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32/3F/wKhkGWebgUyAUlNbAAFmJ2qPEKM983.jpg)
![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32/3F/wKhkGWebgUyAUlNbAAFmJ2qPEKM9832.jpg)
![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32/3F/wKhkGWebgUyAUlNbAAFmJ2qPEKM9833.jpg)
![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32/3F/wKhkGWebgUyAUlNbAAFmJ2qPEKM9834.jpg)
![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32/3F/wKhkGWebgUyAUlNbAAFmJ2qPEKM98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在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能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A.B.C.D.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实验中采用离心的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3、下图为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是转录过程,需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B.②过程需要mRNtRNA和rRNA参与C.①和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D.囊性纤维化疾病是基因直接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4、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不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1)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若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随机受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A.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4∶8∶3∶1B.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5∶5∶5∶1C.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4∶3∶8∶1D.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15∶5∶3∶15、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均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6、继摩尔根发现果蝇红、白眼(相关基因为R/r)的遗传规律后,瑞士科学家在果蝇杂交实验中获得了一些无眼突变体(相关基因为E/e)。如表是4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组合PF1①红眼♀×红眼♂红眼♀:红眼♂:白眼♂:无眼♀:无眼♂=6:3:3:2:2②白眼♀×无眼♂红眼♀:白眼♂:无眼♀:无眼♂=1:1:1:1③无眼♀×红眼♂红眼♀:白眼♂:无眼♀:无眼♂=1:1:1:1④红眼♀×无眼♂红眼♀:红眼♂:白眼♂:无眼♀:无眼♂=2:1:1:2: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e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R、r位于常染色体上B.组合①中父本和母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相同数目的r基因C.组合②中母本的基因型为EeXrXr,组合③中母本的基因型为eeXrXrD.组合④中母本能产生两种配子,父本能产生四种配子7、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恩格尔曼通过观察气泡多少确定了水绵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B.模型建构法可用于研究血糖的调节机制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C.基因分离定律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都用了假说-演绎法D.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的实验中所加盐酸的目的不相同8、在生物学实验中;有关冲洗或漂洗操作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冲洗或漂洗的时间。
用于冲洗或漂洗的试剂。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前。
蒸馏水。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
解离后。
清水。
C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卡诺氏液固定后。
清水。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染色后。
酒精溶液。
A.AB.BC.CD.D9、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下列有关新植株的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是单倍体②是二倍体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④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⑤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⑥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⑦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⑧一定是纯合子A.②⑤⑦⑧B.①④⑤⑥C.②③⑥⑧D.①④⑤⑦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科研人员从肿瘤细胞中发现了蛋白S,为了研究其功能做了如下实验: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一起培育一段时间后加入肝素(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然后再加入蛋白S,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RNA聚合酶能识别DNA模板上特定的位点起始密码子并与之结合,催化RNA的合成B.肝素与RNA聚合酶结合后能破坏RNA聚合酶的空间结构并使之失去活性C.对照组应加入不含蛋白S的缓冲液,实验组加入肝素后基本没有新的mRNA合成D.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蛋白S能解除肝素抑制转录的作用11、高胆固醇血症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类,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基因型为Hh的个体如果不严格注意饮食,随年龄增大则极可能患病,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正常人的细胞中可能会出现的基因型:HH、Hh、HHh、Hhh、HHhhB.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细胞中可能出现的基因型:Hh、HHhh、HH、H、h、hh、hhhhC.