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材料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文学是人学,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到山水田园诗,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古人所写的一系列景物记、游记等,从战国时的《山海经》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到明代的《徐霞客游记》,这些记述山川河流、游历感悟,描写花鸟虫鱼、动物植物和大千世界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基本面貌。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盛。由于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滥采等现象,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也随之出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都旨在揭示生态毁坏以及水资源、大气和河流污染的危害。生态文学还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的植物文学、以动物作为主角或描写对象的动物文学。在动物文学里,动物小说一枝独秀,从姜戎的《狼图腾》到杨志军的《藏獒》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在儿童文学中,沈石溪和黑鹤等人的动物小说,拥有广泛的少儿读者。为江河湖海洋等“泛生命体”作传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徐刚的《长江传》,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传》等。在中国,生态文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勃兴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保障。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这些主题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态文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正面描写生态文明进步的文学作品。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材料二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生态文学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义是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生态文学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很显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如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我国古代也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社会责任是反映现实、抚慰人生、启发思考,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态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B.“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包括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理念。C.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狼图腾》《藏獒》等动物小说,一度在生态文学中一枝独秀、异彩纷呈。D.作者引用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是为了证明与中国“天人和一”“和合共生”等理念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中国先秦的生态文学,可以借助《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资源。B.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哲学与美学基础,就是指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生态伦理学之父提出的“大地伦理”理念,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是平等的。D.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包括生态危机、人对自然的穷奢极欲以及人类成为自然征服者的角色等。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结构严谨,提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后,从历史发展、理论背景、题材内容等方面突出了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B.材料一运用了例证法,作者列举《诗经》《楚辞》《山海经》《小石潭记》等作品,展示了生态文学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写作内容。C.材料一最后一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D.材料二采用了引证法,借利奥波德的相关表述,指出生态文学追求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重构二者的和谐关系。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要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文明的不同。5.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的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亮剑都梁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兴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这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比拟手法描写了西北风的凛冽,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为接下来的伏击战提供了背景。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C.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李云龙“土匪式”的语言体现出其血性方刚的特点。D.本文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7.对文本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B.赵刚认为,时间紧迫,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和鬼子讲什么规矩。C.在紧张的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8.“己不如人,勇于亮剑”是“亮剑精神”的内核,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体现的“亮剑精神”。9.本文与《荷花淀》同样都是写伏击战,但特点不同,请选取三个角度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B.起居注,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C.“成功过之”与“知明而行无过”(《劝学》)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D.“比肩于朝”与“比权量力”(《过秦论》)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指出尧、舜因广开言路而成千古圣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因偏信一人而身死国灭后,顺势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观点。B.褚遂良没有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不虚美,不隐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C.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夏送友人李白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注]琅玕(lánggān):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如珍珠。裴回:徘徊。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点出了送别友人的时节和地点,照应题目,营造了离别的氛围。B.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C.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D.这首诗移情于物,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15.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黄鹤”和“凤”这两个意象的内涵。四、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3)《书愤》中“,”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也变得(1),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2)。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在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中收获颇丰。太空课堂(3)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4)。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

)。他们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底气、志气、骨气播撒在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浩瀚太空的探索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17.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坚持不懈地进取,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地跨步B.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也是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脚步C.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跨步D.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B.把底气、志气、骨气播撒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昂扬到心里C.把底气、志气、骨气撒播到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D.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到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播撒到心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从庐山寄来的信收到了,多谢你面对美景分给我一些石皴松翠。若干年前,我们锦绣河山的彩色照片经久不衰,大大小小我收到很多,可以说五岳俱全,三江皆备,庐山的横岭侧峰,更是不一而足。乍见初逢,喜多于愁,看久了,就觉得画面上缺少一点什么。你道为何?那些画面全是空镜静景,没有一个游人!松盖之下,泉流之旁,危径之上,翼亭之内,______?没有!然而没有!我不是餐菊的隐士、吐霞的诗人,________。还记得当年在华山,刊心刻骨的不是天外三峰,仙人一掌,而是在那高傲的公路下面卑微的便道上,一辆一辆独轮车,上面放着一袋一袋粮食,由一个一个农夫推着,到什么地方去缴纳。这一列车队好长,恐怕公路有多长它就有多长吧?推车的人,赤着上身,猫腰虎步,脊椎隆起抖动。这种独轮车的车轴发出急迫的响声,路远载重,它的响声激昂,把整个车队响成无数悲嘶的蝉,这是我记忆里的华山。你的信完全没有提到“人”,我对“人”的兴趣与日俱增,“人”的差异与雷同,“人”的适应与反抗,“人”的外貌与内心,我这样的态度也许未免辜负河岳,倘若不问苍生问西湖,岂不更失之偏执?20.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久不衰 B.不一而足 C.刊心刻骨 D.与日俱增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赤着上身的推车人弯着腰,迈着沉重的步伐前进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后汉书·马援传》“君子见几(机)而作。”——《易·系辞下》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坚守与变通”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高中语文22》参考答案1.A2.B3.C4.(1)概念不同,生态文学是文学形态,重点是潜移默化,以文学的形式引导人们反思;而生态文明则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思想倡导。(2)内容不同,生态文学是形象地反映社会现象,生态文明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共生文明。5.(1)中国生态文学历史悠久,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与美学为基础。(2)中国生态文学题材与内容具有独特性,既有环境保护的文学,又有批判生态破坏的文学。(3)中国生态文学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使命是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命运共同体)、生态保护、绿色发展。6.D7.C8.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②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毫不畏惧,果断决定进攻,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③张大彪身已负伤,依旧亮剑与日军中尉决斗,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魄力。9.①环境描写上:《亮剑》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晋西北的群山中,作战环境极其恶劣;《荷花淀》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环境充满诗情画意。②场面描写(情节)上:《亮剑》正面详写两军白刃战的残酷战斗过程,血腥惨烈;《荷花淀》淡化战斗过程,重点展现“夫妻话别”等充满爱意温情的生活细节。③形象塑造上:《亮剑》着重塑造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突出他们充满血性的一面;《荷花淀》着重塑造一群勤劳勇敢、明义多情普通农村妇女,淡化了她们对敌斗争的一面。④主题表达上:《亮剑》要歌颂的是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需要通过正面战场的残酷搏杀来体现主题;《荷花淀》主要赞美的白洋淀农村妇女温柔多情、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人性之美,所以可以淡化战争以突出主题表达。⑤语言风格上:《亮剑》语言通俗质朴,一些粗鄙的口语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荷花淀》语言清新淡雅,人物对话富有生活气息,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10.C11.D12.A13.(1)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2)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14.B15.“黄鹤”喻指友人,黄鹤振翅西飞喻指友人远离,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祝福;“凤”喻指诗人自己,“凤无琅玕实”喻指自己没有贵重的礼物送给友人,包含着诗人的遗憾。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的相思离愁之情。1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7.触手可及

通俗易懂

精彩纷呈

欣欣向荣18.D19.A20.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