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高丽史》中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材料表明A.科举制度促进了朝鲜社会发展B.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D.中华文明对朝鲜影响较大2、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一部史书,模仿中国史书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部史书是A.《编年史》B.《三国史记》C.《高丽史》D.《源氏物语》3、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公元1444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据此可推知()A.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B.汉字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C.汉字在朝鲜的影响力很大D.朝鲜的文字价值不大4、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A.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B.用传统的观念解读西方C.中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体D.海禁政策没有严格执行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取得了民族独立,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对埃及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A.战后的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B.埃及文化中混合着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C.埃及宗教信仰自由,其官方宗教为基督教D.埃及的语言文化中,英语为官方语言,阿拉伯语、法语使用也很广泛6、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A.推动亚欧大陆中东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B.使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C.推动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7、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十分精确的太阳历,为古罗马指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述材料实质上说明()A.阿拉伯文化的落后B.地域文化的交流C.全球化时代的到来D.人类文明多样化8、图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画于2—4世纪,带有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该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有翼天使A.亚欧游牧民族迁徙B.中西方之间的直接贸易C.佛教本土化的推动D.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9、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遵亦不变。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材料二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布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数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谈谈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材料二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中国古代兵书言兵却不限于言兵,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形成了“舍事言理”论述军事问题的传统。中国古代军事家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不仅诸多兵家各抒已见、自立门户,而且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他们共同构建了古代兵学的理论大厦。——摘编自王少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材料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抵御外侮,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等达到“自强”的目的。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19世纪70年代的海防大讨论,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清政府在国防政策、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但在甲午战争中,清军作战思想落后的弊病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军制成为朝野一致的呼声。——摘编自彭永《晚清军事思想变迁考察》等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摘编自陶七一《中国共产党80年建军思想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军事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实践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军事思想的重要影响。16、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材料二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继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1)依据材料一;指出任意两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

材料三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2)材料二、三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15分)18、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9、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0、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详解】

据题意可知,高丽效仿中国采用科举选官,说明中华文明对朝鲜的影响比较大,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高丽效仿中国采用科举制,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带来的影响,排除AB;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不能说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排除C。2、C【分析】【分析】

【详解】

《高丽史》是15世纪中期由朝鲜王朝组织编撰的史书;其模仿了中国史书的体例,故C项正确;《编年史》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故A项错误;《三国史记》是12世纪完成的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故B项错误;《源氏物语》是日本的小说,故D项错误。

【点睛】3、C【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朝鲜君主创制朝鲜文字,却遭到士大夫们反对,而把汉子誉为“苏合之香”,这说明汉字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4、A【分析】【详解】

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符合材料中“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的信息,故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选项中的“西方”和材料中的“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故B选项错误;C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无法依据材料佐证此观点,故C选项错误;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故D选项错误。5、B【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埃及文化道路。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曾经遭受欧洲殖民入侵,故其文化中既有非洲本土文化,也有阿拉伯文化,还受欧洲文化的浸润,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埃及政治是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埃及的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故C项错误;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排除D项。故选B项。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的大迁移实现了人口流动,从而推动了文明区的交融与扩展,A项正确;BC项都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排除;D项与匈奴西迁有关,排除。故选A项。7、B【分析】【详解】

古埃及人的太阳历为古罗马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等,实质上说明古代地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的落后,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后,全球化时代才逐步到来,排除C项;人类文明多样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8、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4世纪的新疆。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现有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壁画,说明新疆地区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而新疆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途径区域,由此说明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西文化交流,不是民族迁移和经济贸易,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希腊文化的影响,和佛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市场需求的纺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材料也没有体现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廉俭问题,故D选项错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一“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得出重视人才;据材料一“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东西方文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对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加以分析。据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概括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概括得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概括得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解析】(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观点1: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说明: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

观点2: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

观点3: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说明: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观点4: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

说明: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13、略

【分析】【详解】

(1)解释:根据“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可得出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根据“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得出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根据“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得出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根据“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得出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2)影响:根据材料中德国数学家到美国,可得出促进了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从德国到美国的洲际转移;根据“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得出助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得出加速了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根据“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得出加剧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数学家的就业难度。启示:根据所学,可从政府应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关注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功用;注意吸纳、培养专业的人才;注重团队式培养等方面概括。【解析】(1)解释: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2)影响:促进了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从德国到美国的洲际转移;助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加剧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数学家的就业难度。(最后一点必答;移民的影响有利有弊)

启示:政府应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关注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功用;注意吸纳、培养专业的人才;注重团队式培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14、略

【分析】【详解】

(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解析】(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15、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得出历史久远;根据材料“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得出著述浩繁;根据材料“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得出文化底蕴深厚,哲学四边形和理论概括性强;根据材料“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得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根据材料“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得出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根据材料“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可得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根据材料“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可得出兴办近代军事教育;根据材料“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可得出海塞防并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的矛盾以及对西方的依赖性等角度去分析概括。

(3)影响:根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可得出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可得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1)特点:历史久远;著述浩繁;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辨性和理论概括性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海塞防并重;兴办近代军事教育。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洋务运动缺乏体制保障;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洋务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3)影响: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原因:根据“玉米”;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根据“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得出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根据“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得出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根据“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得出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根据“开放的政策”得出开放性;根据“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90年代”得出持续性;根据“《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得出政府推动,立法保障;根据“”得出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影响:根据“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出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根据“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出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得出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点睛】【解析】(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开放性;持续性;政府推动;立法保障;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影响: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17、略

【分析】【详解】

(1)观点:学者1: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知,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可以得出,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根据材料“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可知,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根据材料“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可知,丝路功能多样。特点:根据材料中四种观点可以得出,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从研究的侧重点来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