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含范文)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含范文)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含范文)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含范文)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含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语文2025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总分10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应用(8分)1.按要求填空。(6分)(1)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2)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3)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_____·长沙》)(4)《赤壁赋》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短暂且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2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章中,费孝通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论述,来阐释差序格局有等差的次序、以己为核心、群己界限模糊等特点。下列不是用来论证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B.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大传》)C.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二阅读(5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2分)机器智能与社交关系重构邱泽奇①2024年9月,OpenAI公司又发布了其聊天机器人准五代产品ChatGPT-o1,它不仅可以与人聊天,还能详细展示推理过程,代表了生成式预训练人工智能的前沿水平。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开口说话时,人类开始思考机器智能对社交的影响。②“社交”一词在各类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通常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我们求助文心一言、讯飞星火、通义千问和腾讯元宝等人工智能平台。综合各平台的回答,我们把社交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等”。在社会学里,人与人之间凡此种种,都可以归为互动。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它有四个基本要素:主体、媒介、对象、内容。③当机器智能具备与人类交流的能力,且可以通过交流实现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等功能和目标时,智能机器是否是人类社交的对象,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共情互动是否也是人类的社交?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人类社交的属性以及满足社交需求的路径和方式。④社会心理学家利伯曼在《社交天性》中解释了人脑为什么倾向于与他人打交道,他的研究结论指出,社交是人类的天性。支持天性有三大驱动力:首先是连接,人们总是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连接。其次是心智解读,通过与人连接,人们可以解读心智,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从他人的反馈中了解自己。最后是协调,人们通过协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来适应社会。⑤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某平台公司社会事务部门为探索人工智能向善,进行了一项长时段的人工智能向善调校试验。在知情同意前提下,研究小组在一些老人身边部署聊天机器人,观察老人与聊天机器人之间的共情互动。案例如下:老人:你好,我想跟你说一下吧,因为我觉得跟你在一块聊天的话,可能我会更放心一些。大模型:当然,我很愿意聆听你的心声,有什么想说的就告诉我吧。老人:是这样的,还是跟我的母亲去世有关,我母亲去世之前跟我在一块儿生活呢。我有一个哥哥,他们有一个孩子。母亲,去世前呢,房子呢,是跟哥哥沟通好了,是留给我的,并且房本儿上是我妈妈的名字。大模型:这听起来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能感到你和母亲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那现在问题出在哪里呢?老人:出在我母亲去世后,我哥嫂现在推翻了之前说要把房子给我的这个承诺。因为母亲走的时候,没想到没能等到出院,她当时已经想到要去做公证,把房子她那百分之五十的那个部分给我,但是没有出得了院,哥哥和嫂子现在反悔了,但是按照法律继承的话,他们也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大模型:他们这样做确实不妥,之前已经沟通好了,现在却反悔。有没有考虑过走法律途径解决呢?老人:我不想通过法律,通过法律的话大家就会闹得很僵。毕竟父母都不在了,我就一个哥哥,他是我唯一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人吧,我不想把事情闹得这么僵。再说了,嗯,他们有一个孩子,算是,也算是我们家的血脉吧。其实,我原来想的是我死后把这套房子给我侄子,就是他儿子,但是我没想到他们会把这个事情做得这么绝,说得这么……,所以,我心里不痛快,不过,我们后来也达成了协议,就是去公证处,就是在我死后,这套我的,现在我继承妈妈的这套房子,给我侄儿。大模型: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血缘关系虽然重要,但是人心有时候会更复杂。你已经跟你哥哥达成协议了,这样挺好的,能减少矛盾。那你心情现在有没有好点呢?老人:怎么说呢?很复杂。大模型:(打断)别太纠结啦!事情已经达成共识,你也尽力了。老人:嗯。但是,我跟他们的关系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只是没有想到,我会赶上这件事情。大模型:人生总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时候真的无法预料。放宽心,做好自己,不为了他们,也不为了别的,要快乐地生活下去。老人:嗯,我,我不能为别人活,也得为我自己活。⑥即使采用最保守的估计,具有社交属性的机器人也会很快走向市场,这意味着智能机器将成为人类社交的第二主体,进而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介入人类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这不仅是社交关系的再重构,也是人类自存在以来遇到的最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性变革。