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课时作业9说“木叶”第一课时基础巩固eq\a\vs4\al(一、积累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1)它的显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很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2)在这里我们乃望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3)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觉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愿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奇异 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宠爱奥妙 D.启示宠爱奇异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宠爱”程度更深。“奥妙”重在深邃微妙;“奇异”重在稀奇奇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簇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见,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方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不留神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B.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予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D.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探讨诗歌特殊是探讨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探讨,离不开语义的探讨。解析:A项,前后主语不一样,最终一句的主语应是“我们”。B项,搭配不当,应把“把”改为“对”。C项,不合逻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4.填入下文空格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__①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建性,__②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急,创建出那千古流传、形象显明的诗句。A.eq\b\lc\{\rc\(\a\vs4\al\co1(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莫非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B.eq\b\lc\{\rc\(\a\vs4\al\co1(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C.eq\b\lc\{\rc\(\a\vs4\al\co1(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双刃剑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D.eq\b\lc\{\rc\(\a\vs4\al\co1(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解析:B、D两项②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解除这两项;据①空后面阐述引文的意思,可推知应选A。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D)A.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B.“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C.也许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B项,“美女篇”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C项,末尾的后引号应移至其次个句号之后。6.下列诗句中,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D)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实力。漫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右上方是树枝,树枝上有一只鸟望向岸边,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推断此鸟是黄莺;漫画的左下方是一只小船,船夫站在船头,船靠在岸边;漫画中有两个人正朝渡船赶去,其中一人拿着行李。综合三部分内容,可以概括出画面内容,两人欲上船远行,黄莺在枝上鸣叫送行。因此,D项与漫画情境吻合。eq\a\vs4\al(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示意性的问题。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神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相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气,把这些潜在的力气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示意着落叶的原因。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特别一样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样,“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须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其次个艺术特征。7.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示意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语言的示意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简洁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有意不让人察觉。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示意性语言的创建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示意性。D.具有示意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解析:原文中说“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相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气,把这些潜在的力气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没有说“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示意性语言的创建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示意性”说法太肯定。8.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缘由,解说不正确的是(B)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特别一样。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解析:原文说“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就是说用“木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而非“树叶”。9.下列对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B)A.这段文字说明白“木叶”与“树叶”的本质区分。B.这段文字说明白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的特点。C.这段文字说明白诗歌语言应力求做到丰富多彩。D.这段文字说明白诗歌具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的特点。解析:本段文字的中心就是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1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段文字以“木叶”和“树叶”为例,说明白诗歌语言的特征。B.文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诗歌的语言。C.文中引用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诗句,意在说明“树叶”与“木叶”在诗中的意象效果不同。D.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解析:作者没有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eq\a\vs4\al(三、语言表达)11.“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干脆说出来的意思。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1)面对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个简洁的信条:别人贪欲时我恐惊,别人恐惊时我贪欲。”巴菲特的言外之意: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卷入纠纷之中。对此,闻名相声演员姜昆说:“那可是个‘雷区’啊!”姜昆的言外之意: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12.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季人”的特点,同时用不超过25个字的句子概括孔子对待“三季人”的看法和方法。一个人到孔子家探望,孔子的门生挡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究竟有几季?孔子的门生回答说,一年当然有四季。那个人反对说,不对,一年有三季。两个人就争辩起来,各不相让,最终两个人打赌,当面对孔子请教,假如谁输了,就向对方磕头。孔子听了两位的争辩之后说,一年三季。那个人很是得意,就让孔子的门生给他磕头。孔子的门生很无奈地向那个人磕了三个头,那个人很兴奋地走了。孔子的门生特别不解。孔子淡然地说,你没看那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像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足。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特点:视野狭隘,不行理喻(或: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讲道理等)。看法和方法:淡然处之,不做无意义的争辩,哪怕吃点小亏(意思对即可,依次可以调换)。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颂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显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很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在这里我们乃望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解析:解除本段文字中的事例,剩余的内容就是本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使之简洁流畅即可。其次课时实力拓展eq\a\vs4\al(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爽新颖、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依据主题须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当竭尽所能,确保它的将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终的堡垒被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奄奄一息?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庸人自扰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庸人自扰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解析:初露锋芒:比方刚显露出某种力气或才能。牛刀小试:比方有很大的本事,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事,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方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任,希望他担当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原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焦急或自找麻烦。庸人自扰:比方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忧。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忧”,用“庸人自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驾驭,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驾驭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解析:前面是“学习”,同时留意“学习”和“驾驭”的先后依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解析: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依次,“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其次,“综合”修饰“利用”。4.下面是某地教化局的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为推动选课走班工作的深度开展,最近准备召开高一年级选课走班工作沟通会,要求各中学学校准备说话材料。材料应以怎样商议走班模式、推动新高考中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为中心。会议详细时间地点另外通知。答:①“最近”改为“近期”;②“准备”改为“拟”或“安排”;③“说话”改为“发言”;④“商议”改为“确定”或“商定”;⑤“另外”改为“另行”。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从弱到强、百炼成钢、抛头颅洒热血,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自强不懈奋斗。材料:迈进自强奉献作风优战绩良抗艰险保家园遏危机护和平改革强军抢险救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守疆戍边科技兴军答:示例:抢险救灾、守疆戍边、抗艰险保家园,人民军队为人民安家立业静默奉献。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战绩良,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大步迈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遏危机护和平,人民军队为人类和平进步奋勉自强。eq\a\vs4\al(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羞辱的极端苦痛之状的两句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3)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二句与开篇“华年”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美妙情感的追怀及失落、困惑之感。eq\a\vs4\al(三、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分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闻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闻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觉,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常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季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们,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朝气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宠爱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家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家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舞、孤独的境况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漂亮女子极为相像。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快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