定的容量,并能保证使用。c)在正常条件下连续充放电使用应可达500次以上。6.2.1.3使用交流发电机作为电源时,应配置相应的调压、整流与平衡负载设备,按所要求的电压供电时,输出电压变化不超过5%,当供电电压为500V时,发电机外壳对地绝缘电阻应大于5MΩ,其他技术性能应符合出厂说明书。供电和测量导线应根据施工要求选用拉力强、电阻小、绝缘高的耐磨导线;导线绝缘电阻(包括导线芯间绝缘电阻)可采用浸水法测定。当供电电压为500V时,供电导线的绝缘电阻每千米导线应不小于2MQ;测量导线的绝缘电阻每千米导线应不小于5MO。6.2.3.1供电电极应坚固耐用,导电性能良好,一般宜采用金属棒状电极;在接地电阻大或需大供电电流工作的测区,宜采用铝箔或铜箔电极。6.2.3.2测量使用的铜、高碳钢或不极化测量电极,要求电化学性能稳定,极差变化小。当测区水系比较发育或地表腐殖层极不均匀时,应使用不极化电极。6.2.3.3在高密度电法的电极阵列或井中及水下测量时,宜使用稳定性好的不锈钢电极或铅、碳电极。7野外工作7.1准备工作7.1.1技术准备7.1.1.1明确与本项工作有关的各项技术要求,必要时可进行技术培训。7.1.1.2了解测区概况,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提出并征集野外工作的施工顺序及与其他方法协调配合的意见和建议。7.1.2仪器装备准备7.1.2.1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格,备齐仪器、各类技术装备及常用的检测校验仪表和工具。仪器及装备使用时应遵照下列要求:a)开工前后及在施工中每三个月均应对仪器进行系统检查,使用两台(包括备用)或两台以上仪器时应做一致性校验,以确保仪器工作正常,校验误差计算及精度要求见7.1.2.2;9b)每个工作日开工前应对仪器进行自校检查,发现问题应停止使用。查明原因或修复后,应进行7.1.2.2对仪器做一致性校验时,其均方相对误差值不应大于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的二分之一,其计算公式为u;——某次观测值与该点各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i=1,2,3,…,m;7.1.3施工准备a)备齐专用记录本或表格等;b)备齐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7.2测地工作7.2.1测区控制点测量7.2.1.1控制点及下述的基线、测线、测点的测量方法参照GB/T18314和D7.2.1.2根据工作目的任务和设计要求,在测区内合理布设测量控制点。7.2.1.3测地时应优先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a)当测区附近有国家大地三角点坐标时,可通过GPS或专用测量仪器对测区控制点进行大地坐标的绝对测量,否则控制点为相对坐标;b)当测区较大时,测区控制点应尽量进行大地坐标绝对测量,当测区较小且无必要联测时,可不布7.2.1.4控制点应选择在测区交通便利、地形地物标志明显且不易被破坏的位置,并埋设固定标志,测区较大时应尽量多做几个控制点。7.2.2基线测量当测区较大时,应对测区内测线做基线联测,基线7.2.3.1对测线、测点定位时,应根据测区控制点或基线点进行测量定位7.2.3.2当测点位置遇障碍物不能到位时,原则上可以移动,移动的距离可参照7.3.4.6中的规定,并在野外记录中详细说明。7.2.3.3测线两端的测点应用木桩做标记,当测线较长又没有基线点控制时,应在测线中间用木桩做标记。7.3野外数据采集7.3.1方法技术试验实际工作前应视具体情况,按技术设计5.3中的要求,开展必要的方法技术试验,选择最佳技术方案。7.3.2测站布置具体要求为:a)野外测站应尽量布设在观测地段的中心,并应尽量远离输电线、变压器、探矿或采矿工程所在地和交通繁忙的道路;b)应尽量避开易漏电、机械振动源、障碍物多及地形差的地段;c)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曝晒措施;d)仪器一般应放置在绝缘胶垫上,绝缘电阻应大于5MQ。7.3.3导线敷设7.3.3.1导线应分别固定在不同的绝缘物体上,不得将未固定的导线直接接入仪器或拴在仪器上。7.3.3.2导线的敷设应遵照下列原则:a)导线不宜悬在空中,如只能悬空则应拉紧;b)不应将敷设的导线浸入水中,如只能漫水而过,应事先向测站报告,并进行漏电检查;c)导线的连接接头应确保牢固和外皮绝缘良好,以免造成漏电;d)测量导线与供电导线应保持合理的距离;e)测量导线应尽可能地远离高压输电线和电话线,当不能远离时,应尽可能使该段导线与其垂直。7.3.3.3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河道或村庄时,应采取架空、埋土或从道轨下通过等临时性措施。7.3.3.4在导线收放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导线有无破损和扭结,破损处应包扎绝缘,扭结处应放松理顺。此外,尽量不使导线承受过大的拉力,当手感力量突然增大时,切勿硬拉,并及时查明原因。