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列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列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列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列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列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一、单选题1.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比较图。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史前区域文明的同宗同源C.玉器的制造技术领先世界D.区域文化间存在交流互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晚期(中国)。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三处距离遥远,但三地出土的玉器器物与纹饰在艺术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这三个地区之间存在互相交流互动的关系,D项正确;“阶级社会的门槛”体现为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但材料主要表现的是中华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三处文化遗址同宗同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国的玉器制造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这场讨论()A.旨在探讨国家治理方略B.确立了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反映汉承秦制略有损益D.推动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而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分析可知,这场讨论主要涉及如何治理天下,即在探讨国家治理方略,A项正确;材料谈论的是“《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未涉及无为而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在讨论治国道理,看不出汉代继承秦代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安史之乱”后,陷入割据的河朔地区仍于建中元年(780年)与其他地区同步推行了两税法,其士子接受的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教育。这说明,此时()A.唐朝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B.藩镇隶属于皇权专制统治C.外重内轻的局面已经形成D.藩镇割据的基础已被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处于藩镇割据的地区仍然和其他地区都推广两税法,且都接受儒家思想,说明当时藩镇隶属于皇权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朝统治力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基础已被瓦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所列史料皆涉及元朝海外贸易。研究这一论题,首先应信重的是()书名基本情况成书时间《马可·波罗行纪》涉及元代初期福州海船和商贸信息13世纪《大越史记全书》涉及越南与“北人”(中国商人)的交往1697年《通制条格·关市·市舶》记载了“延祐市舶法”相关内容至治三年(1323)《元史·食货志·市舶》涉及元朝市舶相关情况洪武年间A.《马可·波罗行纪》B.《大越史记全书》C.《通制条格·关市·市舶》D.《元史·食货志·市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往往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或修改,因此其真实性相对较高。这些史料往往直接来源于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记录者,他们通常是在事件发生时或稍后不久就进行了记录,因此其描述更为准确。《通制条格》中关于市舶方面的法典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及相关具体管理政策,对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具有较高的价值,C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是游记,运用其进行史学研究时应辨别其信息的真伪,并进行多种史料互证,排除A项;《大越史记全书》只涉及越南与中国商人的交往,对元代海外贸易的研究价值不如《通制条格》中的市舶法律条例,排除B项;《元史》是后人编修的史书,史料真伪需要多方互证,排除D项。故选C项。5.下面是《先高祖朝议公事略》中关于清人张锡麟家业的记载。其家业的发展折射出当时()A.阶层流动受传统观念制约B.市场支配着小农经济发展C.地主剥削的程度有所减轻D.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说明张家由“世业农”演变为开布市,收购棉布产品,通过“家人织布”的途径发展起来,“躬督家人织布"表明张锡麟家业经历了从家庭手工业到家庭副业再到独立手工业经营,最后演变为收购商。这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D项正确;材料佐证了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农民阶层向工商阶层转化,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松动,排除A项;张锡麟家业从农业转向商业性活动,体现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观念的影响,表明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与市场紧密结合,但“支配着”扩大了市场因素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一书.以下是摘编自该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近代早期有识之士()①增加了国人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了解②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③已经关注到英国进行殖民侵略活动④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通过英国地图,可以了解英国的地理状况,通过材料中两段文字,可以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殖民扩张等情况,①③正确;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的是洋务派,②错误;材料只是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情况,而徐继畬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主张借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④错误;故选C项。7.如图漫画刊登于1912年《通俗画报》上,画中一位男士因为服装样式不中不西,被骂为“中西人”,被视为“社会百怪”之一。这反映出()A.剪发易服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伦理思想根深蒂固C.新式传媒塑造舆论氛围D.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复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画中一位男士因为服装样式不中不西,被视为社会百怪”之一,这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出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复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剪发等相关内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项;画中男士也穿着部分西式服饰,反映了部分思想解放,与传统伦理思想根深蒂固”相矛盾,排除B项;画报不属于新式传媒,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通过了《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等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决议,并颁布法律文件规定:“苏维埃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等。这些措施()A.推动了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B.打破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C.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D.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材料显示的是苏区的根据地建设情况,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华苏维埃经济建设中注意商品市场关系,无法体现打破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9.1942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共产党对宗教的态度》。