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必具的特质。就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言,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运思说话所用的工具,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筒使的略;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一般人嫌文学无用,近代有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以为文学的妙处正在它无用。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比如说,茶壶有用,因能盛茶,自然需要止于此。但是人不以此为满足还要能娱目赏心,于是在质料、式样、颜色上费尽机巧以求美观。就浅狭的功利主义看.这种功夫是多余的,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它是人自作主宰的活动,显得人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文学也是如此。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也就在此。这种“为文艺而文艺”的看法确有一番道理,我们不应该以浅狭的功利主义去估定文学的身价。但纵然退一步想,文学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试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左传》《史记》所写的人物事迹还活现在我们眼前,柏拉图的《对话集》所表现的思想对于我们是那么亲切有趣。柏拉图、卢梭等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以为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断定文学本身必有罪过。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之下,它的一般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室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的发展,所以要完全实现人生,离开文艺决不成。表现在人生中不是奢侈而是需要,有表现才能有生展,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生展。人都知道文艺是“怡情养性”的。请仔细玩索“怡养”两字的意味!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它必定是健旺的,生发的,快乐的。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还论怡养!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在让性情怡养于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或是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在干燥闷热的沙漠里走得很疲劳之后,在清泉里洗一个澡,绿树荫下歇一会儿凉。世间许多人在劳苦里打翻转,在罪孽里打翻转,俗不可耐,苦不可耐,原因只在洗澡歇凉的机会太少。(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人生》)材料二: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左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内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审美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代有一些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认为文学无用,朱光潜赞同这种看法。B.文学的高贵之处在于:它不重视实用价值,却能使人感到愉悦,显出人的尊严。C.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他有情感思想,而是因为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D.表现在人生中不是过高的追求,而是人生必备,因为人的情感思想需要宣泄展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艺术的美,体现在用独到新鲜的表现来表达独特的观感,形成使人愉悦的有生命的和谐整体。B.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但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所以文学比其它艺术更有表现力。C.文学可以表现思想感情,感动启发心灵,我们不能因为有些文学作品不完美,就否定文学的价值。D.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可以使人的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进人自由的境界,从而改变“断片”的状态。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游戏”的一项是(3分)A.史铁生曾因瘫痪而悲痛迷茫,他在地坛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写下《我与地坛》表达对生命的思考。B.小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沮丧。看了电影《热辣滚烫》后,他被女主人公的精神打动,重拾信心。C.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小张终于完成了设计方案。逛逛街放松一下,她又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D.