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28/wKhkGWegQn6AUcK3AAIqeqez5mo827.jpg)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28/wKhkGWegQn6AUcK3AAIqeqez5mo8272.jpg)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28/wKhkGWegQn6AUcK3AAIqeqez5mo8273.jpg)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28/wKhkGWegQn6AUcK3AAIqeqez5mo8274.jpg)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28/wKhkGWegQn6AUcK3AAIqeqez5mo8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问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4)作用①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演化(1)宋代相权一分为三eq\b\lc\{\rc\(\a\vs4\al\co1(“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2)元代: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入中书省。3.评价(1)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更。(2)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学问点二选官制度1.隋唐之前: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依据门第凹凸选官的九品中正制。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须要。(2)过程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③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大批的高素养人才。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学问点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3)顶峰:明清。在中心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4)明清:特地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3.评价(1)主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学问点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表现(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心行政体制。(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2.特点(1)适应大一统中心集权国家发展须要,进行有效限制和管理。(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更,不断吸纳新生力气,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1.三省六部制起先形成于魏晋时期,隋唐确立并完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很完善,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宋初,三省六部制出名无实。元代六部是中书省的下辖机构。2.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实质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其实行的主要缘由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士族、庶族地主力气对比的变更。4.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行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专权、贪污、腐化行为,也不行能真正的制止帝王暴政、腐败,根本缘由在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本身,封建法律、制度只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不能变更“人治”的特征。1.唐代中心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宋初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丞相职权。(×)3.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宰相的权力上升。(√)4.严格考试的科举制真正体现了公允合理。(×)5.秦汉以后历朝都设有监察机构,并不断发展完善,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完全凸显。(×)主题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进1.唐朝三省六部制材料:图一与图二分别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1)据材料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相比,有何明显变更。二者的特点、作用又有何相像之处?答案:明显变更:秦朝时,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唐朝时,宰相权力已被分割。相像之处:特点体现在中心官员相互牵制,彼此制约,皇权至上;作用体现在二者都加强了皇权。2.北宋中心官制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摘编自《宋史·职官志》(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心官制设置的特点。答案: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驾驭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广设官吏,分化事权。要点1:唐宋时期在中心官制方面所实行的措施的异同点提示:(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②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2)不同点:①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出名无实;②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要点2: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提示:相权不断减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减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出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1.察举制材料:有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这一制度出现弊端的缘由有哪些?答案: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要官员举荐,他们往往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举荐则弄虚作假,从而造成举荐的人素养低下。2.九品中正制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更表》如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4.5%46%(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导致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更的制度因素是什么?隋至北宋时期较之前选官标准侧重点有何变更?答案:制度因素:这一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的结果。侧重点的变更:由魏晋时期重门第,到隋至北宋时期重才学。3.科举制材料: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有何历史借鉴价值?答案:要有人才流淌的机制;客观公允的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要点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规律提示:(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到才学。(2)选拔方式:从举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允、公正、客观。(4)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主动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主动作用,但在执行后期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要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动影响提示:(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心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养,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题组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化1.“汉代由宰相一人驾驭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驾驭于几个部门,由很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确定。”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B)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朝议制 D.内阁制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起草、审核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和监督。故答案为B项。2.“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这种支配的主要目的是(C)A.挖掘官员潜力 B.限制官员数量C.预防宰相专权 D.加强中心集权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C项。3.隋唐时期在中心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A)A.加强专制皇权 B.减弱地方割据势力C.建立内阁辅政制度 D.提高相权解析: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涉及中心皇权与相权,不涉及中心和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建立内阁辅政制度是在明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是限制相权而不是提高相权,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C)A.西周 B.秦朝C.宋朝 D.元朝解析: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是北宋设置的中心官僚机构。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D)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心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题组二选官制度6.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B)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允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7.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制度是(D)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由时间“隋朝到清末”以及“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8.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D)A.学校体系的完备 B.商品经济的活跃C.文学艺术的昌盛 D.科举制度的推行解析:诗句的字面意思是早上你还是一个乡村野夫,(因为读书,因为机缘)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入将拜相了,科举制体现的是学而优则仕,是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的途径。题组三监察与谏议制度9.“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见(D)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照明设计在老房翻新中的艺术性体现
- 环境影响评估的新进展与应用
- 物流运输领域的大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
- 《升和毫升》(说课稿)-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 灌装机的操作效率与现代机械原理的优化
- 生态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案例
- 23《月迹》(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foxpro整章说课稿-人教版
- 现代绿色建筑的设计创新与施工挑战
- 消费升级背景下移动支付的商业价值挖掘研究报告
- 药膳与食疗试题及答案高中
- 手术室植入物的管理
- 电力供电系统试验调试和联调方法
- Unit6AtthesnackbarStorytimeDiningwithdragons(课件)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赏析
- 20S515 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
- 雨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正式版
- 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