杂合体Hh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是正常人的两倍,一定会患与之关联的心脏病D.最严重的患者基因型是hh,且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12、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B_),其甲、乙、丙三个孩子中,有一人是收养的(非亲生孩子)。甲和丙为蓝眼(bb),乙为褐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控制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B.控制孩子乙眼睛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C.该夫妇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是1/4D.孩子乙是亲生的,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养的13、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如图是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只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基因表达B.①过程所需的嘧啶数与嘌呤数不一定相等C.②过程中a核糖体结合过的tRNA最多D.终止密码子与d核糖体距离最近14、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细胞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的DNA与甲细胞相同C.因分裂方式不同,丙细胞不可能由乙细胞的子细胞分裂而来D.丁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一定是异常的生殖细胞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5、DNA复制需要(___________)等基本条件。1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17、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_____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_____的量。18、基因还能通过控制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9、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_____,而是_____。20、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____,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_____,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1、1961年________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明_______的科学家。同时证明了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读,编码之间没有分割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2、已知禽流感病毒H7N9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极易侵染鸡胚细胞,鸡胚细胞可用动物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用35S和32P标记H7N9;探究H7N9的遗传物质是RNA还是蛋白质。请回答:
(1)该同学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32P标记的是____________。
(2)该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将35S和32P改成14C,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叙述用32P标记H7N9的方法:_____________。
(4)在已有分别用35S(乙组)和32P(甲组)标记好的H7N9的基础上,简要写出后续实验思路:____。
(5)预测结果和结论:若甲组上清液放射性____、沉淀物放射性_____,而乙组上清液放射性____、沉淀物放射性_____,则H7N9的遗传物质是RNA;反之是蛋白质。23、果蝇的黑檀体性状由r基因控制;但不知该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1)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请预测调查结果和相应的结论.
方案:寻找黑檀体的果蝇进行调查,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2)若已知灰体(R)与黑檀体(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纯合灰体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个体中无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
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RR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4、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是同工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1和a2,在鲫鱼中是a3和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1、P2、P3、P4可两两组合成GPI。以杂合体鲤鱼(a1a2)为例;其GPI基因;多肽链、GPI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
请回答相关问题:
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PI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__________条带。
(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
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__。25、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细胞感知氧气的分子机制。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门扎三位科学家;他们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适应不同氧气环境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号机制。
人体缺氧时,会有超过300种基因被激活,或者加快红细胞生成、或者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加快氧气输送——这就是细胞的缺氧保护机制。科学家在研究地中海贫血症的过程中发现了“缺氧诱导因子”(HIF)。HIF由两种不同的DNA结合蛋白(HIF-la和ARNT)组成,其中对氧气敏感的是HIF-la,而ARNT稳定表达且不受氧调节,即HIF-la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
当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HIF-la脯氨酸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羟基。羟基化的HIF-la能与VHL蛋白结合,致使HIF-la被蛋白酶体降解。在缺氧的情况下,HIF-la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la无法被VHL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这一基因能进一步激活300多种基因的表达,促进氧气的供给与传输。
