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现代文2阅读迟子建专练(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现代文2阅读迟子建专练(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现代文2阅读迟子建专练(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现代文2阅读迟子建专练(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现代文2阅读迟子建专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迟子建专练

一、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

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施皮褥子,

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

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整着美丽特角的鹿,而是II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

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

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拇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囿的日子会哭泣,而

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早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

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每了舔而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

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

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

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

肥电、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

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

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图,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翼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

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

狱二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转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

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我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

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

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作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

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洁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盖了,

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

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火焰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

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敢终还是像

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

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

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

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鼓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

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

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

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遣落下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装后的

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把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

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劝上二三十根落

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崔一起;松木

杆的另一端则械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图、外面苦上

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糖排烟的通

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题、但它们异常明

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夫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

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吟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

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糠对着石头打磨出来

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

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驯

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讲述

了一个第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史实以及唯美的爱情故事。②乌力楞:鄂伦春话苗评,由通古斯

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

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筌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者是一个鄂温克老人,小说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

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确定了全书“苍凉自述”

的叙述基调。

B.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先交代绝大多数鄂温克人搬离大山后,“我”和安草儿的生

活境况,然后插入叙述下山的表决过程,最后讲“火种”的重要性。这样能制造悬念,吸引

读者。

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含蓄、委婉、生动、形象,营造了一种浪漫的

气氛,将人与自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交代了“我”为什么不愿意迁离山林。

D.“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我”之所以不感到孤单,

是因为“我”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灵性,草木、驯鹿甚至风和雨、雪都是“我”的朋友。

7.关于搬离大山的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如果搬离大山,就会眼膝、耳聋、腿瘠、不会喘气,“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

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见大山是“我”的精神家园。

B.安草儿是不愿意离开大山的,虽然他把白桦皮放在了神鼓上。别人是毕恭毕敬地摆

在神鼓上,安草儿是“顺手撇开工他只是盲从,见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C.多数人选择下山过定居的生活,营地里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通过对比,表达

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讽刺。

D.山上生活太艰苦了,简陋的希楞柱,不方便使用的火种,稀缺的酒、盐、糖、茶等

日用品,使得达吉亚娜,玛克辛姆这样的年轻一代选择逃离森林,下山搬迁至新的定居点。

8.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意义重大,既为情节服务,又是典型人物,还凸显了主题。

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9.与大山相比,布苏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但“我”拒绝了,这是为什么?“我”

做得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

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夭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

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的这天。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火墙烧得很热,屋子里的窗帘早早就拉上了。

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

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

点也不许服,纯粹是在应付。

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提

搓就出来了。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电灯泡上衣满了

水球,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四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

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天云听了,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你是男孩子,又是哥哥,你得让

着我。”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I”家人纷

纷笑起来。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籁卷施的她出来了。天灶看见奶奶稀疏的白发

湿漉漉地垂在肩头,下垂的眼袋使突兀的襁骨有一种要脱落的感觉。而且她脸上的褐色老年

斑被热气熏炙得愈发浓重,仿佛雷雨前天空中沉浮的乌云。

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热乎,洗得奶

奶这个暂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湿浊的热气在

屋子里像癫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天灶吃力地搬起大

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

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

情。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天灶什么也没说,他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

排水沟前。倒过之后,又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突然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

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

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这时天灶的父亲过来了,他说:看你,

把奶奶惹伤心。

天灶没说话,把脸盆和澡盆一一搬进自己的小屋。天云让天灶准备两盆清水给她洗澡。

天灶把锅里的水填满,然后又续了一捧柴禾,就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

什么。

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谁不知道哇?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

躲得远远的,那知道身上没有我白,没有我干净……”

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乐了。

母亲顺水推舟地说:“天灶这孩子不懂事,妈别跟他一般见识。妈的干净咱礼镇的人谁

不知道?妈下的大酱左邻右舍的人都爱来要着吃,除了味儿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外,还不是因

为干净?”

奶奶微妙地笑了一声,然后依然带着哭腔说:“我的头发从来没有生过虱子,胳肢窝也

没有臭味。我的脚趾盖里也不藏泥,我洗过澡的水,都能用来养牡丹花!”

