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31/1E/wKhkGWeiE-SAXrJeAAEZ6OAwG7w045.jpg)
![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31/1E/wKhkGWeiE-SAXrJeAAEZ6OAwG7w0452.jpg)
![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31/1E/wKhkGWeiE-SAXrJeAAEZ6OAwG7w0453.jpg)
![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31/1E/wKhkGWeiE-SAXrJeAAEZ6OAwG7w0454.jpg)
![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31/1E/wKhkGWeiE-SAXrJeAAEZ6OAwG7w04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单元。本单元围绕儿童节的庆祝、少先队的加入与活动参与、先锋模范的学习等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儿童节的庆祝:通过组织儿童节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理解儿童节设立的意义,增强对儿童的关爱与尊重。少先队的加入与活动:介绍少先队的历史、队旗、队徽、红领巾等象征意义,通过入队仪式和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先锋模范的学习:通过学习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符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二)单元内容分析第13课快乐儿童节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儿童节的由来、意义以及庆祝方式,通过组织儿童节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理解儿童节设立的目的和重要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节日庆祝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儿童节的意义,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难点:组织有效的儿童节庆祝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感受到节日的快乐。第14课光荣的少先队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少先队的历史、队旗、队徽、红领巾等象征意义,通过入队仪式和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入队仪式和少先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难点:组织有效的入队仪式和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第15课戴上红领巾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佩戴方法和保养方法,通过佩戴红领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和佩戴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通过佩戴红领巾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和佩戴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正确佩戴红领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第16课学雷锋做先锋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学习先锋模范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将先锋模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的内容紧密相关,层层递进,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具体来说,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整合为以下几个部分:节日与集体:通过第13课《快乐儿童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理解儿童节设立的意义,增强对儿童的关爱与尊重;通过第14课《光荣的少先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象征与仪式:通过第15课《戴上红领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和佩戴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通过入队仪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榜样与行动:通过第16课《学雷锋做先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将先锋模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样的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一)政治认同对国家和集体的认同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儿童节、少先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和组织,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对儿童的关爱与尊重,对少先队员的期望与要求,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认同感。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认识到国家对儿童成长的重视和关爱。学生能够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象征意义,感受到少先队员的荣誉和责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儿童节庆祝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认识到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学生能够学习先锋模范的优秀品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道德修养个人品德的培养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组织儿童节庆祝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学习先锋模范的事迹等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如诚实、守信、友善、勤劳等。具体表现: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表现出诚实、守信的品质,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学生能够友善对待他人,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学生能够勤劳努力,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集体争光。社会公德的培养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儿童节、少先队等具有社会意义的节日和组织,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具体表现:学生能够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尊重他人,不随意喧哗、不破坏公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三)法治观念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内容要求:本单元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但通过介绍少先队等组织的规定和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初步的法治观念。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少先队的规定和要求,如佩戴红领巾、参加集体活动等,并自觉遵守。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到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规则解决问题,如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雷锋等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即公平正义、尊重人权等。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认识到公平正义、尊重人权等重要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做到尊重他人、维护公平正义。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激发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和追求。(四)健全人格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组织儿童节庆祝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自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具体表现: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做到自我认知清晰。学生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自我管理有效。学生能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自我激励坚定。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合作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分享成果。(五)责任意识对家庭的责任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儿童节等节日的意义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表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如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等。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和谐做出贡献。对集体的责任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少先队等组织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表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如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荣誉等。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为集体争光。学生能够在面对集体困难时挺身而出、为集体排忧解难。对社会的责任内容要求:本单元通过介绍先锋模范的事迹和精神以及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表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对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完成了入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对学校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和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基础法治观念的内容。特别是在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尊敬师长、如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基本的行为规范。具体到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如家庭、幼儿园、社区活动等)对“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属于儿童的节日,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学生也可能对少先队组织有所耳闻,但对其具体含义、历史背景、入队仪式等可能了解不深。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生活常识,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和道理,但对于抽象概念(如国家、民族、社会责任感等)的理解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情境来加深。在情感层面,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如作为小学生、中国儿童)已经开始形成,但对如何成为一名“好儿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行动指南。在技能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但对于如何参与集体活动、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指导。