HIF控制着人体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对氧气变化的复杂又精确的反应,三位科学家一步步揭示了生物氧气感知通路。这不仅在基础科学上有其价值,还有望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创新性的疗法。比如干扰HIF-la的降解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治疗贫血;同时还可能促进新血管生成,治疗循环不良等。
请回答问题:
(1)下列人体细胞生命活动中,受氧气含量直接影响的是___。A.细胞吸水B.细胞分裂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D.兴奋的传导(2)HI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HIF的含量_______,这是因为____。
(3)细胞感知氧气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A、C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VHL基因突变的患者常伴有多发性肿瘤,并发现肿瘤内有异常增生的血管。由此推测,多发性肿瘤患者体内HIF-Ia的含量比正常人__________。
③抑制VHL基因突变的患者的肿瘤生长,可以采取的治疗思路有___________。26、果蝇是遗传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现关于果蝇身体的颜色灰体和黑檀体(由A基因和a基因控制)、长翅和残翅(由B基因和b基因控制)等性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果蝇不同性状杂交实验结果表。杂交组合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实验1灰体长翅(P,♀)×黑檀体残翅(P,♂)2056000实验2灰体长翅(F1,♀)×灰体长翅(F1,♂验3灰体长翅(F1,♂)×黑檀体残翅(F2,♀)1024001024
(1)选择果蝇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有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的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F1个体中A基因和B基因在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3)根据实验结果猜想,F1的雌性个体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在____时期发生了____现象。若设计实验4验证这个猜想,可以选择表格中的____作为父本,____作为母本进行实验(填写示例∶灰体长翅(P)表示亲本中的灰体长翅个体)。若实验结果为____时;则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4)已知果蝇正常翅和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合正常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子代中除了1只果蝇为残翅,其余均为正常翅。经初步检验,子代中出现一只残翅果蝇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____;可能性二是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请根据以下实验方案得出相应实验预期和结论。(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基因型配子活力相同)
①用该残翅果蝇与纯合正常翅果蝇杂交得F1
②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观察并统计F2表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
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则为可能性一;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则为可能性二。27、学习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揭开北方粳稻耐低温之谜。
亚洲栽培稻有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籼稻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驯化和选择,具备了耐低温特性。种植地域逐渐北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亚温带地区。研究表明,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耐受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结合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方法对相关位点进行驯化选择分析,发现了一个与粳稻低温耐受性关联叉在进化中受到强烈选择的耐低温基因——bZ1P73。
群体分析表明,bZIP73基因在粳稻与籼稻间仅有一个脱氧核苷酸差别(粳稻G;籼稻A),相应地造成籼粳间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图1)。
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bZIP73JaP受低温和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诱导表达上调,说明bZIP73参与ABA依赖的低温信号途径。bZIP73中的一个脱氧核苷酸差别改变了籼粳亚群间对低温的敏感性(图2)。
图2粳稻;粒稻在低温环境下的成活率。
遗传及生物化学研究都表明,粳稻型bZIP73JaP蛋白通过与bZIP71互作;提高了水稻对低温的耐受性(图3)。
进一步对野生稻群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bZIP73可能早在水稻祖先中就受到了人工选择,并且耐冷型基因(bZIP73JaP)频率在粳稻中迅速提高,说明耐冷型基因在粳稻驯化中受到青睐(图3)。研究发现中国南方野生稻资源中仅存在粳稻型bZIP73JaP,而在印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以西地带的野生稻中却同时存在粳稻型和籼稻型bZIP73,结合1960~1990年30年间平均地表温度数据分析发现,野生稻群体中含籼稻型bZIP73JaP个体主要分布区明显与地表温度相关,粳稻型bZIP73JaP与梗稻的北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项研究成果对南方籼稻品种低温耐受性的提高以及水稻种植区北移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发现粳稻的bZIP73基因通过一系列作用,增强了梗稻对低温的耐受性。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
A.bZIP73基因的1个核苷酸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
B.bZIP73蛋白质的1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
C.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D.粳稻的耐低温性状只与bZIP73JaP基因有关。
(2)根据文中内容可知,野生稻群体中含籼稻型bZIP73lnd个体主要分布在地表温度_____的区域;______和_________对南方籼稻品种低温耐受性的提高以及水稻种植区北移具有重要意义。
(3)野生稻的祖先中含有bZIP73lnd和bZIP73JaP两种基因,由于人工选择使_______频率迅速提高,导致野生稻进化为粳稻,从而更加________低温环境。
(4)粳稻耐低温的分子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再根据测交结果判断F1的基因组成情况。