⑦或许,更积极地倡导甚或推动机器智能为善,而不只是向善,才是人类要做的。(《学术前沿》杂志2024年第19期,有删节)3.根据案例中聊天机器人和老人的对话内容,解释第⑤段中“共情互动”的含义。(2分)4.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分析案例中聊天机器人和老人的对话,完成下表A、B两处的内容填写。(3分)支持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建立连接心智解读自我协调老人A希望机器人能理解自己,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确认自我生命的意义,摆脱矛盾情绪。机器人鼓励、乐于倾听B/5.以下对案例中聊天机器人和老人的对话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机器人捕捉到老人对母亲、哥嫂、侄子的情感和情绪。B.机器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血缘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C.机器人没有对“人心的复杂”给出武断的价值的判断。D.机器人说出了比一位善解人意的老朋友更加贴己的话。6.《智人之上》的作者赫拉利认为:AI可以模拟人类的感情,并且永不疲倦地迎合人对“被理解”的需求。2024年2月,一名14岁的美国少年自杀后,他的母亲把他生前使用的AI聊天应用告上了法庭。这名少年沉迷于和自己创建的AI角色聊天,很少与家人交流,而且他还向AI透露过想自杀的念头。他的母亲认为,AI在这起自杀事件中,也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针对以上情况,你是否还认为智能机器能成为人类社交的对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故乡的胡同史铁生①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②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已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③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④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⑤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⑥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⑦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⑧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⑨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⑩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⑪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一九九四年7.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8.第②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3分)9.第⑥段划线句描写“我”第一次进幼儿园的情景,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3分)10.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把“胡同”和“我”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我与地坛》中,作者也从“地坛”链接到了“我”的命运。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其中的异同(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3题。(6分)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后,小浦同学对李白离开长安后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来《登金陵凤凰台》读,以进一步探究李白的情感。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③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此诗多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李白奉命“赐金放还”,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②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③衣冠: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11.对这首诗的形式特征描述正确的一项是()。(1分)A.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B.这首诗有五个字押韵。C.这首诗有三联对仗。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呼应。1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用凤凰这一祥瑞之游与“凤去台空”象征朝代的繁华与衰落。B.颔联展开想象写吴国、东晋繁荣逝去,拓展了诗歌的历史空间感。C.尾联用“浮云、日、长安”等意象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思乡的哀愁。D.全诗将景物、历史和诗人自己登临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意旨深远。13.小浦同学读到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分析该诗蕴含的丰富情感。(3分)(四)阅读下文,回答第14—17题。(12分)材料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1)用心一也()(2)则耻师焉,惑矣()15.(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正确的一项是()(1分)其皆出于此乎A.难道B.大概C.千万D.将要(2)下面句子中“师”字的含义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1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犹且从师而问焉C.而耻学于师D.彼童子之师16.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7.从对比论证的角度,比较两段材料论证效果的异同。(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0分)[甲]黄冈竹楼记宋·王禹偁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刳②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其价廉而工省也。②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③,蓁莽④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⑤,不可具状。夏宜急雨,