7.3.4电极接地原则7.3.4.1电极布设时位置应准确,接触应密实。7.3.4.2电极埋入深度要求:a)供电电极埋入深度一般应小于供电电极距AB的二十分之一,当AB很小时,也不应超过AB的十分之一;b)高密度电阻率法电极布设时,各电极应保持竖直状态,当供电极距很小时,电极埋人深度一般应小于供电-测量电极间距的五分之一。7.3.4.3电极布设位置应避开沥青、垃圾堆、炉渣、碎石等高阻地点。在冰上或表层土壤冻结地区进行电阻率剖面法测量时,电极应穿透冰层、冻土层。在孔隙较大的干燥地段宜浇盐水,必要时使用长电极。7.3.4.4测量电极应使用相同电极,测量前应使电极接地时间尽可能长,当使用非极化电极时,应在布极完成至少1min后方可进行观测。7.3.4.5各电极与电缆线接口应保持良好接触。7.3.4.6当电极因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偏离预定接地点时,其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位移应小于AO的2.5%,沿测线方向的位移应小于AO的1.0%。当偏离量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按一定精度测出其移动7.3.4.7当单根电极接地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可采用多根电极的并联电极组,该电极组通常应沿垂直测线方向排列,只有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时,才可以绕接地点环形分布或沿测线排列。电极组任意两电极间的距离应大于2倍电极埋入深度。7.3.4.8并联电极组中单根电极与预定接地点之间的最大距离d应满足:a)当电极组垂直测线排列时,d应不大于),且电极组在接地点的测线的两侧应对称分布c)当电极组环形排列时,d(半径)不应大7.3.4.9如采用多根电极的并联组仍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宜在接地点浇(盐)水或堆放良导电物质或改用铝箔电极,但堆放的良导电物质、铝箔电极的直径不得7.3.4.10水上电阻率剖面法布极时应遵守下列原则:a)水面布极时,在岸边用测地仪器确定电极水面位置,把电极固定在水中;b)水底布极时,为确定接地点位置,把电极放人水底,在岸边用测地仪器逐步加7.3.5漏电检查7.3.5.1施工时漏电检查和处理应遵守下列原则:a)一个独立测区在观测之前和结束之后,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能进行系统的检查;b)在一个野外施工工作日的始末、测线转移、中间梯度法改变排列、无穷远极布设后或变换极距、c)每隔10个~20个测点及每个剖面的起点、终点以及导线通过潮湿地区和有疑问的异常区,都应进行漏电检查;d)在干燥季节施工或在于旱的草原、戈壁沙漠地区作业时,例行漏电检查可仅在每个工作日的观e)当发现漏电时,应查明原因予以消除,并按序返回观测,直至连续三个点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的误差满足观测精度即表5的要求为止。7.3.5.2当供电系统有微弱漏电时,因漏电引起的等效电流和等效电位差应符合表7的要求。漏电检查时的供电电压一般不超过300V。7.3.5.3测量导线不允许漏电。等效电流总和等效电位差总和IⅡⅢ2个测点满足精度要求为止。7.3.6.6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每个排列的坏点总数不应超过不少于2个深度层的重测值。相对误差应符合表8的要求。表8供电电流相对误差精度级别电流允许的变化范围IⅡⅢ7.3.7.1重复观测a)在参加统计的一组重复观测值ps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二者的算术平均值应不超过 n参加平均的ps值的个数(即一组重复观测数据的个数与被舍去的观测数据的个数之差);m——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形、地质及干扰情况。在一组重复观测数据中,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以舍弃,但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其余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基本观测值。c)当确认测区或附近存在明显干扰源时,总均方相对误差可放宽至设计精度的1.5倍。d)重复观测应改变电流值(改变量不限),但不应改变接地位置,对原始观测结果质量有疑义的地段,操作者需进行自检观测。a)自检观测应以曲线特征点、畸变段以及位于典型地电断面地段的测线为主要对象;但也应对正常背景地段做适量的检查。检查工作量不做具体限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b)进行自检观测时,需将电极重新布设或者改变电极接地状况,供电电流的改变量应大于20%即改变原始观测时的工作条件。