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说明:1.本试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II(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第I卷上,第II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主题,并搜集了如下材料,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是A.元谋人的门齿化石B.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C.北京人的复原头像D.山顶洞人狩猎复原场景2.西周时期,成王幼年继位,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相成王为左右。“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政。这些事例可以佐证西周A.舆论风气左右政治走向B.政治蕴含原始民主传统C.君臣政治地位趋于平等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推广3.下图所示为在今新疆地区出土的汉代屯田官官印“司禾府印”和绣有隶书字体“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的织锦。由此可推知,汉代A.农业和纺织业成为新疆主导产业B.西域与内地存在一定的交流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4.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发现了诸多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瓷,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令人惊奇。在此前后,在伊朗的雷伊、奈沙布尔也出土大批质量很高的唐三彩和越窑青瓷。这集中反映出唐朝A.朝贡贸易的发达B.制瓷技术的高超C.对外交流的盛况D.鼓励外贸的政策5.唐代宗年间,刘晏对榷盐法进行了改革,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的方法,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处零售,将政府从繁琐的食盐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根据材料可知A.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能B.宋政府放弃食盐专营的政策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发生动摇D.食盐价格下调利于改善民生6.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耕获图》(局部),它描绘了当时农民劳作的繁忙景象。他们中有人插秧,有人割麦,这一景象在当时的南方已比较普遍。这一作品最有可能创作于A.先秦B.唐朝C.宋朝D.明朝7.宋诗中往往寄寓人生哲理,注重“理趣”。到了明朝中期,以李梦阳、唐寅为代表的文人,认为宋代“无诗”,遂以复古唐诗为号召,力推俊逸秀丽、清新平易的诗风,甚至率性而为,狂放不羁。这说明,此时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复古B.理学正统地位开始崩溃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8.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中央政府官员共有2089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有938人,汉人、南人有1151人。外任官员中蒙古人、色目人有5689人,汉人、南人有14236人。据此可知,元朝A.科举考试选拔出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B.汉族官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C.宽容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交流D.汉族官僚掌握元朝统治的绝对主导权9.下表是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部分活动。传教士活动利玛窦与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介绍欧洲数学成就南怀仁著《御览西方要纪》,介绍欧洲的地理知识汤若望著《火攻挈要》,介绍欧洲16世纪的火器制造知识上表中传教士的活动在客观上A.总结了中国传统科技B.改变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C.宣扬了西方启蒙思想D.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10.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夷”、“夷船”、“夷商”、“夷馆”、“夷务”逐渐为“洋”、“洋艘”、“洋商”、“洋馆”、“洋务”所取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传统天下观的消亡B.华尊夷卑观念盛行C.近代世界观的显现D.洋务运动已经成功11.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下列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D.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12.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多意指“大汉族”。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逐渐流行传播。这一变化A.缓和了社会阶层的矛盾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动摇了传统的华夷秩序D.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3.孙中山在解释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时指出,该主义可以解决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根据材料可知,该主义的内容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14.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延揽许多引领社会潮流的学者到北大任教。历史学方面有信古派的陈汉章,也有疑古派的胡适;文学方面有文言派的黄侃、刘师培,也有白话派的陈独秀、鲁迅等;政法学方面有主张英美法系的王宠惠,也有主张大陆法系的张耀曾等。这一做法A.为新文化运动开始奠定基础B.导致各种势力妥协和北大旧势力猖獗C.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D.促进了学术的自由和思想的空前解放15.1930年,国民党中央指出:“以前本党的同志,因为不太注意农民运动······训练农民为国家作种种的建设,这便是最近农民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条。”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凡有农地者,或耕作农地十亩以上的佃农以及学习农艺的学生均可为农会会员。”这些举措意在A.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B.加快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配合国民革命军队的北伐D.消灭农村地区的剥削制度16.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会议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A.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D.意味着红军长征的正式结束17.1935年12月9日,清华大学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其中说道:“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之后,北京学生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游行队伍高呼“反对华北自治”、“立刻停止内战”等口号。此次学生爱国运动的背景是A.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B.日本制造华北事变C.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D.卢沟桥事变的发生18.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工农商学兵和海内外的华夏儿女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除了军人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外,还有工业救国、交通救国、文化救国等多种方式。这A.消弭了中国国内各个阶级的矛盾B.反映出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C.体现出中华民族抗战力量的凝聚D.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下表为钱塘江人民公社联民生产大队1960-1961年粮食生产及分配情况。据此可以佐证,当时全国年份人数总产(斤)征购(斤)种子分配(斤)饲料分配(斤)1960114748455961500472602880019611165580117281345189035000A.正在着手调整经济B.自然灾害严重C.已经实现产业升级D.经济稳步增长20.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中日两国正式建交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签署联合公报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建立后赵国的羯族人石勒,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用儒学选拔官员。氐族建立的前秦国的君主苻坚,重用汉族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优劣,奖励儒生。十六国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被带到了中原地区。据《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唐太宗对那些已被打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贵族及平民,放弃了一味残酷镇压掠夺财货,使之沦为奴婢的传统民族压迫方式。他做出了超越前人的业绩,能够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族,加以安置。唐太宗也从隋亡的历史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建立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具体办法是以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在本国内有自主权,对唐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的义务,谓之“羁縻州”,又在其间设了都护府,成为边庭与唐中间的纽带,代表唐行使主权,管理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这样既不失之控制,又有一些“自治”的权力。