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4/0D/wKhkGWeiyjqAfpkQAAE8hABLolI335.jpg)
![护理教育学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4/0D/wKhkGWeiyjqAfpkQAAE8hABLolI3352.jpg)
![护理教育学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4/0D/wKhkGWeiyjqAfpkQAAE8hABLolI3353.jpg)
![护理教育学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4/0D/wKhkGWeiyjqAfpkQAAE8hABLolI3354.jpg)
![护理教育学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4/0D/wKhkGWeiyjqAfpkQAAE8hABLolI33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大学护理学院教案科目:中医饮食调护任课教师:XXX授课对象:四年制护理专业授课地点:XX医学院XX教室授课章节:第一章授课时数:X学时授课内容:中医饮食调护的理论基础授课时间:X年X月X日星期X【教学目的】掌握中医饮食调护的概念。掌握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中医基础理论。掌握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中药基础理论。掌握中医饮食调护的常用法则。熟悉中医饮食调护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中医饮食调护的应用。熟悉饮食宜忌。了解中医饮食调护的发展源流。【教学重点】中医饮食调护的概念。饮食调护的常用法则。饮食调护的应用。饮食宜忌。【难点】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类型】新知识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结合提问、案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教具】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教学内容及授课时间分配】1.导课(2分钟)2.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概念(3分钟)3.中医饮食调护研究的主要内容(3分钟)4.中医饮食调护发展源流(3分钟)5.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中医基础理论(9分钟)6.指导中医饮食调护的中药基础理论(9分钟)7.饮食调护的常用法则(6分钟)8.饮食调护的应用(5分钟)9.饮食宜忌(5分钟)【思考题】请谈谈你对中医饮食调护的看法。教研室主任签字——X年X月X日第一章中医饮食调护的理论基础【导课】学习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因和目的:1.“医食同源”:随着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食疗活动发展到了运用食物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阶段,并形成独特的食疗理论和药膳理论。2.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将食疗理论和药膳理论与临床治疗及护理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在人类的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一节中医饮食调护概述一、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概念中医饮食调护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饮食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配伍规律,以膳食和药膳为工具,以食养和食疗为手段,对人类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促进康复的一门科学。二、中医饮食调护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中医中药学理论、养生学理论、营养学理论、药膳学理论、食疗学理论、烹饪学理论为基础,创立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理论。2.研究各种饮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包括:以传统中药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食物的性(寒凉温热平)味(酸苦甘辛咸淡)、归经和功效及主治病症。3.研究各种饮食物的常用配伍规律及食谱、药膳。包括:以传统中药方剂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食谱和药膳的配伍规律及烹制方法。4.研究各种疾病的中医饮食调护方法。包括:以中医临床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各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辨证施护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发展源流(一)蒙昧时期(远古)1.“民以食为天”——维持生存需要。2.“饥不择食”——误食不合适的东西。3.“茹毛饮血”——不易消化,伤害肠胃,民多疾病。4.有害饮食致疾病,困扰折磨远古人类。5.长期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食物有害,不宜进食。6.传说中的燧人氏教会人们用火,使生食变为熟食,使食物营养便于人类肠胃吸收,减少了对肠胃的伤害,使食品更符合卫生的要求。总结:对饮食的选择和加工,从而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是原始人类在生活过程中不自觉的行动,基本没有饮食调护的概念。(二)萌芽时期(夏~春秋)1.中医学“药食同源”——先民避开有毒食物、摄取无毒食物,发现可以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的食物,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食物。2.仪狄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身——我国饮食调护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3.商代(公元前16世纪),宰相伊尹精于烹调,著《汤液经法》,以烹调之法疗疾。——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形。4.西周时期,宫廷中已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开始设置专职的食医。《周礼·天官》所载四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疡医、兽医之首。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以无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已十分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通过讲求饮食,防治疾病。