c)自检观测若需要重复观测时,应按7.3.7.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自检观测应较原始观测条件更为严格,当分析与查明原始观测数据确实有误的原因之后,可以用自检观测数据代替原始观测数据。检查完毕,应计算原始观测数据与检查观测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u,其一般应小于√2m(m为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u;的计算公式为式中:ps,p—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的视电阻率值d)自检观测与原始观测数据计算与统计的相对误差不作为衡量测区观测质量的一项指标,但可以作为分析工作质量情况的一种参考。7.3.8现场异常处置7.3.8.1对工作过程中已发现的异常和曲线畸变段,应及时进行实地考察,对所发现的情况,特别是干7.3.8.2野外工作中,遇有意义的异常未追索完毕时,应延长测线或扩大测区;需要掌握有意义异常的细节时,宜加密测点或变换电极距观测。7.3.9野外观测记录7.3.9.1野外记录格式及记录的内容参见附录E。野外记录本仅用于记录与观测有关的事项,不得兼作其他用途。记录本不应空页、撕页或粘贴其他纸张。7.3.9.2记录本中记录的各项事项应在观测现场完成,不得事后追记或修改,不能以转抄的结果来替代原始野外记录。7.3.9.3野外记录应使用中等硬度(2H)的7.3.9.4现场草图应标明测区、比例尺、剖面号、剖面方位、测点号等,其描述记录的主要内容参见附7.3.10原始数据存储7.3.11编绘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的编绘要求及标绘内容为:a)应在与工作比例尺相同的简化地形、地质图上编绘;c)标绘经系统检查观测的测线或测线段,观测方法或装置代号,重要的电性标本或地质标本采集7.4.1.1系统检查观测应在测区内和时间上随机选取,且大体均匀分布,在异常区段、对推断解释有意义或质量有疑义的测点(站)应重点检查。行过仪器一致性测定并符合技术要求的仪器)、不同操作员的原则进行;在只使用一台仪器的测区,应按7.4.1.3系统检查工作量一般应为测区总工作量的3%~5%,且不少于1个测点(站)。如该比例数不能肯定结论时允许增加检查工作量,但增加至受检范围总工作量的20%仍然证明观测质量不合要求时,受检范围内的基本观测工作量应予报废。7.4.2系统检查观测结果的统计和计算7.4.2.1系统检查观测结果应列专门的统计表,检查观测结果应以单个测点(站)为单位,编列各个数据的相对误差u;统计表,并计算该测点(站)的均方相对误差M,其均方相对误差应满足设计及表5的要求,必要时应绘制质量检查对比曲线和误差分布曲线。7.4.2.2均方相对误差M的计算方法为M——均方相对误差;n——参加统计计算的数据个数;u;——诸受检点的相对误差(第i个参加评定的单个极距的相对误差);ps——第i点原始观测数据(第i个数据的原始观测值);pS——第i点系统检查观测数据(第i个数据的系统检查观测值);ps——ps₁与ps的平均值。7.4.3.3评价方法:按上述质量评价标准对各项内容进行评价,符合质量评价标准要求的为合格,否则7.5.6勘查目标物和干扰介质体的电阻率参数测定点至少应有30个有效观测数据。7.5.7电阻率参数的测定结果,允许当日进行检查,同类介质电阻率的系统检查观测结果,应按7.4.2.2中的公式计算精度,其均方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0%。系统检查观测统计结果的误差分p=Vpip₂ 7.6技术安保7.6.1作业现场安全用电事项:a)现场作业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当工作电压超过100V,时供电作业人c)用发电机作电源时,应严格按操作员的通知供电和停电;d)在使用高电压电源工作时,应向有关人员宣讲有关防止触电的注意事项,并严禁与工作无关的e)进行漏电检查时,作业人员不得触及导线的裸露处和电极。7.6.2雷雨时不得进行野外工作作业。7.6.3在高压输电线下作业时,严禁抛抖导线或手持长物引导导线。7.7.1验收依据7.7.1.1符合任务书、设计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及本规程要求的现场资料予以验收。7.7.1.2下列原始观测结果不予验收:a)采用不符合本规程技术要求的仪器设备所取得的观测结果;b)观测过程中某些主要方法技术指标未达到本规程要求而严重影响质量的观测结果;c)测线上相邻点距或电极距不能保证精度时取得的观测结果;d)系统检查观测工作量增大至20%时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观测结果;e)伪造的观测结果。7.7.2.1工作任务和工作量检查野外工作是否全面完成,工作量是否达到任务书和设计书的要求。查看测区范围是否与认定的设计书一致;测网布设的比例尺、测线方向、测点密度是否符合5.4和设计书的要求;当测区内的有意义异常未封闭时,是否增加了必要的工作量以保证异常完整。