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化的思想大一统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见“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解析:汉初,为了复原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答案:A2.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A.《佛经》 B.《圣经》C.《五经》 D.《道德经》解析:汉代“讲经图”应为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供应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是()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 D.孔子解析:董仲舒汲取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答案:C4.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或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答案:C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化系统建立解析: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反映人们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人讲学,故B项错误;官立学校在奴隶社会就起先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化系统,故D项错误。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见。(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两种主见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缘由。(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解析:第(1)题依据“民善”“大一统”“绝其道”分析思想主见。第(2)题从春秋争霸和西汉巩固统一方面分析作用和缘由。第(3)题从正面和负面分析影响。答案:(1)主见:孔子主见“以德治民”;董仲舒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作用及缘由:孔子的主见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际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状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见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须要,被汉武帝接受。(3)影响: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行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其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基础巩固]1.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改变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复原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结束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本题材料的主旨为:汉初统治思想的改变由崇尚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B、C两项与题意不符;统治思想的这一改变实质上反应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心集权的政治意图,故D项正确。答案:D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C.《孟子》 D.《易经》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见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源自《春秋》。答案:A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改变,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故B项正确。答案:B4.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见()A.“百家争鸣” B.减弱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解析:由材料中“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以推断董仲舒认为不同学派观点各异,不利于思想统一,因此他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实力提升]5.《汉书·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见()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强调德、刑正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行,即主见以刑辅德。故选D项。答案:D6.(2024·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自然不行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斗争,生产力遭到严峻破坏,老百姓须要养精蓄锐,所以汉初才去以道家为主,汲取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峻威逼。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汲取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汲取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须要。顾答案为C。答案:C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成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折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在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见限制君权,故选C项;A项错在“否定”;B项错在“佛教”;D项错在“从根本上否定”。答案:C8.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分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须要,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神化王权,以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答案:A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行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惜百姓,假如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A项是孟子的主见,B项是荀子的主见;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它强调了天子必需实行仁政,否则上天就会赐予警告,因此说,新儒学的基础仍旧是“为政以德”仁政思想。答案:D10.在争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列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须要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思想上的统一,它的提出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推动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故C项正确。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见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主动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探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详细主见。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董仲舒提倡教化的主要缘由。(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