奶奶的这个推理未免太大胆了些,所以母亲也忍不住“扑味”一声乐了。天灶更是忍俊

不禁,连忙疾步跑回灶台前,嬉下来对着熊熊的火焰哈哈地笑起来。把锅里的水吵得哦啜直

叫。炉火的映照和水蒸气的熏炙使天灶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他不由蹲在锅灶前打起了盹。

然而没有多一会儿,天云使用一只湿手把他擦醒了

“你就着我的水洗吧天云说。

“我才不呢J天灶说,"你跟条大臭鱼一样,你用过的水有邪味儿!”

天灶的母亲刚好把发好的面团放到热炕上转身出来,天云就带着哭腔对母亲说,“妈妈

呀,你看天灶呀,他说我是条大臭鱼!”

“他再敢说我就缝他的嘴!”母亲说着,示威性地做了个挑针的动作。

他已习以为常,所以并不气恼,而是提着两盏灯笼进“浴室”除灰,洋溢在屋里的湿浊

的气息,于是他恼上加恼,又大声对自己说:“我要把年挪到六月份,人人都可以去河里洗

澡!”

天灶刷完了灯笼,然后把脏水一桶桶地提到外面倒掉。这时奶奶蹒珊地从屋里出来了,

她的湿头发已经干了,但仍然是垂在肩头,没有盘起来,这使她看上去很难看。奶奶体态臃

肿,眼袋松松垂着,平日它们像两颗青葡萄,而今日因为哭过的缘故,眼袋就像一对红色的

灯笼花,那些老年班则像陈年落叶一样匍句在脸上。天灶想告诉奶奶,只有又黑又密的头发

才适合披着,斑白稀少的头发若是民短不一地被下来,就会给人一种白痴的感觉。可他不想

再惹奶奶伤心了,所以马上垂下头来烧水。

“天灶——”奶奶带着悲愤的腔调说,“你就那么嫌弃我?我用过的水你把它泼了,我

站在你跟前你都不多看一眼?”

天灶没有搭腔,也没有抬头。

“你是不想让奶奶过这个年了?”奶奶的声音越来越悲凉了。

“没有。”天灶说,“我只想用清水洗澡,不用别人用过的水。天云的我也没用。”天灶

垂头说着。

“天云的水是用来刷灯笼的!”奶奶很孩子气地分辩说。

“一会儿妈妈用过的水我也不用J天灶强调说。

“那你爸爸的呢?"奶奶不依不饶地问。

“不用I”天灶斩钉截铁地说。

奶奶这才有些和颜悦色地说:“天灶啊,人都有老的时候,别看你现在是个孩子,细皮

嫩肉的,早晚有一天会跟奶奶一样皮松肉散,你说是不是?”

天灶为了让奶奶快些离开,所以抬头看了一眼她,干脆地答道:“是!”

“我像你这么大时,比你水灵着呢。”奶奶说,“就跟开春时就早从地里冒出的羊角葱一

样嫩!”

“我相信I"天灶说,“我年纪大时肯定还不如奶奶呢,我不得腰弯得头都快着地,满脸

长着癞?”

奶奶先是笑了两声,后来大约意识到孙子为自己规划的远景太黯淡了,所以就说:“痴

是狗长的,人怎么能长殖呢?就是长痛,也是那些丧良心的人才会长。你知道人总有老的时

候就行了,不许胡咒自己

天灶说:“暧——广

奶奶又絮絮叨叨地询问灯笼刷得干不干净,该炒的黄豆泡上了没有。然后她用手抚了一

下水缸盖,嫌那上面的油泥还呆在原处,便责备家里人的好吃悌做,哪有点过年的气氛。随

之她又唠叨她青春时代的年如何过的,总之是既洁净又富贵。最后说得嘴干了,这才唉声叹

气地回屋了。天灶听见奶奶在屋子里不断咳嗽着,便知她要睡旁了。她每晚临睡前总要清理

一下肺脏,透彻地咳嗽一番,这才会平心将气地睡去。果然,咳嗽声一止息,奶奶屋子的灯

光随之消失了。

天灶便长长地吁了口气。

夜深深的了。头顶的星星离他仿佛越来越远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

为他怕体内不断升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他很想哼一首儿歌,可他一首歌词也回忆不起来,

又没有天云那样的禀赋可以随意编词。天灶便哼儿歌的旋律,一边哼一边在院子中旋转着,

寂静的夜使旋律变得格外动人,真仿佛是天箱之音环绕着他。无灶突然间被自己感动了,他

从来没有体会过自己的声音是如此美妙。他为此几乎要落泪了。这时屋门“吱扭”一声响了,

跟着响起的是母亲喜悦的声音:“天灶,该你洗了!”

