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共44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共44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共44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共44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共44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01世界经济的发展1.一战前: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英德美法工业产值所占位次3214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4522.一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社会主义国家:①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③1922年,苏联成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1928),社会经济得到恢复。④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②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③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积极: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固定粮食税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引入外国资本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③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内容:①背景: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④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⑤影响:得到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特点: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含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标志: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方面: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巨大国际声誉;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2)消极方面:①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④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2.一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资本主义国家: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②原因: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③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市场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④应对: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1.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2)调整工业生产:①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盲目竞争;②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3)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国家收购和补贴;(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公共工程;3.评价(1)局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2)意义:对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保障民主,遏制法西斯;对世界: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大后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看得见的手自由放任主义看不见的手与罗斯福新政相互印证,非指导关系;二战后广泛推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3.二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①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②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3.二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③复苏和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0C90年代(克林顿时期)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④注意: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企业私有化2.控制货币3.削减公共开支4.减少政府干预撒切尔夫人改革里根改革1.减少政府开支2.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刺激投资3.减少对经济的干预80年代——缓慢复苏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自由放任重商主义新自由主义大规模干预经济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典型表现: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守夜人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大管家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中间路线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代表学派:供应学派;货币学派拓展提升: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柯立芝繁荣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80年代恢复90年代发展经济危机政策调整政策调整经济危机3.二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①苏联与东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社会矛盾尖锐,改革陷入困境,最终促使东欧剧变(1989年)与苏联解体(1991年)。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3.二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②中国:a.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b.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二战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①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②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4.21世纪以来: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资本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商品、技术、服务等)生产的全球化4.21世纪以来: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问题: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对策: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贫富分化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黄金时期→滞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中国: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东欧:初期经济良好弊端日益暴露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1937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改革未突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第二大经济体高速发展、充满挑战进入21世纪,中国面对挑战,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3)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4)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0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的交换,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时段世界贸易年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1870—19003.23.71900—19133.74.21913—19290.72.71929—1938-1.22.01938—19480.04.1(1)变化:1870年至1913年世界贸易呈增长趋势;1913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呈现零增长态势。(2)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过材料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生变化的事件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关贸总协定:①背景:材料一:(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原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二: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②二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关贸总协定:②成立: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③影响: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关贸总协定:④发展:世界贸易组织A.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力求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④发展:世界贸易组织B.作用:a.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b.成员间关税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成本不断下降,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c.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1、新贸易体系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⑤进一步发展a.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b.世贸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1)机构性质不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形式存在,不具有法人地位。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2)管辖范围不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处理货物贸易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要处理货物贸易问题,还要处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协调与监督的范围远大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争端解决机制不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用: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未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7195019862001创始会员国台湾当局退出开启复关谈判正式加入世贸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3、贸易形式的变化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原因: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2)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3)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2)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的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3)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0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的交换,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1.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①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②英国在二战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1)背景:

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2)建立:

各代表团团长在布雷顿森林合影(1944)1.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3)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②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③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1.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机构宗旨主要业务活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4)两大机构: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