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读书报告_第1页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_第2页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_第3页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_第4页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读书报告

一、书名:《论语》—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

二、著者:孔子

三、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四、读后心得:

余秋雨曾说:中华文明不中断地延续数千年,是全人类唯一的奇迹。这个奇迹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美德的延续。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一本书在不同的时候去阅读都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吧,这次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又是另一番滋味在心头,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好学谦虚,温和敦厚,安贫乐道,和乐气象,关怀天下人“一个孔子的形象。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颜回也是我看论语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不管是从人格还是从思想的角度,都令我受益匪浅。

颜回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满着智慧的无限光芒,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进程中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他在践行礼乐仁德时做出的仁义之举,使他高尚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对国家的念念不忘使他更关注与民同乐的仁政,在他身上看见踏踏实实践行仁德的不懈努力;他在贫穷中的豁达使心性泰然,贫穷的影子照射不到他的思想,陋室的茶饭掩埋不了智慧的风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铭刻在他的头脑;他在勤奋好学中更不忘尊师重教,使他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折射在心灵深处,敏而好学的形象充斥眼底,学无止境的年轻生命散发着知识的无限魅力。志在治国无贤君,则退而归仁;愿民被泽无圣主,则自行其道;德无穷通,古难其人,惟公能之。应该是对颜回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家里头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的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来讲对我们的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里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所以在今天,恒心与定力对人来讲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在这么一个苍茫大千世界里面能够做成一点点事情,最后心里的那么一个依据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就是在坚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

不管前面的路途有多么的坎坷,颜回始终不渝的坚持自己的心志,这确实是绝无仅有的。道不明则难行,道不行更难明,夫子之学使他终身揣摩,永远到达不了就永远的走在路上。可见孔子在学生的心里具有很高的地位,从颜回平日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老师的崇敬。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所以,最能理解孔子思想境界的人是颜回,从他对老师的敬仰之情衬托出颜回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停止,努力钻研仁义礼智信,严格践行古代的尊师之道。虽是师生,又有30岁年龄差距,但他们的心灵却息息相通。颜回尊师重教的情意,天地可鉴。所以,要做到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行为开始的。因此,必须担当起“仁”的责任,从我做起,给世人树立榜样。只有全社会树立起尊重教师的风尚,老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来服务社会,拯救苍生;只有人人都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体素质,也才能安居乐业,和谐共处,早日实现孔子的理想。为此,他担当起“仁”的责任。颜回的高尚品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他与老师之间已经达到统一的生命的高度,没有谁能动摇老师在他心中的地位。

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常在考试失败的时候,自己总是寻找自身以外的原因,坏老师出的题太难了,不是成心整人吗?在走出学校找工作的时候,有埋怨老师欺骗了自己。而颜

回的高尚品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他与老师之间已经达到统一的生命的高度,没有谁能动摇老师在他心中的地位。确实,既然是老师,就以一颗敬仰的心态去学习,他们走的路毕竟比自己多,毕竟比自己有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是都要积累很好的基础,勤奋学习,古代的颜回可以,自己照样也可以。

回想一下自己,在已经度过的学期当中,自己有许多时间都并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又一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大学图书管里有很多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上课听不懂,教师不关心,对专业不感兴趣,学校太烂,已经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和借口。

初中在语文课上就学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可是现在的自己明白这一点,却没有去做。

记得一次在看于丹老师讲论语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看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总结:在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论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从,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儒家经典,它足以作为一本指引我们人生处世的哲学巨著。时而阅读一下,总会拥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物,总会给人不同的心灵上的冲击,颜回,一个值得自己学习的楷模!

第二篇:论语读书报告2800字

读《论语》有感

我国的儒家文化是非常灿烂辉煌的,它所主张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至今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点,在《论语》中犹有体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写成于战国初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内容,其中甚至记载了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下,我将选取自己着重选读的两篇做以阐述。《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主要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可译为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想想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们学习中的有些地方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在考场上,我们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大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

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共包括38章,其主要从内容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在明确了老师的师德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做到“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意思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

做“束脩”。这句话很诙谐幽默的告诉我们孔老夫子喜欢吃牛肉干这一爱好,但是,文中真的是要向大家说明孔子喜欢吃肉并要求学生“贿赂”他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但事实证明,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也是相对的,这绝不是我们所想的共产主义式的,其范围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