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2、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摄取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5
3.50×109
4.55×10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阿勒泰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4、据2016年科研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逐渐闭合,这得益于30年间各国限制使用的()A.含碳化石燃料B.含硫化石燃料C.含氟利昂产品D.汽油和柴油5、“草→鼠→蛇→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能量传递中,蛇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鼠同化的能量B.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不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C.若调查草的生物量仅需收割地上部分进行测量D.鹰脱落的毛皮不属于次级生产量6、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时,主要是根据该国人口的()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7、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其种间关系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南方地区“桑基鱼塘”模式是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典型B.“三北防护林”建设若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连年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C.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能量循环再生和整体性原理D.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为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的重建9、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10、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11、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X和S两个平衡点,r对策物种的曲线只有S一个平衡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r对策物种的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图中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会走向灭绝C.图中r对策物种很难灭绝,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生殖力为主12、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最终转变为热能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1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5、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6、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8分)19、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21、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2、某学习兴趣小组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狗尾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狗尾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3、黑带食蚜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经变态发育为有翅的成虫,可以成群地长距离迁飞。研究者以我国某岛屿为试验站,对黑带食蚜蝇的迁飞行为展开研究。
(1).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_____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______。
(2).研究者在试验站逐年捕获并统计黑带食蚜蝇成虫数;以获知其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和图2。
①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是由于该昆虫具有________性。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__________。
②分析图1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而图2可看出: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变态昆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可反映其幼虫期的食物来源,进而判断变态昆虫的虫源地。研究者检测了观测站捕获的黑带食蚜蝇成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并推算出不同时间所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幼虫的宿主植物占比情况,结果图3所示。
表试验岛屿周围区域的主要作物。区域与试验岛屿的关系主要作物A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北侧40km玉米、水稻B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南侧60km小麦、水稻
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试说明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图3与表信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研究的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个)24、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移入滨螺后,A坑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浒苔与角叉苔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是指_______。
(2)研究发现,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角叉苔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
(3)A、B坑的生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较为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25、随着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大量农业废弃物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之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发展的重要途径。蚯蚓以土壤中的腐殖质、凋落物为食,在废弃物的处理和土壤改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应用了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的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从组成成分的角度看,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图中_________和_________过程的完成需要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协调、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图示生态系统中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了物质的_________,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下一环节利用;但因为要提高农产品产量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田和果园还需要适当补充化肥。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将获得的动物蛋白作为饲料的意义是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分析乙图: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
【详解】
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以上分析可知,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因此,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明确甲图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掌握种群数量变量曲线,能准确判断t1时期和t2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D【分析】【分析】
题文的描述和表格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计算能力。
【详解】
田鼠同化的能量=摄取量—粪便量=1.05×1010—3.50×109=7×109[J/(hm2·a)],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量=(7×109)—(4.55×109)=2.45×109[J/(hm2·a)],约占田鼠同化的能量的(2.45×109÷7×109)×100%=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该部分能量将流向分解者,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7×109×20%=1.4×109[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传递给田鼠的能量至少为7×109÷20%=3.5×1010[J/(hm2·a)],但因田鼠种群只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远大于3.5×1010J/(hm2•a),D错误。3、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D。4、C【分析】【分析】
(1)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2)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
(4)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
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汽车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而含碳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效应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渐闭合无关,A错误;
B;含硫化石燃料会导致酸雨的出现;即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与臭氧空洞的减小无关,B错误;
C;大量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是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的原因;显然,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逐渐闭合得益于含氟利昂产品的限制使用,C正确;
D;汽油和柴油等化石燃料的限制使用会减缓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的减小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5、A【分析】【分析】
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为生;次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次级生产量。
【详解】
A;蛇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己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鼠同化的能量,A正确;
B;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以草为食,属于植食性动物营养级,B错误;
C;采用样方调查收割法可用调查草的生物量;测定包括地上部分茎、叶果以及根系,可在草最大生长量时期取样干燥后称重,C错误;
D;三级消费者鹰脱落的毛皮属于自身的同化量;属于次级生产量,D错误。
故选A。6、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7、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正确;
B、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种间关系,B正确;
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化学信息,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等,D正确。
故选ABD。8、B:D【分析】【分析】
农村综合发展型:(1)生态工程问题:怎样用有限资源;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2)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3)案例:北京郊区窦店村的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详解】
A;我国南方地区“桑基鱼塘”模式是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的典型;A错误;
B;“三北防护林”建设若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连年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B正确;
C;能量不会循环再生;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工程,其运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C错误;
D;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为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的重建;D正确。
故选BD。9、A: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r-策略的生物体型小;繁殖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A正确;
B、r-策略种群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种群密度常低于K值,B正确;
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
D;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
故选ABD。11、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由图分析可知,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数量可以回升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K值。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灭绝。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图中虚线表示Nt+1=Nt,S点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据图可知,当图中r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低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增加到S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降低到S平衡点,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据图可知;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会减少到0,种群就会走向灭绝,B正确;
C、据图可知,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很难灭绝,C正确;
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环境容纳量为主,避免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ABC。12、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据题意可知;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当共生甲烷氧化菌利用甲烷合成有机物是其作为生产者,当共生甲烷氧化菌直接利用甲烷中能源时其作为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海虾不是共生多毛类动物)和种间竞争(二者共同食物来源有贻贝类和管状蠕虫类),B正确;
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烷和硫酸盐释放的能量;C错误;
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医学研究价值为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13、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解析】代替15、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6、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四、实验题(共3题,共18分)19、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
【详解】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食用、药用属于人类直接利用的价值,美化环境、净化水体是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3)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是因为,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
(4)图示结果是蝗虫密度与牧草产量的曲线图关系,属于数学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结合题目信息,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说明牧草产量增加,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食取量;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蝗虫对生态系统不会构成危害。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解析】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直接和间接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数学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食取量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20、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2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2、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甲: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稳定群落。
分析图乙:b表示兔子的摄入量;c表示兔子的同化量,d表示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i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h表示粪便量,f表示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
【详解】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入侵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根据题干信息“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狗尾草分泌某种抑制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产量的原因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和正确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竞争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狗尾草分泌某种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3、略
【分析】【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法。
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小问1】
已知黑带食蚜蝇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故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捕食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小问2】
①由于昆虫具有趋光性;所以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模拟检测卷03(解析版)
- 2025年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科学仪器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
- 外架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股东转让出资合同书
- 2024年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合同
- 医疗仪器行业发展趋势
- 环境保护与绿色航空发展
- 营销推广服务合同模板
- 尿道狭窄护理PPT课2
- 教育家精神六个方面专题PPT
- 2023年河北廊坊市三河市金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学专题-胫骨高位截骨术
- 中国减肥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讲义
- 海通食品集团杨梅汁产品市场营销
- 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术中护理
- DBJ51-T 151-2020 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 GB/T 12996-2012电动轮椅车
- 小象学院深度学习-第7讲递归神经网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