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1D/08/wKhkGWeiu9aACzQuAAHOYLmwSBs172.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1D/08/wKhkGWeiu9aACzQuAAHOYLmwSBs1722.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1D/08/wKhkGWeiu9aACzQuAAHOYLmwSBs1723.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1D/08/wKhkGWeiu9aACzQuAAHOYLmwSBs1724.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1D/08/wKhkGWeiu9aACzQuAAHOYLmwSBs17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19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甲和乙代表不同细胞,抗体1和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抗体1或抗体2的存在会引起糖尿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C为胰岛素,是机体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图中影响甲分泌活动的信息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C.D能够作用于肝细胞,以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D.通过注射胰岛素即可降低血糖的糖尿病是由抗体2引起的2、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病原体的大致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没有吞噬细胞的参与B.物质a的作用目标主要是已侵入细胞的病原体C.能引起过程①、②、③的物质均是来自体外的大分子D.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内环境中提前存在细胞53、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B.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C.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4、肠道内壁上排列着的一些特殊细胞,可以识别食物中的化学成分、酸碱度等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据此判断,这些细胞属于()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效应器5、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B.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D.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6、人工合成的异戊烯腺嘌呤是一种植物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粮食、果树、蔬菜等作物叶绿素增加,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还能改善品质,增加瓜果含糖量,提高作物抗病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异戊烯腺嘌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和芽的分化B.异戊烯腺嘌呤可用于绿叶蔬菜的保鲜,延长储藏时间C.西瓜开花期用异戊烯腺嘌呤均匀喷施,可以提高果实的含糖量D.异戊烯腺嘌呤处理二倍体甘薯,可得到四倍体甘薯7、根据如图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经内环境运输到消化道发挥作用B.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C.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单箭头表示的有①、②和③D.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也会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8、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的HCO3-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9、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B.褪黑色素可使这种蛙体色变亮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D.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婴儿的a兴奋,会引起e发生反应;正常成年人则相反B.如果正常成年人高位截瘫,就会失去排尿反射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D.正常成年人可控制排尿,故排尿反射不复存在11、为研究某职业的职业紧张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从业者的职业紧张情况,检测他们的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研究者根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等因素将这些被调查的从业者进行分组,每组相关激素水平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从业者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μIU/mL)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μg/L)非职业紧张组0.8167.31轻度职业紧张组0.8268.99中度职业紧张组0.7174.24重度职业紧张组0.6577.52
A.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是甲状腺分泌的B.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时通常抽取组织液来测定C.结果显示职业紧张能够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D.结果表明从业者是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危险人群12、科研人员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组织,其线粒体内膜含有U蛋白,使得H+可以通过U蛋白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减少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引起棕色脂肪组织细胞产热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B.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C.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所需能量来源由消耗棕色脂肪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D.一个流感病人,体温始终维持在40℃,此时他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13、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14、当人提起重物时,会发生复杂的神经调节,如图表示该反射通路的简图,首先大脑皮层发出冲动,可以引起α神经细胞、γ神经细胞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中的梭外肌纤维(肌纤维即肌细胞)收缩,从而提起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传递给A神经细胞B.γ神经细胞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细胞,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C.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感受器和效应器D.A神经细胞属于传出神经15、PD-L1分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表面,PD-1分子是存在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某些被活化的吞噬细胞及逃脱免疫监视的肿瘤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为研究PD-1、PD-L1与T淋巴细胞增殖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PD-1-/-表示敲除PD-1基因小鼠,PD-1+/+表示野生型小鼠。