【详解】
已知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如果三个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基因型,而测交结果只有4种基因型,说明有2对基因是连锁的。根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发现去掉隐性亲本提供的abc配子后,F1AaBbCc产生的4种配子是abc、ABC:aBC:AbC=1:1:1:1,不难发现其配子中A与C、a与c始终是在一起的,是连锁基因,它们与B、b之间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与连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自交和测交常见的比例以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根据所学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结合题意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因A、a与C、c之间的连锁关系,这是突破问题的关键。2、C【分析】【分析】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和蛋白质外壳(C、H、O、N、P);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噬菌体是病毒,是营活细胞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A错误;该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实验中釆用离心是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故D错误。3、B【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①过程是转录;②是翻译过程,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
A;①是转录过程;产物是RNA,需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
B、②是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B正确;
C;①过程是转录;②是翻译过程,两者都有碱基互补配对,但①是A-T,T-A,C-G,G-C,②是A-U,U-A,C-G,G-C,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囊性纤维化疾病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D错误。
故选B。
【点睛】4、C【分析】【分析】
根据F1中抗黄萎病:不抗黄萎病=3:1,可知亲本基因型均为Dd,根据F1中黄色:绿色=1:1,可知亲本基因型为Yy和yy,综合考虑,亲本基因型为YyDd和yyDd。F1中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基因型和比例为YyDD(1/3);YyDd(2/3)。
【详解】
由分析可以知道,子一代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的基因型是YyDD:YyDd=1:2,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Yy自由交配,后代中黄色:绿色=3:1,(1DD,2Dd)自由交配,因为Dd占2/3,DD占1/3,不抗病的比例是dd=2/3×2/3×1/4=1/9,抗病植株的比例是1-1/9=8/9,抗病:不抗病=8:1,因此考虑2对相对性状,让F1中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随机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3黄色:1绿色)(8抗黄萎病:1不抗黄萎病)=黄色抗黄萎病:黄色不抗黄萎病:绿色抗黄萎病:绿色不抗黄萎病=24:3:8:1。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5、D【分析】【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开始后;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详解】
A;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
C;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仅染色体的位置不同,核DNA也相同,C正确;
D;减数分裂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受精作用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6、C【分析】【分析】
由杂交组合一可知,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眼♀:红眼♂:白眼♂:无眼♀:无眼♂=6:3:3:2:2,共有16种组合,说明有眼和无眼、白眼和红眼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白眼只存在于雄果蝇中,因此果蝇眼色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对白眼是显性,雌雄果蝇有眼:无眼都是3:1,因此有眼和无眼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有眼对无眼是显性,亲本基因型是若用E、e表示有眼无眼的基因,杂交组合一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EeXRXr、EeXRY。
【详解】
A、若用E、e表示有眼无眼的基因,根据雌雄果蝇有眼:无眼都是3:1,因此有眼和无眼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有眼对无眼是显性,红眼对白眼是显性,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杂交组合①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EeXRXr、EeXRY,父本不存在r基因;B错误;
C、由组合②中母本为白眼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E_XrXr,再根据F1中有无眼个体可确定组合②母本的基因型为EeXrXr,由组合③中母本为无眼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eeX-X-,再根据组合③中父本为红眼(E_XRY)和F1中有白眼雄性而无红眼雄性可确定组合③中母本的基因型为eeXrXr;C正确;
D、由组合④红眼♀×无眼♂可知,组合④亲本的基因型为E_XRX-、eeX-Y,再根据F1中有白眼雄性且雌性只有红眼和无眼可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EeXRXr、eeXRY;因此组合④中母本能产生四种配子,父本能产生两种配子,D错误。
故选C。7、A【分析】【分析】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的巧妙之处是利用了好氧细菌喜欢氧气的特点;来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详解】
A、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为叶绿体,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A错误;
B;模型构建法可用于研究血糖的调节机制(概念模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物理模型);B正确;