天灶关上屋门,他脱光了衣眼之后,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赤脚走到窗前,轻轻拉

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

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

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的隆隆夜色,能看见这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

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文中所学过的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

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

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他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

手点亮那对红灯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天灶家年前洗澡的情形,条件虽然简陋,然而处处流溢着人与人之间的

温情美。

B.小说中两处描写天灶眼中的奶奶,透露出天灶认为奶奶已经老了,对她已生嫌恶之

心,因而不再用她洗过澡的水。

C.从天灶和妹妹的争执、对奶奶的嫌恶中可以看出,天灶是一个还没长大、不太懂事

的孩子。

D.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语言通俗、口语化,如行云流水,

贴切自然。

7.小说主人公天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8.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请分析作者为什么以“清水洗尘”作为小说的标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

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

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需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感冽,室

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

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彩,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

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

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

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珊学步

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

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伴、米缸、灶台、饭桌、碗隹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

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施!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

离人的眼泪I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装黑暗的时节。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

应了要去照施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

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建人们熟

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蔽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

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就演变为一片蕨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

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

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还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

展联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

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

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

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大「口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辫凋零了,树木枯英了,

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锌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

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赧得晶莹剔透,如梦似幻。如果说冬天也有露

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

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愫。

⑪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

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根上,听我梦中的吃语。

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

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⑫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

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

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⑬新的一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

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

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于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

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筌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霜花!”这一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加以突出强调,点出全文描写的核心意象.

作者的惊喜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B.结尾由上文看霜花而及闻霜花,文意又深入一层。红灯笼“像是在跟我搭话”的

描写魔幻空灵,给了读者更多遐想。

C.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摹写霜花图景,更让我们窥见作者的一颗纯洁真攀的

心灵,全文在整体上由虚入实。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霜花之美,进入生活情境。

7.本文的⑦一⑩段多次写到太阳,这样写凸显出霜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8.作者用“寒夜生花”来喻指窗上需花,别致之外,更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对其丰富意蕴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

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

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

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

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

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

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

高维,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

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鸵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

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还说感觉身体不对

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广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丸渴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

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

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

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

关好火炉的门,戴上策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

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

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

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

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绿色的

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

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蝎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

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

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

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耨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领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

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活蹦乱跳的泪鱼。吉喜

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

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

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

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何。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

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

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

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

江里,又艰难地给木鱼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杼泪鱼上网。天有些冷了,古喜将义巾的

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

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很呈现的时候,

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

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瓶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

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肝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

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陀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逝川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

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小说运用插叙和补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脩、韵味无穷的后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

情与欣喜的感受。

D.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

酸的人生历程。

7吉喜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8小说中的“泪鱼”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①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聘、英气

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②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

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

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爱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

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漂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

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根堡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德隐的鼾声在大地

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③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

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④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

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⑤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⑥“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⑦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

话来。

⑧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

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

算结未。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上里,生起厚厚的钙来。

⑨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

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⑩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

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

闪闪发光。

⑪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⑫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

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⑬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J

⑭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⑮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⑯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⑰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⑱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

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⑲我们相对坐着。

⑳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㉑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

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㉓“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㉕“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㉖“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㉗“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

就该倒下。”

㉘冏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文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段的光洋使

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㉙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J

㉚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㉛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

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㉒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

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

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

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

忆深处。

⑥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③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

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

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

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

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

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然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

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前后“我豳抖不巳”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

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龄的生活,“鼓角声”“铠甲”

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

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摔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

者更是大英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

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

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

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

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二《与周瑜相遇》中哪

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烟火漫卷

迟子建

»>“烟火”既指自然的烟火,也指生灵的烟火,更多的是指弥漫生活气息的烟火。

“漫卷”原意为“随风翻卷”,在这里取“遍卷,席卷”之意。题目的含义:宇宙洪荒,生

命浩瀚,万物有灵,世界皆是烟火。

文本一:

迟子建①

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

的前一天。

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赛入院的,他这痞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

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

(“老朋友”表明两人之前有交情,很熟识;“又来医院”暗示翁子安一直遭受病情反里的困

扰。这句话貌似无心,实则引出下文的插叙内容。)