(二)新知内容分析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13课快乐儿童节:本课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和意义,通过参与庆祝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第14课光荣的少先队:本课将详细介绍少先队组织的性质、任务、队徽、队旗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白加入少先队的意义和责任,激发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向往和热爱。第15课戴上红领巾:本课将通过模拟入队仪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成为少先队员的荣耀时刻,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佩戴红领巾、敬队礼等基本技能。第16课学雷锋做先锋:本课将以雷锋叔叔为例,向学生介绍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小先锋。这些新知内容不仅涵盖了知识层面的学习(如少先队的基本知识、雷锋叔叔的事迹等),还涉及了情感层面的培养(如集体荣誉感、对少先队组织的热爱等)和技能层面的训练(如佩戴红领巾、敬队礼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少先队组织,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学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认知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但对于过于复杂或抽象的内容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情境来辅助理解。情感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但对于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社交能力:学生已经学会了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合作,但对于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指导。实践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针对认知障碍的突破策略:利用具体事例和情境辅助教学: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时,可以通过展示少先队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照片或视频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少先队的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歌曲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授红领巾的佩戴方法时,可以通过编唱儿歌或设计游戏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能。针对情感障碍的突破策略:创设情感共鸣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或分享自己的快乐故事,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引导学生将情感转化为行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帮助同学打扫卫生、为班级捐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针对社交障碍的突破策略:组织集体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例如,在少先队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或开展集体游戏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提供社交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针对实践障碍的突破策略: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践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开展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及时反馈和指导: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例如,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分享经验,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针对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争做中国好儿童》单元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挑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组织集体活动、提供社交技巧指导以及提供实践机会和及时反馈等策略来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提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大主题设计为“童心向党,筑梦成长:培养新时代少先队员的责任与担当”。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将通过四个子课题——《快乐儿童节》、《光荣的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学雷锋做先锋》的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少先队的历史与使命,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好少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政治认同目标描述: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体表现:学生能够讲述少先队的历史,理解少先队与党的关系。在少先队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二)道德修养目标描述: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展现出少先队员应有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能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学生能够尊老爱幼,关心帮助身边的人,展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三)法治观念目标描述:学生能够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学生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并知道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和保护。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法治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四)健全人格目标描述: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等健全人格特征。具体表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学生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乐观,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能够与同学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出友爱互助的精神风貌。(五)责任意识目标描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对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愿意为家庭和睦、集体荣誉、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表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和家务管理,为家庭和睦做出贡献。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六、大单元教学重点少先队历史与使命的教育:通过讲述少先队的历史和使命,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通过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愿意为家庭和睦、集体荣誉、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虽然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使命,但如何将这种政治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如何让他们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难点。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对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教学难点。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观察记录、同伴评价、自我反思、教师评价等,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儿童节的意义,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体验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以及学习雷锋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正确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儿童。本单元计划分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教学目标设定(一)政治认同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感受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通过了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初步形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少先队的光荣传统,认识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肩负着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任。通过学习少先队的历史和队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学生能够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认识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代表着荣誉和责任。通过入队仪式,增强对少先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使命。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学生能够了解雷锋的事迹和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初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通过了解法律常识和程序,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法律的认同感。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有责任为集体争光。通过游戏体验,加深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学生能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好儿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总结和展示,巩固和提升政治认同素养。(二)道德修养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学生能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过参与庆祝活动,学会感恩与分享,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学生能够学习少先队的队歌和队礼,展现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了解队纪队规,培养遵守纪律和规则的意识。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学生能够通过入队仪式,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学习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热爱之情。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学生能够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提升道德修养。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爱心、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道德修养。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公正、诚实、守信的品质,增强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提升道德修养。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游戏体验,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提升道德修养。