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香中国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公共文化活动,这决定了它是以城市为中心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以书香慰藉城市中栖息之人的灵魂,看上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性色彩,是海德格尔所提倡“诗意的栖居”在现代城市化推进中的大胆尝试。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书香中国这样的尝试并非空想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悠远的文化传统,它是用一种结合古典传统和现代人文理想需要去创造的基层文化体系。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并逐步传播至乡村。山区学校中的图书角或是乡村地区拔地而起的乡村文化地标“农家书屋”见证着这一传播过程。但纵观阅读资源供给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城市目前仍然处于中心。中国古代素有“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这种带有书香气息的传统往往以家训、族训的方式在宗族间传递,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烙印。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家族都将重视阅读写进家训之中。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出过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学者钱锺书、历史学家钱穆、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等名人,被民间誉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的钱家,其家族的《钱氏家训》中对子孙后代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书香文化往往同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家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在个体和家族小团体中发生的。书香中国建设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文化传统,使个体的个人化阅读和公共空间的公共阅读之间得以平衡。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的一个观点得到广泛推崇,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联系时,个体阅读的意义变得宏大了,即便是私人的阅读,也被纳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自信的范畴中。“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被现代公共阅读文化丰富了内涵,成为一种适应现代国家和城市要求的公共文化传统。书香中国的倡导需要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所应具备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带有中华民族传统和特色,是东方化的。倡导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成为书香中国建设民族性的要义所在。只是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不再是古代科举为了读书仕宦,韦编三绝式读经典,也不是康德式审美无功利的读书修身。这一切依然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编辑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邀请专家学者用导读的方式解读文学、历史学、哲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结合这些书籍在全国进行巡展和讲座。和私人阅读相比,这种公共阅读文化活动的主体更大。因此,书香中国的阅读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从这些经典书籍中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涵育民族精神。书香中国是通过公众阅读活动的发生来建构公众阅读文化。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也逐渐从宏大主题转向日常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选择。从前期城市书香文化的建设来看,多以政府、高校、民间组织开展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为主,尽管从宏观层面来看,书香中国建设的协同性增强,有更多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书香中国的建设中,但落实到个人而言,阅读的热潮不应局限在少数优秀阅读推广人或是读书爱好者之中,而应蔓延到各年龄各职业的人群中。近年来,城市里的24小时书屋、儿童绘本馆、网红书店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变多,甚至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停驻也变成了一种阅读行为,似乎在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将书香弥漫城市的愿景变为现实。但书香中国所要倡导的阅读美学不仅仅是阅读空间变化带来的日常美学,或是以读书来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是每一位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让个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满,让城市文化慢慢沉淀,厚重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传统。因此,在现有城市书房、特色书店、图书馆特色空间的硬件基础上,持续丰盈城市书香的内涵是未来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摘编自滕紫微、田雷《浅议书香中国建设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香中国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活动,与乡村的基层文化的关联性不大。B.书香中国突破了个体和家族小团体的局限,正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C.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是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它比私人阅读活动的主体更大。D.本文立足书香中国建设,探讨古代耕读传统、现代阅读推广活动等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下列选项提及内容不完全符合第二段中“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的一项是()A.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中有“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之说。B.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C.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D.明代诗人徐勃诗中有云“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把“耕”与“读”恰当结合起来。