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高一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四部分,满分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每到夏天,月湖的荷花迎着骄阳,争相开放。花影照水,恍如朝霞行空;()。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白菊的清高,没有蜡梅的,荷花有的是亭亭玉立的身姿、的风度。优雅的荷花不仅可用于观赏,还可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如莲子糊、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纯净不在于身,在于心。每当看到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西洲曲里那一低头的温柔,联想到伯牙子期一见如故的契阔。“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坚贞从容不迫举不胜举更B.刚烈从容不迫举不胜举而C.刚烈游刃有余不计其数而D坚贞游刃有余不计其数更2.文中括号处需填入句子,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微风的鼓动,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B.随着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C.因为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D.因为微风的鼓动,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材料一:①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②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①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②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③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④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矾,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⑤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①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枢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②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③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④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B.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C.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一旦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就会违背常理出现谬误。D、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弗雷格、罗素的引领和多位数学家的努力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得以确立。B.知识增长使得人类解决问题能力日益弱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C.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D.用材料三分析《长亭送别》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无理”。5.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三、课内检测,完成6~9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下列选项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或师焉,或不焉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A.①②⑥⑦B.④⑤⑥⑧C.②③⑤⑦D.①③④⑥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听闻)而闻者彰(清楚)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B.则耻师焉,惑矣(迷惑)枉用相存(问候、探望)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C.崖限当道者(界限)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方法)D.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8.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B.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转徙于江湖间不拘于时妆成每被秋娘妒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良,而耻学于师月出于东山之上自言本是京城女9.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近体诗是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新诗体,它继承了汉魏以来古体诗的特点,又在诗歌格律方面有所创新。如,同属唐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都是近体诗。B.荀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的代表作《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C.《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和辛弃疾的代表作,两首词都是咏史怀古类古诗词中的经典,词人都借怀古抒发了自己的怀抱。D.闻一多,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新月派代表,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节奏美、绘画美。代表作《红烛》《死水》。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一)①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半,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二)①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②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苏廷评①行状》)【注】①苏廷评:苏轼对其祖父苏序的称呼。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家事属诸子属: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鬻:卖C.所以劝导成就者劝:劝勉D.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法:效法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徘徊于斗牛之间B₁以求不闻于世作师说以贻之C.吾儿当忧其不学耶?其皆出于此乎D.然古之贤人君子惑之不解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13.结合两段选文,选出体现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的一项是()①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②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③又皆怀慕亲戚乡党④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⑥公之精识远量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序不好读书,但晚年爱作诗,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没有不结交的人,但在心中看待人轻重的标准非常严格。C.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D.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第II卷主观题(共四部分,满分114分)五、(23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3分)译文:(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译文: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②.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

[注]①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②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③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A.“路尽河回千转舵”朋友坐船前行,百转千回,已经到了路的尽头。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虽然是离别,但并没有伤感的气氛,能看出作者的内心是愉悦的。C.作者与友人在“落日”“山青”中话别,“相对无言”,只见落日照坐,青山横云:彼此各怀心事,都不忍打破这份欢乐的气氛。D.“我思君处君思我”,写出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牵挂。(2)这首词的题目中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请你从词的上片中找出表现暮春这一时节的景物?(2分)(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7.默写(每空1分,共9分)(1)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2)何以解忧,。(3)熊咆龙吟殷岩泉,。(4),潦倒新停浊酒杯。(5),无以至千里。(6)韩愈《师说》中“吾师道也,”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思接千载,追想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周瑜的风姿:“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8)《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1分)跑警报汪曾祺①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须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报,我们下课。’”②这个故事说明了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③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④联大的学生听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⑤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⑥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⑦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际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⑧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

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⑨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⑩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⑪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从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马尾松林带给人们的“极舒适”的感觉,与跑警报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B.作者安排以“不在乎”的精神为暗线,串联起不同人“跑警报”的细节,写“跑警报”笔笔有用意,言“不在乎”处处有照应,达到了“形散神聚”的完美境界。C.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D.本文语言华丽又尽显幽默,随着情感的大起大落,呈现作者的思考,歌颂了“不在乎”的民族的精神。E文中的两个加点字,读音分别是:漱(sù)口缸猝(zú)然19.文章开头段写一位历史系教授上课的情况有什么作用?(5分)20.结合文本,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①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2分)②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2分)21.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请分类概括并结合文本分析。(6分)22.文章的末尾写道,“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2分)高一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

七、语用。(10分)23.大学毕业生张进熹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