查看野外作业中使用的仪器其系统检查和校验记录是否齐全并达到本规程和设计书的规定要求;查看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6.1、6.2、7.1.2和设计书的规定要求。查看野外观测记录(记录本和仪器记录打印件)是否齐全、真实、准确,并确定观测方法和观测精度是否符合本规程和设计书的要求;查看测地工作,并检查GPS、地形图定点的各种记录是否齐全、真实、准确;参照7.3.5查看漏电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查看野外作业中的各项参数值;查看当出现异常和畸变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重复观测和自检观测,且观测结果是否达到7.3.7和设计书的要求;查看系统检查观测结果是否达到7.4和设计书的要求。测定的质量检查工作量及物性测定的均方相对误差是否符合7.5和设计书的要求。7.7.2.6基础资料查验现场计算、整理、绘制的各种资料、图表是否齐全、真实、准确,字迹是否清晰、工整,页面是否整洁且规格统一。基础资料主要包括:a)实际材料图;b)资料整理或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图表;c)质量检查误差统计表及曲线;d)电阻率参数测定记录及统计表;e)野外工作总结。7.7.2.7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合理健全,运行是否正常。7.7.3验收方法7.7.3.1野外工作验收原则上由项目管理单位(或实施单位)组织,亦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7.7.3.2验收组形成野外工作验收意见,验收单位应对野外工作验收意见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及时通知被验收单位。7.7.3.3被验收单位收到野外工作验收意见书和验收单位意见后,应按验收意见的要求补充、完善各项工作,并向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验收单位审核认可后,方可结束野外工作。8图件编绘8.1一般要求野外作业工作期间,可根据需要编制多种草图,正式的电阻率剖面法工作成果图件编绘的一般要求是:a)图件编绘应在观测结果经过质量验收并符合要求的基础上进行;b)图件编绘应符合DZ/T0069的要求c)图件中的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应全部列入图例,并说明其意义;d)图例排序应为地球物理探测符号、地质符号、地物符号、其他符号;e)图件的几何空间比例尺,原则上应和工作比例尺一致;f)绘制等值线图件时,应合理选择网格化方法和参数,使图上信息尽可能真实可靠;g)图件编绘的内容应能集中、全面、形象地反映工作成果并突出主题;h)图件应有明确的目的,能够综合的应尽量绘在一张图上,并保持图面的清晰、醒目。8.2主要图件8.2.1交通位置图及实际材料图交通位置图一般为报告插图,主要内容为:测区位置、交通路线、主要村镇等;实际材料图见7.3.11。8.2.2电阻率剖面法成果图8.2.2.1比例尺选择成果图的几何空间比例尺,原则上都应和工作比例尺一致。应根据观测精度和异常特点选择合适的线性比例尺,在剖面图上一般干扰水平控制在2mm以内中、强异常控制在2mm~5mm以内,个别超强异常用超格符号表示。当异常幅度变化很大但又要突出8.2.2.2视电阻率参数剖面图(各深度剖面曲线图)视电阻率参数剖面图的内容一般包括:b)各种装置、极距的电剖面成果资料c)其他物化探成果;d)解释推断成果,建议的异常查证工程位置。8.2.2.3视电阻率拟断面图视电阻率参数的等值线应取等差或等比间距,其最小等值线间距应为实达观测精度的3倍;同一测区中相同方法或装置的视电阻率拟断面图的等值线间距、灰度或彩色分级应一致。用反演的电阻率数据绘制相应图件,等值线间距、灰度或彩色分级应能较好反映出有意义的异常细节,同一测区中相同方法或装置的电阻率断面图的等值线间距、灰度或彩色分级应一致。8.2.2.5剖面平面图剖面平面图比例尺的确定应遵照下述原则:a)各剖面应用相同的比例尺,剖面平面图的比例尺宜等于工作比例尺,有特殊需要时可变换比例尺成图,但应使基本点距在该比例尺剖面平面图中为2mm~10mm,线距为10mm~40mm;b)选择的视电阻率参数比例尺应能较好反映有意义的异常细节,选择原则见8.2.2.1;c)同一测区的视电阻率参数绘图比例尺应一致。视电阻率、电阻率参数的平面图,等值线应取等差或等比间距,其最小等值线间距应为实达观测精度的3倍;同一测区中相同方法或装置的平面图的等值线间距应一致。绘平面图时可用同比例尺的简化地质图作为底图。8.2.2.7综合断面图及综合平面图综合图的内容应包括各种物化探的成果和简化的地质图。编制综合图时,对已有的物化探成果应在综合分析推断之后,做出如下处理:a)没有意义的物化探成果应删减,矛盾的内容经可靠分析后被否定了的应删除;b)次要的物化探成果可视图面复杂程度取舍;c)地质内容应适当简化,但与成果解释有矛盾而又无可靠资料否定的内容应保留。