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4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A.1中紫色︰1浅紫色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C.1深紫色︰1中紫色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2、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B.精细胞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C.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了受精卵细胞核中一半的遗传物质D.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使后代具有多样性3、某植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3/16B.1/4C.3/8D.5/84、血红蛋白α珠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由ATT变成了GTT,导致α珠蛋白链很容易被破坏,引发慢性溶血,严重时导致机体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材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依据对表现型的影响,该基因突变不属于致死突变C.引起溶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细胞中α珠蛋白链增多D.这种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替换引发的序列变化5、如图是某家庭的某种疾病的患病情况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种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家庭三代均有患者,该疾病一定属于显性遗传病B.该家庭的患者均为男性,该疾病一定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病C.若3号、4号再生育一个儿子,则这个孩子的发病率为50%D.该种疾病的发生有可能是该家庭的生活习惯导致的6、彩椒的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皮色遗传。已知红皮基因(B)对绿皮基因(b)为显性,但当另一黄色显性基因(A)存在时,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现用一株黄色彩椒个体和一株红色彩椒个体杂交,后代中红色彩椒和黄色彩椒比例为1:1,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7、下图为某细胞DNA部分区段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不会发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B.因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碱基序列相同C.乙丙复制完成后,可能会在有丝分裂后期彼此分离D.若复制时一条子链的一个A被T替换,则复制三次后,有1/4的DNA遗传信息改变8、测定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有28%,腺嘌呤有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是A.18%、28%B.27%、23%C.23%、18%D.28%、27%9、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不正确的做法是()A.调查群体足够大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B.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人的mRN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D.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11、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B.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C.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D.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12、玉米植株的雄花着生在植株的顶端,雌花着生在植株的叶腋。玉米植株一般是雌雄同株异花,也出现只开雄花或只开雌花的雄株或雌株。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基因型B和T同时存在(B_T_)T存在,B不存在(bbT_)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A.玉米植株控制性别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有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雄株或雌株不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C.雌株与雄株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雌株,还可能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植株D.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后代会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株:雌株:雄株=9:3:4的性别分离比13、DNA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错配,细胞能够根据“保存母链,修正子链”的原则,通过准确的错配修复系统识别新合成链中的错配碱基并加以校正,该系统中的甲基化酶能使母链在错配位点的两侧被甲基化,具体修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NA母链的甲基化有利于子链的精准切割B.蛋白复合物能识别错配位点并在错配位点切割子链C.DNA错配修复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D.DNA聚合酶从缺口处子链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即可完成修复14、根据下图分析,下列选项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A.和B.和C.和D.和15、冠状病毒家族S蛋白胞内半胱氨酸富集区(CRD)是S蛋白介导膜融合和病毒感染所必需的保守功能域,为探究CRD是否可作为新型药物干预靶点,研究人员根据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采取与S蛋白竞争性抑制思路,最终设计合成了一种穿膜多肽S-CRD(由三种短肽融合组成),S-CRD对不同突变型的新冠病毒作用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突变型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产物不同B.S-CRD的制备可以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实现C.S-CRD通过直接抑制RNA复制来抑制病毒增殖,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有关D.CRD结构域可能成为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的新型干预靶点16、“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构象会随着与ATP和ADP的交替结合而改变,ATP水解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马达”形变,或者使与它结合的分子产生移动,“分子马达”本质上是一类ATP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分子马达”的结构改变使其失去活性B.“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其参与的活动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C.“分子马达”参与物质跨膜运输、肌肉收缩、转录等生命活动D.“分子马达”的形成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17、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可通过信号传递系统传递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凋亡。其途径如下: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产生的ATP将减少B.线粒体中的[H]实际上是还原辅酶ⅡC.控制Apaf-1蛋白的基因突变,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18、姊妹种是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无法区分的自然群体,它们经常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却无法相互配育产生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姊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B.姊妹种之间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姊妹种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D.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DNA的复制条件:_____。20、基因突变有如下特点:在生物界普遍存在,_____,频率很低,____。21、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2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23、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____的自由组合,也自由组合;另一种,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有时会随着_____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24、单倍体是指_____的个体,在生产上常用于_____。25、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_____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___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3题,共6分)26、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______)A.正确B.错误27、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______A.正确B.错误28、孟德尔在实验选材时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且豌豆的花冠形状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9、水稻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有如下结果;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F2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_____,具体发生在_____时期。

(3)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

①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_____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_____

预期结果:_____30、普通小麦(6N=42)是异源六倍体植物;其6个染色体组来自三种不同的祖先,染色体组记为AABBDD,白粉病会引起小麦减产,每个染色体组中均有一个抗/感白粉病的基因,筛选出抗白粉病的小麦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

