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人的各种疾病皆是生理失调和外界影响所致,排斥宗教迷信,强调明确病因、按人用药”。这些主张A.说明当时宗教神学被摒弃B.成为近代医学的基础C.一定程度上蕴含人文精神D.证明理性主义占主导2、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清朝大臣完颜麟庆在参观了少林寺后,因久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后来少林寺也请匠人把此次演武盛况画在寺内白衣殿(观音殿)内的北墙之上,是为《武僧演武图》(如图)壁画。该壁画()

武僧演武图A.反映了崇武的社会风尚B.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C.印证了佛教的正统地位D.体现了写意的艺术风格3、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史料1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史料2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史料3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4、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C.《世界遗产公约》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2018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21日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贸组织A.消除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中国古代兵书言兵却不限于言兵,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形成了“舍事言理”论述军事问题的传统。中国古代军事家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不仅诸多兵家各抒已见、自立门户,而且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他们共同构建了古代兵学的理论大厦。——摘编自王少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材料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抵御外侮,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等达到“自强”的目的。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19世纪70年代的海防大讨论,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清政府在国防政策、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但在甲午战争中,清军作战思想落后的弊病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军制成为朝野一致的呼声。——摘编自彭永《晚清军事思想变迁考察》等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摘编自陶七一《中国共产党80年建军思想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军事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实践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军事思想的重要影响。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午门以北;乾清门外以南,所有三大殿及文华;武英各殿廷均为前朝;乾清门以北,则称后廷。对帝王来说,前朝是“国”,后廷是“家”,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官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官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官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郑欣淼《“完整故官”保护的理念与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建筑布局体现出的封建礼制和传统哲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说明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9、[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材料二“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36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4分)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8、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强调明确病因;按人用药”体现的是希波克拉底反对宗教迷信;重视人的生命,蕴含人文精神,C项正确;当时宗教神学并未被摒弃,排除A项;材料与近代医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非理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林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武僧演武图》将少林演武情景画在了墙壁之上,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官员、寺院对“武”的态度,不能代表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风尚”,排除A项;清朝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佛教的地位并不稳定,没有取得正统地位,排除C项;演武图是对当时武术表演情景的再现,不属于写意,排除D项。故选B项。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见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见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世界)。根据材料“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材料中的保护人类语言相关,D项正确;《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名录之一,自1994年以来,为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强了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将存在严重问题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敦促遗产所在国家采取措施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有利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世界遗产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C【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贸组织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这也是它的重要职能。世贸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此举当然顺应了世界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AB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材料体现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多极化,故排除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得出历史久远;根据材料“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得出著述浩繁;根据材料“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得出文化底蕴深厚,哲学四边形和理论概括性强;根据材料“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得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根据材料“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得出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根据材料“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可得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根据材料“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可得出兴办近代军事教育;根据材料“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可得出海塞防并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的矛盾以及对西方的依赖性等角度去分析概括。

(3)影响:根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可得出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可得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1)特点:历史久远;著述浩繁;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辨性和理论概括性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海塞防并重;兴办近代军事教育。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洋务运动缺乏体制保障;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洋务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3)影响: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8、略

【分析】【详解】

(1)封建礼制:根据材料中“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可知;尊卑有序,主次分明;根据“(紫禁城的)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可知,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从整体上体现的是皇权至尊。传统哲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根据材料中“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根据材料中“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是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是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解析】(1)封建礼制:皇权至尊;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价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9、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京杭大运河。

(1)根据材料;“一批古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明清加强对运河的疏通和管理,使之成为联系首都与经济中心区的纽带,不仅巩固了中央对全国的统治,还促进了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

(2)根据材料;大运河成为人类文化遗产是必然的。可从其历史性;功能性、创造性、工程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水文价值。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古代中国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拉巴洛条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类的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熟悉。【解析】(1)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经济、文化载体,是人类创造力的杰作;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与水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10、略

【分析】【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结合所学,造纸术的传播,对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根据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根据材料“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信息,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国家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表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因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表明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唐代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我国也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解析】(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和材料二“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得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小问原因;英国:据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背景得出,农村发生“圈地运动”,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直接拉动力;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得出英国政府的社会立法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中国:据材料时间“1984年”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得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据材料二“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得出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据材料一“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和材料二“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可知城市人口增加,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可从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隐患,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等分析其局限性。【解析】(1)特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原因:英国:农村发生“圈地运动”;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直接拉动力;英国政府的社会立法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2)共同影响: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隐患,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四、论述题(共4题,共36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提出一些有关中国的重要概念,如“天下”观念,多元文化等。根据前后的表述可以提取出多个观点,例如“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滥觞”,可以从夏商到西周天下共主观念的形成,也可从尊神到敬德的角度来论证中华政治文化的奠基;又如可提炼出“中国文化具有渐变和交融的特征”,可以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中寻找论证角度,例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学说并趋时更新,又如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华文化更为广博;还可提炼出“中国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多元一体的形成或发展表现上来进行论证。【解析】示例:

论题:中国文化具有渐变和交融的特征。

阐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并发展。

中国主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儒学在不同时期不断吸收融合各家思想精华的成果。如汉代儒家吸收了阴阳;道、法家等学说内容;形成新儒学,适应了统治需要。魏晋隋唐时,佛道盛行,宋儒吸取佛道的思想,形成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是在各民族长期共存、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随之传入中原的有葡萄、石榴等水果,也有西域的乐舞、胡琴,丰富了中原民族的文化生活。魏晋隋唐时期,汉族同少数民族长期地交融,汉族接受了如胡床、胡食等习俗。

综上,在包容开放和博采众长的文化氛围下,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气度恢弘。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定论点是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史的中外文明碰撞如佛教的传入、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归纳总结。【解析】论题: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南北朝至隋唐之际;出现了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宋代,出现了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及欧洲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从地理范围的变化角度概括。再从当时百家争鸣的内涵及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最后总结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示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一个结合材料“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得出论题,如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