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交友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1页
专题16-交友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2页
专题16-交友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3页
专题16-交友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4页
专题16-交友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之交友篇一、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曲词,乐曲,下边的“音”亦同),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于泰山之阴(山的南边)B.乃援琴而鼓之(弹奏)C.卒逢暴雨(同“猝”,突然)D.钟子期辄穷其趣(穷尽,完全)2.“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解释“为”“操”“造”“音”的意义,并指出这两句所用的修辞方法。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译: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译: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5.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二、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②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释】①游:交游,来往。②见逐:被赶走。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管仲事公子纠事:服待,侍奉B.知我不羞小节羞:害羞C.鲍叔牙既进管仲进:举荐D.鲍叔牙不以我为怯以:认为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2)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对此一直记在心里。B.鲍叔牙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C.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鲍叔牙的计谋。D.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后,不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5.管仲对于鲍叔牙的评价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任说三个事例即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管宁割席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尝同席读书(曾经)B.宁读如故(老朋友)C.有乘轩冕过门者(乘坐)D.子非吾友也(你)2.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管挥锄与瓦石不异。译:⑵歆废书出观。译:4.请将管宁,华歆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写下来,并分析各自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5.关于交友之道很多,请你写出两条。四、逢蒙学射于羿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耳,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èng)矢而后反。”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羿之道道:学问、技巧B.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愈合C.今日我疾作疾:疾病D.其取友必端矣端:端正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逢蒙学射于羿②尹公之他学射于我B.①追我者谁也②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C.①其仆曰:庾公之斯也②其取友必端矣D.①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②晓之以理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译:⑵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译:4.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5.孟子认为后羿被学生杀死,不仅学生有罪,后羿作为老师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任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五、孙膑脱险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竖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粱,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至。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互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莫见火举而惧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疾:嫉妒B.齐威王欲将孙膑,宾辞谢曰谢:感谢C.士卒亡者过半矣亡:逃走D.明日为五万灶明日:明天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B.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D.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B.威王即齐国国君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修明法制,赏罚分明,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C.“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D.“竖子”原意指童仆、小孩儿,后来演化为骂人的话,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小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译:(2)期曰:“莫见火举而俱发”。译: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谦逊自守。齐威王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孙膑辞谢。辅佐田忌,出谋划策。B.孙膑深有计谋。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定下围魏救赵之计。C.孙膑知己知彼。孙膑知道敌方素来悍勇而轻敌,布下疑阵迷惑对手,大破敌军。D.孙膑名显天下。谋划桂陵和马陵两战均大获全胜,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后世。六、包惊几笃于友谊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吴东湖善善:交好B.吴卒,扶其家甚至卒:死掉C.闻吴女将适人适:合适D.时论称之称:称赞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C.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译:(2)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译: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包惊几对友谊的忠诚?请找出这样的句子。5.对于包惊几的做法,当时的人都很赞扬,而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则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很忠,有人认为它太迂,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徐珂)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如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niǎn)④而致之。[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亡何,其人亡(逃走)B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D卒辇而致之(送还)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B.自钱孔人,而钱不湿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译: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磷的绝对信任?5.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义”。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八、荀巨伯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值胡贼攻郡值:正赶上B.贼既至既:已经C.不忍委去委:丢弃D.子令吾去去:前往2.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3.翻译下面的语句。①友人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译:②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译:4.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5.用简明的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九、布衣之交温峤,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数陈规讽,又献《侍臣箴》,甚有弘益。时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明帝即位,拜侍中,俄转中书令。