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版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9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美国采取这些措施A.一定程度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B.维护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D.巩固了美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②灌钢法。
③青铜铸造技术④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3、“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导致了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4、有位同学在学习了两汉历史后,开始编写《汉代经济兴衰简报》,他找到了如下史料,适合编入其中的是A.西汉铁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还出现了一牛挽犁技术B.汉代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C.江南一带出现了灌溉工具水排D.丝织品可经丝绸之路销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5、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画家张仃的漫画《撕毁这张中国人民的卖身契》。该漫画反映了()
A.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B.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C.列强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丧失D.广大民众失去人身自由6、下面是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计的1928〜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增长速度的统计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增长率。
1928〜1936年。
8.4%
1937〜1942年。
6.7%
A.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B.美加强对华经济侵略C.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D.民族解放战争的影响7、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②世界银行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8、请正确选择对应的选项。
(1)青铜时代。A.战国时期。
(2)铁器时代B.商周时期。
(3)蒸汽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D.第一次工业革命。
(5)危机时代E.美国“大萧条”9、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___和_____。
10、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县何公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1、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正确B.错误12、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A.正确B.错误13、西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A.正确B.错误1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A.正确B.错误15、民国时期,在广大农村,婚姻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婚姻自由的习俗开始逐步形成。A.正确B.错误16、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A.正确B.错误17、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力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正确B.错误18、商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A.正确B.错误19、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20、人口流动时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冋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戶数比例变迁表。
。区域。
西汉(2年)
东汉(140年)
隋(609年)
北宋(1100年)
明天顺。
清嘉庆。
东部季风区。
97.35%
99.35%
99.23%
99.54%
99.97%
97.93%
秦岭淮河以南。
26.68%
46.82%
27.21%
62.30%
72.26%
68.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康熙年间;汉人已经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年间“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乾隆以后,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一般而言,人们也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垦殖称为“跑口外”。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走西口”、“跑口外”对西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2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代、唐代、明代)的治水活动(含水利工程)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整理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治水活动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2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
材料二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元稹《法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长安城两市布局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原地区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1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电视台频道设置与变化表。
——据百度百科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子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还充分,表达清晰。)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现有研究成果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探寻学术研究背后的经济规律,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下表所示是几位学者关于近代经济研究的基本观点。从现有研究成果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探寻学术研究背后的经济规律,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下表所示是几位学者关于近代经济研究的基本观点。。学者研究时段主要成果何旭艳(2000年)晚清前中期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开销,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重了农村的负担,其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经济政策很难执行下去,最终走向失败李永芳(2012年)晚清末期指出西方经济的入侵、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族田的兼并买卖等因素是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溫锐(2016年)清末民初关注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共存发展,指出家庭小农经济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融为一体陈勇勤(2016)民国初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但由于工业品进口的大量减少,国内工业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同时,国内出口有所增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摘编自许天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综述》
阐述上述材料中某一学者的独立观点或多位学者的综合观点,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观点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改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指出该时段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要求: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1题,共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画了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F1为阻力,F2为动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新经济的萌芽”是什么?其出现的显著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美国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故C正确;美元贬值造成物价上涨,不利于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排除A;BD材料未体现,排除。2、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灌钢法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青铜铸造技术主要是在夏商周;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是在西汉时期出现的,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④①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3、A【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永嘉至刘宋之季”“晋永嘉”“南渡人口”“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可知,材料叙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在初步开发江南的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但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北方),但是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因此,B、C两项排除;316年,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称帝,史称东晋。士族政治兴盛三百余年,甚至在东晋时期达到巅峰,发展为与皇权相平行的门阀政治。因此,D项排除。4、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西汉铁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还出现了一牛挽犁技术,A错误;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B错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来鼓风冶铁,C错误;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织品可经丝绸之路销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D正确。5、A【分析】【详解】
根据漫画中“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文字可知,抗战胜利后,为了换取美国援助,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未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列强在华政治经济特权在逐步丧失,排除C项;广大民众还具有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6、D【分析】【分析】
【详解】
从表中可知,1937~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故D项正确;官僚资本1927年后出现,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并不是工业品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1937年-1942年是全面抗战时期,与美国经济侵略和西方经济危机无关,故BC项排除。7、C【分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调节战后金融机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调节战后贸易的机构,三个机构成了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促使世界金融和贸易的制度化和体系化,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产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定,排除①。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铁器时代是指战国时期,蒸汽时代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危机时代是指美国“大萧条”。【解析】(1)B(2)A(3)D(4)C(5)E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联系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在①处是长安,在④处是泉州,要求学生能够史地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解析】①.①②.④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1、B【分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本题说法错误。12、A【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故本题说法正确。13、B【分析】汉武帝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仍然是租佃制度形式,本题错误。14、A【分析】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广大内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本题正确。15、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在广大城市,婚姻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婚姻自由的习俗开始逐步形成。故题干表述错误。16、B【分析】【详解】