(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请结合材料以及下列图表分析佛山市图书馆是如何构建公众阅读文化的。2024年佛山市图书馆主馆周末活动速览(节选)活动名称参与方式粤语绘本故事会关注“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文脉绵延古镇流芳•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展”开展公益展览,免费参观艺术有声|“先声计划”[注]电影短片展公益展览,免费参观《名著荐读》21天阅读打卡扫码选择“小学版”或“初中版”进入话题互动[注]“先声计划”:该计划旨在集结华人影视青年创作者,为他们打造一个具有艺术水准和个性的展示平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看牛顶架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闲了一冬,十几头犍牛、公牛都积攒了气力,是重新较量、争魁的时候了。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我悄悄促成它们决斗。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这时候需要的是力量,是勇气。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新秀连胜几局,老黑牛便自愿到旁边回忆自己当年的骁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件事:有天夜里,我几次起来给牛添草,都发现老黑牛站着,不卧下。别的牛都累得早早地卧下睡了,只有它喘着粗气,站着。我以为它病了。走进牛棚,摸摸它的耳朵,这才发现,在它肚皮底下卧着一只小牛犊。小牛犊正睡得香,响着均匀的鼾声。牛棚很窄,各有各的“床位”,如果老黑牛卧下,就会把小牛犊压坏。我把小牛犊赶开,老黑牛“噗通”一声卧倒了。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它一定是感激我了,它不知道谁应该感激它。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间用不上劲了。回到北京,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哦,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叙写了作者插队时对黄土高原的想象和期盼,体现出当地生活环境的恶劣。B.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是破老汉对生活的无奈自嘲。C.清平湾人不逮食“小田鼠”“野鸽子”等小动物,体现了山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D.划横线句子展现了作者对清平湾百姓生活的思考,小场景浓缩着了人类的前行历程。(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多处使用叠词,如“唏溜唏溜”“呼嗤呼嗤”“咕咕嘎嘎”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的气息。B.作者运用了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山里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体现了陕北风情与时代风貌。C.文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破老汉”乐观坚韧、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D.文中第八自然段选择典型画面,以灵活细腻的笔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动人和生机盎然。(3)请鉴赏第四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作者在最后一段,特意强调“我的牛群”。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我的牛群”。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④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⑤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节选自《荀子•修身》)[注]①修然:整饬端庄的样子。②存:察。③愀然:忧虑恐惧的样子。④介然:意志坚定的样子。⑤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故学也A者B礼法也C夫师D以身E为正F仪而贵G自安者也(2)在文言文学习中,如要了解实词“师”,制作词语卡片,可以让积累更有效。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词语积累卡片。词语例句意义师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师者,所以正礼也。②吾师道也③④以……为职业的人(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表示的语意关系相同。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C.于,相当于“被”,与《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用法相同。D.自省,意为反省自己,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自信”结构相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③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5)《荀子•修身》认为从师学习应谨遵师命,请结合《师说》中有关从师学习的论述,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马尊师①李端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云中采药随青节②,洞里耕田映绿林。直上烟霞空举手,回经丘垄自伤心。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注:①马尊师即马道士,是诗人李端的朋友。②青节:指竹子,一说为道教的青色旗幡。(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南入商山,松林环绕,且天气阴晴不定,前行崎岖不易。B.颔联展现了隐士在云中采药、在绿林下耕田的日常生活场景。C.诗人与友人挥手送别,马尊师在烟雾缭绕的山林中渐行渐远。D.尾联使用典故“桃花源”,由现实的商山转入想象中的武陵。(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曹操《短歌行》)(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6)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绵长的历史或浩瀚的宇宙常常感叹生命短暂或个体渺小,请结合所学诗文,写出能体现上述内容的两句,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探寻珠江源,需要登顶马雄山,才能从珠江源水汽的迷雾中走出,真正体味到珠江源的精神。要看珠江源的巨大出水口,必须再往上爬。其实,①便捷的交通工具已带着人们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②只是翻过一座山脊,③就会立刻感知到淡淡的空气中弥漫着的花香和水汽沾湿皮肤时的轻柔和温润,④也会感受到宽广视野带来的豁达和释然。马雄山刚下过一场小雨,山上的植物都挺直了胸膛。一阵微风袭来,枝叶轻摇,湛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浮在头顶,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来。在神奇的马雄山,目光所及,珠江源绚烂的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A_______。无数紫色、白色、黄色的小花竞相绽放,婀娜多姿的花枝随风摇曳,使我们眼前的一切变得瑰丽多彩。朝着山顶继续前行,越往上走植物的品种就越少,除了伏地松,其他植物逐渐变少,最后(甲)。