(1)小麦体细胞中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2)在实验室中筛选到了一株抗白粉病的小麦纯合子T,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现将该小麦与感病小麦(基因型为R1R1R2R2R3R3)杂交,F1代均为感病植株,R1/r1与R2/r2基因的遗传规律符合_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F1自交,F2中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64。F2感病个体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

(3)T品系虽然能够抗白粉病,但是种子产量较感病植株低。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不抗白粉病但是高产的品系Q。研究人员欲将T抗病基因r1,转移到具高产品质的品系Q小麦基因组内,先将品系T进行诱变,获得只含r1基因抗病纯合子M品系回交是子代与亲本之一进行杂交的方法。目的是加强杂种子代个体中某一亲本性状的表型。研究人员将均为纯合子的品系Q与M杂交,将F1与品系Q连续回交多代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如图所示。

①经过杂交后,BC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只考虑这一对抗病基因与感病基因)

②科研人员的杂交和筛选工作的目的是________。

(4)由于借助于分子标记对BCn的筛选较难操作,可以利用某一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直观的相对性状(等位基因M、m),能更快速筛选抗病高产优质品系Q小麦的方法。则M、m与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31、下图为某生物体内与基因表达过程有关的示意图;图1中①;②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②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其代表的物质为_____,基本单位是_______,②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3个碱基称为_________。

(2)若一分子的①中含有300个碱基对;则转录形成的②中最多含有_________个碱基,由②翻译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有__________个氨基酸(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3)图2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图中的三个核糖体合成的肽链是否相同?__________(是/否)32、回答下功Ⅰ;Ⅱ两个小题。

I.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人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性T0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1)某T0植株体细胞含有1个HVA基因,让该植株自交,在所得种子中,种皮中含有HVA基因的种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

①将T0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_______类型;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_______类型。

②让图C所示类型的T0植株自交,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Ⅱ.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

(1)果蝇对CO2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

实验二将甲品系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蝇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

①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台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l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①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子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②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____,F1代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③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________。33、下图表示人体内几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其中a、b表示有机小分子物质;A;B、X代表有机高分子物质,虚线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催化①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完成②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可分为B1、B2、B3等,其原因:从b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B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合成B3有关的A片段在人体的肝细胞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每一个体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的形成在人体细胞中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B3是由574个氨基酸,四条肽链组成的,在形成1分子B3的过程中,共脱去______水分子。B1经高温处理后与双缩脲试剂混合______(填“会”或“不会”)产生紫色反应。34、广东地区高发的β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研究发现;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原因是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基因突变,由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见图,AUG;UAG分别为起始和终止密码子)。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称做________;过程②在________中进行。

(2)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突变成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则该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在肽链长短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d时,子代全为深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m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中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浅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v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深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综上分析;选项A;B、D均不可能出现,只有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C【分析】【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后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相同的,只是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B错误;

C;受精卵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C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3、A【分析】【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某植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则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9(A_B_)∶3(A_bb)∶3(aaB_)∶1(aabb),显然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的有三种类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各有一份(分别为aaBB、AAbb、aabb);因此,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A正确。

故选A。4、D【分析】【详解】

上述材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的危害性;没有说明其普遍性,A错误;

由于该突变可以导致机体死亡;所以该突变属于致死突变,B错误;

由题干信息“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很容易被破坏”可知;不是引发细胞内α珠蛋白链增多,C错误;

由题干信息“血红蛋白α珠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由ATT变成了GTT”可知,这种基因突变是属于碱基对替换引发的序列变化,D正确。5、D【分析】【分析】

人类遗传病系谱图的的判定步骤:(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四)若上述方法不能判断,则运用假设法分析。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家庭中多个成员患夜盲症。

【详解】

A;该家庭三代均有患者;表现出连续遗传,显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但不能排除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该家庭的患者均为男性;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但不能排除其他可能。B错误;

C;若该病是遗传病;运用假设法,存在以下4种可能:伴Y染色体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孩子的发病率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10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4是AA,100%;若4是Aa,5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0%)、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0%)。C错误;

D;该种疾病可能不是遗传病;如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家庭中多个成员患夜盲症。D正确。

故选D。6、C【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先判断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aaB_为红色,aabb为绿色;A为黄色。

【详解】

A、若AaBB×aaBb;子代红色彩椒(aaB_)占1/2,黄色彩椒(A)占1/2,比例为1∶1,A不符合题意;

B、若Aabb×aaBB;子代红色彩椒(aaB_)占1/2,黄色彩椒(A)占1/2,比例为1∶1,B不符合题意;

C、若AaBb×aaBb;子代红色彩椒(aaB_)占1/2×3/4=3/8,黄色彩椒(A)占1/2,比例为3∶4,C符合题意;