春节将至,因工作难以回乡的游子,从《游子吟》中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母爱,感受浓浓的亲情。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文学与人生”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故乡的颜色尧山壁说我的故乡河北隆尧过去一穷二白,再贴切不过。那个“白”,不单是“空白”的“白”,也是实实在在的白。白花花的盐碱地,压在人们心上,像经年不化的积雪,冒着寒气。尧山脚下就是远古的海岸线。西边是太行山,九河下注,形成冲积平原。之后洪涝交替,出现了大陆泽。土壤中含有大量盐分,聚集地表,这就是盐碱地。①“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滂不旱碱疙疤。碱疙疤,碱疙疤,秃子头上疮痂痂。”环境潮湿,卫生条件差,于是流行一种秃疮——头上生丘疹、流黄水、结白痂,最后成了秃头。空有大片平展展的土地,却不长庄稼,农民只能对着白花花的盐碱地“望洋兴叹”。房前屋后村边地,②“蝇头”小麦收割时用不着镰刀,亩产只有几十斤,过年都吃不上白面饺子。母亲也常跟我说起艰难的往事。1939年我出生子日军侵华时期。父亲牺牲后,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投奔抗日县政府。政府在滏阳河东,要走五六十里。那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一棵小树、一只苍鹰的影子也没有。为丁躲过炮楼上鬼子的望远镜,母亲急中生智,披上一条白被单。路上,盐碱地刮起了白毛风,母亲变成了白毛女。那时,日寇对冀南实行经济封锁,海盐是重点。盐是人的命根子,三天不吃盐,人身上就没劲儿。八路军下乡工作,都要带一包盐,撒进房东的大锅里。抗日政府组织群众熬小盐:刮下地里的盐土,家里支一口破锅,铺上席片旧布,倒进盐土,用水浸泡;锅下放一个大盆,用来接从锅底裂缝缓缓流出的卤水,而后倒进另一口好锅加热,锅底会渐渐析出一层白色粉末;将粉末装入细布口袋,用清水反复冲洗,风干后就是白光光的小盐,味道纯正,不亚于海盐。剩下的卤水,还可以继续加工成硝,制作鞭炮和烟花。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刮土熬盐,看他们推车挑担赶大集上后会去卖,有时还直接送到咱们的部队去。新中国成立后供应海盐,政府全力组织农村生产自救,派科技人员下村指导,下乡扶贫。故乡的盐碱地秋天泡在水里,种不了小麦,只能等春天种高粱。秋收时撑着小船,带着簸箩,唱着隆尧秧歌剪穗穗,颇有几分诗意。若是水太深漫过膝,就种“合子”,一种又高又细的高粱。它袖珍的穗子上籽粒不睁眼,没啥食用价值,但是它可以穿算子卖,农家放窝窝头、摆饺子用得上。科技部门还培育了“隆千红”,一种多穗高粱,亩产六七百斤,解决了农民饿肚子的问题。从此,秋日的田野上红红火火。它的不足之处是品质差,吃起来又苦又涩。沙河来的洪水,落下一层薄沙,中和盐碱,好像施了一次肥,这样的土地能收两季好庄稼。县领导受到启发,组织全县干部、民兵,动员上千辆排子车,从县域西部低河的河滩拉上沙子,送到东部的盐碱地。每逢节假日,③车粼粼,旗飘飘,父子上阵,夫妻同行,多拉快跑,争先恐后。60里的乡间公路,像一条巨大的传送带,传送着欢声笑语,传送着激情和热望。无奈的是,一车车沙土,倒进几百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很快就像一朵朵浪花消失在茫茫海洋中。经常性的农田水利建设是修台田。土地分片划成方田,四周开挖沟渠,一米多深,中间打井,二三十米深。引河水提井水,大水漫灌,把土壤中的盐分排入沟渠,称为“抽咸补淡”。台田算得上成功,亩产成倍增加。我是一个十分恋乡的人,像依恋母亲一样依恋故乡,故乡总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种多穗高粱、拉沙垫碱、修台田,我都干过。对故乡,我从未埋怨,更不曾嫌弃,相反,我还常常为之感到骄傲。这一方土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崇文尚武,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在这里,1925年创建了共青团组织,1926年诞生了冀南第一个中共县级地方党织织,1935年发动了冀南农民运动,1937年组建了冀南第一支抗日武装——冀南抗日游击队。盐碱地上的父老乡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挣扎、奋斗,修成正果。我亲眼看到,故乡的土地旧貌换新颜,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黑油油的良田。那“白”,化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九月回乡,眼前是一个巨大的调色盘,辣椒、玉米、葡萄、鸡腿葱、泽畔藕……五光十色,万紫千红,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六月回乡,眼前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麦浪,麦子欢呼雀跃,像亿万条金鱼跳龙门。50多万亩优质小麦,亩产都在1300斤左右。而今,隆尧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回溯历史,熬小盐、种高粱、拉沙垫地、修台田,这些活儿没白干,它们都是时代发展大链条中的一环。④“一穷二白”的那个“白”,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洗掉的。(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有删改)材料二: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对乡村世界的表现大体上有三种视角。一种是俯视,就是以鲁迅为代表,站在知识分子启蒙立场上来审视乡村,以乡衬为国民性思想的典型来批判。这样的乡村世界多是抽象的。二是遥视,这种视角在古典文学中有“悯农诗”为代表,现代则有废名、沈从文的创作传统。作家们往往带有怀恋、怜悯的感情来看待乡村,将乡村作为文化和情感的某种寄托。这样的视界如问雾里看花,能够见到乡村大体的印象,但乡村的具体和细部却往往难以清晰。三是切身的迈观这种角度以乡村人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乡村,艺术风格则是朴素自然。这一创作的代表是赵树理。