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训_第1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训_第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训_第3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训_第4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特训

一、(2023•鄂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

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

书。

材料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

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

题探究,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

少于260万字。”

材料三: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给七至九年级学生推荐了《朝花夕拾》《水浒传》等必

读名著12部、《红岩》《格列佛游记》等自主阅读名著24部。

材料四:

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争创“书香校园”活动,阅读名著在中小学学生中已蔚

然成风。2023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某中学语文组就本校各年级学生在本学

年阅读名著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七年级参加调查的学生共200人,调查结果

如下:

七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数量及阅读兴趣调查统计表

飞读名著数量3部及以上0§F

人数1425152

占比71%25.5%2.5%1%

阅读兴趣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喜欢

人数13649114

占比68%24.5%5.5%2%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以上四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倡导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各地学校、学生积极响应。

2.小明是你校七年级的一名学生,上中学近一年来,一直不喜欢阅读课外书,至

今没有完整地阅读完一部名著。作为他的好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示例:小明,你应该多读名著。读名著,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

是我们完成学业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国家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

读好书、善读书,我们应该积极响应。读名著并不难,我们的教材在阅读方法上

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指导。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相信你也能做到。

二、(202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从2005年开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年栗对北京市民的公共

行为文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

综合分析和论证,确定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该指数能够体现市民文明素

质发展状况,能够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

效。提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市民不仅在某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

而且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栗求某一部分群体提升文明

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质。这已经成为全体北京市民共同

努力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

材料二:

2005年至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了“十七连升”,2022年

已提升至90.69。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如表1所示,在

各项一级指标中,排名前三的是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

值得关注的是,o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

“文明交通践行”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

“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

的礼让意识。

年度数据能够对全体市民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年度数据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群

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

平的重要策略。

表12022年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一级医疗网络公共绿色公共公共社区文明文明

指标秩序空间交通环保卫生秩序和谐旅游观赏

文明

92.0691.5990.8990.6790.5290.4090.3589.8489.49

指数

材料三: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

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梳理了两年来北京市文明行为

促进工作的情况,总结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积累的有效经验。

白皮书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北京市将进

一步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

化底蕴,持续开展“文明旅游”等主题活动,继续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

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应能解

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

设水平的有力保障。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能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的成效。

B.提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全体市民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提升文

明素质。

C.”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

升。

D.2022年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突出问题的多项重要举

措。

C解析分析材料二“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

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可知,“文

明交通践行”有着各项指标,单“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一个指标并

不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恰

当的一项是()

A.医疗服务领域文明指数位列第一

B.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

C.两个一级指标的文明指数将近90

D.九大公共生活领域文明指数均有提升

B解析分析材料二”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

行'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

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

可知,这里主要介绍了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的提升。结合材料二的表1可知,

在一级指标中,“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的文明指数分别排第一名、

第二名和第三名。综合以上分析以及选项内容可知,这里应补充的内容是“公共

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①明确的目

标、②合理的工作方式、③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三个方面系统设计,

整体推进。

三、(2023•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

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

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栗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

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

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

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

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洋竺藜,古代“五谷”

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

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

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

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

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

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卜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

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

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

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

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

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

“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

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

栗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

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

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

种类

(万公顷)(万吨)(万吨)

稻谷2945208497.08

麦2352137725.86

大豆102420281.98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L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D解析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

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

是“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选项强加因果。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A解析材料二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

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3.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答:①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种植区域广;②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

③水稻是第一大主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④如今我国稻谷单

产量高,更能满足国民粮食需求。

四、近日,市国学文化节即将开幕。为了优化国学文化体验,活动组委会现正面

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汉服之美

《礼记・少仪》说:“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孔子认为,衣服穿在

身上却不知道相关的礼仪和工艺,那就是无知。

将汉服称为汉人的传统服饰并不准确,汉服应该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区分汉族与否并非依据血缘,而是依据文化,这个判断标准在春秋时期就已确定。

只要是遵循和中原华夏族相同的礼仪、价值观的群体就被认为是华夏族。汉服也

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大系统。

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等级。

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在不同场合,着装都要符合礼仪

规范。传统汉服,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古人还遵循

“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事与天事对应,又将服饰色彩与五行、时令对应,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林宗巾”“东坡巾”“东坡帽”,古人和服饰有诸多有趣的故事。百褶裙

源自赵飞燕,武则天喜爱石榴裙。唐代女子有穿男装的风气,称为“丈夫袖衫”。

刘邦用竹子做过一种高冠,称为刘氏冠。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按照道教的样式做

过香叶冠,还将此赏赐给大臣。

汉服的典雅韵味也饱含诗意,文人墨客借用汉服来比兴,寄托各种情感,也

为汉服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诗经.秦风》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曹植《洛神赋》里描写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改编自曹吉吉《汉服》)

材料二:汉服之盛

2016-2021年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2022年中国消费者购买汉服的原因占比情况统计图

占比(%)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选自华经产业研究院发文)