D、若AaBb×aaBB;子代红色彩椒(aaB_)占1/2,黄色彩椒(A)占1/2,比例为1∶1,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7、C【分析】【分析】

DNA的复制:

1;时间: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详解】

A;DNA的复制发生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中;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可以进行DNA的复制,A错误;

B;DNA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B错误;

C;乙丙复制完成后;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分离的时期可能会在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

D;DNA复制是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若复制时一条子链的一个A被T替换,另一条链并没有改变,因此复制三次后,产生的DNA分子数为8,其中以A被T替换的那条子链为模板合成的DNA均异常,共4个,异常DNA分子占1/2,D错误。

故选C。8、B【分析】【分析】

本题以反转录为背景;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规律运用;互补碱基之和在DNA分子及两条互补链中比例相等;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

【详解】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反转录模板“mRNA分子中尿嘧啶有28%;腺嘌呤有18%”可知与mRNA互补配对的DNA链中A+T=28%+18%=46%,又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导互补碱基(A+T)之和在DNA分子及两条互补链中比例相等,则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A=(A+T)/2=23%;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得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即G+T=50%,则鸟嘌呤G=50%-23%=27%;故选B。

【点睛】

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的规律使计算更简便。9、D【分析】【分析】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详解】

A;研究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保证调查群体要足够大,A正确;

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B正确;

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等,C正确;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取样,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B:C【分析】【分析】

基因的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详解】

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图中基因A表达的蛋白质分子数量明显多于基因B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说明基因A表达的效率高于基因B,A正确;

B;核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出RNA的过程;发生的场所为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出具有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多肽链,翻译的场所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正确;

C、三种RNA(mRNA、rRNA;tRNA)都是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C正确;

D、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不含有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ABC。

【点睛】11、A:B:D【分析】【分析】

整个过程为基因的表达;1过程为DNA的复制,2过程为转录,3过程为翻译。

【详解】

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图中2过程表示DNA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

B;图中3过程合成的产物是多肽;可以确定3过程表示翻译,多肽从左到右长度依次增加,所以翻译的方向是由左向右,B正确;

C;图中4个核糖体同时进行4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了翻译的效率,C错误;

D;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可推知;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D正确。

故选ABD。12、A:B:C【分析】【分析】

据表格分析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B和T同时存在(B_T_)时为雌雄同株异花,当T存在,B不存在(bbT_)时为雄株,当T不存(B_tt或bbtt)时为雌株.

【详解】

A、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基因型为B_T_,若基因型为BbTt,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为BT、Bt、bT、bt;雄株(bbT_)或雌株(B_tt或bbtt)不可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只能产生最多2种;2种类型的配子,B正确;

C、雌株Bbtt与雄株bbTt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bbTt)、雌株(Bbtt或bbtt),还可能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植株(BbTt);C正确;

D、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后代中B_T_:bbT_:B_tt:bbtt=9:3:3:1,后代可以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株(B_T_):雌株(B_tt或bbtt):雄株(bbT_)=9:4:3的性别分离比;D错误。

故选ABC。13、B:D【分析】【分析】

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酯键;其作用是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DNA或RNA片段上;DNA连接酶能形成磷酸二酯键,是连接DNA片段。

【详解】

A;甲基化酶能使母链在错配位点的两侧被甲基化;且DNA为半保留复制,所以能精准确定子链的错误点,A正确;

B;从图中得知;蛋白复合物只能参与ATP的水解,B错误;

C;DNA复制主要发生在间期;所以错配修复也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正确;

D;DNA聚合酶从缺口处子链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还需要DNA连接酶将两个片段连接上才能完成修复,D错误。

故选BD。14、B:C:D【分析】【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据图可知;A/a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据图可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据图可知;C/c和A/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据图可知;C/c和D/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BCD。15、B:D【分析】【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先后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人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对付病毒。

【详解】

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相同的,A错误;

B;设计合成种穿膜多肽S-CRD属于蛋白质工程;需要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实现,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冠状病毒家族S蛋白胞内半胱氨酸富集区(CRD)是S蛋白介导膜融合和病毒感染所必需的保守功能域;而采取与S蛋白竞争性抑制思路,最终设计合成了一种穿膜多肽S-CRD”,说明CRD是和S蛋白竞争相应的位点,而不是直接抑制RNA复制来抑制病毒增殖,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加入CRD后;变异株的RNA复制量降低,说明该物质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所以可能成为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的新型干预靶点,D正确。

故选BD。16、A:B【分析】【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分子马达的化学本质是组成细胞的一类蛋白质;其结构的改变可促使ATP转化成ADP,同时引起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运动,载体蛋白;RNA聚合酶、DNA聚合酶、肌球蛋白等,均可以作为分子马达。

