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
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
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
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
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
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
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Q)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
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
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
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⑴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
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
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
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幼时记趣》原文和译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
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
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
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
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
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
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
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
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
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I■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J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
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
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9"o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J
蛤蟆舌头T申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J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
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
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o《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
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我是今年新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名新教师,面对的也是刚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的新学生,因
而目前总体来说应该处于一个初步学习阶段。无论对我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
学习都可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幼时记趣》作为初中阶段孩子们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是也是存在一系列问题
的。具体反思如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
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
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
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过师生互动
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
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
通文章(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们以沈复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身份以自己
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趣事,结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了解了“观蚊如鹤","神
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体事情,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画面感。
与此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点拨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等,并同时穿插师生的诵读,这
样就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在第一课时中就培养了学
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作为刚刚从教的教师,我的课上的还不够成熟,对有些内容把握的还不到位,今后在具体的
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好每一课。
《幼时记趣》教案2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
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
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
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
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贝燃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
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潮向
译:
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
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
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3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其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
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
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校长(签字)
文言文
-: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
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至『。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
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
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噌,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拔山倒
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
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
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
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2)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4)私你作群鹤舞空()
(5)项为之强()(6)又留蚊于素帐中()
(7)作青云白鹤观()(8)果如鹤唳云端()
(9)凹者为壑()(10)盖一癞蛤蟆也()
2、、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2)其:必细察其纹理()
心之所向()使其冲烟飞鸣()
昂首观之()常蹲其身()
项为之强()神游其中()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
(3)为:项为之强()(4)以:徐喷以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虫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5)而:拔山倒树而来()(6)时:余忆童稚时()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时常有物外之趣()
(7)察:明察秋毫()(8)神:神游其中()
必细察其纹理()神定()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何不炳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背诵所学知识《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Q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幼时记趣》教案4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
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一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9眨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
启示?
七、教后记:
《幼时记趣》教案5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L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XX
教学方法:XX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
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
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蚊,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
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
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
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
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
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
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
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
察仔细的语句)O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
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
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
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6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
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一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
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
纯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4、
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找朋友》,拉近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
顾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
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
发文章《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械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
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
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
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
现代汉语翻译课文。5.借助想象,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识积
累,但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
文学活尤为重要。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模式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3重点难点评论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活动1幼时记趣评论
活动2幼时记趣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T长期
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TB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
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童稚()藐()小鹤唳()凹凸()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土砾()项为之
强()癞()蛤蟆
(四)正确朗读
见廖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幼时记趣评论
(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
2、交流指正
活动4幼时记趣评论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彳艮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识i己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复述本文作者的相关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齐读第一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综述了物外之趣。客观:眼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学习第二段,讨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
么?(心之所向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中的"山"、"树"指什么?
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齐读全文
活动5幼时记趣评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文章
2、观察身边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明天找同学分享。
《幼时记趣》教案8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两介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瞬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L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邈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
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
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
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
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
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杳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i)藐小(miao)鹤唳(H)凹凸(赴tii)沟壑(he)
庞然大物(pang)怡然称快(yi)土砾(li)项为之强(jiang)癞蛤蟆(la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一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杳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
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
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
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神游""以……为……"(①观察细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
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脆事,将自己印象最深
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想象奇特
教后感:
《幼时记趣》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
了作者惩罚、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
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
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
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一习得知识—拓展延伸一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
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
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
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
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一《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
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
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T立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
僮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
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
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企业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食品基础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美容外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程学院《系统建模与自控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中学化学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矿业大学《云计算基础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Verog数字系统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枣庄职业学院《汽车理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供销合同(完整版)
- 二零二五年企业存单质押担保贷款合同样本3篇
- 锅炉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手册
- 油气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洞察分析
- (2024)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1000只肉羊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
- 学校文印室外包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要目概览
- 好听简单的钢琴谱
- 技术咨询合同书(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监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