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羴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㤘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材料二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①,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鞚,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㲩稀纵横,皴的披麻䈁糪,驻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注】①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兀朝开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程式化,这才能满足画家之间性灵的传达的需要,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C.相对宋画,元画的审美趣味产生变异,元代“文人画”对诗意的追求绝对性压倒写实,更强调主观意兴。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开河梁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溢,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它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提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曾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髹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诗。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掏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叙述“我”受命到黄河防凌汛,引出对黄河“开河”的描写,为后文写“开河”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我”的感悟做了铺垫。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运用夸张拟人,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D.作者夜晚独处时,浮想联翩,引用了苏东坡《卜算子》和辛弃疾《破阵子》中的诗句,突出自己当前处境的凄凉和身世的坎坷。(2)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小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B.这首诗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C.诗中“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暗含对即将开始的工作的憧憬,D.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中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3)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4)梁衡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自己的思考。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拳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导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贲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弃疾受A而藏之B出C责监办者D期一月飞虎营E栅成F违坐G军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向,奔赴南方,与《师说》“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B.因,趁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C.备,完备,与《劝学》“圣心备焉”的“备”意思不同。D.者,……的人,与《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的“者”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他劝说耿京率军归宋,并在后来代表耿京奉表归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率领人马径直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归宋,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建言的《九议》《应问》三篇和《美芹十论》几篇文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很有见地,因此促成了宋金两国和议的实现。D.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未按皇帝要求在日落时停建,而是继续加快建造,等成功后再陈凑事情本末并画图进献,皇帝才消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②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谥号是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死了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辛弃疾被朝廷授予的谥号为“忠敏”(忠诚勤勉)。请结合本文概括他被授予该谥号的依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徐步杜甫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①。芹泥随燕觜②,花蕊上蜂须。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③。【注】①瞒: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②指:同“嘴”。③如愚:出自《论语》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在孔子讲学时看似愚笨不发问,但实际回去后能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和发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为“徐步”,诗人正因为“徐步”才能观察到蜂须、花蕊等细微之物,也由此表达出他的闲情逸致。B.颔联描写所见之景,“随”“上”二字让原本被动的芹泥和蕊粉有了主动性,使画面充满生机,妙趣横生。C.颈联中“信”字写出诗人只能依赖拐杖而行的艰难之状,与上句酒洒衣襟相呼应,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D.尾联“实有醉如愚”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醉得如同愚人一般,实则借用颜回的典故委婉表达了自许之意。(2)本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都出现了“酒”的意象,两者蕴含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礼记•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北伐体现了其中的“不豫则废”,这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准备,“”的结局可以看出。(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悲凉幽怨。(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寒冷是一点点到来的,雨则是猛然间降临。②我们山里的雨来得快,是因为总有一朵孤零零的云对着一小块空地下雨的原因。③其他的云,则像是高兴了才下雨,④不高兴了也不下。更有时候,天上没云,雨也在下。寒冷的到来与云有关,当一朵云飘过来的时候,挡住某片大地上的阳光,于是那一带就给阴着了,凉飕飕地窜着冷气;(甲),时间到了,太阳西斜,把对面大山的阴影推到近旁,一寸一寸地罩过来,于是气温就迅速降下来。我在山坡上拖着长长的步子慢吞吞地走,走着走着就不由自主开始寻找睡觉的地方,除了要看地面平坦干燥外,(乙),看看离这里最近的一片云在哪里。再测一下风向,估计半小时之内这块云不会遮过来,才放心躺下。那样的睡眠,是不会有梦的,只是睡,什么也不想地进入深深的感觉之中。有时睡着睡着,心有所动,突然睁开眼睛,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整整齐齐的白云,像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鱼鳞(A)——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是用滚筒印染的方法印上去的。我知道这是风的作品。我想象着风,如何在自己不可触及、不可想象的高处,宽广地呼啸着,带着巨大的狂喜,一泻千里。