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是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一般说来,人有坎坷不幸,内心就有所“郁结”,怀才不遇的文士更是如此,内心有所郁结,就必然要寻求发泄。对于作家来说,这种寻求发泄的冲动和欲望就成为一种创作的内驱力。而他们借以发泄(假之而鸣)的方式通常就是文学创作。不平则鸣,发愤(抒发愤懑)著书,这就意味着作家们既有强劲的创作内驱力,又有真实而炽热的情感。换言之,他们的创作不是出于应制或应酬的需要,不是矫柔造作的无病呻吟。显然,这些都是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确实,古代的“穷”士们在屡遭挫折、饱尝忧患之后,往往能够更深切地感受人情冷暖,更充分地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更强烈地体验生命的喜怒哀乐。创作主体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都因此而更丰富、更复杂、也更深刻。作家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为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浓度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可靠保证。正如桓谭所说:“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新论·求辅》)刘勰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敬通(汉代冯衍)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文心雕龙·才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作家命乖运蹇,不仅是由仕途穷窘造成的,而且也与遭逢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有直接关系。世事的纷乱固然使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但是另一方面这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他们可以由此去观察和反思整个社会、时代和历史,并诉诸笔端,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史诗的意义。(摘编自任晓勇侯福忠《穷而后工与达而难工》)材料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穷而后工”是一个历时久远、被文论家们乃至文学家们本人所普遍接受并深信不疑的传统命题。古人论述这一看法时角度不一,但都可以概括为“穷而后工”:文学家的不幸遭遇与创作才能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文学家的痛苦郁闷是使之激发创作冲动、发挥创作才能、创作出有特殊审美价值的作品的有利乃至必要的条件。然而,“穷而后工”的命题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只要经历过某种不幸遭遇、胸中郁积着某种痛苦情感就一定能保证他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如果真是这样,“穷而后工”的说法就未免近于荒谬。因为历史上经历过痛苦不幸的人难以胜计,而真正能从事创作的人却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能够留下不朽作品的人更少。因此,有必要对“穷而后工”命题的意义范围作进一步辨析。事实上,古文论家所说的“穷而后工”是有前提的,它并非泛指一切人。首先是作家必须具有某种特殊才质。在后来的文论中,这种主体条件的特殊性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说明。明代王慎中道:“所谓不得志者,岂以贫贱之故也!才不足以用世,而沮于贫贱,宜也,又何怨也?才足以用世,贱且贫,其怨也,宜也。”(《碧轩辐诗集序》)这番话中的情感固然不无偏颇,因为任何人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对待都必然也有权力“怨”。但是,王慎中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才质的人,在困厄境遇中方能够通过创作活动来抒胸中之“怨”。宋代周济分析辛弃疾何以能够“不平之鸣,随处辄发”的原因道:“其才情艳富,思力果绝,南北两朝,实无其匹。”(《介存斋论词杂著》)这些都很能体现了古文论家们的认识,一方面将不幸视为创作才能充分激发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激发是以作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素质为前提。“穷而后工”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作家本身须有一种执着的志向或曰崇高的精神追求。纪昀曾专门指出:“夫‘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论诗家成习语矣。然以龌龊之胸,贮愁之气,上者不过寒瘦之辞,下而至于琐屑寒气,无所不至,其为好也亦仅。”(《俭重堂诗序》)纪昀并不否认不幸境遇对作品的积极意义,但是认为倘若作家没有较高的人格,则这种由不幸而生的痛苦愤懑之情所能给予作品的积极意义非常有限。古文论家还认为,作家的不幸痛苦还有着狭隘深广的区别。只有当一个人的悲怨愤懑不仅仅出于个人的生活不幸,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遭遇时,它才会赋于作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黄宗羲特别区别了两种痛苦:幽人离妇,羁旅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深一情以拒众情,其辞亦能造微。至于学道之君子,其凄楚蕴结,往往出于穷饿愁思一第之外,则其不平益甚。(《朱人远墓志铭》)所谓“众情”即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感情。黄宗羲认为表现“一人之怨愤”的作品固然亦能打动人,但是它的价值不能与为天下苦难而忧,替社会不平而鸣的作品同日而语。(摘编自陆晓光《“穷而后工”:对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命题的考查与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作家内心有难以抑制的冲动和欲望,往往会进行文学创作,这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B.