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全部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洁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留意精耕细作,运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浇灌: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蕃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更;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峻,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旺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起先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独创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旺盛(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著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三、商业发展——从严格限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旺盛(1)商朝人擅长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很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旺盛(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旺盛(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旺盛(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接着旺盛,“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旺盛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1.(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觉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觉地分布状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运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材料中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2.(2024·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从材料看,井研县的劳动力具有选择权,所以不是官营手工业,成百上千个制盐竹筒井反映了民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故答案为A项。3.(2024·新课标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B)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外国使臣向明朝政府贡献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这事实上是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答案为B项。4.(2024·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B)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变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生产主动性受到打击,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5.(2024·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B)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运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一般人家的变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干脆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6.(202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C)A.国家统一使南茶起先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样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讪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渐渐上升,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起先北运,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状况,故解除D项。7.(202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斗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确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旺盛解析:从地图中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斗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行能“确定”,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旺盛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8.(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C)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留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解析: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白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始终奉行重义轻利的观念,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会读。9.(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推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10.(2024·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因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夫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11.(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更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更反映了(A)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主动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冲突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