一路上,遭遇这场风的云们,来不及“啊”地惊叫一声就被打散,来不及追随那风再多奔腾一程就被抛弃。最后,这些破碎的云们被风的尾势平稳悠长地抚过……我所看到的这些云,是正在喘息的云,是仍处在激动之中的云。那样的云啊,一朵一朵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说:“已经结束了!”(B)——在自己刚刚睡过去的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世界刚发生过奇迹。(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和教材《我与地坛》中,都有“像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整整齐齐的白云,像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鱼鳞。②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与地坛》)(4)文中A、B两处都使用了破折号,请指出两处破折号各自的作用。(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力很强,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太阳、月亮、星辰、山岳、江河、草木,这些自然景物,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自选一类自然景物,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羴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㤘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材料二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①,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鞚,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㲩稀纵横,皴的披麻䈁糪,驻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注】①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兀朝开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程式化,这才能满足画家之间性灵的传达的需要,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C.相对宋画,元画的审美趣味产生变异,元代“文人画”对诗意的追求绝对性压倒写实,更强调主观意兴。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解答】(1)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可知,“宁静高贵”指的是希腊雕塑的美,而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故选:A。(2)A.“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可知,“为追求永恒的真实”,其必然路径是“对时间性的超越”。B.“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可知,这些是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的程式,但不能说没有这些就“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否则”一词过于绝对。C.正确。D.“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错误。材料二“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可知,应该是“元画”而非“北宋的《千里江山图》”。故选:C。(3)材料一的观点是“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A.“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这句话是在强调书法对文人画的价值。故选:A。(4)第一处横线处:“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将两种形式的概念进行对比,所以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鲜明准确地论证了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第二处横线处:引用赵孟頫所说的名言,这是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主要论证地是本段开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的观点。引用名人名言使得文章更具权威性,极具说服力。(5)题目中“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这两句话是在强调文人画主要以气韵为主,着力表现气韵。材料二中“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可以看出“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材料二中“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动”的美学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材料二中“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可知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答案:(1)A(2)C(3)A(4)①对比论证,将文人画创造出的“绝对空间”和物理学“绝对空间”概念进行比较,鲜明论证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极具权威性、说服力。(5)①“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②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动”的美学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③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开河梁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溢,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它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提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曾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髹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诗。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掏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叙述“我”受命到黄河防凌汛,引出对黄河“开河”的描写,为后文写“开河”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我”的感悟做了铺垫。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运用夸张拟人,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D.作者夜晚独处时,浮想联翩,引用了苏东坡《卜算子》和辛弃疾《破阵子》中的诗句,突出自己当前处境的凄凉和身世的坎坷。(2)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小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B.这首诗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C.诗中“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暗含对即将开始的工作的憧憬,D.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中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3)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4)梁衡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自己的思考。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解答】(1)D.“突出自己当前处境的凄凉和身世的坎坷”这一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夜晚独处时,确实引用了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诗句,但这些诗句的引用并非为了突出自己处境的凄凉和身世的坎坷。作者引用《卜算子》时,自己感觉“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可见作者并未将自己与苏轼的发配经历相提并论,感受并不完全相同。