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86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A.商业的发展繁荣B.自耕农数量增加C.赋税收入的增加D.郡县制度的推行2、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3、在埃及首都开罗东南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如下图);始建于1356年,当时的埃及。
A.处在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之下B.已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一个行省C.全部领土已被法国侵略军占领D.英法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和争夺4、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5、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府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在这一改革中,“解负令”的颁布A.使平民成为司法的主人,开创了司法独立的新时代B.稳定了平民集团,为雅典民主奠定阶级和社会基础C.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益,使人民主权理念落到实处D.开辟了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取得政治权利的新途径7、“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汉文帝执政时期,才提出了改革肉刑的主张并附诸实施。文帝十三年,因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罚,其女缇萦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深怜其意,为此下了一道废除肉刑的诏令,拉开了刑罚改革的序幕。于是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就制定了新办法,主要是以徒刑、笞刑、死刑代替了黥、劓、斩左右趾三种肉刑。
——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1)依据材料并结合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汉初废除肉刑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影响。1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就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对新式币制种类、重量、成色等做了具休规定;用铜元取代制钱为辅币,在天津设立国家制币总厂,银元、铜元的铸造权归中央掌管;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组建大清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了《银行通行则例》《储蓄银行则例》《殖业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等一系列金融法规。
——摘编自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2年的壬戍学制改革;集中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要求。新学制提出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等标准。同时,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设立了分别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学校,另在高中设立职业科。新学制初、中级教育总体上采用了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但并非是对美国学制的简单抄袭,而是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实际。
——摘编自雷颐《新文化运动助推新教育改革》材料二1951年;教育部拟定了改革学制方蒙。新学制增加了各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老解放区经验,允许各级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补习学校;工农速成学校和函授学校,给予工农群众和干部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让孩子接受完整初等教育,特别将小学由四二制变为五年一贯制。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壬戌学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认识。12、材料汉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处以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向汉文帝上书说:“被处死的人不可复活,被残损的肢体不能再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为时已晚。我甘愿入身官府为奴以赎抵父罪,使他能有改过的机会,重新做人。”汉文帝看了她的申诉很感动,为此就下诏说:“我听说在古代圣王虞舜的时代,在罪犯衣帽上画某种图像,或给罪犯穿上与常人不同式样和颜色的衣服,就表示处以某种刑罚,然而百姓很少有犯罪的,这是何等崇高的政治清明境界啊。现在法律有黥、劓、斩左右趾三种肉刑,然而犯罪却并不因此而减少,这罪过的责任在哪里?难道不是因为我的恩德浅薄,而且教化不明吗?我自己觉得非常惭愧。正是教化不明而使无知的百姓陷于法网。...刑罚重到截断人肢体、深刻人肌肤,终身不能消除的地步,这是多么惨痛而不道德啊!这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律条来代替它。”一一摘编自《史记.孝文本纪》(1)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废除肉刑的理由。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汉文帝废除肉刑改革。”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摘编自董庆伟《清雍正帝时期廉政措施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摘自《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摘自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改革。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发表你的看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16、(22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二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4分)1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1题,共9分)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秦国商鞅变法中为了增加税收,强制推行小家庭制。材料中的“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的做法,使得自耕农从户数上实现数量增加,扩大纳税基础。故答案为B项。这种措施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户数增加,人口数量没有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B【分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的说法是符合题意的;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这是康有为的贡献但是却不符合题干当中“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这一要求;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未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所以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康有为的贡献。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3、A【分析】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在16世纪初征服了埃及。18世纪中后期,埃及开始遭受外来的侵略。因此,A项正确。B是改革之后;C说法不符合题意;D中较量不符合材料主旨。4、A【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宗教封建势力,并没有摧毁封建势力;故本题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宗教改革·影响5、B【分析】忽必烈改制中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忽必烈改制中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大大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理藩院和台湾府都是在清朝时设立的。所以选B项。6、B【分析】【详解】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和人身自由,稳定了平民集团,为雅典民主奠定阶级和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解负令”没有涉及司法问题,排除A项;梭伦改革中,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排除C项;财产等级制开辟了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取得政治权利的新途径,排除D项。7、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20年代中期”“统一战线”等信息可知;当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而“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苏联对国民党的看重和对共产党的轻视导致了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不属于20年代中期。故B项错误。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双方各取所需,必然走向合作。这是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而材料讲的是统一战线失败,所以C错误。从材料“统一战线”知道是国民大革命不是意识形态革命,D错误。
【点睛】
做题找关键词很重要,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都与解题息息相关,材料选择题必须仔细寻找与所问之间的关系,完成答题,本题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联系关键词和排除法一起使用。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故答案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9、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得出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根据“缇萦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深怜其意”得出缇萦上书感动汉文帝;根据所学,还可从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汉文帝执政时期,才提出了改革肉刑的主张并附诸实施”得出改革是“无为”政策的表现之一,有利于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以徒刑、笞刑、死刑代替了黥、劓、斩左右趾三种肉刑”得出法律变得更加文明,是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解析】(1)背景: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缇萦上书感动汉文帝;“无为”思想;汉初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治的稳定。
