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表3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2、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3、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物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A.源远与流长B.融合与涵育C.借鉴与创新D.神秘与朦胧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5、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19世纪人口迁徙情况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最恰当()。迁入地迁出地时间主要背景美洲欧洲16世纪非洲16世纪①①亚洲19世纪中叶②②大洋洲欧洲18世纪中后期③亚洲19世纪中叶

A.殖民扩张苦力贸易开采金矿B.黑奴贸易苦力贸易流放罪犯C.殖民扩张苦力贸易流放罪犯D.黑奴贸易殖民扩张开采金矿6、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多次领导西洋之旅,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助推“西学东渐”。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化()A.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B.内涵丰富博大精深C.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在传承中赓续更新7、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玛雅文明奇琴·伊察羽蛇神金字塔遗址。奇琴·伊察始建于5世纪,曾是玛雅古国最繁华的城邦,13世纪后衰落。1519年的特诺奇蒂特兰复原图。阿兹特克文明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所灭。马丘比丘遗址。始建于15世纪。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被遗弃,然后在随后4个世纪被遗忘。

A.失落文明探幽B.北美洲文明寻梦C.原始社会藏珍D.殖民扩张的罪恶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午门以北;乾清门外以南,所有三大殿及文华;武英各殿廷均为前朝;乾清门以北,则称后廷。对帝王来说,前朝是“国”,后廷是“家”,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官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官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官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郑欣淼《“完整故官”保护的理念与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建筑布局体现出的封建礼制和传统哲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说明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0、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成为公众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1)图反映的文物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B→()→D→()→()→()

(2)某学生拟定了一份历史研究主题清单;请为他推荐一项最适合的文物史料(填写字母)。

。研究主题。

推荐文物。

①最后盛世的隐忧。

②科技领先的王朝。

③分裂动荡中的民族融合。

④封建盛世的政治与文化。

⑤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⑥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

11、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文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宇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使图书、报刊的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的“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异”,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摘编自李南《告别铅与火的新技术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请回答:

(1)依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视角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这历史传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研究汉语拼音和汉学的主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汉字危机?12、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中国古代家训节选孔子曰:“著则不孙(孙:同进,恭顺),俭则固(固:简陌、部函)。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稿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的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材料二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的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近代家训节选——摘编自陈延《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三近代家训节选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3)与据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中近代家训的内容有何变化?试作一简要评价。张之洞《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ー,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数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谈谈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071838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51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908至1901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21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即使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由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而快速被吸收同化。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已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围绕材料的整体或局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8分)18、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9、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0、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世界遗产公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中信息“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世界遗产基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故选B项;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故排除A项;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故排除C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以本国保护为主、国际援助为辅,故排除D项。2、C【分析】【详解】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的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C;“中外贸易同化”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故选C。3、B【分析】【详解】

中华龙的形象,是撷取、拼合多种动物交融而成的神物,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从仰韶时代以中原为主星,带动周边满天星斗;到龙山时代的逐渐融合,最终形成夏商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经历数千年的创造、演进、融合与涵育,龙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故B项正确;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借鉴意思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解释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吸取经验或教训,以便取长补短。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C项;神秘指的是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应朝鲜国王请求,皇帝多次颁赐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向朝鲜颁赐儒家、史地类书籍,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A项;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6世纪非洲人口迁入到美洲主要是因为黑奴贸易,①为黑奴贸易;19世纪中叶亚洲人口迁入到美洲主要是因为苦力贸易,比如华工,②为苦力贸易;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口迁入到大洋洲主要是因为流放罪犯,③为流放罪犯,①②③处分别填写黑奴贸易、苦力贸易、流放罪犯,B项正确;A项排序错误,其排序内容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排序错误,其排序内容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排序错误,其排序内容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年间张骞开辟的古丝绸之路,唐朝玄奘的西行取经,明代郑和的西洋之旅,明清先进知识分子的“西学东渐”,都传播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说明中华民族在对待文化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交流互鉴的姿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A项正确;材料介绍了中外交流的史实,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特色,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不同时期中外文化存在横向交流,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排除D项。故选A项。7、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美洲)。根据三幅图片的内容可知,三者分别反映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是美洲失落的古文明,A项正确;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境内,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境内,排除B项;三大文明并非原始社会,排除C项;奇琴·伊察为代表的玛雅文明并非因殖民扩张而失落,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略