A.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的直接指标是抗体产生量B.实验结果说明PD-L1分子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C.若吞噬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偏低,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D.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大量表达PD-L1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从而逃脱免疫监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17、具体实例:Ⅰ.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原因: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由顶芽→侧芽,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________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________生长。(3)解除措施:摘除顶芽。(4)应用:棉花打顶。Ⅱ.根的向地性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由远地侧→近地侧,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_______生长。②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_______生长。18、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19、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_____、植株生长、___________和叶的衰老、________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分布的__________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反射的过程: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_______传到_______,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_______到达_____,作出应答。21、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______。如果S区受损,会得_______,症状是能______,不能_______。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_______区受损。如果W区发生障碍,则不能_______;如果不能看懂文字,则可能是______区受损。22、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______对_______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_______、_______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______。37℃时,血浆渗透压为_______,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_______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_______而死亡。
(2)pH:血浆pH为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温度:_______左右2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______,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______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_______,就会出现_______,最终会引起死亡。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4题,共12分)24、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能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______A.正确B.错误25、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______)A.正确B.错误26、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______)A.正确B.错误27、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引起对侧上肢的运动。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2题,共12分)28、我国科学家发现;疫苗与佐剂S一起使用,可使机体的免疫应答更强烈;持久。为揭示其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研究。
(1)如图1所示,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抗原被吞噬细胞通过_______作用摄取形成吞噬小体。在R-G作用下,吞噬小体中的抗原被处理成抗原肽,呈递给_______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________;免疫应答受阻。
(2)研究者推测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分别给四组小鼠注射表中所示的相应物质,一段时间后,测定四组小鼠抗体水平。
。注射。
成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疫苗。
+
Ⅱ
+
+
佐剂S
-
-
Ⅲ
+
物质G
Ⅰ
+
-
Ⅳ
注:“+”表示注射;“-”表示不注射。
①请完善表格内容,表格中Ⅰ、Ⅱ、Ⅲ、Ⅳ依次应为____(填写“+”或“-”)。
②测定结果显示第3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说明佐剂S可_______体内物质G的合成。
(3)研究者将体外培养的吞噬细胞分组进行图2所示处理;各组细胞进一步用蓝色荧光标记细胞核,红色荧光标记细胞内的吞噬溶酶体,再加入绿色荧光标记的抗原,温育相同时间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各组细胞中的荧光分布如图2所示。
据图中实验结果判断,图2中①、②两处结果应分别为图3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选填图片下方字母)。
(4)研究发现,佐剂S处理能使抗原在吞噬细胞中停留的时间延长。综合上述研究,推测佐剂S通过__________,加强机体免疫应答。29、目前;吸烟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问题。部分吸烟者戒烟后,即使在饮食规律甚至在节食状态下,仍然发生了体重增长的现象,称为香烟戒断所导致的体重增长(SCWG)。
(1)SCWG很可能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研究者使用小鼠按照下表开展实验,一段时间后戒断香烟并正常投喂,检测小鼠体重增长率,结果如下图所示。组别饲喂抗生素放入吸烟仓1--2-+3+-4++
注:“十”和“一”分别表示进行;不进行该操作。
①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结果说明SCWG与肠道菌群有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研究发现,吸烟导致肠道细胞中二甲基甘氨酸(DMG)含量上升,醋甘氨酸(ACG)含量降低。推测吸烟通过影响DMG和ACG的含量,改变了肠道菌群,进而引起小鼠对食物中能量摄取的变化,最终导致SCWG。为验证上述推测,研究者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写出检测指标和预期结果。组别实验处理检测指标预期结果实验组1饲喂含DMG的饲料,不放入吸烟仓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能量残余量并测定①_____。②_____实验组2饲喂含ACG的饲料,不放入吸烟仓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不放入吸烟仓
(3)为探究DMG和ACG是否还有其他引发肥胖的途径。研究者发现DMG可以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Ly6c+*单核细胞的水平,而ACG可以降低Trem2+巨噬细胞水平,推测这两类细胞与肥胖的关系是________。