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学生能够总结自己的道德表现,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升道德修养水平。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增强道德自信心。(三)法治观念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强法治意识。通过法治小讲堂,学习儿童权益保护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少先队队纪队规,培养规则意识,认识到遵守纪律是少先队员的基本素质。通过学习队纪队规,增强法治观念,学会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学生能够简要了解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治意识。通过法治小讲堂,学习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知识,学会在集体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认识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要遵守法律和规则。通过法治小讲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意识,提升法治素养。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法治素养。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了解法律常识和程序,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法治信仰和尊重。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认识到在集体生活中也要遵守规则和法律。通过游戏规则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法律常识和程序,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提升法治素养。(四)健全人格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学生能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庆祝活动,感受节日的欢乐和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学生能够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学习少先队的队歌和队礼,展现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学生能够通过入队仪式,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喜悦和自豪,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通过学习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热爱之情,提升健全人格素养。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学生能够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学习雷锋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健全人格素养。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学生能够培养冷静、理智、善于分析的心理品质,增强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法治信仰和尊重。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学生能够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通过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提升健全人格素养。(五)责任意识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节日的主角,积极参与庆祝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庆祝活动,学会感恩与分享,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学生能够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少先队的队歌和队礼,展现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为集体争光。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学生能够通过入队仪式,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为集体争光、为国家添彩。通过学习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热爱之情,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雷锋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团队贡献力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二、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简述)(由于篇幅限制,以下仅简述每个课时的教学实施步骤,具体细节可参考前面的教学设计内容)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儿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儿童节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儿童节意义:教师讲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庆祝活动准备:分组讨论并策划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节日体验分享: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业布置:绘制一幅儿童节的画,表达对节日的喜爱和祝福。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儿童节知识,引出少先队的话题。少先队历史介绍:通过讲述少先队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先队的重要性。少先队队歌学唱:教唱少先队队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队旗队徽认识:展示少先队队旗和队徽,讲解其象征意义。队纪队规学习:介绍少先队的队纪队规,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作业布置:背诵少先队队歌歌词,准备下节课的队礼展示。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复习旧知:回顾少先队的历史和队歌,引出红领巾的话题。红领巾象征意义: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入队仪式体验:组织入队仪式,让学生亲手戴上红领巾,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喜悦。队员责任明确: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业布置: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戴上红领巾的感受和体会。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锋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故事学习:分组学习雷锋的故事,体会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雷锋精神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先锋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帮助同学、参与校园服务等。法治小讲堂:结合实践活动,简要介绍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九、学业评价一、引言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针对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教学内容,本学业评价设计将围绕第13课《快乐儿童节》、第14课《光荣的少先队》、第15课《戴上红领巾》以及第16课《学雷锋做先锋》四课时,全面评估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的达成情况。二、教学目标设定(一)总体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儿童节的意义,认识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增强对少先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支持。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少先队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关心集体、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二)各课时教学目标第13课《快乐儿童节》政治认同:了解儿童节的历史和意义,感受国家对儿童的关怀和期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道德修养:学会感恩,珍惜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法治观念:了解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健全人格:通过参与庆祝活动,体验快乐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懂得关心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贡献力量。第14课《光荣的少先队》政治认同:认识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理解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道德修养:学习少先队员的品德规范,培养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了解少先队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懂得遵守队章队规,树立规则意识。健全人格: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责任意识: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懂得关心集体、服务社会,为红领巾增光添彩。第15课《戴上红领巾》政治认同: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少先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支持。道德修养:学习少先队员的礼仪规范,培养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了解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和程序,懂得遵守队章队规,树立法治观念。健全人格:通过入队仪式,体验成长的喜悦和自豪,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懂得关心集体、服务社会,为红领巾争光。第16课《学雷锋做先锋》政治认同: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道德修养: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了解雷锋遵守纪律、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通过学雷锋活动,培养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三、学习目标设定(一)政治认同能够说出儿童节的历史和意义,感受国家对儿童的关怀和期望。能够理解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认识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能够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少先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能够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二)道德修养能够学会感恩,珍惜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能够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学习少先队员的品德规范,培养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能够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三)法治观念能够了解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能够了解少先队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懂得遵守队章队规。能够了解雷锋遵守纪律、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四)健全人格能够通过参与庆祝活动,体验快乐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能够通过入队仪式,体验成长的喜悦和自豪,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通过学雷锋活动,培养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五)责任意识能够懂得关心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贡献力量。