这里一年四季强风劲吹,有时霜雪漫天,有时B_______,有多少植物经受得起如此严酷的考验?于是,偌大的马雄山麓,只剩下了伏地松。在贫瘠的土地上,伏地松将根系深深扎在土壤里,雨水丰盈时,拼命地汲取、储存;遇到旱季,又将身体中的水分,如同乳汁般一点点释放出来,保证了珠江源头的活水丰盈。假若马雄山上没有这些伏地松,(乙)?……马雄山起雾了,乳白色的雾气先是从山脚涌起,直接漫过整个山峦。一山的伏地松淹没其中,忽隐忽现,此起彼伏,仿佛无数个健儿在波涛中击水,将其比喻成洗澡,形象极了。雾中的马雄山、雾中的伏地松,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了吉祥的符号。(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C.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鲁迅《故乡》)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马克•吐温《登勃朗峰》)(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书写题用(本题共1小题,4分)7.(4分)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郁达夫生活的故都,朱自清漫步的荷塘,史铁生呆过的地坛,苏轼心中的赤壁,姚鼐登临的泰山……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人文古迹、生活居所,留下了我们的生活轨迹,记刻着我们的心路历程。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成长、思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我与这个世界”为话题,或讲述故事,或表达思考,或抒发情志,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香中国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公共文化活动,这决定了它是以城市为中心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以书香慰藉城市中栖息之人的灵魂,看上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性色彩,是海德格尔所提倡“诗意的栖居”在现代城市化推进中的大胆尝试。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书香中国这样的尝试并非空想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悠远的文化传统,它是用一种结合古典传统和现代人文理想需要去创造的基层文化体系。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并逐步传播至乡村。山区学校中的图书角或是乡村地区拔地而起的乡村文化地标“农家书屋”见证着这一传播过程。但纵观阅读资源供给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城市目前仍然处于中心。中国古代素有“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这种带有书香气息的传统往往以家训、族训的方式在宗族间传递,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烙印。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家族都将重视阅读写进家训之中。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出过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学者钱锺书、历史学家钱穆、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等名人,被民间誉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的钱家,其家族的《钱氏家训》中对子孙后代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书香文化往往同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家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在个体和家族小团体中发生的。书香中国建设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文化传统,使个体的个人化阅读和公共空间的公共阅读之间得以平衡。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的一个观点得到广泛推崇,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联系时,个体阅读的意义变得宏大了,即便是私人的阅读,也被纳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自信的范畴中。“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被现代公共阅读文化丰富了内涵,成为一种适应现代国家和城市要求的公共文化传统。书香中国的倡导需要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所应具备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带有中华民族传统和特色,是东方化的。倡导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成为书香中国建设民族性的要义所在。只是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不再是古代科举为了读书仕宦,韦编三绝式读经典,也不是康德式审美无功利的读书修身。这一切依然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编辑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邀请专家学者用导读的方式解读文学、历史学、哲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结合这些书籍在全国进行巡展和讲座。和私人阅读相比,这种公共阅读文化活动的主体更大。因此,书香中国的阅读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从这些经典书籍中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涵育民族精神。书香中国是通过公众阅读活动的发生来建构公众阅读文化。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也逐渐从宏大主题转向日常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选择。从前期城市书香文化的建设来看,多以政府、高校、民间组织开展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为主,尽管从宏观层面来看,书香中国建设的协同性增强,有更多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书香中国的建设中,但落实到个人而言,阅读的热潮不应局限在少数优秀阅读推广人或是读书爱好者之中,而应蔓延到各年龄各职业的人群中。近年来,城市里的24小时书屋、儿童绘本馆、网红书店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变多,甚至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停驻也变成了一种阅读行为,似乎在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将书香弥漫城市的愿景变为现实。但书香中国所要倡导的阅读美学不仅仅是阅读空间变化带来的日常美学,或是以读书来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是每一位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让个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满,让城市文化慢慢沉淀,厚重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传统。