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汕头市澄海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5.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对于乡土中国自身的存在而言,它显然不会是密不透风的铁板,而是像大大小小四处分布的磁石一般,一块一块地把不同的人一群一群地吸附在了一起,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各自分立开来的自我存在,这显然成为乡土社会共同体生活的一个基本形态,即老子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存在。人们在这之中,基于一种家族的认同以及地缘共同体的情感与认知去构建起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以此来安排和处理日常事务。这会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而少有或者并不鼓励一种流动性发生的社会,大家相互所能去认同的范围,必然也以其所生活在其中的地域范围为界限,因此才会有村落这样的乡土中国最为基本的存在单位,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其中,并要遵守在这样的社会中所世代传习下来的种种习俗或规则的约束。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对于这些地方性的差异性的存在而言,它们本身之间却又是相互都联系甚至是联结在一起的,背后是基于一种血亲和姻亲关系的生育制度而有的极度复杂的亲属制度以及拟亲属制度关系网络的支撑,使得社会之中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这个关系网络的联系之中,而这种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种一体性的共同性意识,这便隐含有所谓地域性认同或者族群性认同的意义在其中,它的范围可以基于认同塑造而不断地加以放大。换言之,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之中,人们之间更大范围的认同,显然更多的是基于相互间的既有关系而出现并不断重叠穿插地相互编织起来的关系认同。
而这显然也正是在中国社会之中多元与一体这两个基本社会构成维度可以同时出现并共同存在的基础所在。这里所谓的多元,根本便是指一种视角向下所看到的那些别样性的不同于乡土人群本身的单一性的存在。而这里所谓的一体,便是一种视角向上所看到的人们在不断地向上或向前去追溯一种在时间谱系意义上的基于共同祖先或者共同起源而有的认同构建的自然结果。换言之,一种眼光向下去看的姿态,更多会使得人们眼中看到基于一体分化而有的各自认同的存在,它的核心特征是多元性的存在;而反过来,一种眼光向上去看的视角,则可以将基层多元分化的分散性的存在基于某种观念的吸引或吸附而统合或整合成为一种一体性认同的存在。而在这一上一下的关系结构之间,必然又会体现出一种从平面而延展出去意义上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基本关系架构,并且也会在这种关系中不断涌现出来在历史意义上发挥着各种形式功能的治理模式,这既可以是大一统的分封制以及郡县制的模式,也可以是在有着羁縻政策存在下的土司制度,当然也还可以是中央和地方各自分权的双轨制的模式,最后也可以是如当代中国意义上的那种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的一体性的模式。并会以多样性和一体性的共同存在、上下之间可分可合为基本的构建原则,由此而使得多元本身有其各自的存在空间,即便没有这样的空间,或者这样的空间显得有些局促和拥挤,多元存在的自身特性也会基于一种自我的力量而去创造出或者扩大开来这样的空间,这不会是完全的相互混合而融化为无差别性的一体性的存在。并且,也不会因为多元而相互拆解,各自孤立,形成一种彼此分崩离析的割据性的存在状态,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一种差异性在一起的彼此共在,大家基于彼此往来关系而相互融合在了一起,并同时还能够保持住各自的认同。(摘编自赵旭东《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血缘社会大体稳定,家庭成员新旧接替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接替”过程。B.无论是“血缘社会”还是“地缘共同体的情感”,皆容易形成地方性的差异性。C.“父死子继”一例说明因生育而维持的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缺乏变动的社会。D.社会变迁的速率一定程度上决定血缘作用的强弱。变迁速率越大,血缘作用越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出现是血缘社会血缘继替的表现。B.“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既是地域性的,也是继承性的。C.基于生育制度维系的乡土社会关系认同,能使人们更大范围地形成共同性意识。D.不同历史时期,多元一体的社会关系格局涌现出发挥各种形式功能的治理模式。3.下列诗句能体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观点的是(
)(3分)A.嗜好既殊尚,言语亦相抵。——宋·郑刚中《风俗》B.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唐·元稹《生春》C.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唐·白居易《观儿戏》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元夕》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用“血缘是——