8.2.2.8推断成果图推断成果图内容应包括各种物化探推断成果和地质资料,并将电性成果解释成地质成果标出。9报告编写9.1.1成果报告编写的准备工作应与野外工作同时进行,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9.1.3应由专人负责成果报告的编写,并在合同或设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9.1.4成果报告所用资料应是经过质量验收合格的正式资料。9.1.6成果报告应在全面掌握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及综合比对后,给出有依据、合理的结论。9.2主要内容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参照附录C。9.3主要附图成果报告所附主要图件一般有:a)实际材料图;b)视电阻率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和平面图;c)视电阻率拟断面图;成果报告所附主要附件一般有:a)测地工作成果表;b)系统质量检查统计表;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后,对其进行修改,将正式的资料提交给有关部门存档。提交的资料包括:c)数据处理结果及编绘的图件;d)成果报告。A.1.4偶极剖面装置K=πna(n+1)(n+2)BM=√y²+(AB/2-x+MN/2)²A.2高密度电阻率法常用装置(排列)图A.8A.2.2.1温纳装置(a装置):AM=MN=NB=na。A.2.2.3对称四极装置(温施装置):MN=a~na,AM=NB=na。A.2.2.4非对称四极装置(四极梯度装置、非对称温施装置):MN=a~na,AM≠NB。图A.10A.2.4.1偶极一偶极装置(β装置):AB=BM=MN=na。图A.11b)装置示意图:见图A.12。图A.12A.2.6二极装置(电位装置):AM=na,B→BM(规范性附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设计提纲B.1前言简述项目来源、勘查登记情况、工作目的任务、勘查目标物、工作范围及比例尺、测区交通位置、测区与电剖面测量有关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并说明施工现场的通行和森林条件,干扰源和与作业有关的地方法规(如青苗、牧场和森林赔偿等),B.2以往工作程度列出以往工作的项目名称、工作年份、工作单位,列出与本次工作有关的以往的地质和电法工作主要成果(包括条件类似的邻区的电剖面、电测深、电测井等成果)及对这些工作的评价。B.3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阐述测区内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地质及地电情况,一般可包括:测区的地质特点,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水文地质等;测区的地电特点,列举与工作有关的各种介质的电阻率参数及各种地质体或构造的物理场特点;测区的干扰情况。并根据收集和踏勘取得的资料,分析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B.4工作布置、方法选择及技术指标B.4.1阐述测区剖面的布置及测网选择,测区及测网的选择参照5.4;给出野外工作及室内各项工作的进度安排;明确电阻率剖面法与测地、地质等工作的配合关系和配合程序,以及保证合理配合的措施。B.4.2工作方法技术选择。阐述设计的各种装置所要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当方法有效性不能确认或某些技术不能肯定时,应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试验并阐述技术试验点(剖面)的选择及试验结论,或写明开工前进行试验;阐述仪器的性能与使用要求、观测技术与精度要求、电阻率参数测定的要求等.B.4.3阐述质量检查的方法与要求,参照7.4.1。B.5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推断阐述资料整理的方法与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要求及依据,解释推断的原则、方法及保证成果资料质量的措施。B.6实物工作量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B.7提交的成果资料及预期成果列出提交的主要阶段性和最终成果资料(数据、图件、报告等)及提交时间。阐述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的预期成果。