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丹东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傅昕徐鹏张莉莉杨璐于红娜审校:谢虹宋震于洋王英芳陈飒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获得的光荣。于是,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基调。这种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着生面。先秦时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抒情中带有说理。这种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提到苏轼,我们必须要说,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的一般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他想为国家为人民作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逐富贵,这是无可讳言的,他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也是无可讳言的。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继承了屈原宋玉以来香草美人的比喻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佳作。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苏轼是一个带有着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乃至“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体现了他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表现出来的。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造诣的,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所以应当说《水调歌头》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它的下半阕。《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从《前赤壁赋》来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苏轼自己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念奴娇》的主题是历史凭吊,而这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乃是正统诗文中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节选自林庚《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诗文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兼具时代精神,因此,把苏轼的作品研究透彻,就可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和成就。B.宋代作家首开先河,把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写出了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兼具抒情与说理。C.苏轼一方面想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功名,不追求荣华富贵;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与局限性。D.前人认为,“不食人间烟火”贯穿苏轼很多作品,这使人感受到他“遗世独立”的感情和清高、冷清、洁身自好的形象。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醉翁亭记》等属于抒情中带有说理,《赤壁赋》等属于说理中带有抒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B.苏轼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的性格,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浪漫气质,是促使他冲破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力量。C.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作品不少,但只有苏轼能达到“理趣”造诣,后世偶有豪放词人可与其比肩。D.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是浪漫的,也是豪放的,既有壮阔的波澜,又有深刻的理趣,为宋代诗文平添了声色。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于苏轼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A.《水调歌头》下半阕成就远不及上半阕,下半阕中的议论只是上半阕思维的脱口而出,千言万语仍蕴含在上半阕诗句中。B.苏轼的《前赤壁赋》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C.从《念奴娇》可以看出,苏轼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因此具有了浪漫气质。D.《念奴娇》的主题是通过对“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来凭吊历史,而这个“风流人物”既继承了传统,又增加了新的东西。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5.本文认为,只有苏轼真正能达到“理趣”造诣,请结合本文观点分析《赤壁赋》第四自然段的“理趣”是如何体现的。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1C2.D3.C4.①(1-2)开篇交代宋代诗文的特色,点明研究苏轼诗文对理解宋代诗文的意义;(开篇交代宋代诗文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而苏轼是宋代诗文和发展成就的代表作家);②(3-4)分析苏轼艺术创作的思想根源及取得天才成就的原因,契合了宋代的时代特点。(接着交代了苏轼天才成就的原因,既有宋代时代的一般特色,也有他思想感情深处的浪漫气质,个性解放的力量。)③(5-7)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分析,介绍苏轼诗文独特的艺术成就,阐明苏轼成为理解宋代诗文发展及成就理想代表作家的原因。(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分析,介绍苏轼的浪漫气质使他的作品有独特性,真正达到“理趣”造诣,跳出封建时代正统诗文的局限。)④(8)最后总结苏轼作品的特色及其对宋代诗文的影响。5.①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苏轼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不着痕迹。②《赤壁赋》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借助“水”与“月”等形象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角度进行论证,让读者悟到任何事情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能够换角度思考问题,最后自然地得出了“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快乐”(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不必羡长江之无穷,让自然为己所用,从中获得乐趣)的观点,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将眼前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自然交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把苏轼的作品研究透彻,就能完全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表述过于绝对,苏轼只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B.“首开先河”错,原文说“这种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D.“前人认为”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可知:“不食人间烟火”贯穿苏轼很多作品,这使人感受到他“遗世独立”的感情和清高、冷清、洁身自好的形象的观点不是前人认为,而是作者认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A.