的亲子关系”的句式为“血缘”下一个定义。(4分)5.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对研究中华民族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多元一体”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有删改)文本二:
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摘自郁达夫《北平的四季》,1936年。有删改)6.《故都的秋》中“北国之秋”的相关画面,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秋院清晨”画面中,“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等景物描写细致,“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B.在“秋槐落蕊”画面中,“像花而又不是花”“极微细极柔软”等景物描写笔触细腻,表现秋天槐树的特征,传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C.在“秋雨闲话”画面中,作者通过简笔勾勒,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着装,展示故都秋天特有的韵味,表现作者对故都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D.在“秋蝉嘶叫”画面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故都秋景里独特的声音,而在作者笔下,这种嘶叫声作为秋天的一抹喧闹,增添秋的热闹和生机。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中,作者认为南方之秋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他愿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留住北国秋天的机会。B.文本一中,囚犯“不能自已的深情”是指囚犯因为被关在牢狱中,失去了自由,更加不能控制住对秋的悲情。C.文本一中,作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品味,如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D.两则文本都选取了一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如牵牛花、秋草、红柿、芦苇黍稷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8.文本一划线处句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饶有趣味。请加以分析。(4分)9.北京的秋天,因郁达夫《故都的秋》而闻名。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何异同?(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辱书云,欲相师。仆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后始信A前所闻者B今韩愈C既自以D为蜀之日E而吾子又欲使吾F为越之雪G不以病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羞,觉得羞耻,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不相同。B.“则群聚而笑之”与《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而”用法不相同。C.“至无雪乃已”的“已”与《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已”字意思相同。D.明日,第二天,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的“明日”字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与古之圣人从师而问进行对比,得出愚人与圣人的区别,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韩愈认为人们选择老师来教他们的孩子,但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C.韩愈作《师说》,结果招致众人怪罪辱骂,被视为狂人,柳宗元却赞赏他能奋然不顾时俗,招收后辈学生。D.柳宗元认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而招来别人的嘲笑,为人师也是如此,所以他不敢做韦中立的老师。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分)(2)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4分)14.柳宗元认为如果和韩愈一样当老师会被世人耻笑辱骂,为了更形象展示当老师的可能结果,用了哪些例子?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西湖春日王安国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②,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巘崿③,湿飞双翠④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注】①争得:怎得。②茶鼓: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③巘崿(yǎnè):指山峦。④翠:翠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开头,诗人借写对杜牧的才华的仰慕,来表达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B.楼台于夕阳斜照中仍然招展着高矗的酒旗,暗示出游客不断,店铺繁忙。C.“吐”“熏”“飞”“破”等用字传神,写出山峦湖水的喧闹与不平静。D.尾联写诗人庆幸有蓑衣和苇笠,尚能做一个渔翁,垂钓湖上,呼应开头。16.