作家只有屡遭挫折、饱尝忧患,更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喜怒哀乐之后,才能创作出经典作品。C.辛弃疾在诗歌方面出众的才华、过硬的内在素质是其能“不平之鸣,随处辄发”的前提条件。D.当作家从一己之悲中跳脱出来,关注整个社会的普遍遭遇,其作品才能获得更高的美学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作家而言,人生的种种磨难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对文学创作十分有益的因素。B.材料一中的加点词“坎壈”,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其大概意思是困顿、不顺利。C.两则材料都围绕着作家“穷而后工”的话题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D.两则材料大量引用文论家论断,其主要目的是使文章更有内涵,彰显作者的学养。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A.元代徐世隆《遗山集序》称元好问:“周流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三十年,其迹益穷,其文益富,其声名益大以肆。”B.南宋诗人陆游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写道:“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C.清人吴兆骞因无辜遭累,被遣戍漠北宁古塔二十三年,他写道:“迁谪日久,失其天性,虽积有篇什,亦已潦倒溃乱,不知其所云矣。”D.清代诗人袁枚认为:“今夫《典》《谟》《雅》《颂》,文章之至工也。其人皆身至王侯将相,或天子之叔父,乃能发韵抒藻,张皇万古。”4.根据材料一、二内容,结合杜甫生平简要探究其诗文“穷而后工”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儿时的庭院冯至最近有人问我:“你的童年往事,如今还常常思念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秋日在院子里望天空的云彩。”夏天晚饭后,天黑了,室内不点灯,怕招蚊子,大家都坐在院子里乘凉。家里的庭院相当大,周围是平房,遮拦不住广阔的天空,只觉得天上的星格外多,星光格外灿烂,银河也格外明显。那时我五六岁,父亲在外边奔走衣食,母亲带着一个女儿、三个男孩,还有一个我们称呼姜妈的女仆,过着清苦的生活。我是男孩中的第二个。母亲怎样为生活劳累,惦念远方的父亲,我体会不到,只记得常常在下午无人来往、日影缓慢推移时,她一人坐在屋里不知在想什么,怪孤单的。那情景真是冷冷清清。可是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家有说有笑,大人好像忘却了一天的辛苦,孩子们也不担心犯错误受大人的斥责。讲故事,谈往事,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亲身经历,一晚又一晚从不间断。母亲熟读《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一类的书,谈起那些书里的事,娓娓动听。附近钟鼓楼上传来定更的钟声,钟声悠扬,紧敲响十八,慢敲十八响,三紧三慢,共敲一百零八响,不仅对我们没有干扰,反而更增添寂静和清凉的气氛。我们的姜妈出谜语、讲故事很能即景生情。她望着满天星斗,说出一个谜语叫我们猜:“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她望着银河,还给牛郎织女的传说“艺术加工”,仙女们怎样下凡在湖边洗澡,牛郎怎样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怎样从头上取下一只簪子划出一条银河,说得有声有色,好像她亲眼看见过似的。有一时盛传有扫帚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角,我们仿佛看见过一次(如今我知道,那是1910年一度出现的哈雷彗星)。姜妈又有话说了,扫帚星一出现,天下就要大乱,她还能举出荒诞的事例说明。我们前院住着一位叔祖,他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常常提着灯笼走来,在四处墙根底下寻找蝎子,为的是到药铺里用蝎子去换梅苏丸,这药丸味酸甜,据说可以清火。他不理我们,我们也不理他,互不相扰。可是姜妈又有所感了,她转身看一看墙角下的灯光,抬头望一望天上的上弦月,又说出两句谜语:“天上的弓弯不的,墙上的琵琶弹不的。”有一次来了一个客人,他接连不断地述说鬼的故事,都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有男鬼,有女鬼,有阴森可怕的鬼,有俊俏迷人的鬼,说得我越怕越想听。最后我毛骨悚然,仿佛鬼就在我的身后,不敢回头。客人走后,我不知是怎么跟着母亲走进屋里的。立秋后,暑气渐消,乘凉的次数也逐渐减少。只记得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目连僧救母的中元节,那天晚上孩子们每人领到一扇荷叶,叶中心插上一只点燃的蜡烛,举着荷叶灯,在院中排成队伍,绕几个圈子,却没有大人参加,——也就是这一年夏夜乘凉最后的一幕。我九岁时,母亲不幸逝世,夏夜乘凉的“盛事”也不再有了。那时我已经上小学,放学回来,走进庭院,只觉得空空旷旷,十分寂静。姜妈还在我们家里,也变得沉默寡言,再也不向我讲故事、说谜语了。我独自在院里徘徊,有时也在屋檐下伫立,不知做什么才好。秋日的下午,蓝色的天空更为广阔,时有浮云来去,云形经常变化,正如杜甫诗里说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我已经有些地理知识,并且对地理很感兴趣。我望着浮云的形象,一会儿像骆驼形的山东省,一会儿又变成拱手老人似的江苏,我就在天空绘制我想象中的地图。目送浮云,神驰干里。间或有排成人字形的大雁从云端飞过,它们好像真要带领一个儿童去看看千里外一些地方的奇景。1992年2月22日(选自冯至《白发生黑丝》)文本二: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儿时的庭院”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童年的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从而实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B.姜妈作为女仆,不仅负责家务,还通过讲谜语、讲故事等方式,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这个清苦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温馨。