B.8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说明组织管理情况及项目组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工作单位及在项目中的分工和参加项目工作的时间等。编制经费预算说明和设计经费预算表。B.10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阐述保证工作质量、工作安全(人员及仪器)的措施。B.11相关附表及附图(规范性附录电阻率剖面法成果报告提纲C.1序言C.1.1简述电阻率剖面法工作项目来源、项目性质和工作任务。C.1.2测区的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一般包括:测区的地理坐C.2工作目的任务和完成情况具体的工作目的任务;所使用的装置形式;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及装备;野外工作过程:野外工作开工C.3测区概况和以往工作评价介绍测区概况(如测区场地范围、测网位置、剖面方位、电极接地条件等);简述测区以往的地质及物C.4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性特征,根据以往的工作和本项目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列举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介质的电阻率参数;结合测区的地质特点,分析勘查目标物及各种地层、构造等在观测结果中的反映,从而建立起解释推断所需要的正演概念。C.5工作方法技术和质量评价论述工作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具体方法技术的合理性和所取得资料的正确性与精度。具体包括;论述所采用的电阻率剖面法各种装置所要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及有效性和合理性;介绍所采用装置的具验结果及其他有关资料说明所采用的方法技术的合理性;介绍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措施,说明质量检查情况(包括检查方法、检查量、检查点分布等),并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及其他有关资料说明野外工作观测结C.6资料处理方法C.7解释推断分类描述通过工作发现的(视)电阻率异常,说明其特征、相互联系、分类原则及依据;分析、解释(视)电阻率异常,阐明引起异常的原因,并详细说明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及依据;根据电阻率剖面法解释推断的意见,结合已知的其他资料,编绘推断成果图;讨论所有解释推断结果的可靠程度以及定量解释结果的精确程度;若异常进行了工程验证,则应进行再解释。解释推断方法参见附录D。解释推断结果应由同等或更高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复核。C.8结论与建议全面和总结性地给出主要结论并对本区下阶段工作提出建议。具体包括:论述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隐患管理制度
- 节约用水的宣传总结7篇
- 最吸引人的冷饮宣传语
- 【语文课件】怎样写景课件
- 第一单元语文教育课件
- 《变换句式》课件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天津市级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新高一英语初升高衔接《名词性从句》含答案解析
- 《总机构性能》课件
- 合成纤维纸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检测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2答案
- 2024山东省招聘社区工作者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全国宪法知识竞赛经典试题库及答案(共90题)
-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交通运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6月高考历史浙江卷试题答案详解及复习备考指导课件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2节 1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年团务附有答案
-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
- 代持股份免责协议书
- 2024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