总结:饮食调护的目的是比较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进入萌芽阶段。(三)奠基时期(战国~汉)1.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饮食调护理论的奠基之作。2.充分认识到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3.对饮食物进行了大致归类,指出了饮食物的性味与作用趋势。4.指出饮食物的性味有阴阳分别。5.指出饮食物的性味既可营养五脏,又可伤害五脏,要通晓食物宜忌。6.指出可以利用不同性味调护的复杂性。7.提出五味调和,平衡膳食的科学饮食观。总结:汉代以前的饮食调护,是理论奠基时期,对于我国饮食调护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与积极的促进作用。(四)形成时期(晋~唐)1.魏晋以后,食疗学进一步积累了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学科。2.南北朝时期:①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大量的药用食物,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日常食物及较罕用的食物,总共达100多种。②深入提出食物禁忌和食品卫生,以及食物相克的实例。2.隋唐时期,食疗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唐代:①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专立一卷“食治”,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他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良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对策,把饮食调护提到相当高的地位。②孟诜撰成《补养方》3卷,共记载食物138种。他的门生张鼎在此基础上增补食物89种,著成了《食疗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③《外台秘要》共录方6千余首,包括食疗药膳方剂。书中碎玉食物禁忌,叙述详细。大多数病症的治疗都列出明确的禁忌。总结:魏晋至唐代这一阶段,出现了众多食疗药膳著作,通过大量经验积累,终于使食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五)全面发展时期(宋~清)北宋:①官修大型方书中,食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这两部书中,都专设“食治门”,是食疗学的专篇。在“食治门”中,以药膳形式出现的方剂明显增多,而药膳以粥品、羹、饼、茶等剂型出现,其中尤以粥品用的最多。②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中把食疗作为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是中国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同时,它主要反映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食疗药膳学总的水平。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李时珍《本草纲目》、朱棣《救荒本草》、鲍山《野菜博录》;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各类饮食的制作法,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清时期对诸多疾病和年老者的食疗药膳特别注意,如高濂的《遵生八笺》、清·曹慈山《老老恒言》、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卢和的,食物本草》等。总结:中国饮食调护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如果能加以继承发扬,这门学科必然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健康服务,并且有望在医疗保健事业领域里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节中医饮食调护的理论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一)调整阴阳1.阳胜则阴病,饮食调护则滋阴。2.阴胜则阳病,饮食调护宜助阳。补偏救弊,损有余补不足,目的在于调整阴阳,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二)协调脏腑1.五味养五脏,饮食调护须精选(1)五味对五脏的针对性作用《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辛,先走肾。(2)五味对五体的针对性作用《灵枢·九针论》: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3)五脏的五味所宜《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2.五味伤五脏,饮食调护须控制(1)五味伤五脏过食五味,也会损伤五脏之气与五体。《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2)五味伤五体《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zhi)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3)五脏的五味禁忌《灵枢·九针论》: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3.脏腑之间有生克制化联系,饮食调护须平衡(三)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因时施膳):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即在气候寒凉季节,应避免食用寒凉的药物或饮食;在温热的季节,要避免食用温热的药物或饮食。②《周礼》中的“食医”主张饮食调味应“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1)饮食养生,四时有别:①春季机体以肝主疏泄为特征,施膳宜升补,宣疏泄清散之类,使肝气调和。如韭菜炒猪肝等。②夏季机体以心主火热为特征,宜清补,饮食应以消暑生津为主,如绿豆粥、荷叶粥、西瓜等。③秋季机体以肺主收敛为特征,宜平补。饮食应平补润肺,宜饮甘寒养阴生津之汤剂,可选食柿饼、银耳羹等。④冬季机体以肾脏阳气内藏为特征,饮食应补肾温阳,宜选驱寒温理滋补汤剂。如选食羊肉羹、狗肉汤等。(2)饮食治病,四时有别:以感冒为例,春夏感冒,应选食桑菊薄荷饮、荷叶粥等辛凉食品;秋冬感冒,应选食生姜红糖茶、葱豉粥等辛温解表食物。长夏之季,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气机,损伤阳气,药膳宜用解暑汤。2.因地制宜(因地施膳):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居民易感湿热,宜选清化之品,宜食清淡除湿食物;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居民易受寒伤燥,宜用辛润,宜食温阳散寒或生津润燥的食物。②各地口味习惯各不同,在配置药膳时应兼顾。③北方人肌腠致密,体质强盛,较耐药力;南方人肌腠疏松,体质柔弱,不耐药力。