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二)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I卷(共6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1.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味2.1843年《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这一规定,在清政府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反映了A.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遭到抛弃C.清廷努力走出天朝上国幻梦D.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3.下图为近代某运动的形势图。该运动A.缘于洋教与当地民众的冲突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C.冲破了封建秩序和思想束缚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4.为了适应列强的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该衙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一个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这一机构的建立总理衙门A.体现了清政府积极主动求变革B.有利于推动中国缓慢融入世界C.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形成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潮5.有学者指出,此战之前中国的发展和实力,都让中国人自信这场战争稳操胜券。在过去三十几年中,中国利用国家力量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亚洲第一,而且中国的军事实力经过发展和改造,告别了冷兵器,进入了海洋时代。这场战争应该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C.“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D.“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7.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研究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614丙287丁96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8.清廷于1900年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导致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变化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D.清政府的统治得到了加强9.下图为发表于1908年的漫画《世界进步之比较》。画面由远及近依次是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电车、蒸汽机车和独轮推车。电车风驰电掣,蒸汽机车满载而行,近处的独轮推车上,坐着的一人手持黄龙旗,悠闲自在,另一个人正奋力地推车,似乎在追赶前面的电车和火车。作者意在A.讽刺清廷腐败无能B.展示洋务运动成果C.期待清末新政成效D.证明中国开始落后10.辛亥革命前期,以陈天华、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以白话文为战斗武器,借助报刊、宣传册等新兴媒介,大力宣扬革命、民权思想。这些白话文书报散布于全国各地,在新军士兵、青年学生等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革命舆论冲击了清王朝统治C.清末近代化探索开始深化D.文学革命在晚清时全面展开11.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12.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列口号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A.扶清灭洋一太平天国运动B.自强、求富一新文化运动C.打倒列强,除军阀一国民革命运动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抗日战争13.192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北洋政府之铁路、公路、邮电、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还通过强行增加官股等方式控制民营银行和部分商办股份公司。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A.财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B.通过强化官僚资本以巩固统治C.创新民族企业的经营方式D.企图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农村”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5.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16.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该宣言发表的目的是A.挽救日益严重民族危机B.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7.下图是某历史资料中的一幅地图。该图可用于研究A.正面战场的抗战B.敌后战场的抗战C.陕北地区的抗日形势D.抗日战争的全面反攻18.1941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民主选举和政权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村选运动,选出了符合“三三制”原则的村干部,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举措有利于A.贯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B.尝试创建苏维埃政权C.确保选举结果公正公平D.落实全面抗战的路线19.1942年3月,戴安澜师长率第二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遣部赴缅配合英军对日军作战。该史实可以用来佐证A.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C.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D.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20.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如图中的举措实施于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1.某解放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国民党的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战场,而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这次军事行动A.促成了重庆谈判的进行B.奠定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C、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D.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22.195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重点发展工人入党,尤其是产业工人,提出“在三年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接收三分之一的人入党”。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A.着重扩大党的基层组织B.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C.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D.阶级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23.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严正地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为此,中国采取的行动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参加日内瓦会议C.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D.参加万隆会议24.下表数据变化表明当时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1.5%0.7%71.8%6.9%1956年32.2%53.4%7.3%7.1%0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完成B.社会主义改造目标基本完成C.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5.下图为纪念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时间是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82年26.1958年,国内出现一股全民创作民歌、民谣的热潮,江西一首民歌唱道:“一丘田割两丘禾,高级社里好处多,荒山变成金银丘,猪牛满圈鸭满河。······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要用汽车运,明年火车装不了!”这反映出当时A.生产关系调整增强发展动力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生曲折C.意识形态制约文艺创作形式D.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显著2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B.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28.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一决定A.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C.推动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29.下表是我国现行宪法前三次修改内容(节选),据此可知时间内容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作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要修改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C.法治建设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30.自1990年以来的33年中,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官兵近5万人次;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维和行动A.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B.推动了大国间协调合作C.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D.促使双边外交取得突破II卷(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1译书类别国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农学、林学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医学、药学-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保守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专业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0分)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12分)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监测(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C简析:1841年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在广州城外的惨败,表面看是军事差距,但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和军事技术先进,而清朝处于农耕文明阶段,在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等方面落后,C选项正确。