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4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皇帝分别是()A.明太祖和雍正帝B.明成祖和康熙帝C.明成祖和雍正帝D.明太祖和康熙帝2、西晋与秦朝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B.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C.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D.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3、“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B.文化事业发展C.中外交往频繁D.民族融合发展4、《资治通鉴》记载的是()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5、唐代王昌龄的《塞下曲》歌颂了唐与吐蕃间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好关系。8世纪初嫁到吐蕃的是()A.王昭君B.李清照C.文成公主D.金城公主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明太祖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A.藏族B.维吾尔族C.回族D.满族9、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宗教是--______。11、隋朝时创立了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______(判断对错)12、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海南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______(判断对错)13、请写出相对应书籍文献的名称。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______。

(2)翔实记录玄奘西行天竺的见闻:______。

(3)孙思邈第一次记录火药配方:______。14、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老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请将相应的人物写在对应的栏目里。(1)教育观察:____________

(2)法制园地:____________(3)军事天地:____________

(4)人与自然:____________15、。原始居民发源河流住房种植代表原因河姆渡原始居民__________________地理条件不同半坡原始居民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6、判断题。

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是在战国时期。()17、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18、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的填T,错误的填F)()19、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______(判断对错)20、公元前207年刘邦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2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宋太祖有意采取文武并举的措施。22、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人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辨析题(共1题,共10分)23、小江在编写的历史小故事中写道“高僧鉴真历经艰险,终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你觉得小江的历史故事符合历史事吗?请说明理由。评卷人得分五、改错题(共3题,共27分)24、辨析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被各族称为“天可汗”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史之乱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代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新品种占城稻。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辕犁和翻车是唐朝时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唐朝时加强对西域管辖设置西域都护和北庭都护府。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自项羽和刘备之间的战争。26、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______(判断对错)

理由: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1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______《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______《宋书》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2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2分)28、简答题:(共5分)诸子百家频道开设了一些栏目,请为主持人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孙武来安排他们所擅长的栏目并说明理由。(1)《人与自然》:主持人______(2)《军事天地》:主持人______(3)《爱心世界》:主持人______(4)《法制时空》:主持人______(5)《哲学论坛》:主持人______29、(14分)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了白头仍未中进士。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1分)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3分)(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何作用?(2分)(3)结合材料二,说明明朝时的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造成了何种影响?(2分)(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2分)清朝前期,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明朝时期明成祖设内阁;清朝雍正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直接受控于皇帝,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这样,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从而加强了皇权.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内阁的设立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注意准确识记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者.【解析】【答案】C2、D【分析】略【解析】D3、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民族大融合的有关史实。题干的意思是胡人里有妇女懂得汉人的音律,汉人里也有会弹奏胡琴的女子。这一情况的反映是文化趋同,元朝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解析】D4、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述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由此可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解析】C5、D【分析】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故选D.

本题考查唐蕃和亲;知道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金城公主的时间与影响.【解析】D6、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分裂、南北朝对峙这几个阶段,但这一时期我国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答案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解析】【答案】A7、B【分析】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反映的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历史。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B8、C【分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选:C。

本题以歌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时形成的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解析】C9、C【分析】略【解析】C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略

【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故答案为:佛教.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佛教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时期宗教.【解析】佛教11、略

【分析】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解析】√12、略

【分析】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海南岛,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本题判断题的形式;考查长城的修建.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13、略

【分析】(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翔实记录玄奘西行天竺见闻的是《大唐西域记》.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据所学知;唐朝中期的书籍里留下了火药配方的记载,孙思邈在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

故答案为:

(1)《金刚经》.

(2)《大唐西域记》.

(3)《丹经》.

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古代的重要书籍文献.

注意识记中国古代重要书籍文献的内容及其作者.【解析】《金刚经》;《大唐西域记》;《丹经》14、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知识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等的教育原则。因此孔子应应聘《教育观察》栏目。

(2)本题考查的是韩非的知识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韩非应应聘《法制园地》栏目。

(3)本题考查的是孙武的知识点。孙武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军事家;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因此孙武应应聘《军事天地》栏目。

(4)本题考查的是老子的知识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因此老子应应聘《自然与环境》栏目。

【解析】孔子;韩非;孙武;老子15、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分析】依据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主要种植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适应南方火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故答案为:

。原始居民发源河流住房种植代表原因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地理条件不同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解析】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6、√【分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都是在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都得到了推广,所以本题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17、×【分析】【分析】本句表述错误。北宋的建立确实结束了中国分裂局面,但只能算是局部统一。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留下的分裂局面;先后有五个朝代更替,除此外还有十个小国并存。而北宋建立后,南灭南唐,吴越,后蜀,南汉,武平;荆南六国,北灭北汉,局部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还有辽等民族政权的存在,故正确表述应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相关知识。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依据所学知识,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以道家无为核心的黄老思想,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爱惜民力,轻徭薄赋,有利缓和阶级矛盾和发展社会生产。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就是适当调整封建生产关系,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从而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西汉初期五六十年,自汉高祖刘邦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历经文帝、景帝,世代沿袭,使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政治稳定清明,造就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景象——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达到了空前强盛的局面。因此,休养生息政策具有积极和进步作用。题目说法正确。【解析】T19、√【分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20、×【分析】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7年,项羽楚军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所以本题叙述错误,故选F。。

【解析】F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故本题错误,故选F。【解析】F22、×【分析】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秦长城;知道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本题考查秦长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四、辨析题(共1题,共10分)23、不符合。携带佛经回长安,写成《大唐西域记》的是玄奘,应该把鉴真改为玄奘。【分析】【分析】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是唐玄宗时期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著名僧人。故答案为:不符合。携带佛经回长安,写成《大唐西域记》的是玄奘,应该把鉴真改为玄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五、改错题(共3题,共27分)24、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开放”是指唐朝的对外政策。故本题错误,应将“武力”改为“开明”。(2)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故本题正确。(3)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故本题错误,应将“日本”改为“越南”。(4)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创制了筒车和曲辕犁,曲辕犁是播种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翻车是三国时期出现的动力装置。故本题错误,应将“翻车”改为“筒车”。(5)本题考查唐朝对西域的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立的,唐朝设立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故本题错误,应将“西域都护”改为“安西都护府”。【解析】(1)×开放开明(2)√(3)×日本越南(4)×翻车筒车(5)×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25、错误:项羽和刘备改正:项羽和刘邦【分析】【分析】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于此次战争。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本题以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楚汉战争作战双方的记忆能力。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同属姓刘,但不能混为一谈。26、略

【分析】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故答案为:

×.理由: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本题以人类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

本题以会不会制造工具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人类起源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六、综合题(共3题,共18分)27、略

【分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西汉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的情况。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人烟稀少”、“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来分析,说明汉朝时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材料二中“地广野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的影响是: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材料三提供了关键信息“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并进行改革,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所以答案为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语)。考点:新人教版年级七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解析】【答案】(1)《史记》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2分)(2)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2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2分)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3)北魏孝文帝(2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语)。(2分)28、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1)孟子是战国时期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