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4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它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乔木阶段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乔木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若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均以CO2的形式传递B.若M为大气中的N2,则②过程不存在,①过程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C.若M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③过程的加剧D.若M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5、到了草原,你能看到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草原动植物的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复杂B.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6、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近期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下降)、“碳中和”(CO2排放量和碱少量相等)的CO2排量目标,旨在通过降低大气中CO2含量来改善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危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圈中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B.碳循环平衡的破坏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C.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CO2的过量排放D.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碳中和”7、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C.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9、某池塘生态系统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的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D.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0、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11、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2、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3、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4、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5、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6、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18、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8分)19、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0、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生物中的大型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它们将生物遗体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为___________(写出3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2)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蜘蛛处于第____营养级。乔木被大量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这种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演替。

(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其中a+c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甲营养级流人乙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23、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24、某科研团队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牛的各项数据及9年研究期末草场的条件变化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放牧强度轻度(头/8.5公顷)中度(头/6.1公顷)强度(头/3.6公顷)生长季节末的牛的平均现存量(千克/公顷)360451726生长季节末每头牛的均重(千克)455428414牛仔断乳期的均重(千克)173165160食料利用,生长季节所食地表植被百分比37%46%63%9年研究期末草场条件(“减少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改善未变恶化(1)该草场___________(填:存在、不存在)垂直结构,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表分析可知轻度放牧条件下牛可食植物“减少种”得到改善,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角度分析一个草场的放牧强度________(填“是”或“不是”)越低越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度放牧有利于草场条件的改善,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增益和环境的角度分析过度放牧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某森林因火灾被烧毁;如图是火灾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群落恢复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火灾后的森林能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3)1974年至1975年逐渐恢复为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包括__________。

(4)1975年后乔木的生物量持续上升,矮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详解】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自然群落才会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若环境不适宜,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2、C【分析】【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详解】

A;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A错误;

B;在该群落中动物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草地群落中物种组成复杂,C正确;

D;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D错误。

故选C。3、A【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详解】

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A正确。

故选A。4、B【分析】【分析】

分析可知;①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为呼吸作用,③为分解作用,④为摄食。

【详解】

A、若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①②③过程中均以CO2的形式传递;④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A错误;

B、若M为大气中的N2,则②过程不存在,固氮微生物不能向大气中排放N2;B正确;

C、若M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增多;不是③过程的加剧C错误;

D;若M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大于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通过自身呼吸作用而减少,D错误。

故选B。5、A【分析】【分析】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面积广阔,草原上的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还具有很多善于奔跑的动物,如:羚羊;猎豹等,这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的。

【详解】

A;草原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所以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B正确;

C;草原植物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会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会生有茸毛,有的体表会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这样能够减少水分蒸腾,从而抵抗干旱,C正确;

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点睛】

理解生物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是解题关键。6、A【分析】【分析】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的来源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去路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碳在生物圈中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

B;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大于二氧化碳的固定;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

D;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A。

【点睛】7、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详解】

A;化能自养生物是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属于消费者;但其还可以作为分解者,故一种生物不一定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B错误;

C;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A:B:D【分析】【分析】

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r-策略的生物体型小;繁殖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A正确;

B、r-策略种群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种群密度常低于K值,B正确;

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

D;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

故选ABD。9、A:B:D【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

A;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同一种生物,A错误;

B;成年A鱼及幼年A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B错误;

C;人工养殖的池塘会经常投饵料喂鱼;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C正确;

D;池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识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识记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10、B:C:D【分析】【分析】

根据图1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小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2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效率高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3可知,独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比例接近1,说明戴胜的食物主要分布在树上。

【详解】

A;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大大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

B;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减少,可能是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

C;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大大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

D;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很大;几乎为100%;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为70%,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D正确。

故选BCD。11、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2、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3、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4、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实验题(共3题,共18分)19、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0、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1、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2、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1:图1中存在的食物网为

分析图2:甲和乙是两个相邻的营养级,其中e、b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c;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表示捕食。

【详解】

(1)分解者以有机碎屑为生,所以图中的分解者包括大型真菌和跳虫,真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可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盐、CO2、H2O等物质。

(2)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可见蜘蛛处于第三营养级。乔木被大量砍伐后,原有的生态稳定被破坏,再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大量砍伐乔木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甲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会流向下一营养级或者成为遗体残骸,所以可用“a+c”表示;流入甲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c+e”,所以由甲营养级流入乙营养级的能员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a+c+e)100%。

【点睛】

易错点:注意(1)中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3)中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解析】分解者无机盐、CO2、H2O三恢复力次生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a+c+e)100%23、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三种水生动物的关系判断出相应的生长曲线。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在15天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并且当天数量为400,也就是K/2=400,K=800,绘制S型曲线;

(2)据实验2可知甲乙种间关系为竞争;消费者的功能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题意可知;要想降低种群出生率,可以改变性别比例,如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点睛】

注意:种群增长速率和K值以及K/2之间的关系,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解析】准确画出K/2、K值、曲线呈S型竞争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性别比例提高其环境容纳量24、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