因此,在现有城市书房、特色书店、图书馆特色空间的硬件基础上,持续丰盈城市书香的内涵是未来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摘编自滕紫微、田雷《浅议书香中国建设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书香中国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活动,与乡村的基层文化的关联性不大。B.书香中国突破了个体和家族小团体的局限,正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C.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是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它比私人阅读活动的主体更大。D.本文立足书香中国建设,探讨古代耕读传统、现代阅读推广活动等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下列选项提及内容不完全符合第二段中“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的一项是(C)A.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中有“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之说。B.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C.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D.明代诗人徐勃诗中有云“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把“耕”与“读”恰当结合起来。(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请结合材料以及下列图表分析佛山市图书馆是如何构建公众阅读文化的。2024年佛山市图书馆主馆周末活动速览(节选)活动名称参与方式粤语绘本故事会关注“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文脉绵延古镇流芳•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展”开展公益展览,免费参观艺术有声|“先声计划”[注]电影短片展公益展览,免费参观《名著荐读》21天阅读打卡扫码选择“小学版”或“初中版”进入话题互动[注]“先声计划”:该计划旨在集结华人影视青年创作者,为他们打造一个具有艺术水准和个性的展示平台。【解答】(1)A.文中明确提到“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并逐步传播至乡村。山区学校中的图书角或是乡村地区拔地而起的乡村文化地标‘农家书屋’见证着这一传播过程”,这清晰地表明书香中国建设与乡村基层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并非“关联性不大”。所以A选项表述错误。B.从“书香中国这样的尝试并非空想而来……它是用一种结合古典传统和现代人文理想需要去创造的基层文化体系。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以及“书香中国建设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文化传统,使个体的个人化阅读和公共空间的公共阅读之间得以平衡”等内容,可以看出书香中国突破个体和家族局限,向城市建设各方面渗透,B选项正确。C.依据“倡导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成为书香中国建设民族性的要义所在……这一切依然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和私人阅读相比,这种公共阅读文化活动的主体更大”,能够明确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由政府等主导且主体更大,C选项正确。D.文章围绕书香中国建设,从古代“耕读传家”传统到现代阅读推广活动等方面,探讨其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影响,D选项正确。故选A。(2)第二段所阐述的“耕读传家”古典传统,重点在于家族内部以家训、族训等形式传递书香气息,强调家族对子孙读书的引导与要求。A.《颜氏家训》里“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体现了家族对子孙读书方式及学以致用的教导,属于“耕读传家”传统在家族层面的体现。B.《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直接点明家族传承中“耕”与“读”的重要性,符合“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C.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规定在本乡读书应试,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行为,并非家族内部以家训等形式传承的“耕读传家”传统,不符合题意。D.明代诗人徐勃诗“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形象地展现了“耕”与“读”相结合的画面,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内涵。故选C。(3)第一段:引出话题,总述书香中国建设的基本情况文中提到“书香中国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公共文化活动,这决定了它是以城市为中心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直接点明书香中国建设的性质与中心。又说“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并逐步传播至乡村”,表明其传播方向。第二段:阐述书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素有‘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这种带有书香气息的传统往往以家训、族训的方式在宗族间传递,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烙印”,介绍古代书香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与特点。接着以钱家《钱氏家训》为例,说明书香文化与家族文化紧密相连。而后指出“书香中国建设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文化传统,使个体的个人化阅读和公共空间的公共阅读之间得以平衡”,阐述书香中国建设对传统的发展,将个人阅读与公共阅读相平衡,丰富了古典传统内涵,使其成为适应现代国家和城市要求的公共文化传统。第三段:论述书香中国的民族性“书香中国的倡导需要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所应具备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带有中华民族传统和特色,是东方化的”,明确书香中国建设需具备民族性。“倡导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成为书香中国建设民族性的要义所在”,指出倡导回归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这一切依然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和私人阅读相比,这种公共阅读文化活动的主体更大”,说明主导力量及与私人阅读的差异,强调其目的是“让每一个个体从这些经典书籍中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涵育民族精神”。第四段:强调构建公众阅读文化“书香中国是通过公众阅读活动的发生来建构公众阅读文化”表明构建方式。“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也逐渐从宏大主题转向日常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选择”说明阅读活动的转变。“尽管从宏观层面来看……阅读的热潮不应局限在少数优秀阅读推广人或是读书爱好者之中,而应蔓延到各年龄各职业的人群中”指出阅读热潮应普及的范围。