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75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B.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C.“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D.“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春脖子短B.太阳的脸红起来了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D.“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3、对下列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诗的前四句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B.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C.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D.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过了一会儿,汽车忽然渐渐放慢了速度。B.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C.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D.人们刚走进山洞,外边就刮起了狂风大雨。5、看看这庞然大物,温驯的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在你手中吃嚼青草的时候,你觉得它有说不尽的__________。()A.温柔B.美丽C.温驯D.妩媚6、仔细阅读课文《一句话》;回答。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B.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C.“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7、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______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②“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让创新_______党和国家一切工作。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____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A.挽救贯串传扬B.拯救贯串传扬C.拯救贯穿弘扬D.挽救贯穿弘扬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写出近义词。

寻觅—____探索—____采集—____9、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

操场画卷沉寂荡漾10、按拼音写汉字。xiūzhēnènfú害________盖____绿音____quèyǎnchù喜____遮________摸11、阅读课文《负荆请罪》;然后填空。

“负荆请罪”的主人翁是____和____。两人的性格特点分别是____、____。

“负荆请罪”主要写了____向____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____

因为赵国武有____,文有____,所以秦王不敢侵犯赵国。要是蔺相如跟廉将军闹翻了,结果是____。读了课文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

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的关系是____。12、我能把字写漂亮。

suōziqīnɡyínɡxīxìcǎijǐn

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14、古诗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造化钟神秀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一;二句用“岱宗夫”把泰山比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三;四句写近观泰山神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C.五;六句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15、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1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请写出诗歌中涉及的节日。(2)“故园菊”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7、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____、树阴满地、____、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的____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评卷人得分四、书面表达(共1题,共9分)18、读课文《台湾蝴蝶甲天下》,说说课题“台湾蝴蝶甲天下”的意思评卷人得分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4分)19、文言文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想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____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去后乃至______相委而去______尊君在不______陈太丘与友期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4)友人的错误是什么?请用原文词语回答。(不超过四个字)

(5)你认为元方的做法有无不妥之处吗?请说明理由。20、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①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____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②喧:因分心而遗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方:______②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乃:______(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一处用“/”标出来。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4)结合文段,说说给你的启示?评卷人得分六、写作题(共1题,共5分)21、题目:春天就在我身边。

要求:

①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通顺,书写工整。

②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3)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A.正确.

B.正确.

C.“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标点用错,应该是,“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与应用;根据平时所学标点用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判断.

完成此类题目要熟知常用标点符号,并熟练地使用.【解析】C2、D【分析】A.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D.没使用修辞手法.

故选:D.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

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解析】D3、C【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是指调养身心,就可以延年益寿,而不是无所事事。

D.正确。

故选:C。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解析】C4、B【分析】分析:提示:A句“忽然”与“渐渐”矛盾;删去一词即可;C句“乌云”与“倾泻”搭配不当,“黑黑”的修饰“乌云”显得多余;D句“刮起”与“大雨”搭配不当。所以,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病句修改的积累与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5、C【分析】【分析】温驯形容动物温和;容易与人亲近;温柔只能形容人;美丽指人漂亮;妩媚: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6、C【分析】【分析】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点评】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7、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词语运用的能力。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查字典,把词语含义搞清楚,最好能用学过的词语正确的造句,说明真正理解了词语含义。还要多读书,学会结合书中具体的语境来运用词语。①句“挽救”和“生命”搭配合理;②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配得当,故选D。【解析】D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寻找求索收集【分析】【分析】寻觅;寻求,探索。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采集,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与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为同义词。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9、cāochǎnghuàjuànchénjìdàngyàng【分析】【分析】操场:是供体育锻炼用的场地;多用指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专置场地。画卷:人世景象。沉寂:十分安静,没有动静:万籁沉寂。荡漾:起伏不定。

【点评】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学会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读音。本文应注意“荡/漾”的读音和写法。10、羞遮嫩符鹊掩触【分析】【分析】羞:1感到耻辱:羞耻。羞辱。羞恶。2.难为情,害臊:害羞。羞惭。羞臊(sào)。羞愧。含羞。羞赧(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羞怯。羞涩。遮:1挡:遮蔽。遮挡。遮拦。遮阳。遮没(mò)。遮阴。2掩盖,掩蔽:遮丑。遮盖。遮瞒。遮掩。遮人耳目。嫩:1初生而柔弱:娇嫩。嫩芽。2(颜色)淡;浅:嫩绿。嫩黄。鹊:1指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简称“鹊”,如“鹊报”(指喜鹊报喜),“鹊起”(喻兴起,崛起),“鹊桥”。掩:1遮蔽,遮盖:掩护。掩体。掩饰。掩映。掩盖。掩蔽。掩埋。掩人耳目。2关,合:关闭。关门。关卷。触:1抵、顶:抵触。2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3遇着:接触。触觉(jué)。触目惊心。触角(jiǎo)。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11、廉颇蔺相如知错就改,英勇善战,光明磊落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廉颇蔺相如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廉颇蔺相如秦国乘虚而入,一举攻下赵国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因果关系。【分析】【分析】负荆请罪:拼音:fùjīngqǐngzuì。释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句: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所以秦王不敢侵犯赵国。要是蔺相如跟廉将军闹翻了,结果会导致秦国乘虚而入,一举攻下赵国。读了课文,蔺相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12、梭子轻盈嬉戏彩锦【分析】【分析】梭子:织布所用的梭;也指机枪等武器的弹夹,亦用来表示这类武器连续击发的数量。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嬉戏:欢快地玩耍。彩锦:各种颜色交织的,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嬉戏”和“彩锦”的书写。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3、略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水何澹澹的意思是海水是多么的动荡.澹澹的意思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注意理解内容;明确思想感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2分)