唐政权与北部少数民族政权间开辟了“参天可汗道”,这条大驿道的开通,无疑为各族带来了大大的便利,极大裨益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摘编自高守成《试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10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其传播速度较为缓慢,理论内容呈现较为碎片化,也仅限于在少数刊物中简要介绍。在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实践力量与理论力量的双重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快了传播的步伐。包括上海、北京、长沙在内,各地纷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等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创办报刊、举办补习学校等方式,肩负起向工人与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职责。-摘编自项久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材料二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知识分子看透了封建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与其决裂的决心,迫切想要打破封建主义存在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摆脱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被压迫的地位。同时认识到了自身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主动投入到实际中去运用理论指导革命活动。他们转变和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想要进行大规模的民主斗争、取得大范围的革命胜利离不开统一的指挥和领导,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领导机构为革命指路。-摘编自高晓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6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1.22亿吨的煤产量超额完成了8%,而粮食产量则超过了指标11.6%。-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A简析:元谋人的门齿化石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最具史料价值的,它属于实物史料,能直接反映远古人类的存在和特征。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是对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的整理,其史料价值不如化石;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狩猎复原场景是后人根据研究进行的创作,存在一定主观推测成分,不能直接证明历史事实,所以B、C、D选项不符合要求。2.答案:B简析:西周成王幼年时大臣辅佐执政,“国人暴动”后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政,这体现了西周政治中存在集体决策的现象,蕴含原始民主传统。A选项,材料未体现舆论对政治走向的左右;C选项,西周等级森严,君臣政治地位不平等;D选项,材料内容与分封制推广无关,故A、C、D选项错误。3.答案:B简析:新疆地区出土汉代屯田官官印和绣有隶书字体的织锦,说明当时西域与内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交流。A选项,仅从出土物品不能得出农业和纺织业是新疆主导产业;C选项,材料不能直接证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D选项,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是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材料未体现,所以A、C、D选项错误。4.答案:C简析:在埃及、伊朗等地出土大量唐代瓷器,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瓷器大量出口到这些地区。A选项,材料未提及朝贡贸易;B选项,制瓷技术高超不是材料集中反映的内容;D选项,材料未体现唐朝鼓励外贸的政策,所以A、B、D选项错误。5.答案:A简析:刘晏改革榷盐法,将政府从繁琐的食盐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能。B选项,材料是唐代宗年间的改革,不是宋代,且未放弃食盐专营;C选项,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动摇;D选项,材料未提及食盐价格下调,所以B、C、D选项错误。6.答案:C简析:材料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割麦景象在当时南方已比较普遍,且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这种景象符合宋朝特征。先秦时期南方开发程度低,唐朝经济重心还在南移过程中,明朝不符合“这一景象在当时南方已比较普遍”的表述,所以A、B、D选项错误。7.答案:D简析:明朝中期文人反对宋诗注重“理趣”的风格,力推复古唐诗的诗风,甚至率性而为,这说明诗歌力图突破理学对诗歌创作的束缚。A选项,文人并非单纯复古,而是借此突破束缚;B选项,理学正统地位在明朝中期并未开始崩溃;C选项,材料未体现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所以A、B、C选项错误。8.答案:B简析:元朝中期汉族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人数较多,说明汉族官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A选项,材料未提及科举考试选拔汉族知识分子;C选项,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并非宽容的民族政策;D选项,元朝是蒙古人掌握统治主导权,所以A、C、D选项错误。9.答案:D简析: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传教士在中国翻译书籍、著书介绍欧洲数学、地理、火器制造等知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A选项,他们的活动不是总结中国传统科技;B选项,未改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C选项,启蒙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A、B、C选项错误。10.答案:C简析:“夷”字被“洋”字取代,反映出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传统华尊夷卑观念受到冲击,近代世界观开始显现。A选项,传统天下观并未消亡;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观念变化相悖;D选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所以A、B、D选项错误。11.答案:C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体现了这一变化。A选项,割地反映的是领土主权丧失;B选项,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是《辛丑条约》内容,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变化无关;D选项,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已出现,不是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新变化的最主要体现,所以A、B、D选项错误。12.答案:D简析:“中华民族”概念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变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A选项,这一变化与缓和社会阶层矛盾无关;B选项,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直接联系;C选项,传统华夷秩序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受到冲击,所以A、B、C选项错误。13.答案:D简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是为了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实现社会公平,“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体现了这一理念。A选项“驱除鞑虏”、B选项“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内容,主要是推翻清王朝统治;C选项“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内容,强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A、B、C选项错误。14.答案:D简析:蔡元培延揽不同学术流派的学者到北大任教,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的空前解放。A选项,新文化运动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前就已开始;B选项,这种做法促进了学术发展,并非导致旧势力猖獗;C选项,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所以A、B、C选项错误。15.答案:A简析:1930年国民党中央重视农民运动,颁布《农会法》,目的是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巩固统治。B选项,材料举措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C选项,北伐战争在1926-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会消灭农村剥削制度,所以B、C、D选项错误。16.答案:B简析:材料描述的会议是遵义会议,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A选项,遵义会议后仍面临国民党围追堵截;C选项,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D选项,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所以A、C、D选项错误。17.答案:B简析: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五省,民族危机加深,在此背景下北京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A选项,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C选项,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是在1946年;D选项,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所以A、C、D选项错误。18.答案:C简析: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力量的凝聚。A选项,国内阶级矛盾并未消弭;B选项,民族意识在甲午战后就已逐渐觉醒;D选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A、B、D选项错误。19.答案:A简析:1961年与1960年相比,征购粮食数量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当时国家正着手调整经济,纠正“大跃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