能够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懂得关心集体、服务社会。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四、评价目标设定(一)政治认同评价内容:学生对儿童节历史和意义的理解程度,对少先队性质和任务的认识程度,对红领巾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雷锋精神时代价值的认同程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汇报等方式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内容和态度,判断其对政治认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儿童节的历史和意义,理解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认识红领巾的象征意义,认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并表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认同和支持。(二)道德修养评价内容:学生在感恩、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是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评价标准:学生能够表现出感恩之心,珍惜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贡献力量;能够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团结友爱;能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三)法治观念评价内容:学生对公共场所行为规范、少先队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雷锋遵守纪律品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遵守情况。评价方法:通过日常观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行为表现,如是否遵守公共秩序、是否遵守队章队规等。评价标准:学生能够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懂得遵守少先队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以及雷锋的遵守纪律品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和法律,表现出良好的法治观念。(四)健全人格评价内容:学生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独立自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外活动、情绪反应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如是否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否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等。评价标准:学生能够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能够自信自强,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能够合理调节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五)责任意识评价内容:学生在关心他人、参与集体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情况,如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是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懂得关心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贡献力量;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五、学业评价实施(一)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过程性原则: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主体性原则:评价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发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作用。发展性原则: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评价方式课堂观察: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互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方面的达成情况。口头汇报: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口头汇报,通过汇报内容的质量、条理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查等,通过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成果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案例分析: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内容和态度评价其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评价表格或评价卡片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三)评价反馈与改进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反馈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共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共同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会议的方式分享学习经验和感受,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成绩。持续改进:教师应根据评价反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六、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业评价设计,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的达成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评价设计遵循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共同反思和个性化指导等措施,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和全面发展。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大单元实施思路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实施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儿童节的意义,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体验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以及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正确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儿童。本单元计划分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二、教学目标设定(一)政治认同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初步形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能够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使命和责任,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二)道德修养学生能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少先队队纪队规,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纪律意识。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三)法治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小剧场等活动,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四)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五)责任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校园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能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教学结构图++|争做中国好儿童|++|v++|第1课时|++|v++|快乐儿童节|++|v++|了解儿童节意义||庆祝活动准备||节日体验分享|++|v++|第2课时|++|v++|光荣的少先队|++|v++|少先队历史介绍||少先队队歌学唱||队旗队徽认识|++|v++|第3课时|++|v++|戴上红领巾|++|v++|红领巾象征意义||入队仪式体验||队员责任明确|++|v++|第4课时|++|v++|学雷锋做先锋|++|v++|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讨论||先锋行为实践|++|v++|第5课时|++|v++|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v++|校园服务体验||社区服务参与||服务心得分享|++|v++|第6课时|++|v++|法治小剧场|++|v++|法律常识学习||模拟法庭体验||法治观念培养|++|v++|第7课时|++|v++|团队合作游戏|++|v++|团队合作任务||沟通技巧学习||团队成果展示|++|v++|第8课时|++|v++|单元总结与展示|++|v++|学习成果汇报||自我评价与反思||家长反馈收集|++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教学目标:政治认同:了解儿童节的意义,感受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道德修养:参与庆祝活动,学会感恩与分享。法治观念:初步了解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健全人格: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节日的主角,积极参与庆祝活动。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儿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儿童节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儿童节意义:教师讲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庆祝活动准备:分组讨论并策划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如才艺展示、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节日体验分享: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学会感恩与分享。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业布置:绘制一幅儿童节的画,表达对节日的喜爱和祝福。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教学目标:政治认同: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道德修养:学习少先队的队歌和队礼,展现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法治观念:初步了解少先队队纪队规,培养规则意识。健全人格: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教学步骤: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儿童节知识,引出少先队的话题。少先队历史介绍:通过讲述少先队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肩负着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少先队队歌学唱:教唱少先队队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队旗队徽认识:展示少先队队旗和队徽,讲解其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组织归属感。队纪队规学习:介绍少先队的队纪队规,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少先队员的基本素质。作业布置:背诵少先队队歌歌词,准备下节课的队礼展示。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教学目标:政治认同: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道德修养:通过入队仪式,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法治观念:初步了解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人格: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为集体争光。教学步骤:复习旧知:回顾少先队的历史和队歌,引出红领巾的话题。红领巾象征意义: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代表着荣誉和责任。