因此,在为南北方人配置同样功效的药膳时,要注意其药量的轻重不同。3.因人制宜(因人施膳):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配置,强调个性化。(四)辩证施食1.按病性施食: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按病位施食:邪在表者宜汗;邪在里者宜泻;邪在上者宜吐;邪在下者宜利。3.同病异食:相同的疾病,因证的不同而食用不同的饮食。如胃脘痛,因病因、体质、生活环境、治疗经过的不同,可表现为不相同的证,选择的膳食也就有区别。饮食所伤,以消食和胃为主,选食山楂、萝卜、鸡内金、谷芽、麦芽等;寒伤胃阳,以温胃止痛为主,选食干姜、高良姜、豆蔻、羊肉等;肝气犯胃,以疏肝和胃为主,选食梅花、佛手、玫瑰花、刀豆、柑、柚;脾胃虚寒,以健脾温胃为主,选食芥菜、樱桃、大麦汤等;胃阴不足,以养阴益胃为主,选食沙参、麦冬、梨、芦根等。4.异病同食:不同疾病,如果出现相同的证候,可选食相同的饮食。5.病后调剂以施膳:病后康复期,脾胃运化能力较弱,既要考虑饮食或药膳的营养价值,给予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饮食和药膳并以少食多餐为宜,避免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五)五味调和1.平衡膳食:是指五味调和,即膳食的种类及其所含的水谷精微,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使其膳食中所提供给的营养与机体的需要能保持平衡。2.偏食有害:饮食偏嗜会造成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受损,或某些营养不足,或某些营养过剩等不良后果。所以应当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3.合理利用食物:选择、烹调加工、适当的食品类型二、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一)食物的性味理论:四性——1.寒凉: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滋阴等作用,能够纠正热性体质,保护人体的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2.温热:具有温里散寒,补肾壮阳等作用,能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3.平性: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在食疗药膳方面应用较广。五味——1.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的作用,多用于表证。2.甘:具有滋养补虚、补脾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机体虚弱或虚证。3.酸:具有收敛固涩、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表敛汗、固冲止血、固涩止带等得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精不内藏的病证。4.苦:具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通便的作用。5.咸:具有软坚散结、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用于瘿瘤、痰核、痞块等病证。6.淡: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7.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作用相似。(二)归经:食物药物的归经是指食物药物主要对人体某经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定向作用,即药物和食物在人体内作用的四种趋向。升——上升或升提,具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和食物,大多性属温热,味属辛、甘。具有上升作用者,多用于病邪在上的表证;具有升提作用者,多用于病势下陷的病证。降——下降或降逆,具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和食物,大多性属寒凉,味属涩或酸、苦。多用于病势上逆的病证,如降逆止呕、止咳等。浮——外浮或发散,具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和食物,大多性属温热,味属辛、甘。多用于外闭在表的病证。沉——收敛或泻利,多用于外脱的病证。(四)功效:是指药物或食物对于机体所起到的保健和治疗作用的综合概括,包括功效与治法。(五)以脏补脏的理论1.心主神志,主血脉。用动物心脏治疗人的心脏病变,有良好效果。2.肝主藏血,主筋,主疏泄,开窍于目。用动物肝脏养肝明目,有良好效果。3.脾主运化水谷、水液,统摄血液。用动物脾脏治病,能补脾胃,增饮食,消痞积。4.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开窍于鼻。用动物肺脏治病,以猪肺、羊肺最为常用。5.肾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通脑,主水。用动物肾脏治疗人的肾系病变,以猪肾、羊肾最为常用,能补肾益精,应用于肾阳虚之腰膝酸痛,腰下觉冷,遗精阳痿,耳鸣耳聋,小便频数。6.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用动物胃治病,以猪胃、羊胃最为常用,都有补气健胃之功,用于胃气虚弱之食少消瘦,并治消渴。猪胃还治小儿疳积,羊胃又止虚汗及小便频数。7.大肠传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固定总价合同范本
- 2025年南京考货运资格证考试内容
- 塑料模具开模合同范本
- 个人入股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南通货运资格证考试真题
- 2025年滁州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
-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生态农业园区规划
- 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与管理方案
- 2025年度办公用品行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甲级商务办公租赁免责协议
- 小学教育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 精神科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新人美版高中美术选择性必修“绘画”《认识多面绘画-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教学设计
- 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榨汁机资料
- 三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表
- 《童年的水墨画》的说课课件
- 第二十三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试卷(小中组)
- 电子病历系统年度维护服务
-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青岛版)
- 房地产公司销售管理部赏罚制度
- 食堂成本核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