(2)影响:改革是“无为”政策的表现之一,有利于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使社会环境见加宽松,缓和了社会矛盾;法律变得更加文明,是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得出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后进行改革,得出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鸦片战争”“庚子事变后”“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得出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结合清朝当时的政治状况得出中央集权的弱化。
(2)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币制改革对清朝民间贸易的影响、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对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币制混乱局面等方面概括。同时也要认识到币制改革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解析】(1)背景: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央集权的弱化。
(2)影响:改善了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民间商贸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加强了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触动了地方利益,改革不彻底,未全面实施。11、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要求平民教育精神职业教育总体上采用了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美国影响、中国人探索等方面说明壬戌学制改革的背景。
(2)意义,根据材料二“加强政治学习给予工农群众和干部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孩子接受完整初等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人民文化水平、巩固新政权、国家教育事业等方面简析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本国实际、教育目的、他国经验等方面回答对我国学制改革的认识。【解析】(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教育理念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2)意义: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保障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认识:要结合本国实际;为全体人民服务;借鉴他国先进经验。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犯罪却并不因此而减少”来看;肉刑威慑力并不足以制止或减少犯罪;依据材料“教化不明而使无知的百姓陷于法网”来看,百姓犯罪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化不够;依据材料“刑罚重到截断人肢体;深刻人肌肤,终身不能消除的地步,这是多么惨痛而不道德啊”来看,肉刑过于残酷,不道德、不人道。
(2)依据汉武帝的措施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这是吸取了秦朝刑罚残酷、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内容上符合儒家重视教化的理念,影响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恢复,推动刑罚的人道化、文明化。【解析】(1)肉刑威慑力并不足以制止或减少犯罪;百姓犯罪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化不够;肉刑过于残酷;不道德;不人道。
(2)吸取了秦朝刑罚残酷、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符合儒家重视教化的理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恢复;推动刑罚的人道化、文明化。13、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可归纳出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根据材料“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可归纳出养廉银数量大大超过官员正俸;根据材料“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可归纳出养廉银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发放;根据材料“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可归纳出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结合雍正帝在政治、赋税、民族关系、思想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如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推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增加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行养廉银制度,对吏治清明、赋税增加起到了一定作用;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析】(1)特征: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养廉银数量大大超过官员正俸;养廉银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发放;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2)评价: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推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增加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行养廉银制度,对吏治清明、赋税增加起到了一定作用;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通过设置新材料和新情境,考查考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综合认识,同时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汲取信息的能力。第(1)(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应依据材料回答,第(4)问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开放型题目,题目给出两个观点,要求择其一论述之。应注意的是答题时所选取的观点最好是平时我们学习中较容易接受的观点或论据较多的观点,这样容易得分。【解析】(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因为图革新而遭到保守派的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的“积贫”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其改革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15、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得出以经济手段改善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根据“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得出以上下交互;互惠互利;根据“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得出以注重维系人心。
(2)影响:根据“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得出以有利于民族融合;根据“以盐易米”“以盐转易多物”得出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得出以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解析】(1)特点:以经济手段改善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下交互;互惠互利;注重维系人心。
(2)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或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6、略
【分析】试题分析:(1)共同原因: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是指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之前与反对势力进行辩论的场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所以要想改革成功,改革者必须要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2)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分析”;所以由材料二中的“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可以概括出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措施:应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现象出发,找到有关私有制和分家之类的措施即可,如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实质:材料三体现的是“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表面看是汉化,实质上,鲜卑文化代表的是旧文化,而汉文化代表的是封建文化,所以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4)题目要求“分别指出”所以要分别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商鞅变法通过移风易俗,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5)认识:两者都在讲移风易俗;从移风易俗的实质来讲,实际上是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移风易俗过程比较艰难,所以往往把旧的习俗全部废除,这对传统文化是不利的,所以要做到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婚姻法律咨询合同:诉讼离婚与协议离婚选择策略
- 2025版门楼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实施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环保型排水系统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4篇
- 2025年度教育培训机构派遣教师劳动合同
- 2025年度个人住房抵押借款合同范本(全新修订版)2篇
- 2025年度成人外语培训机构课程及教学资源转让合同4篇
- 2025年度钢构结构检测分包服务合同
- 2025年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经营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货运货物安全处理合同范本大全4篇
- 林地生态补偿与扶贫合作合同(2025版)3篇
- 脑梗死合并癫痫病人的护理查房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脱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犯罪现场保护培训课件
- 扣款通知单 采购部
- 电除颤操作流程图
- 湖北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 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IATF16949包装方案评审表
-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 1 运行方案说明
- 北京房地产典当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