C;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HCl溶液和95%的酒精溶液按1: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成解离液;“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质量浓度为8%和目的为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较强,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教材相关科学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C【分析】【分析】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烘干→水解→冲洗(用蒸馏水)涂片→染色→观察。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为:取材→解离→漂洗(清水)→染色→制片→观察。
3;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4;检测脂肪实验;需要使用苏丹III或苏丹IV进行染色,染色后需要使用酒精洗去浮色进行观察。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冲洗用的是蒸馏水,时间在染色前,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漂洗用的是清水,时间在解离后,B正确;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卡诺氏液固定后,应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然后再用95%和酒精和15%的盐酸混合液解离,解离后用清水冲洗,然后再染色并制片,C错误;
D;检测脂肪实验;染色后需要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D正确。
故选C。9、C【分析】【分析】
二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属于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含有同源染色体,能形成可育的配子,由于不知二倍体玉米是否为纯合子,因此形成的新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详解】
①②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是单倍体;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⑤⑥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即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⑥错误;
⑦⑧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花粉有AA;aa、Aa,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有AA、aa、Aa,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⑦正确、⑧错误。
综上所述;错误的有②③⑥⑧。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A:B【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一起培育,则会发生转录;一段时间后加入肝素,肝素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据图可知,加入肝素后,未加入蛋白S的组产物中32P的放射性几乎不再变化,说明肝素会抑制转录;而加入蛋白S的组产物中32P的放射性增加;推测蛋白S可解除肝素对转录的抑制作用。
【详解】
A;RNA聚合酶能识别DNA模板上特定的位点;即启动子,催化RNA的合成,而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加入蛋白S后产物中32P的放射性增加;说明加入蛋白S后又开始转录,因此肝素与RNA聚合酶结合后只是抑制了RNA聚合酶的活性,并没有导致其失去活性,B错误;
C、根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实验组加入了含有蛋白质S的缓冲液,对照组应加入不含有蛋白质S的缓冲液,据图可知,实验组加入肝素后,产物中含32P的放射性强度不再增加;说明肝素能抑制转录过程,因此没有新的mRNA的合成,C正确;
D;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转录形成RNA的过程;据图可知,加入肝素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蛋白质S组产物放射性很高;未加入蛋白质S组产物反射性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蛋白质S能解除肝素抑制转录的作用,D正确。
故选AB。11、B:D【分析】【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正常人的基因可能是HH或者Hh;如果基因型为HH的人的体细胞中基因型是HH,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基因型是HHHH,如果是减数分裂Ⅰ是HHHH,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基因型是HH,同理正常人基因型是Hh,则体细胞基因型Hh,有丝分裂后期是HHhh,减数分裂Ⅰ是HHhh,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基因型是HH或者hh,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HHh和Hhh,A错误;
B;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是Hh或者hh;则有丝分裂过程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HHhh或者hhhh,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出现的基因型HH或者hh,产生的配子里的基因型可能是H或者h,B正确;
C;题干信息可知;杂合体随年龄增大则极可能患病,故杂合体Hh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可能不患病,C错误;
D;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故最严重的患者基因型是hh,且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BD。12、B:C:D【分析】【分析】
已知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用B、b表示),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B_×B_),他们有甲(bb)、乙(B_)和丙(bb)三个孩子,其中有一人是收养的,但仍可根据甲或丙推断出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
【详解】
A、依题意:B_(褐眼)×B_(褐眼)→F1中一定有bb(蓝眼);因此双亲一定是杂合体,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褐眼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是1/4×1/2=1/8,C错误;
D;他们三个孩子只有一个非亲生;甲、丙为蓝眼,其中至少一个为亲生,但不能确定甲、乙、丙哪一个为非亲生的,D错误。
故选BCD。13、B:C【分析】【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
A;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基因表达,也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A错误;
B;①过程表示的是转录;所需的嘧啶数与嘌呤数不一定相等,B正确;
C、②过程表示的是翻译,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故相比bcd核糖体;a核糖体结合过的tRNA最多,C正确;
D;由图可知;终止密码在mRNA的左侧,故终止密码子与d核糖体距离最远,D错误。
故选BC。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4、A:C【分析】【分析】