“《醉翁亭记》等属于抒情中带有说理,《赤壁赋》等属于说理中带有抒情”错误,选项张冠李戴,细读文本“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抒情中带有说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可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属于说理中带有抒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抒情中带有说理。B.“是促使他冲破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力量”的说法错误,选项强加因果,细读文本可知“浪漫气质”就是苏轼“追求个性解放的力量”。C.“后世偶有豪放词人可与之比肩”的说法错误,原文说“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但还没有人能与苏轼比肩。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C.“因此具有了浪漫气质”的说法错误,选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原文是“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可见“浪漫气质”是原因,而不是结果。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根据文本的节选出处——林庚《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可知全文通过对苏轼的典型作品的分析,指出宋代诗文发展的特点,苏轼之所以能成为宋代诗文的代表作家的原因等等。第一二自然段,根据“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过渡时期……这种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着生面”“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抒情中带有说理……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等语句可概括出:开篇交代宋代诗文的特色,苏轼的诗文对理解宋代诗文的意义。第三四自然段,根据“他想为国家为人民作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逐富贵,这是无可讳言,他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也是无可讳言的。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佳作”“苏轼是一个带有着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等句可概括出:苏轼之所以成为宋代诗文的杰出代表的原因。第五至七段,通过举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等作品为例,说明苏轼的浪漫气质使他的作品有独特性,真正达到“理趣”造诣,进而跳出封建时代正统诗文的局限,最终成文宋代诗文的标杆。第八段根据“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等句可以概括出:苏轼的作品风格特点及其在宋代文坛的意义及地位等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本文观点分析《赤壁赋》第四自然段的“理趣”是如何体现的。首先在本文中找到有关“理趣”的语句,弄清内涵。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既要讲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要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赤壁赋》第四自然段“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语句看出作者探讨的“理”是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以及“取与不取”的辩证思考。“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取”相应的物质,供耳目等感官之所用是合理的,但是前提是“吾之所有”是自己应得的。不是自己的,哪怕是名利金钱都不要有贪恋。为了充分说明这样的道理,作者借助“水”“月”的变化与不变来说明;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大自然的瑰宝说明,我们可获取的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秀美风景,是我们平等享有的东西。总之,通过形象直观的譬喻,把抽象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说得透彻,而且不凡生趣,这就是“理趣”的明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平的镜子契诃夫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的声音: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被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哈哈哈!”我狂笑着。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平的镜子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让曾祖母着迷,也让“我”的妻子在迟疑不决地照了镜子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B.曾祖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存在生动地说明自私自利、乐于相信假象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一定社会基础。C.妻子长相丑陋,镜子恰好将其丑陋扭曲成艳丽的容颜。她因此溺于幻象,认为所有人都在欺骗,只有镜子才是真实的。D.镜子本应反映人的真实容貌,但“不平的镜子”却混乱美丑,扭曲真相,作者借此反映不良的社会现象,讽刺人性弱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对祖宗住所的环境做了较为详细地描写,突出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的特点,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B.文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手法,写出了妻子面对镜中美丽的自己,难以置信又沉迷其中的矛盾心理。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着重刻画曾祖母与妻子两个人物,刻画曾祖母是为了与妻子进行对比,凸显妻子的形象特征。D.“不平的镜子可以颠倒美丑”,这一秘密直到几近结尾才被揭示出来,之前处处隐藏,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8.我的妻子痴迷那面神秘镜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契诃夫善于讽刺,试以本篇小说为例,谈谈其讽刺效果是如何实现的。【答案】6.B7.C8.①那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并不存在的美貌与妩媚,满足了她的欲望与虚荣,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不能自拔;②她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没有清醒的头脑,贪慕虚荣,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当时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外表美,忽视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导致了女主人公精神疯狂扭曲,无知与荒唐。9.①荒唐的情节。妻子和祖母十几年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沉醉于“照镜子”且愚蠢的相信镜中所见,设计了这样荒唐可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虚伪人性的尖锐批判。②漫画式(夸张)的人物刻画。A小说将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形夸大,如我的妻子痴迷于镜子的怪异表现:看到镜中的自己后,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倒在地下,人事不知;照镜子后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等等。种种夸张表现,都加强了讽刺效果。B镜子“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两方面解说答出其一即可)③人物对比。妻子现实中的难看、笨拙与镜子里漂亮的对比,妻子沉迷于镜中魅力的自己,影射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怪异现象: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进而陶醉于自己心造的幻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自私自利”的定位不准确。