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7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161~180年在位)提出,应当实现“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这一论述A.适应成文法的发展需要B.意图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C.契合万民法的精神内涵D.旨在解决平民与贵族矛盾3、《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清华简《厚父》中也有“民心惟本,阙作为叶”的记载。这体现了()A.以民为本的思想B.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C.分封内容以人口为主D.仁政理念已深入人心4、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祭祀社稷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血缘认同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C.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5、大约20世纪80年代,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表现为A.服务人员迁移B.体力人员迁移C.难民迁移D.“知识精英”迁移6、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1940年,他又出版了《吕著中国通史》,该书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该书吸收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吕思勉在该书的结尾时写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教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没有前途之理?”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暴的新探索》等(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新吕思勉通史著作联搜风格形成的原因。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摘自《余秋丽的演讲》材料二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北魏时期的飞天,西战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项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而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蜗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材料三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変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究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迁将汉版图划分为四个大区,大区之下又划分若干小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当时十三州的制度已经确定、颁行,这是基于政治考虑,司马迁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识见非凡。山西区划中,关中与巴蜀沃野千里,都具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两区凭借栈道,互通有无。山西、山东指的是肴山之东西。肴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灵宝市之间。以肴山为分界,当时有名的函谷关就在肴山之上。函谷关自战国就是秦国与六国的分界处,当属于政治区划范畴。司马迁以此为分界是继承传统,并非原创。但是山西、山东又有差异,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江南则以江淮为限。淮河、长江是非常明显的地理要素。龙门碣石北则多马、牛、羊、旗、裘、筋,是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方式的区域。——池维兵《司马迁经济地理区划思想初探—<史记・货殖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划分经济区的依据和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哪些经济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材料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虽然是好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1)依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19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材料二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30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材料三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摘编自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进行解释。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共同之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16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包容多样并存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着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包容性的基础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对于生存的共同需求、世俗国家组织的强大和古典人文精神历史久远的传承。中国文化包容的内容从空间上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从时间上表现为在融合和变异中保持了持续性特征的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从社会角度上看则表现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差异与共生。这种包容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史实,围绕着"文化包容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前对于昆曲的拯救与保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应该把昆曲这只“折翅的蝴蝶”用政府的钱完全供养起来,颐养天年。第二种主张创新,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死亡,应该让其丰满羽翼,回到市场上飞翔。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加以说明。(只写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9、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图中选取一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其路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7分)20、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1、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2、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详解】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1949年到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是指1976年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2、C【分析】【详解】

材料中“罗马皇帝”“161~180年在位”说明当时处于罗马帝国时期,奥勒留的主张是“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说明他认为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所有人应使用同样的法,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契合了万民法的精神内涵,有利于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至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后的发展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万民法,不是成文法,A项错误;罗马帝国是帝制时代,和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主要是解决帝国扩张后所有帝国公民之间的矛盾,并非平民与贵族矛盾,D项错误。3、A【分析】【详解】

据题意可知,这些记载都把“民”放在重要的地位,所以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记载体现的是以民为本,并不是强化中央集权和实行仁政,排除BD项,也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4、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可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物神,说明“社”和“稷”是农业社会的根基,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体现了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认同,排除A项;B项是在西汉时期,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周之前就已经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5、D【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知识精英”迁移的新趋势,D项正确;服务人员迁移和体力人员的迁移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排除A、B项;难民迁移是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的,并不是全球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可知,“乌尔军旗”直接描绘了古代西亚战车的形制和构成,对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苏美尔战车图形的研究价值,未体现技术进步对文明扩展的影响,排除A项;战争是文明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材料未体现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证据单薄,不能证实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8、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吸收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可知;将传统历史编纂方法的优点融于一体,史书体例有所创新;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教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没有前途之理”可知,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现实需要;根据“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可知,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

 (2)原因:根据“吕思勉(1884-195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根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学贯中西”可知,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解析】(1)特点:将传统历史编纂方法的优点融于一体;史书体例有所创新;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现实需要;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9、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可归纳出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根据材料“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可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封闭的大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性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解释:根据材料“北魏时期的飞天,西战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変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究全吻合”“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和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解析】(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①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②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③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10、略