C.“天上弓弯不的,墙上的琵琶弹不的。”运用比喻手法,既描绘出夜晚庭院所见的月与灯光,又凸显了姜妈的机智与才情。D.文本一结尾处提到母亲逝世后庭院的空旷与寂静,以及姜妈的沉默寡言,暗示了童年生活的终结,但作者对此并无太多感伤,故情感始终是淡淡的。6.关于文本二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落中提到的“芦花”“柳影”“虫唱”等意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远离大都市喧嚣、充满乡野宁静与自然韵味的秋日氛围。B.郁达夫生活拮据,只好“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但即便如此,依然于破屋赏景,苦中作乐。C.段落中数次使用“一”这个量词,如“一碗浓茶”“院子一坐”“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等,尽显悠闲。D.郁达夫赏秋,选取“破”壁中的牵牛花,并指定要“蓝”色或“白”色的,还强调在花底要有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7.文本一为何说童年往事中常常思念的是“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秋日在院子里望天空的云彩”?8.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你对“淡雅”这一审美倾向的理解。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着,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①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故君子必立其志。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学者所以总群道也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之。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昔颜渊之学孔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矜③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选自荀悦《申鉴·中论·治学》,有删改)注释:①亟[qì]。②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③矜:拘执,谨守。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找出并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位置上。故(A)学者(B)所以总群(C)道也(D)群道统乎(E)己心(F)群言一乎(G)己口(H)唯所用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以”指没有用来……的,无从,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含义相同。B.“庠序”是指古代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C.“学者”指求学的人。古今异义词,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同义。D.“玄黄之色既着”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年幼时蒙昧无知,就好像宝物被放在暗室里,想要寻求却看不见,而学习就好像阳光,能够照亮暗室,让人清楚地发现宝物。B.马有能快速奔行的四足,却不在闲暇的时候驾车,就算不上好马;人虽然有优良的资质,却不学习根本的道理,就仍然算不上是君子。C.志向是学习主帅,才能是学习的弟子,尽管有才能却无志向,也不能够建功立业,求学的人不担心才能不足,而应担心志向不立。D.颜渊、子贡向孔子学习,学习成果有所差异,但这些成果都是在掌握一类事物的知识规律后,触类旁通,认真思索能够获得的。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圣人之上务也。(2)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13.韩愈《师说》中的童子之学与荀悦《申鉴·中论·治学》中的鄙儒之学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喜迁莺·福山萧寺①岁除[南宋]吴文英江亭年暮。趁飞雁,又听数声柔橹。蓝尾杯②单,胶牙饧③淡,重省旧时羁旅。雪舞野梅篱落,寒拥渔家门户。晚风峭,做初番花讯④,春还知否?围艳冶,红烛画堂,博簺⑤良宵午。谁念行人,愁先芳草,轻送年华如羽。自剔短檠⑥不睡,空索彩桃新句。便归好,料鹅黄已染,西池千缕。【注】①宋朝南渡初,北来官属多寄寓佛寺,其后多沿此风,借为旅邸。②即蓝尾酒,“蓝”通阑,尽也。除夕家人聚酌,从年小者逆次引杯,年最大者反居其末,又称“婪尾”。③麦芽糖,过年特色食品。④梅花为第一花信。⑤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⑥灯架,这里指灯芯。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词人岁暮由江亭出发,在飞雁柔橹声中寄寓福山萧寺的所见所感,词的下片抒除夕夜他人欢乐而自己忧愁之情。B.“胶牙饧淡”并非糖无滋味,而是内心思乡愁绪浓重,故而感到糖味道淡;“重省”即回忆,说明这种羁旅滋味已不是此番初历。C.“雪舞……门户”句,“舞”字运用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写出雪花飞舞的优美姿态,“拥”字写寒气侵扰门户,透露词人对渔户的担忧。D.“彩桃新句”翻用王安石《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写词人独身守岁,一无乐事,挑灯自撰春联以排解思乡之愁。15.词人心绪系于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3)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4)日上,正赤如丹,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记》)(5)古代诗人常用白发的增多来表达内心的愁绪和人生的感慨,如杜甫在《登高》中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学写诗歌”的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短歌行》使用到的借代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达到形象突出的效果,使诗作多一些“诗味”。