(2)D(2分)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以观苍茫的大海.大海烟波浩渺,水波荡漾,山道巍然耸立.岛上树木苍翠丛生,百草繁盛丰茂,秋风萧萧吹起,大海涌起洪波巨浪.荡荡海域与天相接,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解析】水波摇动的样子;D14、略

【分析】(1)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要要结合语境理解.“造化钟神秀”意思: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造化”指的是大自然.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本题考查对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句诗中的“岱宗“指的泰山;而不是拟人的手法.故A错误.

故选:A

答案:

(1)大自然(1分)

(2)A(2分)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此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解析】大自然;A15、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如: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句在诗歌中作用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所以不矛盾。【解析】【小题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小题2】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6、略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知识,如节日名称、来历、风俗、意义、相关的诗句等。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推知此诗歌中涉及的节日为重阳节。因为诗句中的“登高”“酒”“菊花”等能显示重阳节的习俗。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依据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此诗中的​“故园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解析】【小题1】重阳节【小题2】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17、略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与体悟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根据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从诗歌题目“夏意”和诗中的“夏席”“石榴”“树阴”等关键词语,可知诗歌写的是夏季。本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依次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四幅画面,流露出诗人悠闲旷达的心情。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释词+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本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穿透的意思,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解析】【小题1】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小题2】透:穿透。描写了榴花盛开的情景。它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四、书面表达(共1题,共9分)18、“甲”:居第一位,什么是甲天下?——天下第一。台湾的蝴蝶天下第一。【分析】【分析】“甲”:居第一位;什么是甲天下?——天下第一。

【点评】本题目的是引导质疑,整体把握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课题为下文做铺垫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4分)19、略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②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③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假字;同“否”.

④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引:牵,拉;顾:回头看.句意为:友人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及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元方;从文中元方的语言描写来看,他是一个聪明,有才智的孩子.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注意有字数限制.阅读短文,了解内容,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在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案:

(1)①才;②丢下;舍弃;③同“否”;④约定.

(2)友人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3)元方;聪明;有才智.

(4)无信无礼。

(5)示例:没有;陈元方对友人的无信无礼,据礼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期:

1;约定(陈太丘与友期)

2;期望(期在必醉)

3;期限(失期;法皆斩)

4、满,周(期年之后)【解析】才;丢下、舍弃.;同“否”.;约定.;元方;聪明,有才智.20、略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方:正在。

②句意为: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乃:于是,就。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本句句意为: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用来告诫他.节奏应划分为: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此:这;织:布匹;复:还;乎:吗.句子翻译为:这匹布割断了,还能继续织下去吗?

(4)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通读文本;理清文意,本文主要写的是孟子母亲用织布的事来教育他怎样对待学习,从她的语言中可知,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要专心致专.从孟子母亲的教育方式来谈感受也可.

答案:

(1)①正在②于是;就(一个1分,共2分)

(2)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2分;多划不得分)

(3)这匹布割断了;还能继续织下去吗?(“此;复、乎”1个1分,扣完为止)

(4)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能从一个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我把这块(匹)布剪断了,还能继续织吗?”用这来告诫孟子.从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语句和课文;还能对内容准确理解.长期这样做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解析】正在;于是,就六、写作题(共1题,共5分)21、略

【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抓住三个重点词语:“我身边”;“春天”、“就”;“春天”应该有希望的寓意;“就”是指它其实就藏在你身边,围绕陪伴着你,只是你没察觉,没能发现.

【思路点拨】可以从家庭情亲出发;开始悲叹没有家人的关爱,理解,甚至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误解,感觉自己深处在家的寒冬里,然后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开展,通过一个或几个带有冲击力的事件,突然发现,家人的爱始终在那里,未曾退色,只是自己缺乏发现爱的春天的眼睛,顿悟爱的春天一直在身边;也可以从自己坎坷的人生路出发,事事的不如意,而产生的消极厌世到自我放弃,然后通过老师或者亲人的积极引导,认识到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种种磨难,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孕育秧苗的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心里,明白如何去做一个意志力强大的自己.

【思路创新】可以以一朵花或一株植物为线;运用拟人口吻,叙述成长的经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