“在现有城市书房、特色书店、图书馆特色空间的硬件基础上,持续丰盈城市书香的内涵是未来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强调未来建设方向。故答案为:首先指出书香中国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有深厚文化基础且正从城市向乡村传播的公共文化活动。接着阐述书香中国建设对古代“耕读传家”等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新阅读文化传统。然后论述书香中国建设需探索具有民族性的城市公共文化,倡导回归经典阅读。最后强调书香中国通过公众阅读活动构建公众阅读文化,阅读热潮应普及各人群,要持续丰盈城市书香内涵。(4)佛山市图书馆通过以下方式构建公众阅读文化:多样化活动形式:“粤语绘本故事会”针对儿童群体,以粤语绘本为载体,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传承地方语言文化,丰富儿童精神世界,营造书香氛围。“‘文脉绵延古镇流芳・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展’开展”,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佛山传统文化,让市民深入了解本地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丰富市民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体验。利用新媒体平台:“关注‘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粤语绘本故事会,以及“扫码选择‘小学版’或‘初中版’进入话题互动”参与《名著荐读》21天阅读打卡活动,借助微信公众号和扫码等新媒体方式,方便市民参与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参与到阅读文化活动中来,促进阅读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公益服务:“‘文脉绵延古镇流芳・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展’开展”免费参观。这种方式降低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经济成本,使更多市民能够轻松参与,让不同经济条件的市民都能感受书香文化魅力,推动城市公共阅读文化的普及与构建。故答案为:①开展多样活动,如针对儿童的粤语绘本故事会、文化展览、电影短片展及名著阅读打卡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②借助新媒体推广,通过公众号报名、扫码互动等,扩大活动影响力。③提供公益服务,文化展和短片展免费参观,降低参与门槛,普及阅读文化。答案:(1)A(2)C(3)首先指出书香中国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有深厚文化基础且正从城市向乡村传播的公共文化活动。接着阐述书香中国建设对古代“耕读传家”等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新阅读文化传统。然后论述书香中国建设需探索具有民族性的城市公共文化,倡导回归经典阅读。最后强调书香中国通过公众阅读活动构建公众阅读文化,阅读热潮应普及各人群,要持续丰盈城市书香内涵。(4)①开展多样活动,如针对儿童的粤语绘本故事会、文化展览、电影短片展及名著阅读打卡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②借助新媒体推广,通过公众号报名、扫码互动等,扩大活动影响力。③提供公益服务,文化展和短片展免费参观,降低参与门槛,普及阅读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看牛顶架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闲了一冬,十几头犍牛、公牛都积攒了气力,是重新较量、争魁的时候了。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我悄悄促成它们决斗。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这时候需要的是力量,是勇气。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新秀连胜几局,老黑牛便自愿到旁边回忆自己当年的骁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件事:有天夜里,我几次起来给牛添草,都发现老黑牛站着,不卧下。别的牛都累得早早地卧下睡了,只有它喘着粗气,站着。我以为它病了。走进牛棚,摸摸它的耳朵,这才发现,在它肚皮底下卧着一只小牛犊。小牛犊正睡得香,响着均匀的鼾声。牛棚很窄,各有各的“床位”,如果老黑牛卧下,就会把小牛犊压坏。我把小牛犊赶开,老黑牛“噗通”一声卧倒了。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它一定是感激我了,它不知道谁应该感激它。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间用不上劲了。回到北京,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哦,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篇叙写了作者插队时对黄土高原的想象和期盼,体现出当地生活环境的恶劣。B.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是破老汉对生活的无奈自嘲。C.清平湾人不逮食“小田鼠”“野鸽子”等小动物,体现了山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D.划横线句子展现了作者对清平湾百姓生活的思考,小场景浓缩着了人类的前行历程。(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多处使用叠词,如“唏溜唏溜”“呼嗤呼嗤”“咕咕嘎嘎”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的气息。B.作者运用了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山里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体现了陕北风情与时代风貌。C.文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破老汉”乐观坚韧、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D.文中第八自然段选择典型画面,以灵活细腻的笔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动人和生机盎然。(3)请鉴赏第四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作者在最后一段,特意强调“我的牛群”。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我的牛群”。【解答】(1)B.“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并不是破老汉对生活的无奈自嘲,而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一种憧憬和乐观态度,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依然向往着好光景。故选B。(2)C.文中对“破老汉”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较少运用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其形象。故选C。(3)对于第四自然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鉴赏如下:描写手法: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扛着木犁、赶着牛”“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等细致描写,将耕地时人们分工协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听觉角度:“悠长的吆牛声”以及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吆牛声的丰富多样,表现出人们劳动时的不同情绪和状态。