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屡上疏,议奏,多纳之。苏峻反,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日:“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用其部将毛宝说,复固请侃行,语在宝传。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日:“征西将军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侃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直指石头,次子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时峻军多马,南军杖舟楫,不敢轻与交锋。用将军李根计,据白石筑垒以自固,使庾亮守之。贼步骑万余来攻,不下而退,追斩二百余级。后义军屡战失利,峤军食尽,陶侃怒日:“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廪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峤曰:“不然。自古成监,师克在和。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努,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则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侃无以对,遂留不去。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选自《晋书-温峤郗鉴列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殄寇为先 殄:抵御B.次于蔡洲 次:驻扎C.今数战皆北 北:败逃D.则臣主同祚 祚:福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敢轻与交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B.宜应俭以率下 能以径寸之木C.钲鼓之声震于百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且天子幽逼 且相如素贱人3.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峤当仁不让。国库不足,太子却大兴土木,他直言劝谏宜节俭作表率;积极为政事出谋划策,建议多被采纳。B.温峤高风亮节。太后宣诏晋升其官爵,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并最终推选陶侃为盟主,共同讨伐叛军。C.温峤虚心多谋。听从毛宝的建议说服陶侃同赴国难;与叛军对垒时,用自己的谋略巧妙化解己方军事上的弱势。D.温峤善于辞令。他精确分析形势,抓住对方心理,成功劝说陶侃,保住讨伐联盟并最终完成平荡叛军的重任。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译:②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译:十、忘年之交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教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授,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节选自《后汉书》)【注】①卮:酒器。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还恨不缮写(痛恨)B.衡更熟视曰(仔细)C.而衡素相轻疾(平时)D.祖恚,遂令杀之(恼怒)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数称述于曹操休浸降于天B.吾虽一览虽杀臣,不能绝也C.因书出之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D而衡素相轻疾宋无罪而攻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译:(2)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译: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祢衡同鲁国人孔融和弘农人杨修十分要好。B.衡和孔融虽然年龄差距大,但是他们成为朋友。C.黄射在大会宾客时让衡作赋衡执笔作赋,文章没有改,辞藻很是华丽。D.祢衡惹怒黄射,最后被黄射杀了,黄祖把他厚葬了。5.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十一、韩非与李斯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黨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宵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泰,不能自脱。人或传其书至奏。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泰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救之,非已死矣。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破”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注】①太史公;司马迁。②礅(hé);苛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B.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C.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D.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术,文中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都不够完善,韩非主张两者兼用,后指法家之学。B.儒者,尊崇孔子创立的儒学学说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读书人。C.侠,文中指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因好名声被官府封官,称为“侠客”。D老子,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贵族出身,学识超群。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语表达,但才干出众,连李斯都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B.韩非洞察世事,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接纳,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等十万多字的著作。C.韩非才华横溢,受到赏识。有人把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等,很赞赏,听说是韩非所写,秦王立即攻打韩国,终于见到了韩非。D.韩非遭人诋毁,令人惋惜。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派人毒死了韩非。司马迁悲叹韩非的命运,对韩非的遭遇充满了惋惜之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译:(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译:5.能读选段,试分析秦王的特点。十二、苏秦激励张仪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纵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纵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让之 让:谦让B.独秦能苦赵 苦:使…苦C.吾殆弗如也 殆:大概,恐怕D.使人微随张仪 微:暗中,不显露2.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恨久之 B.属予作文以记之C.辍耕之垄上 D.居庙堂之高3.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译:(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译:5.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张仪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B.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C.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D.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之交友篇(参考答案)一、高山流水1.A(阴:山的北边)2.“为”“造”:弹奏。“操”“音”:琴曲。修辞:对偶。3.①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您欣赏琴曲的能力真好啊,真好啊,您用心想像琴曲中的一切,就跟我想的一模一样。我怎么能在琴声中隐匿自己的一切呢?”②他每奏出一支曲子,钟子期总能完全讲出他的旨趣和意境。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5.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参考译文】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的听力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二、管鲍之交1.B(点拨:B以……为羞耻)2.A3.(1)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2)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以后,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4.B(点拨:A.“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牙知道管仲常常欺骗他,但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C.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D.“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可以看出鲍叔牙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5.