材料三:汉服之用

9月10日至12日,“衣舞华夏・月耀京城"中国.北京汉服文化节在北京世界

花卉大观园举行,包含十二汉服形象大使大赛、汉舞大赛、国风歌曲大赛、摄影

大赛四大赛事。华夏衣冠礼仪秀展现了传统服饰魅力;中秋夕月祭重现《帝京景

物略》等古籍中的拜月风俗;复原明制汉服婚礼,为佳节增添吉庆的气氛。

“今天我和孩子都穿了汉服,我们参加了投壶和射箭活动。我想让孩子体验

下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下古人生活的文化气息,这些是从书本中学不到的,只能

通过感受来体验学习。”孔女士带着5岁的孩子共同身着汉服参加了活动。

汉服文化节的举办,有助于让更多民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影

响,展现文化自信。通过吃喝玩乐购直观地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特色,更好地传

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改编自《汉服文化节又来了!世界花卉

大观园邀您玩“穿越”》

材料四:汉服之思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汉服不断亮相各种场合。近年来的汉服复兴在看似偶

然流行的背后,有着其文化必然,与文化自信息息相关。然而不和谐的现象也在

悄然出现,有些青年将同着汉服的人群与非着汉服人群严格划分,彰显自己的不

同。通过汉服表达个性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属于全人类,不应因“圈子”成见

而割裂。

在汉服复兴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汉服是传统服饰、文

化瑰宝,应该把它放在博物馆里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否则,就是倒行逆施、历史

的倒退。也有人表示,时代已经变迁,现在穿汉服的不一定懂文化,不读四书五

经,不晓君子六艺,这样的复兴只是皮毛,走不长远。

(改编自《华衣背后:传统文化内涵

有待破茧成蝶》)

1.你校为国学文化节设计的宣传手册中有以下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不只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有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等级等作用。

B.2020〜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下降后回升,他们购买汉服大多是为了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

C.汉服文化节的举办有助于更多民众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与发扬优秀

传统文化。

D.汉服复兴与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兴起直接相关,汉服作为标志性载体,可以展示

文化自信。

B解析2020〜2021年下降后回升的不是数量而是增速。

2.如果你是策展人,将如何介绍汉服文化呢?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完善以

下发言提纲。

Q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

I作用,比如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

I等级。

小语

①-----------------------------------,伍物

比如唐代女子有穿男装的风气,称为“丈金

夫袖杉”。.

小文

汉服的典雅韵味也饱含诗意,除选文

中提及的诗句,我能再举一例:②_

f小华,

①古人和服饰有诸多有趣的故事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与衣服相关即可)

3.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冷静”看待“汉服热”。结合材料二、四,请你说说,

汉服的“冷”有哪些体现?你能为汉服的“升温”做些什么?

答:汉服的“冷”体现在:①出现某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些青年因是否穿汉服

的“圈子”成见而割裂传统文化;②汉服走进年轻群体,但还停留在表面,公众

对汉服复兴的现象褒贬不一。

个人努力:主动了解、学习汉服文化等。

4.除了个人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又能为汉服的“升温”做些什么呢?请结

合以上材料和生活实际,向活动组委会提供你的建议,助力汉服的真正复兴。

答:示例:①汉服作为视觉文化符号,便于组织交流和展示活动,相关部门可

以借助服饰展示,引导年轻人从喜欢汉服到喜欢传统文化;②学校可以拓展相关

的阅读、讲座等文化传播类活动,加以适当引导,让大家由表及里、追根溯源,

深入了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学校准备举办“科技成就”展览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

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

射型航空母舰。

2022年10月3日,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

基一号”投用,标志着我国成功开辟了深水固定式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对推动

海上油气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

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中国

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

装备国产化,我国碳纤维生产和装备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2022年11月29日,由中国铁建打造的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

“梦想号”下线。“梦想号”是迄今全球开挖直径最大的掘进机,填补了掘进机

产品型谱的世界空白,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装备的科技攻关又上新台阶。

(摘编自《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

之重器重磅揭晓》)

材料二:

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

大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性能优越,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上

海石化研发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

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

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此外,48K大丝束最大的优势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不

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还可以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

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大丝束碳纤维应用场景广泛,如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长

期以来,中国的碳纤维发展主要是在小丝束碳纤维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是由于小

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碳纤维的积极性。碳纤维国产化使得碳

纤维在新能源等下游市场应用逐渐爆发。随着碳纤维应用率的不断提升,相关行

业将迎来长跨度的高景气阶段,有力助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相关产业

结构调整。

(摘编自《万吨级、48K,我国实现碳纤维

生产和装备领域重大突破》)

材料三:

科技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函》,同

意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等10家作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量子信息未

来产业科技园作为建设试点培育。未来产业科技园既不是国外产业园的“翻

版”,也不是过去大学科技园的“再版”,而是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背景下的

“新版”,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基地,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准确把握

其重点任务和建设路径?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朝晖表示,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着眼未来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以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

积极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突

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孵化一批具有未来

产业特征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高层次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集

聚,营造高能级创新创业生态和文化,为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夯

实基础,引领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发展。

(摘自张伟《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

高质量推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

材料四:

“我栗为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一生。”作为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

院院士,80多岁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宋

振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怀揣着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的壮志豪情,宋振骐始终在全国各地奔

波,奋斗在自己一生喜爱的“矿山”“煤井”的科研、生产、教学一线。虽已是

耄耋之年,但他的工作日程表仍然满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振骐在矿山

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研究,使我国的采矿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创新创造的实践永不停息。即使是退休以后,宋振骐

仍在创立院士工作站,组建创业园区,积极建言献策,奖掖后学,扶持新人。他

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

利完成学业,为祖国建设多出一份力。

(摘编自王健高、韩洪烁《探索地下黑色宝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