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恶性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因素及诊断标准_第1页
临床恶性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因素及诊断标准_第2页
临床恶性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因素及诊断标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恶性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因素及诊断标准恶性综合征1)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malignantsyndrome,NMS)是指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一种少见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肌强直、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明显的精神症状。2)哪些药物可导致恶性综合征

-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与中枢多巴胺功能紊乱高度相关,绝大部分抗精神病药通过拮抗多巴胺D2受体改善症状,如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奥氮平等;

-阻断中枢多巴胺通路的一些非抗精神病药物(甲氧氯普胺等);

-帕金森病治疗过程中一些抗帕金森病药物如普拉克索、金刚烷胺和左旋多巴的减量和停药也能引起NMS。

抗精神病药物并非是造成恶性综合征唯一的原因。

3)发生机制:

4)诊断标准:DSM-5有关NMS的诊断要点:

在症状发生前72小时内使用过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体温过高(至少两次口腔测量>38.0℃),伴大量出汗;广泛的肌肉僵直,严重时被描述为铅管样,可能与其他神经性症状相关(例如,震颤、流涎、运动不能、肌张力障碍、牙关紧闭、肌阵挛、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横纹肌溶解症);肌酸激酶至少是正常上限的4倍;谵妄或从木僵到昏迷的意识改变;自主神经的激活和失稳,表现为心动过速、出汗、血压升高或波动、尿失禁和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5)治疗方案:

首先是停用致病药物,加强补液支持、退热等对症处理;

②可考虑应用以下药物:③电休克治疗:对于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NMS,或急性代谢症状消退后出现持续紧张和类帕金森综合征表现的患者,一般考虑可给予6~10次的电休克治疗,但对于有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在麻醉时使用琥珀胆碱应慎重,以免出现高血钾症及心血管并发症。甲氧氯普胺是临床常用的止吐药物,在神经科常用于顽固性呃逆以及眩晕患者止吐治疗,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临床上时有发生。但由于其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有诱发NMS的可能,尤其是对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