而引用《破阵子》时,作者觉得“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这更像是一种自我调侃和豪情的抒发,而非突出凄凉和坎坷。实际上,作者在文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故选D。(2)D.“是因为他对诗歌中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原文“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原因应该是“两个第一次”。故选D。(3)此题的答案集中于文章的二、三、四段。根据“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概括为:黄河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根据“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冲击河堤,危及两岸”“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概括为:黄河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4)关于叙述之美:根据“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分析,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关于意境之美:根据“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分析,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关于哲理之美:根据文中最后的语句“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分析,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答案:(1)D(2)D(3)①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②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4)①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②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③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拳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导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贲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弃疾受A而藏之B出C责监办者D期一月飞虎营E栅成F违坐G军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南向,奔赴南方,与《师说》“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B.因,趁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C.备,完备,与《劝学》“圣心备焉”的“备”意思不同。D.者,……的人,与《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的“者”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辛弃疾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他劝说耿京率军归宋,并在后来代表耿京奉表归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率领人马径直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归宋,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建言的《九议》《应问》三篇和《美芹十论》几篇文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很有见地,因此促成了宋金两国和议的实现。D.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未按皇帝要求在日落时停建,而是继续加快建造,等成功后再陈凑事情本末并画图进献,皇帝才消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②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谥号是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死了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辛弃疾被朝廷授予的谥号为“忠敏”(忠诚勤勉)。请结合本文概括他被授予该谥号的依据。【解答】(1)句意:辛弃疾接受后把它藏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违反规定按军法治罪。“弃疾受而藏之”中,“弃疾”是主语,“受而藏之”是谓语和宾语,意思表达完整,应在“之”后断句,即B处断句。“出责监办者”中,“出”是动词,“责监办者”是其宾语,意思是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语义完整,在“者”后断句,即D处断句。“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期”是限定、要求的意思,“一月”是时间状语,“飞虎营栅成”是期望达成的结果,句子结构清晰,意思明确,在“成”前断句,即F处断句。故断句处为:BDF(2)A.正确。“南向,奔赴南方”,这个解释是指向南方行进。在《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句式是倒装句,而“南向”是”向南“的倒装,都是宾语前置句。B正确。“因,趁机”,在文中指的是趁机行事。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是指“根据”或“依据”,两者意思确实不同。C.正确。“备,完备”,形容词作谓语,意思是“完备”或“齐全”。但在《劝学》中的“圣心备焉”,“备”是动词,意思是“具备”,两者意思不同。D.“者,……的人”,在文中用于指代某类人。在《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者”是定语后置标志。两者的用法不相同。故选D。(3)C.“因此促成了宋金两国和议的实现”错,从原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知,辛弃疾关于抗金的建言并没有促成宋金两国和议的实现。故选C。(4)①“缘”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归朝”指的是归顺朝廷。“期”是“预料、期望”的意思,“事变”指意外发生的事情或变故。“何以”是“拿什么”的意思。译句: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②“数”表示“多次”,“沮”是“阻止、阻挠”的意思,“愈力”表示“更加努力”。“卒”是“最终”的意思,“夺”在这里表示“改变、夺取(想法或行动)”的意思。译句:多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5)①忠:劝耿京归顺,杀叛徒张安国归宋。结合原文“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以得知,辛弃疾先是劝耿京归顺,后来在耿京被杀、张安国叛变的危急关头,他果断采取行动,擒获张安国并带回南宋,将其斩首示众。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忠诚。②敏:富有军事谋略,筹建飞虎军,推行荒政。原文中提到,“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这体现了辛弃疾在筹建飞虎军时的军事谋略和高效执行力,即使面对枢府的阻挠,他也能妥善处理,确保事情顺利完成。另外,“时江右大饥……民赖以济”则展示了辛弃疾在推行荒政时的敏锐和果断,他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饥荒,救助了百姓。这些行为都显示了辛弃疾的“敏”,即敏锐、勤勉和高效。答案:(1)BDF(2)D(3)C(4)①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②多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5)①忠:劝耿京归顺,杀叛徒张安国归宋。②敏:富有军事谋略,筹建飞虎军,推行荒政。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地历城人。金主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的英雄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军队,号称天平节度使,管辖山东、河北地区的忠义军马,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决策南向归宋。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并用节度使印和告身召耿京前来。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经杀害耿京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说:“我因主帅归顺朝廷而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马全福等人直接奔赴金营,张安国当时正与金将痛饮,辛弃疾就在众人中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追赶不上。