该社论强调共产党是信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但是共产党主张“国家与宗教相分离”,国家不偏袒任何宗教,但不强迫别人遵从共产主义信仰。由此可知,共产党的宗教政策()A.巩固和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服务于民族战争的现实目的C.推进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构建D.反映出接管城市的实际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中国)。根据材料共产党是信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国家与宗教相分离”,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正是抗战时期,我党出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为了团结不同信仰的人民一起抗战,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抗日民主政权无关,排除C项;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10.图1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我们伟大的祖国”专栏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鞍山钢铁公司九号炼铁炉已开始改建。这座高炉改建后的产量将比原设计产量提高约7%,每炼一吨铁所消耗的焦炭可减少100公斤左右。该图片新闻可用来研究()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发展B.“大跃进”时期社会生产生活C.大规模经济建设时的工业布局D.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鞍山钢铁公司的改建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努力和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所以图片新闻可以用来研究大规模经济建设时的工业布局,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建设,而非经济恢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鞍山钢铁公司正常的发展,并非大跃进,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并非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将希波战争时期的希腊定义为“自由的”,将波斯描述成“奴役的”东方世界。此后,“东方专制主义”逐渐成为希腊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普遍认识。这反映出古希腊人()A.维护民主制度的政治追求B.热衷对外输出自由思想C.寻求战胜东方的精神支撑D.缺乏对东方世界的了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希罗多德区分自由的希腊和奴役的波斯,结合所学可知,希罗多德是站在希腊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特别指出波斯是专制体制,而希腊人的应战是为了捍卫自由和独立,其意在寻求战胜东方的精神支撑,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古希腊的对外抗争,与维护其民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东方专制主义”逐渐成为希腊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普遍认识,与对外输出自由思想不符,排除B项;希罗多德是为寻求战胜东方的精神支撑,为此将波斯描述为东方专制主义”,并非强调古希腊人缺乏对东方世界的了解,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研究,关于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A.维护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C.体现了王权力量削弱的趋势D.强化了领主控制城市的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材料背景是由于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建立在领主的领地上的,所以城市归领主所有,当然也归领主管辖。封建领主不仅向城市征收各种赋税,还委派代表行使统治权和审判权。领主的各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级与封建领主展开斗争,逐渐争取到各种权利,由此出现材料所述“城市特许令”的发布,A项正确;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是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王权力量呈现出加强趋势,排除C项;“城市特许令”的发布,导致一些城市取得城市自治权。随着这种自治权的扩大,有的城市逐渐摆脱了领主的控制,发展为自由的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13.儒家思想及典籍传入欧洲后,在西方世界形成了“颂华派”和“贬华派”。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他在《风俗论》中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欧洲很多国家要优秀;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贬华派”,则批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这场争论()A.丰富了启蒙思想B.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C.加剧了文化冲突D.动摇了法国专制王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时中国的制度文化在西方掀起一股热潮,并引发启蒙思想家们争论,中国文化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借鉴,丰富了启蒙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东学西渐”,排除B项;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加剧了文化冲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动摇了法国专制王权”夸大了这场争论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重要的二次解读。马克思呼吁革命,为社会主义政党作出定位,这些都为世界各地的反对党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该学者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A.推动社会改造探索B.促成国际工人联合C.成为社会普遍共识D.助推工人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题干中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作出二次解读,并为反对党派提供理论支持和动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推动社会改造和探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推进社会改造方面的作用,没有涉及工人运动与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虽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没有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排除C项;工人运动兴起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D项。故选A项。15.尼赫鲁将1930年看成是充满奇迹一年。他说:“那时甘地出现了,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最重要的是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于是人们肩头上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间揭掉了。”这段话意在说明甘地()A.增强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B.确立了印度资产阶级的统治C.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D.领导印度获得了国家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最重要的是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于是人们肩头上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间揭掉了”可知,尼赫鲁是强调甘地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思想解放,从而增强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A项正确;1930年的印度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没有确立印度资产阶级的统治,没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没有获得国家独立,排除BCD项。故选A项。