曾祖母是一个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她的存在生动地说明乐于相信假象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一定社会基础,文中看不出曾祖母有自私自利一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进行对比”错。刻画曾祖母和妻子这两个人物是互相映衬的关系,而不是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1)分析客观原因根据“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被情”“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分析,那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并不存在的美貌与妩媚,满足了她的欲望与虚荣,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不能自拔;(2)分析主观原因根据“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分析,她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没有清醒的头脑,贪慕虚荣,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3)分析社会原因根据“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分析,契诃夫讽刺了时社会中像文中“妻子”一样逃避现实、沉迷于美好的虚像中无法自拔的人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过于追求外表美,不敢正视缺点,忽视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导致了女主人公精神疯狂扭曲,无知与荒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三要素即主题的分析鉴赏的能力。(1)荒唐的情节故“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分析,妻子和祖母十几年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沉醉于“照镜子”且愚蠢的相信镜中所见,设计了这样荒唐可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虚伪人性的尖锐批判。(2)漫画式(夸张)的人物刻画由“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的声音: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分析,“我”的妻子看到镜中的自己后,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倒在地下,人事不知;由“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分析,妻子照镜子后快乐神情举止,是她痴迷于镜子的怪异表现。小说将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形夸大,种种夸张表现,加强了讽刺效果。由“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分析,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3)人物对比由“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分析,妻子现实中的难看、笨拙与镜子里漂亮的对比,妻子沉迷于镜中魅力的自己,影射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怪异现象: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进而陶醉于自己心造的幻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刘开《孟涂文集·问说》)材料二: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三: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察窠,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于姊夫刘缓乞丐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年二十A余B欲读C班固D《汉书》E苦假借F不久G乃于姊夫刘缓H乞丐I书翰纸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用法不相同。B.寤,本义为睡醒,如《诗经·关雎》“寤寐思服”之“寤”;后引申为觉悟、认识到,文中即此义。C.婚冠,既指婚礼和冠礼,也可指婚冠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文中用以指求学时间比较晚。D.秉,持,手拿着。文中“秉烛夜行”形容光线微弱,视野不好;成语“秉烛夜游”旧时指及时行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学与问的关系,认为虽然大道理明白了,但仍有可能不能用于实际、不能了解具体细节。B.材料二从蒙鸠用羽毛作窝、系于苇草,结果风吹苇折、鸟蛋摔烂的故事写起,从而引出人生之悟。C.材料三以皇甫谧、刘绮等人为例,告诫子孙后代应当努力学习,学有所成,才能受到皇帝赏识。D.材料三用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劳作时也带上经书等事例,突出古人读书的优良品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2)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14.从上述三段材料中,你读出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A12.C13.(1)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灯烛难以置办(没钱购买灯烛),就常常买来荻草,(把它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2)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时长)吞食废纸充饥(填饱肚子)。14.①好问才能将学习引向深入。②读书学习要选择好的环境,接近有道德的人。③错过了最佳求学的时间,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学习无论何时都不晚)④读书要勤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时间词“年二十余”作句首主语,故可以在B处断开;“读”作谓语,“《汉书》”作宾语,“班固”作定语修饰“班固”,故应在E处断开;“苦假借不久”主语省略,“苦”是形容词作谓语,“假借不久”作“苦”的宾语,应在G处断开;故在B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所以”,都表方式,用来……的。句意: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人。/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B.正确。句意: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觉悟的例子。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受到皇帝赏识”说法有误。文中举这两人求学的例子是为了劝学,而不是为了受到皇帝的赏识的功利目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孤”,幼年丧父;“办”,置办、备办、购买;“然”,同“燃”,点燃。(2)“资”,钱财;“累日”,连日、多日;“爨”,生火煮饭;“实”,充实、充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概括为:好问才能将学习引向深入。(2)根据材料二“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概括为:读书学习要选择好的环境,接近有道德的人。(3)根据材料三“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概括为:错过了最佳求学的时间,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4)根据材料三“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概括为:读书要勤奋。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问,怎样解决呢?材料二: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人。材料三:曾子七十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古代人勤于学习,有用锥刺腿的,有求学投斧的,有利用雪光读书的,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梁朝彭城的刘绮,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荻草,把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邺。