(4)上述研究对你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有何启示?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24分)30、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参与体温调节和渗透压的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后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可激活位于___________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分泌激素①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后,散热量增加,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该调节过程可称为分级调节。已知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存在负反馈调节,现有生长发育情况良好的小鼠若干只,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过程,并写出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LHb)与其下方的“奖赏中心”相互拮抗,左右着人类的情绪。当LHb中的神经元过度活跃时;就会使机体产生行为绝望和快感消失,进而形成抑郁症。氯胺酮作为新型快速抗抑郁药,其部分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包绕在神经元胞体外周的胶质细胞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推测其功能是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据图分析小鼠抑郁症形成机制是_____。
(3)研究发现,在胶质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Kir4.1,在外界压力刺激下,Kir4.1表达增多,造成LHb神经元外排到细胞膜外的K+被快速清除,加剧膜内外两侧的K+浓度差,导致LHb神经元排出更多的K+,使LHb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填“增大”或“减少”);促进钙离子内流,导致簇状放电。
(4)NMDAR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受体,氯胺酮是MADAR的阻断剂,结合上图分析,氯胺酮的抗抑郁机制是_____。
(5)氯胺酮具有成瘾性,归为精神性管制类药物,使其在临床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若要研制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可行性研制思路_____。32、下图为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当吃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如果将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使人产生渴觉,从而主动补充水分。
(2)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后促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少尿的排出。
(3)某患者肾功能出现问题,不能从肾脏排出多余的Na+,出现了全身浮肿症状,此时的全身浮肿对人体有一定好处,有利于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
(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二者相互协调发挥作用,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甲)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详解】
A;根据分析;图中C是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机体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
B;图中影响甲分泌的有葡萄糖;下丘脑传出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D),B正确;
C;D是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C正确;
D;抗体2导致组织细胞不能接收胰岛素;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使组织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D错误。
故选D。2、D【分析】【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A;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需要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A错误;
B;物质a为抗体;其作用目标主要是未侵入细胞的病原体,已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需要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
C;能引起过程①、②、③的物质属于抗原;抗原可以是来自体外,也可以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或者物质,C错误;
D;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内环境中提前存在细胞5;当抗原再次进入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抗体,D正确。
故选D。3、C【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考查对血糖平衡、体温平衡调节途径的理解。明确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只供肌肉细胞利用,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项错误;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C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不能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项错误。4、A【分析】【分析】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部位;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5、C【分析】【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
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该激素有可能是甲状腺激素,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C。6、D【分析】【分析】
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叫做四倍体。细胞分裂素是从玉米或其他植物中分离或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一般在植物根部产生,是一类促进胞质分裂的物质,促进多种组织的分化和生长。与植物生长素有协同作用。是调节植物细胞生长和发育的植物激素。
【详解】
A;异戊烯腺嘌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和芽的分化;A正确;
B;细胞分裂素可用于绿叶蔬菜的保鲜;延长储藏时间,异戊烯腺嘌呤是一种植物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
C;西瓜开花期用异戊烯腺嘌呤均匀喷施;可以提高果实的含糖量,C正确;
D;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甘薯可得到四倍体甘薯,D错误。
故选D。7、D【分析】人体内产生的消化酶是直接分泌到外部环境,不需要经过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其余为单向箭头,C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正确。8、C【分析】【分析】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
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碱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水杨酸溶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B正确;
C;正常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
D、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9、B【分析】【分析】
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说明光能影响体色的变化。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说明褪黑色素可以是哇体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说明光可以使因激素导致的变暗恢复。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说明蛙是通过眼睛来感光的。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垂体与褪黑色素的分泌有关。