>>>第一部分:清明节的前一天,刘建国接到翁子安电话,开着“爱心护送”车去医

院接他。

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北

方有理发的习俗,祈求一年的好兆头。为下文两人理发的情节悄悄埋下伏笔。)也许是被医

院门前泛着蓝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

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以

刘建国的视角,勾画翁子安的外貌轮廓,写出了对他的第一印象——阴郁、气质不俗。)翁

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it:"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

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拒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

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

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接化开」[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表现了卷子安的神秘、独特,像一团迷雾,暗示会有故事发生,吸引人们继续读下去。)

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像是遭绑架”“任由

驱遣”却“并不反感”,侧面表现贫子安的个性魅力,也为下文两人进一步交往奠定感情基

础。)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

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

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轻描淡

写的叙述,背后稳藏着几十年刻意寻找的艰辛。平淡如水的文字,似乎在诉说着这样的事实:

找寻早已成为刘建国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撑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看,“寻

找”不仅指血缘关系的寻找,也指主人公精神灵魂的寻找。)

他们到达线化时,曙色很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

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板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

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走漆黑的。他们剪

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行车,吃板,剃头,付钱,两人不动声色,

配合默契。“理发”这一细节描写呼应上文,“发丝握手”以拟人手法写出两人关系在烟火生

活中不断升温,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第一次见面,

就能说出对方准确年龄,貌似“突然”,实则有备而来。)

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

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

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想看上去酷帅酷帅的!”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

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

找孩子,这个高尚I"(寥寥几句话,看似玩笑恭维,却又真诚善良,消除误会。表现了翁

手安豪臾仗义、心思细赋的性格特点。)

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感情继续升温。)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

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刘

建国在意别人对他的称呼,不愿以长者自居,侧面反映了他心态年轻、积极乐观的性格。)

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

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焙

热。(“不约而同”再次写出了两人初见如故、很有缘分的特点。)

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

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

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

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

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

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膜。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

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翁子安付“双倍费用二送给刚认识的病友摩托车,

表现了他慷慨大方、济人所难的高尚品质。这正是烟火人间的一抹光亮,给人们以温情和暖

意。)

>>>第二部分:三年前的农历二月二,刘建国驾驶“爱心护送”车第一次接翁子安,二

人同车同行,由陌生到相识。

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

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暂,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

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这段文字说明翁子安的善良行

为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贯如此。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加深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

>>>第三部分:继续交代刘建国和翁子安之间的“爱心救广”和爱心往来,进一步由相

识到熟识的过程。

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

更加沉默。(“冰冷”"瘦削”体现了病情对翁子安的摧残,“沉默”表明了他默默承受的强大

内心。)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

刘建国点了点头。

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

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

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J(翁子安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保持着热爱读书的习惯,

反映了他坚强不屈、积极进取的性格。)

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

>>>第四部分:回忆结束,接叙开头。刘建国接到翁子安,开往目的地。

文本一的情节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跨度,看似松般无序,实则紧扣“爱心护送”

这一核心事件,身患疾病的翁子安和一直在寻人的刘建国两个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各自独

立地向前发展,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在作者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幅充满北方烟火气息

的场景徐徐展开,一个充满温馨、浓郁人情味的故事拉开帷幕。

文本二: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如愿完成了。记得写完最后一行字时,是午后三点多。抬

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十二月的哈

尔滨,太阳落得很早。何况天阴着,落日是没得看了。公园不见行人,一派荒凉。候鸟迁徙

了,但留鸟仍在,寻常的麻雀在光光秃的树间飞起落下。它们小小个头,却不惧风吹雪打,

有着怎样强大的心脏何。(公园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沉荒凉的氛围,烘托出麻雀不畏严寒、顽

强生存的特点。作者以物喻人,象征着只有内心强大,才能抵御外界的风霜。)

我沿着外滩公园猩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由一家商业银行铺设的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最初铺设完工后,短短两三年时

间,跑道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早以全新的面貌,

更韧性的肌理,承栽着人们的脚步。去冬雪大,跑道边缘处有被风刮过来的雪,像是给火焰

般的跑道镶嵌的一道白流苏。(操场跑道由修成到破损再到重锐的变迁,象征着人生是变化

无常的,悲伤和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生命又是顽强的,历经磨难后的生命会更抗压

更坚韧,终将迎来新生和美丽。)