它的优点是摒弃雾里看花的遥视,而是蕴含有对乡村人和事的感同深受,以平视甚至仰视的态度看待乡村,将自己投入乡村之中,平实而又不乏情感地展现乡村,充满对乡村命运的关切和维护立场。(摘编自贺仲明《如何真实再现当下中国乡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披上白被单躲过鬼子的望远镜,顺利找到了抗日县政府,可见母亲的机智,也突出了盐碱地的“白”。B.文本详写熬小盐的过程,体现出在困境中“盐碱地”的作用,也写出了当时军民团结共同抗日的情形。C.隆尧县领导组织动员全县干部、民兵、百姓拉沙垫地,轰轰烈烈却收效甚微,作者对此行为感到不满。D.作者常常为故乡骄傲,因为这方土地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思想浓厚,这里的人民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引用当地民谣,颇具地方特色,写出了盐碱地的贫瘠,突出了乡亲们生活的艰难。B.句子②中“蝇头”比喻麦穗很小,引号起强调作用,与第五段“隆千红”的引号作用相同。C.句子③化用诗句,采用短句,寓雅于俗,生动形象,突出了人们积极改造盐碱地的热情。D.句子④与开头呼应,表现了故乡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变化。8.材料一中,“白”字出现了二十多次,请分析其作用。(4分)9.材料二中作者谈到“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对乡村世界的表现大体上有三种视角”,你认为《故乡的颜色》属于哪种视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琦①,字稚圭,相州安阳人。赵元昊②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寇镇戎。琦画攻守二策驰入奏,仁宗欲用攻策,执政者难之。琦言:“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乃诏鄜延、泾原同出征。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今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琦独不然之。其镇大名也,魏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母,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挠吾侍中也。”论曰:琦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当治平危疑之际,两宫几成嫌隙,琦处之裕如,卒安社稷,人服其量。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节选自《宋史·韩琦传》,有删改)材料二:韩公③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为人之所不敢为,故秉正以临险阻危疑之地,恢乎其无所疑,确乎其不可拔也。而于纤悉之条理,无曲体求详之密用。是故其立朝之节,直以伊、周自任,而无所让。至于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凶变动之机宜,则有疏焉者矣。其经理陕西也,亟谋会师进讨,而不知固守以待时;多刺陕西义勇,而不恤无实而有害。(节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注】①韩琦:官至北宋宰相,曾与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②赵元昊:党项人,旧姓拓跋,西夏开国皇帝。③韩公:韩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在A相位时B王安石C有盛名D或以为E可用F琦G独不H然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恰好、正巧,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字的意思相同。B.蚤,同“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C.下,谦恭待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字意思不同。D.笏,古代大臣朝见时用于记录的手板,《项脊轩志》“持一象笏至”的“笏”即此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元昊叛乱时形势严峻,韩琦迅速呈上应敌策略,他认为不能各自为守,集中兵力必能破敌,仁宗采用了他的攻策。B.嘉佑、治平年间,朝廷多有变故。韩琦不考虑个人安危,一切以国事为重,在危难之时能确定大计,使国家安定。C.对于士人,无论贫贱富贵,韩琦都能以礼相待。他把奖励提拔人才作为紧要事务,不因个人喜好影响对人才的选用。D.韩琦在驻守大名时,魏地人为他建生祠;在相州,当人们有争斗诉讼时,韩琦及时出面劝止,因此深受百姓爱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优其不济,遂辍不为哉。(2)其经理陕西也,亟谋会师进讨,而不知固守以待时。14.欧阳修和王夫之对韩琦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石梁湖有寄刘长卿故人千里道,沧波一年别。夜上明月楼,相思楚天阔。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湖色淡不流,沙鸥远还灭。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绝。岁晏空含情,江皋绿芳歇。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从时空两个角度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相聚之遥,分别之久。B.诗人夜上高楼,望月怀远,寥廓的楚天、萧瑟的清秋加深了思念之情。C.结尾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的孤寂离别之苦,情景交融,令人动容。D.本诗语言自然而有韵味,“袅袅”形象地描写出凉风的轻柔吹拂之态。16.