整体效果: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劳动场景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节奏和氛围,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人们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展现了清平湾劳动生活的古朴和原始,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劳动场景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人类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在劳动中不断前行。故答案为:①运用细节描写,详细展现了耕地时人们分工协作的有序场景,如“扛着木犁、赶着牛”“扶犁、撒粪、点籽、打土坷垃”等,让读者身临其境。②从听觉角度,以“悠长的吆牛声”及吆牛声不同情绪状态,如“疲惫、凄婉”“欢快、诙谐”,表现出人们劳动时的多样情绪。③展现清平湾劳动生活的古朴,体现劳动艰辛与人们情感交流,引发作者对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前行的思考。(4)作者在最后一段特意强调“我的牛群”,原因如下:情感寄托:牛群是作者在清平湾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与牛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关心牛的辛苦,夜里起来给牛添草,见证了牛的生活点滴,如老黑牛为了不压坏小牛犊站着不卧等,牛群承载了作者在清平湾的情感记忆,所以称“我的牛群”,是对那段与牛相处时光的深情眷恋。生活见证:牛在清平湾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代替人力的宝贝,牛群与当地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喂牛、拦牛等经历,深入体验了清平湾的劳动生活,牛群见证了作者在清平湾的劳动岁月,强调“我的牛群”也是对那段特殊生活经历的铭记。象征意义:牛群象征着清平湾的百姓,它们都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劳作、坚韧生存。作者对牛群的情感,也是对清平湾百姓的情感,“我的牛群”体现了作者对清平湾百姓的理解、尊重与怀念,牛群和百姓共同构成了作者心中清平湾的独特印象。主题深化:强调“我的牛群”,将牛群与清平湾的山水、人情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作者心中遥远而珍贵的记忆,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对清平湾生活的怀念与对那段岁月思考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清平湾的深深眷恋和对过去生活的珍视。故答案为:①情感寄托:作者与牛群相处建立深厚感情,关心牛的辛苦,见证牛生活点滴,“我的牛群”饱含眷恋。②生活见证:牛在清平湾地位重要,作者通过喂牛等深入体验当地生活,“我的牛群”铭记这段岁月。③象征意义:牛群象征清平湾百姓,他们都在艰苦环境中坚韧生存,“我的牛群”表达对百姓的情感。④主题深化:“我的牛群”与清平湾紧密相连,深化对清平湾生活怀念与思考的主题,表达眷恋与珍视。答案:(1)B(2)C(3)①运用细节描写,详细展现了耕地时人们分工协作的有序场景,如“扛着木犁、赶着牛”“扶犁、撒粪、点籽、打土坷垃”等,让读者身临其境。②从听觉角度,以“悠长的吆牛声”及吆牛声不同情绪状态,如“疲惫、凄婉”“欢快、诙谐”,表现出人们劳动时的多样情绪。③展现清平湾劳动生活的古朴,体现劳动艰辛与人们情感交流,引发作者对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前行的思考。(4)①情感寄托:作者与牛群相处建立深厚感情,关心牛的辛苦,见证牛生活点滴,“我的牛群”饱含眷恋。②生活见证:牛在清平湾地位重要,作者通过喂牛等深入体验当地生活,“我的牛群”铭记这段岁月。③象征意义:牛群象征清平湾百姓,他们都在艰苦环境中坚韧生存,“我的牛群”表达对百姓的情感。④主题深化:“我的牛群”与清平湾紧密相连,深化对清平湾生活怀念与思考的主题,表达眷恋与珍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④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⑤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节选自《荀子•修身》)[注]①修然:整饬端庄的样子。②存:察。③愀然:忧虑恐惧的样子。④介然:意志坚定的样子。⑤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故学也A者B礼法也C夫师D以身E为正F仪而贵G自安者也(2)在文言文学习中,如要了解实词“师”,制作词语卡片,可以让积累更有效。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词语积累卡片。词语例句意义师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军队师者,所以正礼也。②老师吾师道也③学习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为职业的人(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表示的语意关系相同。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C.于,相当于“被”,与《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用法相同。D.自省,意为反省自己,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自信”结构相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③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5)《荀子•修身》认为从师学习应谨遵师命,请结合《师说》中有关从师学习的论述,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故学也者,礼法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句式,用来对“学”的本质进行判断,表明学习就是关乎礼法的事情,所以应在“者”和“也”后断开。“夫师”,“夫”是句首发语词,引出关于“师”的论述,应在“夫师”后断开。“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是对“师”的具体阐述,中间无需断开。故选BCD。(2)“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个句子中,“师”结合语境“齐师伐我”,即齐国对我国发动军事行动,所以“师”在这里的意义是“军队”。从句子“师者,所以正礼也”可知,是在阐述“师”(某人)的作用是用来端正礼法,所以“师”的意义是“老师”。“吾师道也”:此句中“师道”,“道”是道理的意思,结合语境,这里是说学习道理,所以“师”是“学习”的意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该句中“巫医乐师百工”都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人,所以“师”在这里表示“以……为职业的人”,如“乐师”就是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故答案为:①军队;②老师;③学习;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A.“而耻学于师”中“而”表转折,意思是却,连接“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和“耻学于师”,前后语义相反。“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表修饰,“终日”修饰“思”,表示思考的状态是一整天都在进行,二者语意关系不同,A选项不正确。B.“耻学于师”的“耻”是“以……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的事;“渔人甚异之”的“异”是“以……为异”,渔人对看到的景象感到诧异,二者都是意动用法,B选项正确。C.