图示分析:乙是有丝分裂后期;丙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丁是发生了易位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
【详解】
A;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细胞核与母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B正确;
C;丙细胞是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乙细胞是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例如,精原(或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丁细胞中的“十字形结构”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导致的异常联会现象,其产生的子细胞是生殖细胞且不正常,D正确。
故选A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5、略
【分析】【详解】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解析】模板、原料、能量和酶16、略
【分析】【详解】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析】染色体组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胸腺嘧啶胞嘧啶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蛋白质的结构19、A:A:A:A:D:D:D:N:N:N:N:R【分析】【分析】
【详解】
略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纺锤体移向细胞两极21、略
【分析】略【解析】克里克遗传密码中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2、略
【分析】【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2;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1)
该同学在实验中用35S和32P标记H7N9,所用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由于R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S等,故32P标记的是RNA。
(2)
由于R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元素,故该实验不能将35S和32P改成14C。
(3)
由于H7N9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故应该用含32P的培养基先培养鸡胚细胞,再用H7N9侵染被标记的鸡胚细胞,即可得到含32P标记的H7N9。
(4)
在已有分别用35S(设为乙组)和32P(甲组)标记好的H7N9的基础上;需要将标记好的H7N9侵染未标记的鸡胚细胞,而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5)
若H7N9的遗传物质是RNA,则用32P标记(甲组)后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故甲组上清液放射性较小,沉淀物放射性较强;乙组用35S标记;则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中放射性较低。若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则相反。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病毒的侵染过程,考生作答时可类比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进行分析作答。【解析】(1)同位素标记法RNA
(2)不能
R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元素;无法区分。
(3)用含32P的培养基先培养鸡胚细胞;再用H7N9侵染被标记的鸡胚细胞。
(4)将标记好的H7N9侵染未标记的鸡胚细胞;而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5)较低较高较高较低23、略
【分析】【分析】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连,即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应用统计调查判断基因位置方法:统计具该性状的个体;观察该性状在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中的比例,看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差异,则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分为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Y遗传,若是隐性性状且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是伴X隐性遗传,如果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是伴X显性遗传,如果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则是伴Y遗传;如果在雌雄个体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则是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
该实验是通过统计调查方法判断控制果蝇黑檀体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方法步骤如下:
(1)寻找黑檀体的果蝇进行调查;统计具有黑檀体果蝇的性别比例。分析结果:
①如果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雄性与雌性数目差不多。
②如果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雄性多于雌性。
③如果r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全是雄性。
(2)若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基因型为rr,RR杂交,获得子一代;子一代自由交配,因此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雄中灰身:黑檀体=3:1;若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甲的基因型为rO,将甲和乙(RR)杂交,获得子一代(Rr、RO);子一代自由交配,则其R的基因频率是1/2,r的基因频率是1/4,O的基因频率是1/4,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缺失相同片段时,个体中无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因此子二代的雄性为12(12/16R_+3/16r_+1/16OO-1/16OO由于没有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15/32的雄性,雌雄为12(12/16R_+3/16r_+1/16OO+1/16OO雄性转变的雌雄)=17/32;则子二代雌雄比为17:15,也就是在雌性中灰身12/32,黑檀体为4/32+1/32=5/32,其中有1/32来自雄性转变为雌性,灰身:黑檀体=12:5;在雄性中灰身12/32,黑檀体为4/32-1/32=3/32,其中有1/32转变为了雌性,灰身:黑檀体=12:3=4:1。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遗传图解中的信息推断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解析】黑檀体的果蝇的性别比例若黑檀体的果蝇,雄性与雌性数目差不多若黑檀体的果蝇,雄性多于雌性若黑檀体的果蝇全是雄性若雌雄中灰体∶黑檀体均为3∶1或子代果蝇中雌雄性别比为1:1若雌果蝇灰体∶黑檀体=12∶5,雄性中灰体∶黑檀体=4:1或子代果蝇中雌雄性别比17:15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4、略