【详解】
A;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说明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褪黑色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暗,B错误;
C;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可见蛙体色的变化受激素调节,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可见蛙体色的变化还受神经的调节,C正确;
D;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A:B:D【分析】【分析】
题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图中a代表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方框甲和乙分别代表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而m;n则是与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联系的神经纤维,大脑通过m、n控制低级中枢(如乙)的活动。
【详解】
A;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婴儿的a感受器兴奋,会引起e效应器发生反应,而成年人的低级中枢反射会受到大脑控制,a感受器兴奋,e不一定发生反应,A错误;
B;如果正常成年人高位截瘫;则甲对乙的调控作用消失,但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
C、若正常成年人的b传入神经受损;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被破坏而不完整,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
D;正常成年人可控制排尿;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有调控作用,排尿反射仍然存在,D错误。
故选ABD。11、C:D【分析】【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TRH会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TSH;TSH会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详解】
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
B;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时通常抽取血浆来测定;B错误;
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随着职业紧张程度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职业紧张能够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C正确;
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业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推测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等,可能导致从业者成为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危险人群,D正确。
故选CD。12、C:D【分析】【分析】
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
A;分析图解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能够由传出神经释放,也可以由肾上腺分泌,即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线粒体内膜含有U蛋白,使得H+可以通过U蛋白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减少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所以如果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线粒体合成的ATP含量减少,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B正确;
C;持续寒冷刺激中;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所需能量来源由消耗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棕色脂肪供能为主,C错误;
D;根据题意分析;流感病人的体温始终维持在40℃,说明此时他的产热量应该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CD。13、A:C【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
【详解】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
B;人的手被针扎缩回;属于神经调节,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实现,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C错误;
D;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也可以通过A→B→E来实现,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AC。14、A:B:C【分析】【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由图示可以看出;α神经细胞为传出神经,兴奋能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逆向传递给A神经细胞,A正确;
B;γ神经细胞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细胞,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B正确;
C;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中含梭内肌纤维和神经末梢,所以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C正确;
D;A神经细胞接受来自肌梭的信号;属于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ABC。15、B:C:D【分析】【分析】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
A;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的直接指标是PD-1、PD-L1蛋白;A错误;
B、分析图可知,a和b组比较,PD-L1蛋白存在时,PD-L1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b组T细胞的增殖能力比a组下降多;c和d组比较,即使敲除PD-1基因,当PD-L1蛋白存在时,d组T细胞的增殖能力比c组的低一点,故实验结果说明PD-L1分子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B正确;
C;若吞噬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偏低;PD-L1分子不能与PD-1结合,T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免疫能力增强,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免疫能力下降,肿瘤细胞从而逃脱免疫监视,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即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都能合成生长素。
【详解】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解析】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促进抑制促进抑制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19、略
【分析】【详解】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解析】萌发开花结果脱落地域性20、略
【解析】①.反射②.反射弧③.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⑥.传出神经⑦.效应器21、略
【解析】①.语言功能②.听、写、读、说③.运动性失语症④.看懂文字、听懂说话⑤.讲话⑥.H⑦.写字⑧.V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溶质微粒水无机盐蛋白质Na+和Cl-770kPa吸水过多失水过多7.35-7.45HCO3-HPO42-37℃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器官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肾脏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四、判断题(共4题,共12分)24、A【分析】【详解】