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是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允许自由买卖,题干表述错误。17、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汉朝以后,铁力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题干表述正确。18、B【分析】“工商食官”就是官府集中经营手工业和商业,不是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本题错误。19、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题干表述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20、略
【分析】【详解】
(1)本题主要是考查经济的发展;联系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知识来回答问题。特点:首先从材料可以看出,东部季风区一直是人口密集区。其次从材料可以看出南方人口比例总体是上升的。原因:第一个特点的原因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第二个可以从北方的战乱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方面来分析。
(2)对于本小问的人口迁移是迁往蒙古,因为草原如果开垦不合理会导致沙漠化严重,因此对这个问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从材料“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可以看出大量移民的带来带动当地的农业的发展,从材料“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可得出破坏了当地的农牧业环境。【解析】(1)特点1:稳定性;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原因: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依赖性极强。
特点2:不平衡性;人口分布比例有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南方增大,并超越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原因:政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发展,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两汉以前,北方农耕经济明显优于南方,人口分布主要在北方;后北方生态遭破坏,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2)影响:对于口外一些地区的农业开发起到了积极作月,但也影响农牧业生态环境21、略
【分析】【详解】
本题要求根据图示中的水利工程和治水活动数量的多少判断历史时期。由图中可以看出,图1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1是唐代;图2中北方各省的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2是明代;图3中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图3是汉代。【解析】图1: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数量相当,这与唐代重视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唐代。
图2:北方各省(河北除外)的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沿海各省数量庞大,这与明代经济重心在南方;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
图3: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南方稀少,这与汉代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汉代。22、略
【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可从工匠生产方式归纳不同;根据材料“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可从工匠地位归纳其不同;根据材料“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从工匠技术传授方式归纳其不同。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从技艺精湛方面归纳其相同之处;根据材料“陶铸了中国匠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改造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可从特色精神归纳其相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归纳其相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可归纳为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可归纳为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可归纳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归纳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原因:关于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本问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教育、科技创新、业务培养、职业道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答出4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略
【分析】【详解】
(1)相同:从东西市的市中心机构可得出市的中部设管理机构;多其它布局来看;可得出四角设邸,店铺商行分布四周,同类商行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从商业分布的密集度可得出西市商铺更密集。
(2)现象:根据“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得出流行民族、异域文化(或“胡风”盛行)。原因:结合唐代民族融合的关系可得从唐朝繁盛,有强大吸引力、对外交通发达、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开明等方面概括。【解析】(1)相同:市的中部设管理机构;四角设邸;店铺商行分布四周;同类商行分布相对集中。
不同:西市商铺更密集。
(2)现象:流行民族;异域文化(或“胡风”盛行)。
原因:唐朝繁盛,有强大吸引力;对外交通发达(或丝绸之路畅通);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开明。五、论述题(共3题,共21分)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可从关注电视节目受众群体、电视节目内容(如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生活等)、电视节目的条理与体系、电视节目语言类型和国家特别战略(如西部大开发)等角度拟定论题。阐述时注意运用体现时代变化与阶段特征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解析】示列:
论题:中国深化改革;丰富了电视节目。
阐述: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卫星技术的发展,全国形成全方位的电视覆盖:电视业发展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的丰富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观点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各学者的观点,提炼出符合设问的信息,根据材料“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开销,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重了农村的负担,其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经济政策很难执行下去,最终走向失败”可知,何旭艳学者对晚期前中期的研究,认为清政府开展的经济活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实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其最终失败是必然的;根据材料“西方经济的入侵、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族田的兼并买卖等因素是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可知,李永芳认为,西方经济的入侵、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族田的兼并买卖等因素是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即清政府在经济领域失去控制力,导致其经济基础崩塌,最终衰落;根据材料“家庭小农经济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融为一体”可知,溫锐学者认为,清末民初,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共存发展,融为一体,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进步;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国内出口有所增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可知,陈勇勤学者认为,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对中国的压迫,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清末民初,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程度日益加深。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通商口岸由沿海进一步深入内地。20世纪初期,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中国农村,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密切了家庭小农经济、小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中国工商业城镇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之西方国家对筑路权的获得,使得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后,对所提炼的观点以及阐述信息,再次总结升华,得出最终的结论,如:清末民初,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观点: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阐述:清末民初;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程度日益加深。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通商口岸由沿海进一步深入内地。20世纪初期,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中国农村,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密切了家庭小农经济;小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中国工商业城镇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之西方国家对筑路权的获得,使得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论:清末民初,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26、略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旅游地产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一次性塑料食品包装容器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不锈钢烧结网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锆法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组胚课件血液新学习资料
- 2025年气阀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典优】
- 25年新版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可下载
- 以NBD-Cl和罗丹明6G为荧光团的光控NO供体的设计与合成
- 2025年工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历年考题
- 二零二五版产品推介会会务策划与执行协议3篇
- 慢性肾病5期护理查房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2024版)
- Nginx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保护海洋课件小学生
- 常务副总经理职责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画册
- 2022-2023学年天津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物理真题含解析
- 电视栏目策划方案范例(2篇)
- 后勤岗位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