诗人调动各种感官对西湖春景进行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2)深秋时节,登上古白帝城,看到被秋风吹落的树叶以及滚滚而流的长江之水,不禁让人想起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3)苏轼的《赤壁赋》中,“
,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0月25日,第23届汕头·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在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会现场,参展商纷纷亮出最新、最前沿、最“硬核”产品,让客商们
A
。这其中就包括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最“出圈”的名场面之一的机甲英歌舞,它也成为本届玩博会的“热搜”之一。轻触开关,这支由18个积木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机甲英歌队“身披战袍”“手持棒槌”,伴随鼓点跳起英歌舞,完成10多套动作。英歌舞以机器人的形式亮相,传统文化+科技的场景引发全场喝彩。为了让英歌舞机器人“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公司整个研发团队
B
。多次前往英歌舞表演现场观摩,与英歌舞表演团队交流学习,最终按照真人脸谱进行UV印制,用积木还原英歌脸谱、戏服、道具,(
甲
),这使得英歌舞中极具特色的人物面部妆容、色彩鲜艳的戏服等元素得以保留和呈现,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延续了英歌舞的视觉文化符号。(
乙
),机甲英歌队尽可能地去模仿和还原英歌舞的传统动作。英歌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机甲英歌队通过编程等技术手段,让机器人能够较为准确地模仿这些复杂、统一的动作,使得英歌舞的动作精髓得以传承。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英歌舞传统的锣鼓配乐,强烈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相配合,营造出了传统英歌舞表演的氛围和气势。
公司总裁陈先生说,通过此次英歌舞机器人的“出圈”,他和研发团队意识到,一个能
C
的玩具产品,光有科技元素还不够,还需要有故事感、文化性,甚至要输出情绪、输出价值,让玩具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①潮汕文化资源丰富,②澄海的传统玩具创意产业正借助文化新质生产力,③通过为智能玩具植入“文化芯”,④玩具更有科技感和故事感,⑤努力闯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的一条转型升级新赛道。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入的恰当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赏心悦目
搜肠刮肚
感人肺腑B.大饱眼福
煞费苦心
触动人心C.眼花缭乱
煞费心机
沁人心脾D.大开眼界
挖空心思
动人心弦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其他三个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参展商纷纷亮出最新、最前沿、最“硬核”产品。B.这其中就有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最“出圈”的名场面之一的机甲英歌舞。C.这支由18个积木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机甲英歌队“身披战袍”“手持棒槌”。D.通过为智能玩具植入“文化芯”,让玩具更有科技感和故事感。20.请在文中(
)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4分)21.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如果你是公司研发团队成员,请从弘扬潮汕文化出发,提出一条研发建议,并说出你的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其美丽,旅行者照旧向前进。——司汤达《红与黑》材料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变迁速率越大,血缘作用越强”错误,原文“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可见,社会变迁速率越大,血缘关系越弱。2.(3分)【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只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是地域性的。3.(3分)【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写的是不同地域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与题干观点相吻合;B项写的是鞭春牛的习俗;C项写的是斗草的民间游戏;D项写的是元宵节花灯璀璨的景象。4.(4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概念的能力。材料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可概括出血缘的定义。【参考答案】血缘是指由生育所发生的(1分)用来决定人和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1分)及社会地位(1分)的亲子关系。【评分说明】(划横线处答对1处1分,共3分,句子通顺1分。其它概括言之有理也可得分)5.(6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一体与多元的相关概念,得出答案①、②点的内容;由第三、四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③点内容;根据材料二第一、二段内容可知,族群生活的闭合性成为“一体”能够实现的现实性基础,而族群生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的意义上使得族群生活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参考答案】①一体指的是仰视视角下(视角向上),基层多元分化基于某种观念的吸引能统合成为一种一体性认同。(或:一体指的是人们视角向上基于地域认同和血缘认同构建的共同性意识)。②多元指的是俯视视角下(视角向下),乡土社会基于一体分化而保持各自认同的存在。(或:多元指的是人们视角向下看到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彼此共在)。③“多元”和“一体”之间属于一种相互包含的依赖关系,“一体”容括“多元”,(或一体能使得多元本身有其各自的存在空间),“多元”隐含着“一体”(或多元存在的自身特性能够基于彼此往来关系而相互融合在一起)。④基于生育制度维系的血缘社会是多元与一体这两个基本社会构成维度共同存在的基础。(或族群生活的闭合性成为“一体”能够实现的现实性基础,而族群生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的意义上使得族群生活的多样性成为可能。)【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增添了秋的热闹和生机”错。“秋蝉嘶叫”是从听觉方面描写故都秋景,表现悲凉的特点。7.(3分)【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能力。B项断章取义,据“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是说对于秋的“深情”,是所有人共同的生命体验,无关身份;作者借囚犯强调悲秋的普遍性,不是悲秋程度的差别。8.(4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要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特点的总体感受,作者通过观察细致,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从不同感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了独特的故都秋味。