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养眼”即好看,“PK”即挑战(单挑),两个加点的网络用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C.“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句话没有毛病。2、依次填人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l)粉红色的天空之下,两名少年站在彩虹般____的向日葵地里傻傻的笑。

(2)周围一片____;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3)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____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A.灿烂寂静生生不息B.绚烂寂静源源不断C.绚烂安静生生不息D.灿烂安静源源不断3、孙悟空一个筋斗云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却翻不出如来佛荷叶大小、方圆不满一尺的手掌心,这是因为()A.如来是佛,他的手掌大于十万八千里B.孙悟空一味炫耀自己念错秘诀,没翻十万八千里​C.佛法无边,不可估量D.如来佛在孙悟空翻筋斗云时,做了手脚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____错误的一项是()A.“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B.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C.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的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D.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5、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博学而笃志6、下列对课文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课文《繁星》按时间的变化,状写了“我”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酷爱繁星的感受。B.《往事依依》通过对一些萦绕胸怀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好书,做志趣高尚之人。C.《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D.《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迅哥儿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们中学生应学会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B.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C.电脑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广泛地提高着我们的生活。D.张红的这篇作文构思新颖,语言流畅,在全校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幼时记趣》选自______,作者______,苏州人,______代作家。9、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如《〈孟子〉二章》中所写的那样,“____,____”。10、《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中点明赫尔墨斯骄傲自大的原因的一个句子是____。11、文学常识积累。冰心,原名____,福建长乐人,现代____、____、____、____。著有诗集《____》、《____》。她的文学创作最永恒的主题是____。12、阅读《雪地贺卡》回答,文学常识填空。

(1)鲍尔吉·原野,是一位_______的警察作家,与歌手滕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______________”。

(2)《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_______(体裁)。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共8题,共16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①有毒,毒入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____。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②饮酒;言笑自若。

【注】本文选自《三国志》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______

③关羽尝为流矢所中______④此患乃可除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3)从甲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从______上教育子女。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个______的人。14、异日①者,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④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____”注释:①异日:往时,从前。②更羸(gēng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虚发:只拉弓不放箭。(1)下列各项中对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____也孽:病B.其飞____而鸣悲徐:缓慢C.先生何以____之知:通“智”,智慧D.故____痛也疮:伤痛(2)翻译下列句子(1)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答:(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更羸能顺利射下大雁?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稍稍____其父()(2)日____仲永环谒于邑人()(3)但当____()(4)即____刮目相待()16、【甲】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永》【乙】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②?”原曰:“孤者易伤③,贫者易感④。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⑤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⑥其得学,中心⑦感伤,故⑧泣耳。”师恻⑨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⑩。”师曰:“童子苟⑪有志,吾徒⑫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⑬就书⑭。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初潭集》注释:①少孤:幼时丧父。②泣:小声哭。③伤:悲哀。④感:伤感。⑤亲:父母。⑥羡:羡慕。⑦中心:内心里。⑧故:所以。⑨恻然:忧伤的样子。恻:忧伤。⑩资:费用。⑪苟:如果,要是。⑫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⑬遂:就。⑭就书:上书塾(读书)。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书:读书。(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____。名:____(2)自是指物作诗立____,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就:____(3)夫书者,凡____学者,有亲也。得:____(4)师恻然曰:“欲____可耳!书:____(2)2.翻译下列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___(2)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____(3)3.方仲永的结局是怎样的?邴原是用怎样的行动回报他的老师的?你从甲乙两文中哪句话看出了这一点?请抄写出来。(1)____(2)____(4)4.说说方仲永和邴原两人主要的不同之处。他们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不同之处:____启示:____17、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1)父____焉:(2)不能____前时之闻:(2)翻译下列句子。(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造成仲永前后变化的外部原因是:□□□;自身原因是:□□□□□□。(4)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18、本文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子猷“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19、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趣事?20、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本文作者____,字____,南朝梁文学家。(1分)2.解释划线字。(2分)(1)猛浪若____()(2)鸢飞____天()(3)____世务()(4)窥谷忘____()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表现出作者什么心情?(2分)4.第三段对山势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5.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书信节选,但没有问候的套话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试分析全文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3分)评卷人得分四、书写(共3题,共30分)21、在下面的括号里改正错别字。(2分)(1)崭露头脚()(2)明正言顺()(3)怨天犹人()(4)为富不人()2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相得益彰当之无愧人声鼎沸融于一炉人迹罕至变幻莫测轻装淡抹著作等身不堪设想相辅相成()改为()(2)()改为()23、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____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这是我的起点。(节选自《中国文脉》)(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1)____。(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____。(4)乡人敬惜字纸。(2)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读了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链接材料: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5)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用楷书认真抄写在横线上。评卷人得分五、多选题(共2题,共4分)24、三角梅刘成章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____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A.在建设机场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D.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评卷人得分六、写作题(共4题,共20分)26、盲人的心中,多彩的世界最珍贵;聋子的心中,美妙的音乐最珍贵;对于饥饿的乞丐,面包最珍贵;对于重症的患者,健康最珍贵;对于穷人,财富最珍贵;对于孤儿,亲情最珍贵许多东西,当我们渴望拥有却难以获得,不幸失去时却会倍感珍贵。在你的心中,最珍贵的又是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____最珍贵”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友情、诚信、理解、爱心、自由),然后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7、任选下面一题作文。题目(一)我毕竟走过题目(二)____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28、作文(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有人说缀满星辰的天空最美,有人说落满花瓣的小溪最美,有人说笼罩雾霭的山林最美;有人说最美是王昭君的回眸,有人说最美是维纳斯的微笑,有人说最美是花季少年的孝心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29、写作(50分)春天是美好而充满魅力的季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杜甫笔下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能带给人温暖的也是春天——母亲的理解与疼爱,是梁晓声童年时的春天;贝尔曼先生画在墙上的那片叶子,无疑是重病中的乔安西的春天。同学们,你见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情景?你有拥有怎样的春天呢?请以“我为春天画像”或“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可以写景,也可以叙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D中应该是“减轻负担”。【解析】【答案】D2、B【分析】(1)绚烂;指浓烈繁华,绚丽多彩;灿烂,形容光彩鲜明夺目,前者符合语境;