【详解】

A;“分子马达”的结构改变;其活性不一定失去,例如,载体蛋白会因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进而把分子或离子转运并释放到膜的另一侧,之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A错误;

B;“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如RNA聚合酶);其参与的活动可促使ATP转化成ADP,说明“分子马达”参与的活动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分子马达”可以参与主动运输的跨膜运输;肌肉收缩,转录需要ATP提供能量的生命活动,C正确;

D;“分子马达”是ATP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能量等条件,D正确。

故选AB。

【点睛】17、B:C:D【分析】【分析】

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基因突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以及显性纯合子变为杂合子等。

3;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4;根据题意可知;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影响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大量的ATP,因此产生的ATP将减少,A正确;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实际上是还原辅酶Ⅰ;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Apaf-1蛋白的基因突变后Apaf-1蛋白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仍然会引起细胞凋亡,C错误;

D.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也会发生细胞凋亡;如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但也会正常凋亡,因为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与有无线粒体无关,D错误。

故选BCD。18、B:D【分析】【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而姐妹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姐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A错误;

B;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姊妹种之间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协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进化;其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姊妹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C错误;

D;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发生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模板、原料、酶、能量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随机发生不定向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中性的中性突变自然选择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随机的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姐妹染色单体24、略

【解析】①.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②.培育新品种25、略

【分析】略【解析】伽莫夫3个碱基四、判断题(共3题,共6分)26、A【分析】【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但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正确。27、A【分析】【详解】

人类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正确。28、A【分析】略五、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9、略

【分析】【分析】

分析每一对性状,在F2代都符合3:1;因此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但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关系,即不符9:3:3:1,也不属于它的变形,因此它们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最可能原因是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四分体的交叉互换造成的。

【详解】

(1)在F2的表现型中,抗病:易感病=(66+9):(9+16)=3:1,高杆:矮杆=(66+9):(9+16)=3:1,说明控制抗病和易感病、高杆和矮杆的的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不符9:3:3:1,也不属于它的变形,因此它们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F2代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进行了基因重组。

(3)①由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实验假设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子一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aabb占16/100,ab配子占4/10,AB与ab的配子比例相同,新产生的两种配子Ab、aB的比例相同,因此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4:1:1:4。

③如果假设成立,那么通过测交的方式后代也应该会出现这一结果。具体为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易感病的水稻(aabb)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假设正确,则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4:1:1:4;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4:1:1:4。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数据的分析抽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解析】不遵循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四分体(减Ⅰ前期)一4:1:1:4实验设计: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易感病的水稻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4:1:1:430、略

【分析】【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育种是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获得纯合体植株的过程。

【详解】

(1)普通小麦(6N=42)是异源六倍体植物;则小麦体细胞中一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

(2)由于题干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均有一个抗/感白粉病的基因”,6个染色体组来自三种不同的祖先,说明ABD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不相同,属于非同源染色体,说明R1/r1与R2/r2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R1/r1与R2/r2基因的遗传规律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则自交后代F2有33=27种基因型,由于抗病个体只有一种基因型,即r1r1r2r2r3r3,占F2的1/64,则感病个体有26种基因型,占F2的63/64,感病纯合子占F2的1/2×1/2×1/2-1/64=7/64,故F2感病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7/63=1/9,所以F2感病个体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9=8/9。

(3)由图可知抗病性状相对于野生型的感病性状为隐性性状,故杂交试验一为R1R1(Q)×r1r1(M),F1为R1r1,再与Q(R1R1)杂交则后代为1/2R1R1、1/2R1r1,再继续与Q(R1R1)杂交得到BC2的基因型:3/4R1R1、1/4R1r1,即R1R1∶R1r1=3:1。实验二所做的杂交和筛选工作的目的是保留抗病基因;其他基因为品系Q个体的基因。

(4)利用某一直观的相对性状(等位基因M、m),更快速筛选抗病高产优质品系Q小麦,可让抗病基因与隐性基因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中表现隐性性状m的个体一定具有抗病性状。【解析】(1)7

(2)自由组合这2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68/9

(3)R1R1:R1r1=3:1保留抗病基因;其他基因为品系Q个体的基因。

(4)抗病基因与隐性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六、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31、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转录过程;即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分析图2:图2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即以mRNA为模板,以细胞质中的20种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详解】

(1)据图可知;图1是转录过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图中①代表DNA,②代表转录的产物mRNA,构成m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

(2)若一分子的①中有300个碱基对;由于RNA是单链的,则①控制合成的②mRNA中最多含有300个碱基;由于三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因此该mRNA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最多含有300÷3=100个氨基酸(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3)由于最先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最长,观察肽链的长度可以推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a→b;与三个核糖体结合的mRNA是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碱基序列,因此图中的三个核糖体合成的肽链是相同的。

【点睛】

本题结合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识记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