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及强化1_第1页
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及强化1_第2页
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及强化1_第3页
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及强化1_第4页
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及强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明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忠奸难辨

君权与相权官吏难选选官制度

腐败难治监察制度

地方难管地方制度皇帝的烦恼本课知识结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一、君权与相权

阅读教材,联系上节内容,梳理出汉、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秦朝?

2、汉朝?

3、唐朝?

4、宋朝?在中央设立丞相;设立“中朝”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

中朝外朝相权一分为二皇帝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尚书省执行机构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

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宋朝:二府三司制(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元代中央行政体系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1)原因:(2)废除:(3)影响: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主专制。基本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废丞相,分相权于六部。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制度2.内阁制的创立

明成祖(朱棣)初年形成内阁制度。以官位较低的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专权,导致明代政治黑暗。设内阁(明成祖)(2)内阁的设立和演变发展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宰相

1是常设部门的官员,地位巩固,权利来自制度;有属官。2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总领国家行政权;3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

1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无属官。2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3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史料链接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厂卫)。军机处的设置及政务范围史料链接: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1)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清朝军机处制度(2)特点:简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

(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密

(地处内廷)。(3)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文字狱)。军机大臣均由皇帝指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史料链接: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影响?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材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材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延伸: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有时也有其他原因一、丞相制度1、演变: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后历朝历代:唐---御史台;宋---通判、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明---厂卫特务机构;清—都察院秦朝:汉朝: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地方——刺史监察地方政治1.发展演变过程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三、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先秦:“世卿世禄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汉:“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武帝)a.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征辟征召才能之士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4、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隋兴起隋文帝隋炀帝(2)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设武举、殿试高官主考(3)宋朝进一步完善(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除。分科考试

评价科举制(1)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2)积极作用: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3)消极影响考试内容不超出儒学经义,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朝代地方行政机构秦朝郡、县二级制

汉初郡、县二级制

汉中后期州、郡、县三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州、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县明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清省、道、府、县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四、行省的设立(1)设置:10个行中书省;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山西、河北、北京、山东)、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职权的行使: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等),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受监察机构监督和省官互迁。1、原因:疆域辽阔(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内容:3、意义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和中央关系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影响产生过积极作用;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一切大权。相权不断分割,权力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日趋减弱。(2)历代中央王朝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1、(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练一练B2.(2012年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3.(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A4、(20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5、(2011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CB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