(2)寂静;指没有声音;安静,没有吵闹和喧哗周围安静极了,前者符合语境;

(3)源源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前者符合语境。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此题作答,可结合具体语境的理解辨析作答。【解析】B3、C【分析】略【解析】C4、D【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A.“什么时候啊”并非问句,应用顿号;B.“老王怎么了”后面用问号;C.“长妈妈”后面应用逗号;D.使用正确。故选D。【解析】D5、D【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析】A项,句意: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B项,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快乐。C项,句意: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D项,句意: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忠实专一。故选:D。6、D【分析】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把握熟练与否的题型。D中作者不是迅哥儿,这不是一个人。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不等同于作者。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解析】【答案】D7、A【分析】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B句“能否”与“是”主谓搭配不当,C句“电脑”与“提高我们的生活”主谓搭配不当,D句“在”“把”句式杂糅,故选A。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析】【答案】A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答案:

《浮生六记》|沈复|清。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解析】《浮生六记》;沈复;清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析】【分析】本题要注意“寡”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题型不可偏颇。总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10、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分析】【分析】从文中所表述的“他心想”的内容即可得出赫尔墨斯骄傲自大的原因在于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自认为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一些。11、谢婉莹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繁星春水母爱【分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12、(1)蒙古族草原三剑客。

(2)小小说【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熟悉课本内容即可。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

【解答】

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可知:(1)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滕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2)​《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

【解析】(1)蒙古族草原三剑客。

(2)小小说三、文言文阅读(共8题,共16分)13、略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句意为:最终枯败零落。遂:于是;就。

③句意为: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尝:曾经。

④句意为:病才能根除。乃:才。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有:修:修养;俭:俭朴;养:滋养。句意为: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滋养品德。

②句中重点词有:令:让;劈:切开。句意为: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语句中可知,诸葛亮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第二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中可知,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答案:

(1)①达到;②于是;就;③曾经;④才。

(2)①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滋养品德。

②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

(3)诸葛亮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尝:

1;曾;曾经(未尝识书具)