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元]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注],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注]刎颈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二两句,对仗工整,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描绘出渔夫生活的典型环境。B.三四两句运用典故,表明渔夫虽无生死之交,却有忘掉机心、彼此真心相待的朋友,远离人事倾轧。C.第五句以“点”字摹声绘形,形象写出白鹭、沙鸥在江面上飞掠、嬉戏的近景,语言清丽,风格俊逸。D.这首小令是元曲中“退隐”题材的代表作,用韵非常讲究,作为配乐曲词,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16.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请你聚焦“言浅意深”这一特点对这首元曲简要评析。【答案】15.C16.①选取常见意象和寻常景物,写景叙事自然明白。曲词开头选取“岸边”“渡口”“堤上”“滩头”四种色彩明艳的寻常景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引起读者对“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的想象,意蕴丰富。②虚词“虽无……却有……”的运用,强化了口语化特色,使得语言通俗质朴;有“白鹭沙鸥”为“忘机友”,则是借物写人,另有深意——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很难找到。③结尾直抒胸臆,“傲杀”二字直接写出渔夫对功名富贵的鄙视,明白如话;同时又寄寓了诗人自身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高洁情操,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不平之慨,内涵深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以‘点’字摹声绘形”错。此处“点”的意思是“碰触”,为动词,诗句意思是那些自由自在的鸥鹭不时碰触秋江,没有“摹声”。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拟写短评的能力。“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诗句选取常见意象和寻常景物,写景叙事自然明白。曲词开头选取“岸边”“渡口”“堤上”“滩头”四种色彩明艳的寻常景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就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同时也引起读者对“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的想象,意蕴丰富。“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虚词“虽无……却有……”的运用,强化了口语化特色,使得语言通俗质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此为借物写人。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很难找到。结尾直抒胸臆,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傲杀”二字直接写出渔夫对功名富贵的鄙视,明白如话;“傲”字,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同时又寄寓了诗人自身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高洁情操,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开篇,在琵琶女还未出场时,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声很有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夕阳映衬下,泰安城山水具有安详静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芙蓉”又称为“荷”“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常被文人骚客作为一种感情的象征运用于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忽闻水上琵琶声②.主人忘归客不发③.汶水、徂徕如画④.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⑤.涉江采芙蓉⑥.兰泽多芳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徂徕”“涉”“芙蓉”“喧”“莲”“清”“雕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今,儿童玩具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只有家长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商家在儿童玩具上“施展”各种手段,不仅使其种类功能越来越齐全,在其包装、造型上也是极尽所能,通过鲜艳炫目的色彩,呆萌可爱的造型,新奇流行的宣传文字,常常让小朋友们看一眼就转不了身、迈不动步。但是,成功的营销要有底线,售卖儿童玩具,必须把维护儿童安全健康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刻意模糊界限、打“擦边球”。最近,广受儿童喜爱的“假水”玩具,将“乳酸菌”“气泡水”等带有饮品特征的词语印在产品外观明显处,很可能误导孩童将其认成是饮料而食用;另外,儿童认知能力较弱,出于好奇贪玩或受旁人挑逗,()。事实上,“假水”玩具的实际产品名称为“水晶泥”,主要成分为水、聚乙烯醇(PVA)和色素组成,普遍存在硼元素含量较高,有的还含防腐剂,一旦误食,可能对健康带来危害。吸引消费者关注可以理解,但将食品做得不像食品,(),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比如“假水”玩具,做得越“逼真”越像饮料,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就越大。儿童玩具不同于一般商品,在外观和宣传上,适合采取更“保守”的方式,避免儿童和家长误读误判。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商家在儿童玩具上“施展”各种手段B.“假水”玩具的实际产品名称为“水晶泥”C.这类玩具做得越“逼真”越像饮料,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就越大D.在外观和宣传上,适合采取更“保守”的方式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句子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D19.事实上,“假水”玩具的实际产品名称为“水晶泥”,主要成分为水、聚乙烯(PVA)和色素,普遍存在硼元素含量较高的情况,有的还含防腐剂,一旦误食,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或:给健康带来危害)。20.为了吸引小朋友/也可能会尝试食用/将非食品类商品做得像食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引号作用和D项都是特殊含义。A.讽刺;B.特定称谓;C.强调。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三处病句:一是“主要成分为……组成”句式杂糅,可去掉“组成”;二是“存在硼元素含量较高”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的情况”;三是“对健康带来危害”搭配不当,“带来”改为“造成”。故句子可修改为:事实上,“假水”玩具的实际产品名称为“水晶泥”,主要成分为水、聚乙烯(PVA)和色素,普遍存在硼元素含量较高的情况,有的还含防腐剂,一旦误食,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或:给健康带来危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结尾句是“常常让小朋友们看一眼就转不了身、迈不动步”,可见此处是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可填“为了吸引小朋友”。第二处,对应前文的“食用”,此处还是谈因“出于好奇贪玩或受旁人挑逗”可能会“食用”,可填“也可能会尝试食用”。第三处,此处和“将食品做得不像食品”为对照句,结合后文“‘假水’玩具,做得越‘逼真’越像饮料”,可知此处可填“将非食品类商品做得像食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几个弯,不一会儿,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曼妙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__。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夏时的蓬勃绿意,也不似秋天时的灿灿金黄,它呈现的是北方冬日所独有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画面感,这一效果是怎样取得的?【答案】21.一望无际/熠熠生辉/浑然一体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