“不拘于时”中“于”表被动,意思是不被时俗所拘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同样表被动,意思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二者用法相同,C选项正确。D.“自省”是“省自”,即反省自己;“自信”是“信自”,即相信自己,二者都是宾语前置结构,D选项正确。故选A。(4)①“所以”表原因,“为圣”“为愚”分别指成为圣人、成为愚人,“其”表揣测语气,大概。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②“好善”即喜爱善良(的品行),“厌”是满足,“受谏”指接受劝谏,“诫”这里可理解为真诚地改正错误,“虽”表示即使,“得乎哉”表反问,难道能……吗。译文:喜爱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接受劝谏并且能够真诚地改正错误,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③“安”是怎么,“礼之为是”指礼是这样(正确规范)的。译文: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正确规范)呢?(5)《荀子・修身》观点:《荀子・修身》中提到“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明确表明从师学习要谨遵师命,认为完全按照老师所说去做,知识见解就能像老师一样,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突出了对老师命令的绝对遵循。《师说》观点:一方面,《师说》开篇即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老师对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重要性,肯定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表明学生和老师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各有先后、专长,并非老师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学生,学生也有超越老师的可能,更注重师生之间知识技能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并非单纯地强调对老师的绝对服从。综合看法:在学习过程中,《荀子・修身》强调的谨遵师命有其合理性,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遵循老师教导能少走弯路。但《师说》的观点更全面,我们既要尊重老师,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正确道理,如在学习礼仪规范等方面听从老师指导;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像在学术探讨、知识创新等方面,应依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与老师相互切磋,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自己,更好地促进学习和成长。故答案为:荀子・修身》强调谨遵师命,认为“师云而云”能使知识见解如老师,达圣人境界。《师说》一方面肯定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另一方面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等,注重师生相互学习。从师学习应尊重老师,遵循正确教导,同时保持思考,不盲目跟从,以促进成长。答案:(1)BCD(2)①军队;②老师;③学习;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A(4)①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②喜爱良善没有满足,接受劝谏并且能够真诚改过,即使想不进步,办得到吗?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正确的呢?(5)《荀子・修身》强调谨遵师命,认为“师云而云”能使知识见解如老师,达圣人境界。《师说》一方面肯定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另一方面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等,注重师生相互学习。从师学习应尊重老师,遵循正确教导,同时保持思考,不盲目跟从,以促进成长。译文:《师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荀子・修身》译文看到好的行为,一定整饬端庄地以此来省察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忧虑恐惧地以此来反省自己。自己身上有好的品德,一定意志坚定地珍视自己;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品行,一定像有灾祸在身一样厌恶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厌恶那些谄媚自己的人。喜爱良善没有满足,接受劝谏并且能够真诚改过,即使想不进步,办得到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做了坏事却厌恶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没有才能却想要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厌恶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们亲近谄媚奉承自己的人,疏远直言规劝自己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笑话,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伤害,即使想不灭亡,办得到吗?礼,是用来端正自身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的。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自身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正确的呢?依礼去做才这样做,这是情感上习惯于遵守礼;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是知识见解上像老师。情感上习惯于遵守礼,知识见解上像老师,这样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所以不遵循礼,就是无视法度;不尊重老师,就是眼中没有老师。不遵从老师的教导和法度,却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让盲人去辨别颜色,让聋子去辨别声音,除了乱做妄为之外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学习,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是要以身作则,而且要重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马尊师①李端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云中采药随青节②,洞里耕田映绿林。直上烟霞空举手,回经丘垄自伤心。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注:①马尊师即马道士,是诗人李端的朋友。②青节:指竹子,一说为道教的青色旗幡。(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友人南入商山,松林环绕,且天气阴晴不定,前行崎岖不易。B.颔联展现了隐士在云中采药、在绿林下耕田的日常生活场景。C.诗人与友人挥手送别,马尊师在烟雾缭绕的山林中渐行渐远。D.尾联使用典故“桃花源”,由现实的商山转入想象中的武陵。(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1)A.“天气阴晴不定”理解错误。“阴阴”指幽暗的样子,描绘了松林环绕,环境幽深的景象,并非指天气变化不定。故选A。(2)①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直上烟霞空举手,回经丘垄自伤心”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告别的情景。