2、探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解析】达到;于是,就;曾经;才;修养、志向、学识;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14、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C项“知”的意思是“知道”,原题解释有误。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引”“下”“发”“陨”等关键词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阅读文本,通过对文中句子“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的分析可知,更羸能顺利射下大雁的原因是:更羸的成功在于他善于观察,他从鸟飞得缓慢叫声悲哀看出了鸟已经受了伤,巧妙地抓住了时机顺利射下大鸟。(2)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如从更羸的角度: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大雁的角度:遇到紧急情况不要自己吓自己,要想出办法自救。【解析】【小题1】C【小题2】(1)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2)(这只鸟)一听到弦声,(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旧的创伤发作就跌落下来了。【小题3】(1)原因:更羸的成功在于他善于观察,他从鸟飞得缓慢叫声悲哀看出了鸟已经受了伤,巧妙地抓住了时机顺利射下大鸟。(2)启示:1.更羸的角度:善于观察,抓住时机;2.大雁的角度:遇到紧急情况不要自己吓自己,要想出办法自救。15、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宾客”属于词类活用词语,“扳”是通假字。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解析】(1)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2)通“攀”,牵,引(3)粗略地阅读(4)重新16、略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例如:“名”“书”是一词多意,翻译时应准确。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文从字顺,简洁凝练。例如:“利”是词类活用,“扳”是通假字,“徒”是一词多意,翻译时应注意。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由“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可知方仲永的结局;由乙文最后一句“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可知邴原是用怎样的行动回报他的老师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说说方仲永和邴原两人主要的不同之处并谈启示,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通读全文可知,仲永天生聪慧,父亲令其后天不学、卖学,泯灭了聪慧,成为普通人。邴原孤儿一个,求学好学,后天拜师学习。启示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即可。【解析】【小题1】(1)名字(2)完成(3)能够(4)读书【小题2】(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你如果有志读书,我来教你,不收资费。【小题3】(1)泯然众人矣(2)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小题4】不同之处:仲永:天生聪慧,父亲令其后天不学、卖学,泯灭了聪慧,成为普通人。邴原:孤儿一个,求学好学,后天拜师学习。启示:略。

17、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要养成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学习的习惯,加深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同时还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差异、词性活用等语言现象。能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本题(1)中“异”可解释为“对感到诧异”;(2)中“称”可解释为”相当“。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要字字落实,而意译则要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准确概括地表达句子原意。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翻译能与上下文的意思融为一体,语言风格和谐统一。本题中该句可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时要注意“利其然”和“日”、“扳”、“环谒”的翻译,“利其然”可翻译为:以此为有利可图;“日”、“扳”、“环谒”分别解释为:“每天”、通“攀”,牵、引;四处拜访。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要在正确翻译,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分析后,归纳出结论。本题中,仲永“卒为众人”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其父亲的愚昧、目光短浅,“不使学”;另一方面,在于仲永个人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勤奋的学习长进,“受于人者不至于”。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题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仅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还要注意学习和挖掘文章的现实教育意义,学以致用拿来指导现实的学习和生活。组织答案时,既要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又要恰当地选择文章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本题中,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否则很难成才。【解析】【小题1】(1)对······感到诧异(2)相当【小题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小题3】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小题4】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后天的学习。18、(1)都。

(2)说话。

(3)向来;一向。

​(4)死【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1)常见文言词语;(2)词类活用;(3)​(4)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闻”“丧”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云”“俱亡”的正确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情感感悟要根据语段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事物的特点、侧面描写的语句、评价等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理解语段内容,抓住作者感悟的触发点。文中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之情,表达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正确翻译文章;能粗略地读懂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然后读懂题目要求,阅读整理答案。本文篇幅短小,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结合题意梳理筛选就可:子猷从“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解析】【小题1】(1)都。

(2)说话。

(3)向来;一向。

​(4)死【小题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小题3】深厚的兄弟情谊【小题4】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9、D【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正确停顿应为:令人/不饮自醉。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很没有意味。殊;很,非常。

②句意为:有说就近找一个喝酒的人。觅;寻找。

③句意为:选择柳树荫下围坐在一起。团坐;围坐。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明日;第二天。咸,都。句意为: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

②重点词语:之;代词,我们。莫不,都。句意为: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所写事件,所描绘的事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并用准确的词语作答。从对景物的描写中,从直抒胸臆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喜爱游玩,热爱美好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答案:

(1)D(2分一个)

(2)①很;非常②寻找③围坐在一起(3分)

(3)①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2分)

②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2分)

(4)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3分)

译文参考:

苏城有南园;北园两处游玩的地方;菜花黄了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可以喝几杯小酒。带着饭盒去,对着花饮冷酒吃冷菜,很没有意味。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生,我们用一百钱雇他的一套东西,约他明天午后去,姓鲍的爽快同意了。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饭后大家一起带着席垫去了南园,选择柳树荫下团坐。我们先烹茶,饮完,然后热了酒并煮了食物。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色的花,大家穿着青衫红袖,走过田间小路,蝶蜂乱飞,令人不喝酒也陶醉了。等到酒肴都烧好,大家坐在地上大嚼,那个担馄饨的言谈不俗气,我们拉他一起饮酒。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吃完后,杯盘弄得乱七八糟,大家都有点喝醉,有的坐有的睡,有的唱有的叫。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

坐: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章台见相如。”

②<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④<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曰:‘~盗。’”

⑤<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

⑥<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

⑦<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其北门。”

⑧<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⑨<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爱枫林晚。”

⑩<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⑾<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

⑿<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解析】。【小题1】D【小题2】很,非常【小题3】寻找【小题4】围坐在一起20、略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3.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作者的心情即可。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其作用即可。5.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体会情感即可。【解析】【答案】1.吴均叔庠2.这里指飞奔的马至筹划通“返”3.既写出富春江水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4.拟人,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丽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5.抒发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对好友的规劝,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四、书写(共3题,共30分)21、略

【分析】试题分析:这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记忆。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写字的积累等,还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解析】【答案】(1)脚--角(2)明名(3)犹尤(4)人仁22、略

【分析】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解析】【答案】“装”为“妆”,“融”为“熔”。23、略

【分析】根据故事情节,填写合理即可。

注意题干“从用词的角度品析”。本句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句子分析其效果即可。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思考。结合上文“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及下文“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不难回答本题。

注意把握“这是我的起点”这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本题可以联系全文及“链接材料”来回答。“链接材料”主要讲作者的成就,而这成就就来源于作者对书法、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的热爱。

注意用楷书书写。要写工整。【解析】【小题1】(1)蘸酒写字进行期末考试(3)用小楷字借书。

【小题2】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

【小题3】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对作者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4】童年时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我”书法的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小题5】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五、多选题(共2题,共4分)24、BD【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线索和把握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掌握寻找文章的线索的方法(如反复出现的物),再了解散文的表达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是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第⑦段中“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的原因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BD中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故选BD。【解析】BD25、AB【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做这类题型,一靠语感,读来不通顺的,通常就是病句;二靠分析,划分句子主干,找出主谓宾定状补,看成分是否残缺。三靠逻辑,看前后是否矛盾;四靠知识,可以记一些病句类型及常见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等。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无论”应该与“都”搭配。B.两个介词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把“使”去掉。故应选A和B。【解析】AB六、写作题(共4题,共20分)26、略

【分析】“____最珍贵”是半命题作文。这是一道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很符合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补题。要求立意时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必须符合客观事理。突出“珍贵”的分量,写的更有价值,更有深度。【解析】【答案】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27、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毕竟走过”的作文命题中的三个关键词,“我”界定了内容主体,文章应以第一人称行文,叙写我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走过”,过去时态,意为“经历过”“体验过”“感悟过”,所以这界定了我们叙述的应该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毕竟”本意为“终归、终究、到底”,有“曾经的经历我不后悔”的言外之意,其表意的侧重点在“曾经经历的苦痛、挫折、失败等都成了我生命的经历和人生的财富”,正如普希金所言,“而那过去了的”,已经“成为亲切的怀恋”。从审美角度看,一般而言,“苦痛的经历”因为体验深刻,内涵丰富,往往能够变成酿造文章的“酒浆”,所以“走过”。在选材时,最好是选择“苦痛的经历”,特别是自己真实生活中体验充分、感悟深刻的“苦痛的经历”,其真实的体验、深刻的感悟能为文章写作提供最好的“酿造原材料”。(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个题目从结构形式上看是补中间部分的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的内容很多,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时代特点。写作时要体会命题意图。题目中的“风景线”无论是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应该美好、高雅、感人,是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或是一种值得倾诉的情愫,例如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高尚的涵养,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大爱的胸襟等等。“一道”这一数量词也要注意,它给出了数量上的限制,如果你的文章只是罗列没有内在联系的几道“风景线”,又没有把这几道风景线收拢并归于一道的升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