辛弃疾献上俘虏,在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斩杀张安国。仍然授予他之前的官职,改任江阴佥判。当时辛弃疾二十三岁。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帝意志坚决地想要恢复中原,辛弃疾于是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时期的人才,他的论点刚劲质直,不迎合他人。他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逆顺的道理、消长的形势、战术的长短、地势的险要等,非常完备。因为讲和刚刚确定,这些议论没有被施行。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壮志且有远大谋略,皇帝召见了他,让他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于是他丈量马殷营垒的旧址,修建营寨栅栏,招募步兵两千人,骑兵五百人。先拿五万缗钱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帝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带买三十匹马。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他的人,多次阻挠他,辛弃疾做事更加努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经营耗费巨大,辛弃疾善于周旋,事情都能马上办理。议论的人认为他聚敛财富,皇帝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当天就停止,辛弃疾接受后把它藏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违反规定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建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图进献,皇帝才释然。军队建成后,雄镇一方,成为江上各军中最强的。辛弃疾被差遣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发生严重饥荒,皇帝下诏让他负责赈灾事务。他刚到任,就在大街上张贴告示说:“关闭粮仓买卖粮食的人要受到流放处罚,强行购买粮食的人要被斩首。”接着下令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中那些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给他们钱财货物,督促他们负责运输买粮,不收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发售粮食。于是运粮船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得以救济。辛弃疾向来擅长写词,风格悲壮激烈。他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德佑初年,他被追赠为少师,谥号为忠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徐步杜甫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①。芹泥随燕觜②,花蕊上蜂须。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③。【注】①瞒: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②指:同“嘴”。③如愚:出自《论语》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在孔子讲学时看似愚笨不发问,但实际回去后能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和发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题为“徐步”,诗人正因为“徐步”才能观察到蜂须、花蕊等细微之物,也由此表达出他的闲情逸致。B.颔联描写所见之景,“随”“上”二字让原本被动的芹泥和蕊粉有了主动性,使画面充满生机,妙趣横生。C.颈联中“信”字写出诗人只能依赖拐杖而行的艰难之状,与上句酒洒衣襟相呼应,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D.尾联“实有醉如愚”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醉得如同愚人一般,实则借用颜回的典故委婉表达了自许之意。(2)本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都出现了“酒”的意象,两者蕴含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解答】(1)C.“信”字理解错误,颈联写诗人拄着拐杖步行还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在放任自我中表现自己的诗歌才华,“信”在诗中意为“任凭”,并不强调依赖拐杖行走的艰难,而是一种自在与从容。故选C。(2)①《徐步》中“把酒从衣湿”,“把”意思是“手持”,这是诗人的动作,而“从衣湿”是诗人酒水溢出沾湿诗人衣服的状态,这两句是说诗人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以致酒倾洒出来溅湿衣服,描绘出诗人放松与闲适的情态,酒表现诗人隐居的闲情逸致,刻画出诗人潇洒随性的形象。②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酒则是用来寄托词人愁绪的工具。词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表达了词人借酒消愁的情感。这里的酒并不能消除词人心中的忧愁,反而衬托出愁绪之重,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答案:(1)C(2)①《徐步》中“把酒从衣湿”描绘出诗人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以致酒倾洒出来溅湿衣服的情态,借酒刻画出诗人潇洒随性的形象。②《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写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却因疾病缠身无法借酒浇愁,借酒刻画出诗人潦倒失意、悲愁难遣的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礼记•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北伐体现了其中的“不豫则废”,这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准备,“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可以看出。(2)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悲凉幽怨。(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的句子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解答】故答案为:(1)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3)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重点字:承)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寒冷是一点点到来的,雨则是猛然间降临。②我们山里的雨来得快,是因为总有一朵孤零零的云对着一小块空地下雨的原因。③其他的云,则像是高兴了才下雨,④不高兴了也不下。更有时候,天上没云,雨也在下。寒冷的到来与云有关,当一朵云飘过来的时候,挡住某片大地上的阳光,于是那一带就给阴着了,凉飕飕地窜着冷气;(甲),时间到了,太阳西斜,把对面大山的阴影推到近旁,一寸一寸地罩过来,于是气温就迅速降下来。我在山坡上拖着长长的步子慢吞吞地走,走着走着就不由自主开始寻找睡觉的地方,除了要看地面平坦干燥外,(乙),看看离这里最近的一片云在哪里。再测一下风向,估计半小时之内这块云不会遮过来,才放心躺下。那样的睡眠,是不会有梦的,只是睡,什么也不想地进入深深的感觉之中。有时睡着睡着,心有所动,突然睁开眼睛,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整整齐齐的白云,像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鱼鳞(A)——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是用滚筒印染的方法印上去的。我知道这是风的作品。我想象着风,如何在自己不可触及、不可想象的高处,宽广地呼啸着,带着巨大的狂喜,一泻千里。一路上,遭遇这场风的云们,来不及“啊”地惊叫一声就被打散,来不及追随那风再多奔腾一程就被抛弃。最后,这些破碎的云们被风的尾势平稳悠长地抚过……我所看到的这些云,是正在喘息的云,是仍处在激动之中的云。那样的云啊,一朵一朵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说:“已经结束了!”(B)——在自己刚刚睡过去的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世界刚发生过奇迹。(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和教材《我与地坛》中,都有“像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