还记得去年十一月中旬,长篇写到四分之三时,我从大连参加完东北学会议,乘坐高铁

列车回哈尔滨。透过车窗望着茫茫夜,第一次感觉黑暗是滚滚而来的。一个人的内心得多强

大,才能抵抗这世上自然的黑暗和我不断见证的人性黑暗啊。(作者以夜的黑暗联想到人世

的黑暗,直抒胸臆,表达了唯有内心强大,才可战胜黑暗,迎来光明。)列车经过一个小城

时,不知什么人在放烟火,冲天而起的斑娴光束,把一个萧瑟的小城点亮了。但车速太快,

烟火很快被甩在身后,前方依然是绵延的黑暗。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

所以回到哈尔滨后,我给小说中的一个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

“烟火”这一细节的描写,照应题目,寓意深远。天上的烟火短暂而灿烂,至美而诱惑,

令人震撼;地上的烟火绵长而悠远,平淡却温暖,令人回味。每个人自降生起,便注定拥有

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五味俱陈,尽在其中。这段文字虽有伤感,却

不低沉,以此暗示人们:生活有黑暗,也有温暖。无论遭遇多少苦难,生命依然可以像烟火

一样璀璨。人间烟火气,波抚凡人心。这大概就是"烟火漫卷’的真谛吧。

(有删改)

[注]①文本一为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的节选,文本二是迟子建《烟火漫卷》后

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朋友一样交往,也透

露出豁■达趣脱的心态。

B.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分别是发丝的“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

正是二人逐渐熟识的过程。

C.文本一的故事主要依托刘建国的“爱心护送”车来生发,身患疾病的翁子安和一直在

寻人的刘建国两个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向前发展,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

D.文本二中作者写了外滩公园的塑胶跑道由新成到破损再到重铺的变迁,看似无意的描

述却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

7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以翁子安的形象为例,简要

分析。

8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的内容,分析迟子建创作本篇小说的意图。

高考现代文阅读迟子建专练

一、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

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施皮褥子,

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

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整着美丽特角的鹿,而是II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

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

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拇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囿的日子会哭泣,而

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早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

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每了舔而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

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

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

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

肥电、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

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

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图,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翼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

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

狱二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转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

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我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

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

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作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

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洁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盖了,

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

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火焰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

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敢终还是像

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

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

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

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鼓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

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

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

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遣落下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装后的

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把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

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劝上二三十根落

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崔一起;松木

杆的另一端则械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图、外面苦上

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糖排烟的通

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题、但它们异常明

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夫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

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吟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

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糠对着石头打磨出来

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

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朋

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讲述

了一个第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史实以及唯美的爱情故事。②乌力楞:鄂伦春话苗评,由通古斯

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

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筌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者是一个鄂温克老人,小说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

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确定了全书“苍凉自述”

的叙述基调。

B.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先交代绝大多数鄂温克人搬离大山后,“我”和安草儿的生

活境况,然后插入叙述下山的表决过程,最后讲“火种”的重要性。这样能制造悬念,吸引

读者。

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含蓄、委婉、生动、形象,营造了一种浪漫的

气氛,将人与自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交代了“我”为什么不愿意迁离山林。

D.“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我”之所以不感到孤单,

是因为“我”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灵性,草木、驯鹿甚至风和雨、雪都是“我”的朋友。

7.关于搬离大山的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如果搬离大山,就会眼膝、耳聋、腿瘠、不会喘气,“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

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见大山是“我”的精神家园。

B.安草儿是不愿意离开大山的,虽然他把白桦皮放在了神鼓上。别人是毕恭毕敬地摆

在神鼓上,安草儿是“顺手撇开工他只是盲从,见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C.多数人选择下山过定居的生活,营地里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通过对比,表达

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讽刺。

D.山上生活太艰苦了,简陋的希楞柱,不方便使用的火种,稀缺的酒、盐、糖、茶等

日用品,使得达吉亚娜,玛克辛姆这样的年轻一代选择逃离森林,下山搬迁至新的定居点。

8.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意义重大,既为情节服务,又是典型人物,还凸显了主题。

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9.与大山相比,布苏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但“我”拒绝了,这是为什么?“我”

做得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B7.C

8.①“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既使情节紧凑,也使内容更真实,拉

近了读者与角色之间的距离。

②“我”既尊重、敬畏大自然,又亲近、关爱大自然,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充满灵性,“我”

是传统鄂温克族人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通过“我”理解鄂温克族人的内心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