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5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A.进行了土地改革B.粉碎了“四人帮”C.实行了改革开放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3、杀鳌拜,平定三藩,与俄国定下《尼布楚条约》,收复蒙古的皇帝是谁?A.顺治B.康熙C.乾隆D.嘉庆4、两宋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

A.纺织业中心B.棉织业中心C.造船业中心D.著名的瓷都。

5、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叙述不确切的是A.唐太宗时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B.唐太宗先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C.唐玄宗册封过回鹘、粟末靺鞨的首领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在给唐朝皇帝的上书中的话6、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法治”7、下面的历史人物中,谁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8、明朝奠定君主集权体制的基本格局的举措包括()

①废除丞相②创内阁③设立锦衣卫④迁都北京⑤惩治贪污腐败⑥提高手工工匠身份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③④⑤⑥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9、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时迁到殷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商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10、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东周。______(判断对错)11、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周平王迁都______,史称东周。12、(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根据诗歌内容,据此判断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应是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时期。13、【题文】(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4、东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优势的是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16、秦始皇统一后,规定以隶书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17、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18、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隋。()

1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______(判断对错)。20、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和台湾实行管辖,分别设置了驻藏大臣、台湾府。______(判断对错)21、唐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2、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到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连线题(共3题,共6分)23、人物和成语围魏救赵赵括退避三舍孙膑纸上谈兵晋文公24、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把和下列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连起来,共6分)雍正帝抗击倭寇戚继光收复台湾郑成功设驻藏大臣康熙帝设伊犁将军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25、连线:

儒家____无为而治。

法家____兼爱非攻。

道家____民贵君轻。

墨家____用“刑罚”统治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26、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和韩非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什么影响?27、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政法。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为此;他在用人政策;政治制度、赋役制度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2)武则天统治史称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上又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28、同学们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主题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展区二:人物篇。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为什么?

展区三:文物篇。

(3)图1;2、3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作用?

(4)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那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居民.

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解析】【答案】A2、A【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粉碎了“四人帮”在1976年;实行了改革开放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解析】A3、B【分析】略。

【解析】B4、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两宋时期的制瓷业这一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由于北民南迁等原因,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的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都很发达。而制瓷业中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故选D。【解析】D5、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是非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是唐中宗,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解析】【答案】B6、B【分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的儒家的;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排除C;“法治”的法家的,排除D;“兼爱”“非攻”才是墨子的主张,B选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学生要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几个思想家的思想区别。7、C【分析】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因而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开始的标志;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国号魏,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主要史实.【解析】【答案】C8、A【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奠定君主集权体制基本格局的举措。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A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9、略

【分析】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使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司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

故答案为:

盘庚;司母戊鼎.

本题考查商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盘庚迁殷和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盘庚迁殷和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解析】盘庚;司母戊鼎10、略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西周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判断对错的能力.

注意区分西周和东周,知道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解析】×11、略

【分析】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洛邑,史称“东周”.

故答案为:

盘庚;洛邑.

本题考查了盘庚迁都和周平王迁都;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盘庚迁都到殷和周平王迁都洛邑.【解析】盘庚;洛邑12、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林升的《题都城临安邸》,诗中的杭州和汴州分别指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东京,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灭北宋之后,占领宋朝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不思收复失地,整日醉生梦死,过着苟且偷安的生活,由此可见,作者是生活的历史时期是南宋与金、西夏对峙时期。故本题错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解析】【答案】B13、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时;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故本题正确。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答案】A14、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曹操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在争霸活动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所以答案是:曹操。【解析】曹操。

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历史史实的正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没有统一全国。【解析】【答案】错16、×【分析】【分析】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故答案为:错误,改正:把隶书改为小篆。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始皇统一文字。17、√【分析】【分析】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18、√【分析】【分析】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是蜀;②是西晋,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因此③是隋朝。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到隋朝建立,朝代更替史实。19、√【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放光芒。【解析】√20、×【分析】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皇权大大加强。故本题错误,为F。【解析】F22、√【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疆域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到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表述正确,故选A。【解析】A

四、连线题(共3题,共6分)23、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成语故事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围魏救赵指的是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退避三舍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假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建立和变革·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解析】【答案】24、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先看事件根据事件的相关知识来确定是哪位历史人物的贡献,雍正帝设驻藏大臣、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考点:明清重要历史人物【解析】【答案】25、民贵君轻用“刑罚”统治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分析】【分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因此道家与无为而治连线;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战争。墨家连接兼爱非攻;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并强调治国要遵循“民贵、君轻”的原则。孟子连接民贵君轻;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主张改革,用“刑罚”统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法家连接用“刑罚”统治。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26、略

【分析】

(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内容.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

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张,理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制度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2)孟子的思想主张要求统治者用“仁政”;轻徭薄赋,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袭的贵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制度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7、略

【分析】

本题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有关内容。【解析】(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实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和纳谏;唐太宗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举措有: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调整健全了府兵制等。唐太宗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劳役赋税;唐太宗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