【分析】【详解】

(1)封建礼制:根据材料中“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可知;尊卑有序,主次分明;根据“(紫禁城的)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可知,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从整体上体现的是皇权至尊。传统哲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根据材料中“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根据材料中“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是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是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解析】(1)封建礼制:皇权至尊;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价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10、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时期的作品;列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军机处是在清朝时期设置的;北魏文官像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活体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兵马俑出现于秦朝。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后盛世的隐忧指的是清朝,因此军机处符合题意;科技领先的王朝指的是宋朝,因此活体字印刷术符合题意;分裂动荡中的民族融合指的是魏晋南北朝,因此北魏文官像符合题意;封建盛世的政治与文化指的是唐朝,因此《步辇图》符合题意;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指的是秦朝,因此兵马俑符合题意;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指的是西周,因此列鼎符合题意。【解析】(1)F;A、E、C

(2)C、E、D、A、F、B11、略

【分析】【详解】

(1)主题:从两幅图片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来看;可归纳出主题是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围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作答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根据材料“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可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汉字的简化改革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可归纳出科技发展的影响。应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解析】(1)主题: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仓颉造字”的历史传说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2)背景: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建国初期的汉字改革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应对: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12、略

【分析】【详解】

(1)内涵:根据“著则不孙(孙:同进;恭顺),俭则固”可得出强调节俭;谦恭;根据“生民之本,要当稼稿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得出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角度概括。

(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3)变化:根据“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可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根据“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可得出培养军事强国意识;根据“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可得出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评价: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清代家训所反映的爱国救亡意识、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理解与评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3)变化:重视工商业发展;培养军事强国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评价:近代家训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都使家训增加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13、略

【分析】【详解】

(1)解释:根据“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可得出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根据“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得出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根据“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得出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根据“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得出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2)影响:根据材料中德国数学家到美国,可得出促进了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从德国到美国的洲际转移;根据“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得出助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得出加速了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根据“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得出加剧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数学家的就业难度。启示:根据所学,可从政府应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关注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功用;注意吸纳、培养专业的人才;注重团队式培养等方面概括。【解析】(1)解释: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2)影响:促进了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从德国到美国的洲际转移;助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加剧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数学家的就业难度。(最后一点必答;移民的影响有利有弊)

启示:政府应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关注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功用;注意吸纳、培养专业的人才;注重团队式培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14、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可得到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根据材料“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可得到保存规定详细;根据材料“1851至1908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可得到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可得到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解析】(1)特征: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保存规定详细;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四、论述题(共3题,共21分)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得出中华文化由于其地域性,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由于大海;沙漠、高山共同维护之下的东亚大陆,与外界相对隔离,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受到外来冲击较少;且中国有人口优势,抗冲击能力强。

根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华文化由于其强大的兼容力,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历史上即使像蒙古;鲜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家等思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是孔学的“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如汉代董仲舒将儒学改造成新儒学。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顽强生命力,使她能够海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解析】示例:中华文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顽强生命力。大海;沙漠、高山共同维护之下的东亚大陆;与外界相对隔离,受到外来冲击较少。历史.上即使像蒙古、鲜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家等思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是孔学的“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如汉代董仲舒将儒学改造成新儒学。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海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也可以只从地理环境、人口优势、文化包容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可提出观点: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等角度分析论证。

根据“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也可提出观点: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评述: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造成“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论证。其他观点,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析】示例:观点一: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评述: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汉代的“东亚文化圈”;唐朝的“中华文化圈”: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缘佛印度求取佛经等,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在18世纪大量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观点二: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

评述:中国古代由于战乱,汉代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如清朝统治者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而拒绝采用,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后根据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