本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都写到了“鸥”,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带我们领略了大美河东,了解了诗人王维,使我们对《山居秋瞑》中用典故表达向往隐居生活的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之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的意思与之相似。(3)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寒冷的冬季,不少南方人远赴东北,不仅为了体验那泼水成冰的奇景,甲。冻梨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千年前的辽代。北宋官员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了冻梨的食用方法:“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压沙梨,冰冻不可食……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也曾对冻梨有所猫述。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亦有食用冻梨的记载。在冷冻之前,梨子呈现诱人的黄色。然而,经过冷冻,梨的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多酚氧化酶与氧结合产生褐变,使得冻梨表皮呈现出独特的黝黑色。在冷冻过程中,梨的质地、糖分、香气、有机酸等均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冻梨的香气虽然有所减弱,酸含量下降,但糖含量并未有显著差异,这使得冻梨口感清甜,令人回味无穷。①冻梨的作用还有清热利咽、止咳平喘的功效。②在寒冷季节,人们饮食中鱼、肉较多,③饭后享用冻梨,既能解腻又能醒酒。冻梨并非冷冻水果的唯一选择,冻柿子同样享有盛名。柿子在中国民间寓意着“事事如意”,冻柿子也是东北地区深受民众喜爱的标志性冷冻水果。榴莲爱好者们或许会发现,将榴莲放入冰箱冷冻后,其独特的气味似乎有所收敛,口感却更加细腻,仿佛冰淇淋般绵软甜美。除了榴莲,还有不少水果适合冷冻:葡萄、草莓、香蕉、橙子、杨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④虽然一些水果冷冻后更加美味,⑤但对于那些肠胃较为敏感的朋友来说,⑥适量食用还是避免食用冷东水果是更明智的选择。18.请以“冻梨”为开头,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重组。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与文中加点的“解”,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王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他终于明白了这道难题的解法。B.《边城》里的翠翠是那样一个孝顺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子。C.这位老将军解甲归田之后,将自己的菜地种得满满当当。D.夏日炎炎,一碗冰镇绿豆汤不仅能解暑,还能清热解毒。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谐音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文中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就是用谐音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春节将至,请你为家人选两幅剪纸作品,写出与之相应的成语,并阐释寓意。(4分)【示例】万事如意:祝福人顺心如意,一切都很顺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每天睁开双眼,各种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间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守脑如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B3.【答案】C4.【答案】①先从文学的定义(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文学与人生关系最密切";②接着针对文学无用论,以人使用茶壶的不同层次的追求为例,指出文学有超实用的价值;③再运用比喻论证等手法,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文学对人生有诸多作用。5.【答案】①文学艺术能感动心灵,启迪心灵。如《左传》《史记》《对话集》等经典都可以给我们心灵以启迪。②文学艺术可以滋养情感思想,怡养身心。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总在奔波劳碌,文学艺术可以让你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情愉悦。③文学艺术的审美使人心理健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文艺的审美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使人的心灵进入自由的境界,使人性的残缺变得完整,使断片的人走向全面发展的人。6.【答案】C7.【答案】B8.【答案】①“白”突出了故乡土地盐碱地的特点。②“白”是昔日故乡的颜色,显示出故乡过去穷困的状态,一穷二白。③“白”与结尾现在故乡的万紫千红形成对比,突出故乡的巨大变化。④“白”呼应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9.【答案】第三种视角。①以乡村人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乡村,以平视甚至仰视的态度看待乡村。“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跟着大人刮土熬盐…....各种农村生活场景信手拈来,以乡村人的视角来写故乡。②艺术风格朴素自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具体深入地描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