【参考答案】(1)比喻(共2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①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2分)②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2分)(其中,“黄犬之与骆驼”,也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③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比作四组食物,从饮食(饮食文化)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2分)(2)对比(共2分):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和北国之秋的“浓”相比较,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3)排比(共2分):将比喻句以排比的形式呈现,富有节奏感,能增强气势,深化中心。【评分说明】共4分,每种手法2分,答出两种并分析即可。9.(6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故都的秋》:作者写到“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主要写城里的景象,侧重采用冷色调,通过五个画面的描写,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表达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北平的四季》:作者写到“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选取了山上的红柿、郊野里的芦苇黍稷,可见北平秋高气爽、风日晴和,体现了秋味浓,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再结合“古人的悲哉哀感”可知,在北平的郊外,悲秋会得感至极而涕零。【参考答案】(1)【共2分】同——都选取了一些平凡细小的事物(1分),都认为故都的秋味浓(或:写到秋的悲凉)(1分),都表达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1分)。(答对任2点即可得2分)(2)异【共4分】——①地点不同:《故都的秋》主要写城里的景(1分),《北平的四季》主要写郊外的景(1分)。②色调不同:《故都的秋》侧重描写清、静、悲凉的冷色调景象(1分),《北平的四季》有描写秋高气爽、风和日晴的景象(1分)。(每点1分)【评分说明】共6分,其中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参考答案】BEG(译文: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11.(3分)【参考答案】A(A“羞”和“异”都是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意思是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B“则群聚而笑之”的“而”表修饰,《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而”表转折。)
12.(3分)【参考答案】C。(“招致众人怪罪”错误,“世果群怪聚骂”是指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13.(1)【参考答案】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评分说明】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①惑:疑惑②师:跟从老师学习句意给2分。(2)【参考答案】(我)没有想到你从京城来到偏远的地方,竟幸运地被你赞赏(认为有可取之处)。【评分说明】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①意:想到②见:被句意给2分。14.(3分)【参考答案】①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②南越数州的狗因为下雪,惊叫乱咬,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③孙昌胤行冠礼被众大臣嘲笑。【评分说明】答对1点2分,答对2点5分。【参考译文】文本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文本二: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参考答案】C(写“喧闹与不平静”错。“吐”“熏”是写浓香扑面,“破涟漪”是写湖水的平静,平静才能形成圈圈涟漪)16.(6分)【参考答案】①诗人在视觉方面写看到了春烟缭绕的寺院,夕阳下楼台上高矗的酒旗,山峦中盛开的春花,荡起涟漪的湖面;②在听觉方面写听到了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声;③在嗅觉方面写闻到了山峦中春花散发的浓郁的花香;④在触觉方面写一对翠鸟被湖面的水花溅湿。⑤诗人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春景图,表达诗人对西湖春景的赞叹与喜爱。【评分说明】理解分析占4分,其中①②③④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给4分。效果评价即第⑤点给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参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评分说明】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3分)【参考答案】B第一处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均可,大饱眼福:形容眼睛得到充分满足,指得到丰富、精彩的视觉享受。可以用于描述欣赏美景、观看精彩表演、参观展览等场合。大开眼界:形容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增长了见识。第二处,根据语境需选一个意为花了不少心思的成语即可,煞费苦心是一个中性词,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此处用其积极意义。第三处,可选择意思为打动人心的成语,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深感动;触动人心,指某个事物、人、情景或行为能够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用于此处合适;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用于此处对象不符;动人心弦:形容十分吸引人,使人非常感动。19.(3分)【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题目注重基础,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及理解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特色民宿门面房租赁与民宿经营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旅游特色餐饮服务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牛津译林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版农机作业租赁与农业人才培养合作合同4篇
- 2024 年四川公务员行测(C 类)真题及答 案
- 二零二五年度沐足行业员工权益保障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杭州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及反思(更新)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退休人员出国探亲申请书
-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笔记
-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策略国内外
- 物业公司介绍
- 2024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永辉超市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