【分析】【详解】

(1)依据:根据材料中“司马迁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可知;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根据“司马迁以此为分界是继承传统”可知,依据传统划分;根据“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龙门碣石北则多马、牛、羊、旗、裘、筋,是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方式的区域”可知,依据区域特点划分;根据“关中与巴蜀沃野千里,都具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可知,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意义:根据材料中“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可知,划分具有开创性;根据“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龙门碣石北则多马、牛、羊、旗、裘、筋,是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方式的区域”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全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划分经济区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提供借鉴。

(2)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是山东、山西经济区。原因:根据材料中“山西、山东指的是肴山之东西”“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函谷关就在肴山之上。函谷关自战国就是秦国与六国的分界处,当属于政治区划范畴”,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上分析可知,西汉时期山东、山西地区为传统农业区,两区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山西为西汉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合。【解析】(1)依据: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依据传统划分;依据区域特点划分;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划分。

意义:划分具有开创性;反映了全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提供借鉴。

(2)山东、山西经济区。原因:两区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山东、山西地区为传统农业区;山西为西汉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合。11、略

【分析】【详解】

(1)认识:根据材料“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可归纳出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背景:根据材料“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解析】(1)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

相同点: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不同点: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背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认识: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解析】(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1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李大钊等人指出当时中国是苟延残喘的“老大中国”,对少年中国充满期望。结合20世纪早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经济上落后;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可得出,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第二小问,从背景、影响等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简要分析;背景方面,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影响方面,从民族意识、民主革命进程、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少年中国说”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态度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解析】(1)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2)态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解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共同之处: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4、略

【分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5、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中人口迁移的地理空间和数量可知;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移民的意愿角度分析,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从非洲人口迁移情况看,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根据“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1500-1850年,欧洲、非洲移民到美洲”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根据“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贡献:结合所学,可从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持全民族的抗战等方面分析总结。【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四、论述题(共4题,共16分)16、略

【分析】【详解】

论述:按照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根据“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等信息,围绕“文化包容性”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产生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民族关系、政治体制、主流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指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解析】示例一∶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包容性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中国东面;南面环海,北面为草原和戈壁,西面为高原和沙漠,内部平原广阔、河流众多。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中国既能抵御外敌入侵从而保持本民族文化又能与其他文明保持接触从而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第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第三,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第四,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后,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丰富和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

示例二∶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具体表现如下∶从政治上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间以友好往来相互交流为主,形成持续不断的民族融合潮流。从经济上说,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共存。各族各地人民通过朝贡贸易、商业往来、人口迁徙等方式进行产品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从文化上说,儒家思想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汉代儒学,继而又借鉴和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学艺术上形成了高雅的贵族士大夫文化和世俗的市民文化并存的局面,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是在包容的特性下不断发展壮大的。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对于昆曲拯救与保护的两种不同观点可任选其一展开阐述。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从昆曲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角度展开阐述。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从昆曲衰败的原因和革新创新的角度展开阐述。【解析】参考观点一: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另外,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昆曲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国家应该投入相关资金进行保护。

观点二:昆曲目前处于长期衰微的处境,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是其致命弱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花雅之争”已经表明昆曲不改革的后果就是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明确规定保护的其中内容之一是“振兴”,即让昆曲重新被观众所接受。但目前昆曲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听不懂,因此出现“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要让现代观众接受,让市场接受,昆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18、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根据“东汉画像石”“(刻画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可得出“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这一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获信息的核心、宣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分析,展开阐释,如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画像石,反映了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宣扬了谦虛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先秦时期诸子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东汉的这一画像石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等;解题过程中注意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解析】示例1: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虛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画像石也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儒、道两家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在先秦时期就彼此吸收、融合,并不互相排斥;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汉代人将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场景刻在砖石之上,反映的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示例2: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徳与精神。自汉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画像石也是两汉时期儒学兴盛的真实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历史典故勃刻于石,一方面反映了汉人对于儒学的崇敬与虔诚,另一方面用以垂教后世,希望子孙后代铭记传承先贤的道德操守,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地图信息;可选取非洲人口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