入队仪式体验:组织入队仪式,让学生亲手戴上红领巾,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喜悦和自豪。队员责任明确: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为集体争光、为国家添彩。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业布置: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戴上红领巾的感受和体会。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教学目标:政治认同:了解雷锋的事迹和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培养爱心和同情心。法治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锋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故事学习:分组学习雷锋的故事,体会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雷锋精神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先锋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帮助同学、参与校园服务等。法治小讲堂:结合实践活动,简要介绍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意识。作业布置:制作一张雷锋事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修养:培养爱心、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法治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教学步骤: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志愿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内容和目标。校园服务体验: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洁校园、帮助同学等。社区服务参与: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服务心得分享: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法治小讲堂:结合实践活动,讲解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意识。作业布置:写一篇志愿服务活动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表现和收获。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道德修养:培养公正、诚实、守信的品质。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常识和程序,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培养冷静、理智、善于分析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法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法庭的基本构造和程序。法律常识学习:讲解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法律常识和程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模拟法庭体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法庭活动,模拟审理一起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案件。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角色,体验法庭审判的全过程。法治观念培养: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业布置:编写一篇模拟法庭的剧本,展现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培养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质。法治观念:在游戏中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团队贡献力量。教学步骤:游戏介绍:介绍团队合作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团队活动。游戏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接力赛、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沟通技巧学习: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商等。团队成果展示:游戏结束后,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团队合作的经验和体会。作业布置:写一篇团队合作游戏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表现和收获。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教学目标:政治认同: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道德修养:总结自己的道德表现,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法治观念:巩固所学的法律常识和程序,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反思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教学步骤:复习旧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体会。学习成果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自我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今后的改进计划。家长反馈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或家长会等方式,收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和建议。单元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业布置:制作一份本单元的学习总结报告,包括学习内容、收获和体会等方面。通过以上八个课时的实施,学生将全面了解儿童节的意义、少先队的光荣历史、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以及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同时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为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5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的教学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大情境与大任务,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儿童节的意义、少先队的光荣历史、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以及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一、大情境设计情境名称:争做新时代中国好儿童——红领巾的荣耀之旅情境背景:在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校园里,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正满怀憧憬地迎接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儿童节。他们穿着整洁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探索红领巾荣耀之旅。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将深入了解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少先队的光荣历史,体验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学习雷锋精神,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儿童。二、大任务设计(一)大任务名称:儿童节庆典筹备与展示教学目标设定:政治认同: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通过参与儿童节庆典的筹备与展示,感受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初步形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学生在筹备庆典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法治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在筹备和展示过程中,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庆典活动规则,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纪律意识。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通过参与庆典活动,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庆典活动的一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筹备和展示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儿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儿童节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介绍儿童节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筹备庆典:分组讨论并策划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如才艺展示、游戏竞赛、志愿服务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筹备计划,明确分工和责任。学生在筹备过程中,学习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法律小讲堂:简要介绍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庆典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版权、肖像权等。庆典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庆典展示,如才艺表演、游戏互动、志愿服务成果汇报等。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学会感恩与分享,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庆典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和社区联系。反思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分享自己在筹备和展示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定今后的改进计划。(二)大任务名称:少先队知识学习与队旗队徽制作教学目标设定:政治认同:学生能够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学习队旗队徽的制作,感受少先队的荣誉和使命。道德修养:学生学习少先队的队歌和队礼,展现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在制作队旗队徽的过程中,培养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法治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少先队队纪队规,培养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在制作过程中,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安全规则。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学生能够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制作过程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教学步骤: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儿童节知识,引出少先队的话题。介绍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学习队歌队礼:教唱少先队队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学习少先队的队礼,掌握正确的行礼姿势和礼仪规范。了解队旗队徽:展示少先队队旗和队徽,讲解其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队旗队徽是少先队的标志和荣誉。制作队旗队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队旗队徽的方法和步骤。