这句话是说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和信任:(1)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得的多,鲍叔牙理解他家境贫寒。(2)管仲为鲍叔牙管事却失败了,鲍叔牙知道是因为缺少有利的时机.(3)管仲多次做官都没成功,鲍叔牙知道是因为生不逢时.(4)管仲作战时逃跑,鲍叔牙知道是因为家中有老母。(5)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却没有以死明志,鲍叔牙理解他是因为不拘小节。(任说三个事例即可)【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三、管宁割席1.B(点拨:B原来)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3.(1)管宁照样挥着锄头,把金子看作跟瓦片石头一样。(2)华歆却扔下书跑出去看。4.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体现了管宁专心致志,品质高洁;华歆心思不专,品行低劣。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四、逢蒙学射于羿1.B(超过)2.C(物主代词,他的;人称代词,他)3.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⑵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4.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更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5.尹公之他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子濯孺子知道庾公之斯不会杀他,可后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后羿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所以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另一方面,教学生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参考译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五、孙膑脱险1.B(谢:辞谢)2.B3.C(遂以为师指的是平时为“君师”,加点的师乃是作战时则为田忌的“军师”)4.(1)齐国将军田忌认为他很有才能,并且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2)孙膑事先和那些弓弩手约好说:“晚上看见这里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5.D(《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参考译文】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进行游说。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六、包惊几笃于友谊1.C(适:出嫁)2.B(之:的)3.(1)包惊几很看重友谊,与吴东湖是好朋友。(2)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4.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5.我认为他很忠。侧面烘托的句子即最后一句,“时论称之”,用众人的评价来称赞包惊几的忠于友谊。【参考译文】包惊几很看重友谊,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几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徐珂)1.A(亡:无,没有)2.C(ABD项的“而”表转折,C项的“而”意为“你的”)3.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4.(1)不立字据;(2)没告诉自己的儿子。5.B(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参考译文】吴县有一个叫蔡磷,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八、荀巨伯看友人疾1.D(去:离开)2.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3.①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②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4.宣扬儒家的“道义”5.友情重于生命。【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九、布衣之交1.A(殄:灭绝)2.D(A介词,和/连词,和;B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用;C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助词,得,放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的;D皆为连词,发议论时,表语意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再说”)3.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4.C(“用自己的谋略”错。原文是说“用将军李根之计”)5.①等到(他)在东宫(辅佐太子),很受太子宠信恩遇,太子与(他)建立了布衣之交.②汉光武帝在昆阳取胜,曹孟德公攻克官渡,(他们能够)以少胜多,(这)都是仗义而战的缘故。【参考译文】温峤,升迁为太子中庶子.等到(他)在东宫(辅佐太子),很受太子宠信恩遇,太子与(他)建立了布衣之交.他数次上表规谏,又献上《侍臣箴》,作用相当大.其时太子在西池修建楼台馆所,耗费劳力钱财巨大,温峤上疏规劝说现在朝廷初立,强敌未灭,应当节俭为天下做表率,务农兴稼,重兵经武,太子采纳了这个建议.明帝即位后,接着又转为中书令。温峤担负着朝廷的重要使命,如栋梁一样,明帝非常信任并依靠他.屡次上疏,经过大家议论奏请,这些建议多被采纳。苏峻起兵反叛,等到京师沦陷,温峤听到消息后放声痛哭,有人前来探望,他和探望的人相对悲泣.不多时庾亮逃奔而来,对他宣读太后诏书,加封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说:“今日这样危急,应以消灭贼寇为先,我寸功未建而蒙受殊荣,这是前所未闻的事,怎好向天下人交待呢。”坚决不接受.当时庾亮虽是投奔而来,温峤处处敬重他,分兵让他统领.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同赴国难,陶侃恼恨明帝临终顾命未召他参与,不支持此事.温峤开始就依从了陶侃,后来用部将毛宝之谋,再次劝说陶侃,其语在毛宝传中.当初,温峤与庾亮相互推为盟主,温峤的从弟温充对他说:“征西将军陶侃位高兵强,应该推举他为盟主才对。”温峤于是派王愆期去见陶侃,请他为盟主.陶侃同意了,派督护龚登率兵见温峤。陶侃率领大军与温峤、庾亮一起向京师进发,总共有士卒六万,旌旗相望前后达七百余里,金鼓之声震于百里之外,大军直逼石头城,屯于蔡洲.陶侃驻扎查浦,温峤屯兵于沙门浦.时苏峻军中多是骑兵,而江南的军队多是水兵,倚仗舟楫,不敢轻易与骑兵交锋.用将军李根之计,占据白石山筑营垒巩固自己的阵地,让庾亮于此固守。敌人步骑万余人来攻,不胜而退,出兵追击斩首二百余级。后来义军多次失利,温峤军中无粮,陶侃生气地说:“使君当初说不愁无兵无将,只要老仆我来领头就行了.现数次作战皆败逃,你的良将在哪里?荆州面临强胡西蜀两大劲敌,备有余粮以防不测,在这里再无饭吃,我就带兵回荆州,再想别的办法,等今年过了,再讨贼也不算晚。”温峤说:“不对,自古以来的教训,取得胜利在于人和心齐.汉光武帝在昆阳取胜,曹孟德公攻克官渡,(他们能够)以少胜多,都是因为仗义而战的缘故.苏峻、祖约这小丑,为海内人人所痛恨,今日之举,取决于关键一战.苏峻有勇无谋,依仗小胜骄横不可一世,自认为无敌可挡,今天与之决战,可一鼓擒之。怎能舍弃即将到手的成功,萌生退兵之念呢!况且天子落入贼手,社稷倾危,四海忠臣,肝脑涂地,我和你并受国恩,现在正是为国效力之时.今天如果取胜,则是我们君臣共同的福气,若是失败,身为飞灰,也不足以报答先帝的恩德.现在的事态发展形势,从道义上讲,已经没有退缩的余地,就像已经骑在猛兽的背上,怎么可能中途就下来呢!你如果违背大家心愿独自返回,人心一定沮丧,影响了斗志破坏了大事,义军的矛头将会指向你了。”陶侃无言可答,就没有离去.等乱平贼灭,授予温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被封为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十、忘年之交1.A(A项,恨:遗憾)2.CD(C项,“因”皆为“于是,就”;D项,“而”皆表转折)3(1)(黄射)举杯对称衡说:“(我)希望先生作赋,来使众宾客欢乐。”(2)黄祖非常生气,命令执杖行刑的人把(他)押出去,打算(对他)施加杖刑。4.D(祢衡惹怒了黄祖,黄祖杀了祢衡)5.示例一:我欣赏他的为人。因为称衡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宁死不屈。孔融爱惜他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与黄射看碑文,虽然只看一遍,但回来后能一字不差地写下来,折服众人。当场以鹦鹉作赋,文采华丽。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他因不喜曹操而拒绝前去拜见,不媚权贵。示例二:我不欣赏他的为人。因为他恃才傲物,过于刚直,轻视他人。他公开表示对孔融和杨修的欣赏,批评其他人的碌碌无为。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他自称有狂病不见,并口出狂言。在黄祖的宴席上,对黄祖出言不敬,大骂黄祖,招致杀身之祸。【参考译文】祢衡只认为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十岁,与他交为朋友。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但祢衡平日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去,又多次说一些狂妄的语。黄祖的大儿子黄射,更与祢衡相好,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作的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明白罢了。于是就写了出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黄射这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给黄射,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作赋,让众宾客娱乐。”祢衡就操笔作文,文章没有删改,辞采很是华丽.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一种战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宾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