如表为1977-1982年苏联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例统计数据(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年份机器设备燃料电力化学制品、肥料、橡胶木材、纸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半成品食品及原料1977年38.13.64.41.82.620.81979年38.03.84.71.51.921.91981年30.23.65.21.81.727.71982年34.44.6441.51.623.7A.国家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善D.市场化的改革导向已初现端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77-1982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苏联主要进口商品中,机器设备占比最高,食品和原料进口比例在上升,燃料电力、化学制品以及纺织原料占比较低,这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B项正确;通过商品进口数据并不能看出当时经济改革的成效,排除A项;苏联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并未改善,排除C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以市场化为导向,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17.昭武九姓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等,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在公元3至8世纪,粟特人大批东行,沿线建立聚落,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史书中有着康国自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供奉特产的记录。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罕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印度地区,逐渐形成了粟特人的贸易网络。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图“射猎图”石枕(图案),邺城遗址出土的典型粟特器物。描绘一位高鼻深目的胡人策马回首射箭,图像左方和下方装饰有卷草纹饰带;此为萨珊波斯常见的艺术题材。萨保是粟特商队的首领,同时也是粟特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袄教、拜火教)首领,当时的中国政府把萨保纳入自身的官僚体制当中,唐朝边境地区如营州等地的胡人聚落保留该制。唐初朝廷设立蕃养官马的监牧机构,归附、使节、质子、或以门荫方式入仕的粟特人授以武职。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粟特人定居中原,自称长安人、洛阳人、会稽人等。入华粟特人改换姓氏、《新唐书》中康、安、曹、石、米、何、史等粟特姓氏,被统称为“昭武九姓”,在入华粟特康氏碑志中,以西周卫康叔作为普遍的祖先认同。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这影响到唐朝中后期一些粟特人的生存环境。晚唐时,河北以及原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北方民族沙陀部当中。结合图文材料,描述粟特人的东迁路线。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迁移路线:从中亚进入到新疆地区,沿河西走廊,到达中原,远到中国东北、长江三角洲乃至西南地区。影响:粟特人的迁徙、经商,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粟特人内迁深入至中原腹地,唐政府的实行的多样化管理、粟特人入朝为官、入华粟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民族、文化交融;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粟特人逐步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路线,根据地图信息结合材料”“粟特人大批东行,沿线建立聚落,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罕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印度地区”可知,粟特移民从中亚进入到新疆地区,沿河西走廊,到达中原,远到中国东北、长江三角洲乃至西南地区。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唐初朝廷设立蕃养官马的监牧机构,归附、使节、质子、或以门荫方式入仕的粟特人授以武职。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粟特人定居中原,自称长安人、洛阳人、会稽人等。......在入华粟特康氏碑志中,以西周卫康叔作为普遍的祖先认同。”可知唐政府的实行的多样化管理、粟特人入朝为官、入华粟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民族、文化交融;据材料“晚唐时,河北以及原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北方民族沙陀部当中。”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粟特人逐步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据材料“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罕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印度地区,逐渐形成了粟特人的贸易网”、“萨保是粟特商队的首领,同时也是粟特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袄教、拜火教)首领”可知,粟特人的迁徙、经商,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8.广州是引领中国对外贸易的“千年商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整理自宋代朱彧《萍洲可谈》材料二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无法运出。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尽成焦土”。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摘编自王询、许晓冬《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材料三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省市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金额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1972年广交会到会美商有42人,1983年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会。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相,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首次超过轻T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2007年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09年,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万名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摘编自孟红《“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广州管理外国人的措施。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在该图中绘制南宋海外贸易路线,使之完整(提示:请绘制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南宋海外贸易路线示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广交会的变化趋势。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广州对外贸易兴衰史的认识。【答案】(1)措施:划分专门区域;设置官员和管理机构绘图评分标准:以明州为起点到朝鲜和日本2条线需画出起止点;广州到波斯湾和红海起点和终点必须答全(2)职能:原因:鸦片战争后广州贸易地位下降;中国贸易自主权逐步丧失;人民反抗斗争的影响;十三行制度违背历史的潮流(3)变化:逐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由单纯出口转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交易产品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认识: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及对外贸易传统;大力发展交通建设;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可知,划分专门区域,设置官员和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海外贸易路线,有2条线路,期中一条以明州为起点到朝鲜和日本;第二条线路是从广州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最终到达波斯湾和红海。在绘画中要求起点和终点必须答全,2条线需画出起止点。