分组进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强调安全规范和纪律要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展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队旗队徽的展示和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体会,分享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收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三)大任务名称:红领巾佩戴仪式与队员责任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政治认同:学生能够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通过佩戴红领巾仪式,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荣誉和使命。道德修养:学生在佩戴红领巾的过程中,学习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入队宣誓,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法治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在佩戴仪式中,遵守活动规则和纪律要求。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通过参与仪式活动,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学生能够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为集体争光,为国家添彩。在佩戴仪式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展现少先队员的良好形象。教学步骤:复习旧知:回顾少先队的历史和队歌队礼知识,引出红领巾的话题。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准备佩戴仪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佩戴红领巾的方法和步骤。组织学生进行佩戴红领巾的彩排活动,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佩戴仪式:正式举行红领巾佩戴仪式,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代表参加。在仪式中,学生进行入队宣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颁发红领巾和队员证书,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队员责任明确: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少先队员,应该为集体争光、为国家添彩。制定少先队员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执行。反思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活动,分享自己在佩戴仪式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定今后的改进计划。(四)大任务名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教学目标设定:政治认同:学生能够了解雷锋的事迹和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修养:学生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法治观念: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遵守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确保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责任意识: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和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锋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制定志愿服务计划: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志愿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洁校园、帮助同学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强调安全规范和纪律要求,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心得分享: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法治小讲堂:结合志愿服务活动,讲解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确保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反思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活动,分享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定今后的改进计划。通过以上大情境与大任务的创设与实施,学生将全面了解儿童节的意义、少先队的光荣历史、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以及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课时计划:本单元计划用8个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第6课时:法治小剧场第7课时:团队合作游戏第8课时:单元总结与展示(二)学习目标(一)政治认同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初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少先队的光荣传统,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使命和责任,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二)道德修养学生能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纪律意识。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学雷锋活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护环境等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法治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小剧场等活动,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学生能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四)健全人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备抗挫折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五)责任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愿意承担家务任务和社会责任。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校园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能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三)评价任务政治认同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儿童节意义、少先队历史和使命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修养评价:通过日常观察和记录,评价学生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方面的表现。通过学雷锋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评价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质表现,评价其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护环境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评价: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小剧场等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法律知识小测验或问答,评价学生对宪法和法律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健全人格评价:通过心理健康问卷或访谈,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和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评价:通过家务劳动和校园服务的记录和评价,评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评价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四)学习过程第1课时:快乐儿童节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儿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儿童节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儿童节意义:教师讲解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儿童节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节日,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庆祝活动准备:分组讨论并策划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如才艺展示、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节日体验分享: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学会感恩与分享。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第2课时:光荣的少先队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儿童节知识,引出少先队的话题。少先队历史介绍:通过讲述少先队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肩负着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少先队队歌学唱:教唱少先队队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队旗队徽认识:展示少先队队旗和队徽,讲解其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组织归属感。队纪队规学习:介绍少先队的队纪队规,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少先队员的基本素质。第3课时:戴上红领巾复习旧知:回顾少先队的历史和队歌,引出红领巾的话题。红领巾象征意义: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代表着荣誉和责任。入队仪式体验:组织入队仪式,让学生亲手戴上红领巾,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喜悦和自豪。队员责任明确: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为集体争光、为国家添彩。法治小讲堂:简要介绍少先队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第4课时:学雷锋做先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锋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故事学习:分组学习雷锋的故事,体会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雷锋精神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先锋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帮助同学、参与校园服务等。法治小讲堂:结合实践活动,简要介绍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常识和规则意识。第5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志愿者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志愿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内容和目标。校园服务体验: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洁校园、帮助同学等。社区服务参与: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情境基础小练新人教版
- 2025年临时租房协议考研范文(2篇)
- 2025年仓储租赁合同例文(三篇)
- 游戏厅装修工程协议
- 主题公园商铺居间合同
- 体育馆装修施工合同协议书
- 盐田古典声学装修施工方案
- 机场候机厅墙面装修协议
- 木材短途运输协议
- 服装店内部装修项目协议
- Unit 2 Last weekend C Story time (教学设计)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正式版)
- 奥派直播电商仿真实训软件操作手册
- 2024年度-美团新骑手入门培训
- 化妆品祛痘功效评价
-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六下第4单元大单元设计
- 高一数学寒假讲义(新人教A专用)【复习】第05讲 三角函数(学生卷)
- 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及预防
-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演示稿件
-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的中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