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2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稻菽(shū)银蓖(bì)纶巾(guān)残羹冷炙(chì)B.隽永(juàn)卷帙(zhì)早籼(xiān)脍炙人口(kuài)C.兜鍪(móu)譬如(bì)铆钉(mǎo)前扑后继(pū)D.推搡(sǎng)慰籍(jiè)执拗(niù)浪遏飞舟(è)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纵一苇之所如(往)枉用相存(存在)B.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烟涛微茫信难求(可信)秋月春风等闲度(平常,随便)C.郯子之徒(徒弟)戊申晦,五鼓(晦暗)赢得仓皇北顾(回头望)渔樵于江渚之上(捕鱼砍柴)D.不耻相师(以……为耻)明烛天南(照亮)君子生非异也(同“性”,天性)惟觉时之枕席(醒)19.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至于泰安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客有吹洞箫者C.而又何羡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崖限当道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翻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因此学生不需要不如老师,老师不需要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翻译:回头看日观峰以西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都体现了新格律诗派诗歌的特点,只是前者形式上更自由些,后者更注重押韵。B.《哦,香雪》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都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以及细节来塑造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劳动者形象,彰显劳动精神。D.《拿来主义》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三种做法,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论证有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汉字的演变,七大字体几乎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但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简化笔划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如甲骨文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笔划省略很多,但是仍具有车辆的形状。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辕、轴,已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到了战国中晚期,刻在石鼓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車”字了。表:车的简化春秋战国以后,简化字在民间书写中大量出现,并逐渐定型。这类字不如官方文书的字迹要求那么规整,通称俗字,也称别字,________________。值得重视的是,几经简化了的俗字,有的也移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省笔易就,又节约了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简化字的创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历史的向前推进,几乎是同步运行。许多当时的俗体简化字,流传千百年,逐渐取代繁体字。如今沿用的简化字,几乎都有源可溯。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新的造字,似乎置汉字的古老传统于不顾。________________。数千年来,尽管汉字有过多次变体,基本上仍是一脉相承,凸显出绵延不断强大的生命力。(摘编自朱启新《汉字的简化》有删改)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文字当时当地所引发的情意,如果放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三要素是音、形、义。在2024年春节几个互联网祝福“热词”中,真能知道“龘”“朤”“䲜”三个生僻字意思的人极少,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据字“形”推出“龙”相聚、“朋”相会(或“月”分外明)、“鱼(余)”很多之“义”,这不但切合了2024年为农历龙年,还带有美好吉祥的祝福之意。汉字之妙,可见一斑。“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作为2024年互联网春节祝福“热词”,随着新年热度逐渐消退,这些词似乎又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些流行语几乎一夜“爆红”、又悄然隐去的现象的认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以上两句话出自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3分)1.B2.D3.C4.①有强劲的创作内驱力,又有真实而炽热的情感。杜甫一生坎坷不幸,内心就有所郁结,有强烈的创作动机;②本身文学才华很高。杜甫出生官宦世家,家学渊博,文学功底深厚;③有执着的志向。诗人历经坎坷,却初心不变,始终忧国忧民;④遭逢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有机会观察和反思整个社会、时代和历史。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的由盛转衰。5.D6.B7.①庭院生活,承载“我”的美好回忆与对过去的怀念;②夏夜乘凉,让“我”感受家庭温馨与童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