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正确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原理可提高作物产量。下列有关提高产量的措施及其原理的叙述,正确是()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及能量消耗B.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可使能量更多被农作物固定C.防治稻田害虫,可降低水稻和害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有机肥中有较多能量,增施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能量2、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3、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4、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统计5、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6、据调查,支付宝“蚂蚁森林”公益活动在荒漠化地区至今已经种植了约1亿棵树,包括红柳、胡杨、梭梭树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该活动的开展荒漠化地区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B.该地区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随着植被种类的增加,生物的种间关系也会更加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林业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D.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下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为660lx(未达到光饱和点)时(其他条件均适宜),小球藻和鱼腥藻单独培养的生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估算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出的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变化趋势B.混合培养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鱼腥藻的繁殖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鱼腥藻和小球藻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争,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种间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种间竞争现象明显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好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0、为了减少某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害虫的蜘蛛。下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蜘蛛的引入可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稳定性增强B.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则可能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C.在II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III时期,两个种群之间可能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11、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某物种的生态龛的值越大,该物种可能越容易被淘汰B.两个食物来源不同的种群,它们的生态位也可能有重叠C.生态等值生物拥有相似功能的生态位,但无竞争关系D.剧烈的种内竞争将导致某种动物的食性和栖息地发生变化12、下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B.对资源不断开发,造成资源危机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改造环境的力量增大D.与环境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处于动态平衡13、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分布区域的温度、湿度的范围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B.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C.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D.三种萤火虫可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相同的同一栖息地中14、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pH345678910种群密度/(个/mL)00153160168172133125

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1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16、“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7、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9、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20、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4、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1;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降低产量,A错误;

B;农田除草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空间;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产量,B正确;

C;防治水稻害虫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更多地存在于水稻,提高产量,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有机肥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固定;施用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2、C【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

B.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

C.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

D.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详解】

生物群落包括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而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①错误;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②正确;蛇在食物网中处于第四;五营养级,③正确;青蛙和蜘蛛都捕食蝗虫,因此它们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④正确。

故B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B【分析】【分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

【详解】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A正确;

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不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例如,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适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B正确;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统计;D正确。

故选B。5、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B错误;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6、B【分析】【分析】

1;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由于气候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该活动的开展荒漠化地区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A正确;

B;该地区高矮不一的梭梭树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7、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3.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4)整体性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详解】

A;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正确;

B;“无废弃物农业”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农业上应用的实例;B正确;

C;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主要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整体性原理,C错误;

D;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A:B:D【分析】【分析】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说→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模型(1)种群的“J”型增长(2)种群的“S”型增长。

2.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下降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对于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详解】

A;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小球藻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藻细胞数低于单独培养时;混合培养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错误;

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可以为鱼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C正确;

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个体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ABD。9、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种间竞争现象,A错误;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B正确;

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此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妤,C正确;

D、群落演替的原因包括群落内部、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等,D错误。

故选BC。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曲线图分析: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详解】

A;根据植株与害虫之间形成的制约关系可以推测;蜘蛛并没有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因此,蜘蛛的引入可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因而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A正确;

B;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则会导致害虫数量减少,进而引起蜘蛛食物不足,甚至会使蜘蛛遭受杀虫剂的威胁,因而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正确;

C;在II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作为其天敌的捕食导致的,C错误;

D;在III时期;两个种群之间可能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从而实现了对害虫的制约,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D正确。

故选ABD。11、A:B:C【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经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详解】

A;某物种的生态龛的值越大;即在生态系统中该物种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越大,一旦环境变恶劣,这种生物较容易被淘汰,A正确;

B;研究某种生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可见,两个食物来源不同的种群,它们的生态位也可能有重叠,B正确;

C;生态等值生物拥有相似功能的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所以他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C正确;

D;剧烈的种内竞争不会导致该种动物的食性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BC。12、C: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从而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详解】

A;人口过度增长;使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A正确;

B;人口过度增长;占用、消耗的资源更多,会造成资源危机,B正确;

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人类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更多、产生废物也更多,改造环境的难度加大,C错误;

D;人口过度增长要大量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D错误。

故选CD。13、B:C:D【分析】【分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纵轴代表温度,横轴代表湿度,故三种萤火虫温度适应范围为乙>丙>甲,湿度适应范围为甲>丙>乙。

【详解】

据图可知;仅考虑温度时,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最广;丙其次、甲最窄;仅考虑湿度时,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最广、丙其次、乙最窄;另由于三曲线没有共同的部分,所以三者不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BCD。14、A:C:D【分析】【分析】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依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pH为3、4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错误;

C;增加培养液的量(营养物质增加);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为8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CD。15、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16、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