诗人看着友人挥手离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烟雾缭绕的山林之中,自己却只能独自站在原地,感到无比的伤心。这种挥手告别、渐行渐远的画面,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②对友人清苦生活的同情。“云中采药随青节,洞里耕田映绿林”这两句诗展现了友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在云雾缭绕的山中采药,在幽静的洞穴里耕田,这样的生活虽然清净,但也显得颇为清苦。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的这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尾联“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诗人借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追寻友人脚步,去探寻那种远离尘嚣、自在逍遥的隐居生活的愿望。④对尘世的超脱之感。整首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回首往昔,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艰辛。而友人那种远离尘嚣、自在逍遥的生活方式,也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尘世的超脱之感。这种情感在诗中若隐若现,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答案:(1)A(2)①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想到友人将要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采药、耕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心中充满不舍。②对友人清苦生活的同情。友人隐居山林,采药耕田,生活清苦,诗人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同情。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看到友人远离尘嚣,在山林间自在生活,心中也生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④对尘世的超脱之感。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回首往昔,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艰辛,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译文:南入商山时松路幽深,石床上溪水悠悠。在云雾中采摘药材手捧绿叶,在山洞里耕种田地有绿树掩映。我向往着那片烟霞,却只能徒然伸手;沿途经过田野,我不禁悲从中来。但愿武陵的花木永世繁茂,让我能与那位渔夫再度寻访。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古诗。开篇点明了南方商山的地理环境和修道隐居的生活状态,“石床溪水昼阴阴”暗示出安静、祥和的氛围。颔联以云中和洞内分别展示了一幅神奇的采药图和耕田景象,这种画面的切换既具有动态感又显示出仙境般的宁静。而颈联中的“空举手”和“自伤心”则表达了作者离别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最后两句则以武陵源的美好传说作为背景,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美好愿景的向往。整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中有静,超然世外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别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观《鹊桥仙•纤云弄巧》)(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6)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绵长的历史或浩瀚的宇宙常常感叹生命短暂或个体渺小,请结合所学诗文,写出能体现上述内容的两句,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解答】故答案为:(1)漫江碧透(重点字:碧)(2)鼓瑟吹笙(重点字:笙)(3)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徘)(4)忍顾鹊桥归路(重点字:鹊)(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巅)(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探寻珠江源,需要登顶马雄山,才能从珠江源水汽的迷雾中走出,真正体味到珠江源的精神。要看珠江源的巨大出水口,必须再往上爬。其实,①便捷的交通工具已带着人们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②只是翻过一座山脊,③就会立刻感知到淡淡的空气中弥漫着的花香和水汽沾湿皮肤时的轻柔和温润,④也会感受到宽广视野带来的豁达和释然。马雄山刚下过一场小雨,山上的植物都挺直了胸膛。一阵微风袭来,枝叶轻摇,湛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浮在头顶,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来。在神奇的马雄山,目光所及,珠江源绚烂的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A_______。无数紫色、白色、黄色的小花竞相绽放,婀娜多姿的花枝随风摇曳,使我们眼前的一切变得瑰丽多彩。朝着山顶继续前行,越往上走植物的品种就越少,除了伏地松,其他植物逐渐变少,最后(甲)。这里一年四季强风劲吹,有时霜雪漫天,有时B_______,有多少植物经受得起如此严酷的考验?于是,偌大的马雄山麓,只剩下了伏地松。在贫瘠的土地上,伏地松将根系深深扎在土壤里,雨水丰盈时,拼命地汲取、储存;遇到旱季,又将身体中的水分,如同乳汁般一点点释放出来,保证了珠江源头的活水丰盈。假若马雄山上没有这些伏地松,(乙)?……马雄山起雾了,乳白色的雾气先是从山脚涌起,直接漫过整个山峦。一山的伏地松淹没其中,忽隐忽现,此起彼伏,仿佛无数个健儿在波涛中击水,将其比喻成洗澡,形象极了。雾中的马雄山、雾中的伏地松,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了吉祥的符号。(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C.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鲁迅《故乡》)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马克•吐温《登勃朗峰》)(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解答】(1)A.文段描述珠江源的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等众多花卉竞相开放的场景,“争奇斗艳”意思是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恰能体现各种花竞相绽放、互相比美的状态,所以填“争奇斗艳”。B.前文提到“有时霜雪漫天”,描述的是一种极端天气状况,后文“有多少植物经受得起如此严酷的考验”表明所填内容应与“霜雪漫天”一样,是对植物生长不利的恶劣天气。“烈日炎炎”形容天气酷热,与“霜雪漫天”相对,都体现了气候条件的严酷。故答案为:A.争奇斗艳B.烈日炎炎(2)文中“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来”的“仿佛”:表示一种近乎实际的想象,给人以非常逼真的感觉,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述,将白云的距离之近形象地描述出来。A.“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仿佛”是作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