A选项,西方对亚洲殖民侵略不是这一现象的实质;B选项,中英军事差距是表象;D选项,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实质。2.答案:A简析:“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是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清政府却认为方便省事,体现其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变化;C选项,此时清廷仍未走出天朝上国幻梦;D选项,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是总理衙门的设立,并非这一规定。3.答案:B简析:从图中可推测是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未展示图,常见考点推测)。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统治,引起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汉族官僚势力崛起,B选项正确。A选项,义和团运动缘于洋教与民众冲突;C选项,太平天国未冲破封建秩序和思想束缚;D选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4.答案:B简析:总理衙门是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其建立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推动中国缓慢融入世界,B选项正确。A选项,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被迫适应列强要求,并非积极主动变革;C选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选项,“开眼看世界”思潮在鸦片战争后兴起。5.答案:C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运动使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有所发展,中国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亚洲第一,军事进入海洋时代,但甲午战败打破了中国的自信,C选项正确。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这些发展成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中国已在甲午战败,不再自信战争稳操胜券。6.答案:D简析: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在华投资设厂等。“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体现资本输出特点,D选项正确。A选项是《南京条约》内容,属于商品输出;B选项是《天津条约》内容,也是商品输出;C选项是《辛丑条约》内容,与资本输出无关。7.答案:B简析:1949-1978年间,受革命史观影响,对革命运动研究较多。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属于革命运动,研究论文较多;戊戌变法是改良运动,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丁是戊戌变法,B选项正确。8.答案:C简析:南方督抚与各国领事达成“东南互保”,反映出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统治根基动摇,C选项正确。A选项,列强侵华方式变化是在甲午战后;B选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选项,“东南互保”削弱了清政府统治。9.答案:A简析:漫画中中国(手持黄龙旗)的独轮推车与电车、蒸汽机车差距大,作者意在讽刺清廷腐败无能,导致中国发展落后,A选项正确。B选项,1908年洋务运动已破产;C选项,漫画未体现对清末新政成效的期待;D选项,中国开始落后不是1908年,且不是漫画重点。10.答案:B简析:革命党人宣扬革命、民权思想,在新军士兵、青年学生中产生巨大影响,冲击了清王朝统治,B选项正确。A选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C选项,清末近代化探索深化是在戊戌变法后;D选项,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展开。11.答案:B简析:1913-1921年,一战期间(1914-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B选项曲线符合这一变化。12.答案:C简析:“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运动口号,C选项正确。A选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口号;B选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口号;D选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口号。13.答案:B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北洋政府产业,控制民营银行和商办股份公司,强化了官僚资本,巩固自身统治,B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未体现财政危机缓解;C选项,这不是创新民族企业经营方式;D选项,其目的不是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14.答案:D简析:“红旗”“红色”“工人”“农村”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符,此时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D选项正确。A选项,中共二大确定民主革命纲领;B选项,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C选项,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15.答案:B简析: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B选项正确。A选项,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是直接目的;C选项,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是影响之一;D选项,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是结果,不是实质。16.答案:A简析:1935年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目的是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A选项正确。B选项,揭露日本侵略罪行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建立;D选项,“八一宣言”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无关。17.答案:B简析:从图中“八路军进攻方向”“八路军巩固扩大根据地”等信息可判断,该图可用于研究敌后战场的抗战,B选项正确。正面战场抗战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作战;图中不仅有陕北地区;抗日战争全面反攻阶段与图中信息不符。18.答案:D简析:“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落实全面抗战路线,D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B选项,苏维埃政权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选项,“确保”说法过于绝对。19.答案:C简析: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配合英军对日军作战,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C选项正确。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A选项错误;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军队,B选项错误;赴缅作战不属于正面战场作战,D选项错误。20.答案:D简析:图片中“实行耕者有其田”,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内容,D选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减租减息政策。21.答案:D简析:材料描述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D选项正确。重庆谈判在1945年,A选项错误;三大战役奠定解放战争最终胜利,B选项错误;挺进大别山与淮海战役序幕无关,C选项错误。22.答案:C简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重点发展工人入党,尤其是产业工人,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C选项正确。A选项,扩大党的基层组织不是主要目的;B选项,1950年未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D选项,党的阶级基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23.答案:A简析: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周恩来警告美国后,中国采取的行动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A选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在1954年;和平共处五原则1953年提出;万隆会议在1955年。24.答案:B简析:从表格数据看,1956年与1952年相比,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资本主义经济消失,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目标基本完成,B选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表格未体现,A选项错误;1956年我国尚未建立完整工业体系,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建立,D选项错误。25.答案:B简析: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纪念邮票发行时间是1954年,B选项正确。26.答案:B简析:1958年的民歌反映出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这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生曲折,B选项正确。A选项,当时生产关系调整(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未增强发展动力;C选项,材料未体现意识形态对文艺创作形式的制约;D选项,民歌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显著。27.答案:D简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两国重新走到合作起点,D选项正确。A选项,中华民国成立未结束全国不统一局面;B选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选项,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28.答案:C简析: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一体化;D选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29.答案:D简析:宪法的三次修改内容反映出法制建设适应了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等,D选项正确。A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此时还在不断完善;B选项,材料只涉及宪法修改,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选项,材料未体现法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30.答案:A简析:中国参与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A选项正确。维和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