【分析】【分析】
1.对题图信息的提取和对图示内容的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分析各种基因型的GPI类型和电泳带数;应用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分析题干问题。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
(1)由题图可知,鲤鱼中基因a1和a2分别编码P1、P2肽链,则鲫鱼基因a3、a4分别编码P3、P4肽链,所以纯合纯合二倍体鲫鱼体内的GPI类型是P3P3或P4P4。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基因型分别是a1a2、a3a4,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1a3:a1a4:a2a3:a2a4=1:1:1:1,其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是25%;由于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因此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会出现3条电泳带。
(3)由电泳图可知,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出现了P1P1、P2P2、P3P3,因此三倍体同时含有a1、a2、a3基因,三倍体基因型为a1a2a3;二倍体鲤鱼亲本一定为纯合体。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解题要点是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并能应用分离定律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解析】①.P3P3或P4P4②.25%③.3④.a1a2a3⑤.100%25、略
【分析】【分析】
阅读材料可知:
1;人体缺氧时;会有超过300种基因被激活,或者加快红细胞生成、或者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加快氧气输送--这就是细胞的缺氧保护机制。
2;缺氧诱导因子HIF由两种不同的DNA结合蛋白(HIF-1ɑ和ARNT)组成;其中对氧气敏感的部分是HIF-1ɑ;而蛋白ARNT稳定表达且不受氧调节。所以,HIF-1α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
3;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HIF-1ɑ脯氨酸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羟基。羟基化的HIF-1ɑ能与VHL蛋白结合,最终被蛋白酶体降解。在缺氧的情况下,HIF-1ɑ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1α无法被VHL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这一基因能进一步激活300多种基因的表达,促进氧气的供给与传输。
4;研究生物氧气感知通路;这不仅在基础科学上有其价值,还有望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创新性的疗法。比如干扰HIF-1ɑ的降解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来治疗贫血,同时还可能促进新血管生成,治疗循环不良等。
【详解】
(1)A;细胞吸水是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与氧气含量无关,A错误;
B;细胞分裂;消耗能量,受氧气含量的影响,B正确;
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不受氧气含量的影响;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消耗能量,受氧气含量的影响,D正确。
故选BD。
(2)据题干信息可知;HIF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缺氧,HIF-1ɑ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1ɑ无法被VHL蛋白识别,HIF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导致骨骼肌细胞中HIF的含量上升。
(3)①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示氧气感知机制的分子通路,正常氧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HIF-1α脯氨酸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羟基。羟基化的HIF-1ɑ能与VHL蛋白结合,最终被蛋白酶体降解;缺氧时,HIF-1ɑ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1ɑ无法被VHL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故图示中的A是HIF-1ɑ,B是O2;C是VHL蛋白,D是ARNT。
②VHL蛋白是氧气感知机制的分子通路中一个重要分子;VHL基因突变的患者常伴有多发性肿瘤,并发现肿瘤内有异常增生的血管,可推测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内HIF-1ɑ的含量高,因为肿瘤细胞代谢旺盛,耗氧较多,因此对氧气敏感的部分的HIF-1ɑ就高。
③要抑制此类患者的肿瘤生长;可以采取的治疗思路有:加速HIF-1ɑ降解;阻断HIF-1ɑ进核、抑制HIF-1ɑ作为转录因子的活性等。
【点睛】
本题主要以材料信息为背景,综合考查细胞的缺氧保护机制,掌握基因的表达过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析】BD氨基酸上升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缺氧,HIF-1ɑ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1ɑ无法被VHL蛋白识别,HIF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HIF-1ɑVHL蛋白分子高加速HIF-1ɑ降解;阻断HIF-1ɑ进细胞核;抑制HIF-1ɑ与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行业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评价体系方案
- 造价咨询合同
- 2025年天津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大全
- 2025年宁德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电子消费券采购合同(2篇)
- 电力电量分配合同(2篇)
- 电池焊接维修合同(2篇)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第46题选做题专练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2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早点出租承包合同(2篇)
- 暖气管道安装施工计划
- 体育实习周记20篇
- 初二物理弹力知识要点及练习
- QE工程师简历
-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特点
- 辅音和辅音字母组合发音规则
- 2021年酒店餐饮传菜员岗位职责与奖罚制度
- 最新船厂机舱综合布置及生产设计指南
- 可降解塑料制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可修改版
- 《三希堂法帖》释文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