【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贸易地位下降,且中国贸易自主权逐步丧失;根据材料“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尽成焦土”可知,人民反抗斗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制度违背历史的潮流。【小问3详解】本题对比题、认识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1972年广交会到会美商有42人,1983年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会。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相,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首次超过轻T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可知,逐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材料“2007年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可知,由单纯出口转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根据材料“2009年,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万名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可知,交易产品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认识:根据材料“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省市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金额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可知,广州对外贸易的兴衰,体现了发展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及对外贸易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贸易的兴衰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可以从大力发展交通建设;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等角度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洋务派在军队中推广西洋体操,在军事学堂中开设体操课,并非仅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出于练兵的目的。......以人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开始把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摘编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体育通史》材料二1940年陇东中学请当地驻军385旅的干部战士教体育课程,主要内容有集会和解散迅速、步伐、跪卧姿势、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这些体育课程在边区学校较为普及。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还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游泳等运动项目,武装爬山、障碍、射击、投弹等军事项目,还有网球、足球、棒球、马术、赛马、跳水、举重、双杠、单杠、木马、团体操、舞蹈、武术等表演项目。参加比赛的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艺人、公务员、市民和商人。-摘编自宗有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1)据材料一、说明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体育观变化的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体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2)特点:内容多样;政府重视;参与范围广。影响:激发部队的练兵兴趣,促进了军事素质的提高;密切军民关系,推动了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宣传和普及体育运动,加快了边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边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据材料“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开始把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各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如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特点:据材料“1940年陇东中学请当地驻军385旅的干部战士教体育课程,主要内容有集会和解散迅速、步伐、跪卧姿势、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多样;据材料“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还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据材料“参加比赛的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艺人、公务员、市民和商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参与范围广。影响:据材料“1940年陇东中学请当地驻军385旅的干部战士教体育课程,主要内容有集会和解散迅速、步伐、跪卧姿势、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这些体育课程在边区学校较为普及”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驻军战士为教练的体育课程的开办,激发部队的练兵兴趣,促进了军事素质的提高;密切军民关系,推动了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据材料“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还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艺人、公务员、市民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宣传和普及体育运动,加快了边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边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史的空间革命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一直以来都被列为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人类文明史-8000年来六大人类文明转折》把“空间革命”视作构成世界史的要素,以此诠释世界史脉络,具体将世界史设定为如下六次空间革命:第一次空间革命:在干旱地带的大河流域形成的大农业空间(约5000年前);第二次空间革命: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统合了大河流域与草原、荒地、沙漠空间,从而形成“各地区社会”(约2600年前);第三次空间革命:来自伊斯兰帝国的骑马游牧民族与商人统一的欧亚规模空间(约1400年前);第四次空间革命:对大西洋的探索-大航海时代后、大洋与各大陆结合的庞大空间的发展;资本主义等近代世界体系的形成(约500年前);第五次空间革命: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铁路、蒸汽和轮船统合了地球空间(约200年前);第六次空间革命: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电子空间(约20年前)。-宫崎正胜《人类文明史-8000年来六大人类文明转折》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论题:空间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关键要素。阐述:大农业空间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为后续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使他们能够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与农耕文明相互影响。阿拉伯人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知识通过帝国统合的空间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对其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人类文明在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进步。大航海时代使得欧洲国家开始向海外扩张,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不同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如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传入欧洲等)、文化交流(欧洲的宗教、文化传播到新大陆等)和人口流动(黑奴贸易等)空前频繁,打破了以往相对孤立的地区发展模式,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