胰腺可作为效应器;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故正确。25、A【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正确。26、B【分析】【详解】
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系统和器官的共同配合,该题说法错误。27、B【分析】【详解】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引起头面部肌肉的运动。故错误。五、实验题(共2题,共12分)28、略
【分析】【分析】
实验目的:探究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判断疫苗的免疫应答。自变量是为佐剂S;物质G、佐剂S+物质G,因变量为小鼠抗体水平。
【详解】
(1)疫苗中的蛋白质进入吞噬细胞是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细胞摄取抗原蛋白质形成吞噬小体。在R-G作用下,吞噬小体中的抗原被处理成抗原肽,抗原肽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特异性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溶酶体的水解酶完全降解,特异性免疫受阻。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自变量是为佐剂S;物质G、佐剂S+物质G,因变量为小鼠抗体水平。对照组为第1组,第2、3、4组又是相互对照。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表格中Ⅰ、Ⅱ、Ⅲ、Ⅳ依次应为-、+、+、+。若第3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说明佐剂S抑制体内物质G的合成,减少R-G的生成,阻碍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在R-G作用下,启动特异性免疫,产生免疫应答。
(3)根据题意和图示信息;用蓝色荧光标记细胞核,加佐剂S组蓝色荧光亮度增强,说明细胞核代谢旺盛,产生较多的物质G;加佐剂S和物质G组蓝色荧光亮度减弱,细胞核代谢减弱,产生较少的物质G,说明佐剂S抑制体内物质G的合成;敲除R蛋白基因组因R蛋白基因被敲除,不能合成R蛋白。红色荧光标记细胞内的吞噬溶酶体,吞噬溶酶体形成的越多,红色荧光亮度增强,当细胞内的R-G过少时,吞噬小体没有与溶酶体融合,不能形成吞噬溶酶体,红色荧光亮度减弱,加佐剂S和物质G组由于佐剂S抑制物质G产生,形成较少的R-G物质,形成较少的吞噬溶酶体,红色荧光亮度减弱,故①应为图3中的图A。敲除R蛋白基因组因R蛋白基因被敲除,不能合成R蛋白,不能形成R-G物质,不能形成吞噬溶酶体,几乎无红色荧光,故②应为图3中的图B。
(4)研究发现;佐剂S处理能使抗原在吞噬细胞中停留的时间延长。综合以上分析,推测佐剂S通过抑制物质G的合成,减少R-G的生成,抑制抗原被吞噬溶酶体降解,使抗原在吞噬细胞中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抗原的处理和呈递,促进T细胞的活化,加强机体免疫应答。
【点睛】
本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探究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和获取题目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析】胞吞T完全降解-、+、+、+抑制AB抑制物质G的合成,减少R-G的生成,抑制抗原被吞噬溶酶体降解,使抗原在吞噬细胞中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抗原的处理和呈递,促进T细胞的活化29、略
【分析】【分析】
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2)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从实验原理;实验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具有可行性。
(4)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5)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至于将谁作为变量则很容易确定,即要验证谁则把谁作为变量,也就是要把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作为变量。
【详解】
(1)①为了探究SCWG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关;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清除肠道菌群。
②2组比1组体重上升的幅度大于4组比3组上升的幅度;说明SCWG与肠道菌群有关。
(2)该实验为了验证吸烟通过影响DMG和ACG的含量,改变了肠道菌群,进而引起小鼠对食物中能量摄取的变化,最终导致SCWG,因变量为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能量残余量并测定。预期结果:粪便中能量残余量:实验组1<对照组<实验组2,体重增长率实验组1>对照组>实验组2。
(3)研究者发现DMG可以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Ly6c+*单核细胞的水平,而ACG可以降低Trem2+巨噬细胞水平;推测这两类细胞均可促进肥胖。
(4)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吸烟对健康有害,日常生活中要拒绝吸烟(远离二手烟)。【解析】(1)清除肠道菌群2组比1组体重上升的幅度大于4组比3组上升的幅。
(2)各组小鼠体重增长率粪便中能量残余量:实验组1<对照组<实验组2;体重增长率实验组1>对照组>实验组2
(3)这两类细胞均可促进肥胖。
(4)拒绝吸烟(远离二手烟)六、综合题(共3题,共24分)30、略
【分析】【分析】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首先下丘脑释放出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TRH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再作用于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激素。
【详解】
(1)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故当运动后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可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进其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排出,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的作用,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后,散热量增加,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该调节过程经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可称为分级调节;
分析实验要求“验探究垂体分泌验探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过程”;即促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由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存在负反馈调节,故需先摘除所用动物的甲状腺,排除甲状腺激素对本实验的干扰,实验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且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气动柱塞干油泵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海洋资源勘测与开发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老旧小区供暖系统改造升级工程合同
- 2025年中国眼睛按摩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路径
- 房地产行业概述
- 2024-2025年中国券商资管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度国际艺术品拍卖与代理合同
- 辅导员岗位申请书
- 2025年度新型商业业态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搅拌车驾驶员安全培训
- 船舶管理(电子电气员)5.船舶安全用电
- 中储粮油脂公司考试题
- 车辆车身结构设计的创新思路
- 寒假开学收心主题班会课件
- 完全版的公司治理规章制度
- 精神科护理技能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 中医护理查房制度
- 临床研究方法的进展与挑战
- 数据采集自动化流程
- 家庭园艺资材蕴藏商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