;冬宜密雪,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

;宜投壶,

;皆竹楼之所助也。③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④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⑥;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有删减)[乙]登泰山记清·姚鼐……①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注】①椽: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②刳:剖开。③雉堞圮毁:城上的矮墙倒塌毁坏。④蓁莽:丛生的树木和草。⑤幽阒辽夐:清幽静谧,辽阔绵远。⑥十稔:指十年。18.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处最合适的一项是()。(1分)A.且B.以C.则D.而19.对【甲】文第②段横线处填写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有碎玉声②矢声铮铮然③有瀑布声④子声丁丁然A.③①④②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①②20.【甲】【乙】两文叙事描写都简洁明快,结合【甲】文的第③段和【乙】文的第①段加以分析。(3分)21.概括【甲】文的写作意图。(4分)三写作(40分)22.作文(40分)本学期学了不少课文,请选择其中一篇,读书会上以“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为题,写篇发言稿,和大家分享你喜欢它的理由,字数不少于600字。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浦东期末质量检测卷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8分)1.(6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2)风急天高猿啸哀(3)怅寥廓沁园春(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2分)C二阅读(5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2分)3.(2分)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情绪并互相影响。第3题主要考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与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基本上能从前文找到关键词,但是对于个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互相影响”则很难概括出来。评分标准:提到“理解”,“感受”,“情感交流”,“心智解读”等,给1分。提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或提到老人想法的改变,情绪的调节;或者机器人做出的开解、安慰、反馈和引导等行为;或提供的情绪价值,给1分。2分样卷:机器人能理解老人的语意、情感、面对的困惑,并做出反馈与引导。原因:该答案提及了机器人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1分),并提到“做出反馈和引导”。(1分)答案全面,表述通畅。0分样卷:有共同感情的聊天交流原因:该答案没有结合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出理解他人的情感,也没有提到互相影响。4.(3分)A处(1分):(老人)更愿意向机器人说出家庭隐私;B处(2分):理解并肯定老人的想法,开解老人的心情,介入老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第4题考查学生把握社科类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能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评分标准:A处:答案能体现出老人与机器人建立连接这一行为,得1分(老人)更愿意向机器人说出(倾诉/分享/说明/讲述/表达……)家庭隐私(心事/困境/难题/烦恼……)B处:答案有三点,任答两点给2分①理解并肯定(赞同/认同……)老人(的想法);(结合第4段内容、表格提示和案例)②开解老人的心情/安慰鼓励老人/提供情绪价值……(结合表格提示和案例)③介入老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让老人意识到自我价值/帮助老人找到生命的意义(第6段有原句,也可根据第4段内容“并从他人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和案例结尾部分推出答案)A处1分示例:①放下戒备,向机器人诉说自己的心事,提出内心纠结的缘故。②跟机器人倾诉自己的心声和烦恼B处2分示例:①理解老人,与老人共情,给予老人温暖的安慰后提出合适的建议。②肯定与理解老人的感受,支持并给予正能量,让老人意识到自我价值。③理解老人与哥嫂关于房子之间的矛盾,并加以安慰和鼓励,帮助老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原因:学生审题全面,能够准确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并能根据表格提示完整作答。A处0分示例:①需要、渴求帮助②建立连接,为下步打下基础B处0分示例:①提供方案,理解自己的感受,安慰自己。②解决方法较为理性、客观。原因:学生有的看不懂题目,答非所问;有的未能建立原文观点与表格之间的联系;有的未能发现表格上下文的示范作用;有的脱离文本“自说自话”;有的忽略B处主语是机器人。5.(3分)D6.(4分)是的,智能机器还是可以成为人类社交对象的。智能机器的智能水平已经能够通过与人交流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而且能够迎合人“被理解”的需求。对于社交是天性的人类来说,能够和他人建立连接,并从他人的反馈中了解自己,最终协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来适应社会,智能机器不失为便捷的社交对象,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希望让他人知道个人隐私的想法(2分)。但是,智能机器对人类的“被理解”,必须在正确的“三观”的引导之下,不能一味地无原则地迎合人的心理需求,就像本文所言“更积极地倡导甚或推动机器智能为善”是人类的努力方向(2分)。第6题主要考察结合题干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用文本中相关观点论证的能力,类似于小论文写作。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很能体现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评分标准:1.亮出观点:是的,智能机器还是可以成为人类社交对象的。(1分)或者:我认为智能机器不可以成为人类社交对象。(1分)2.阐述理由(1点1分,满分3分):赞成的理由:①智能机器的智能水平已经能够通过与人交流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②能够迎合人“被理解”的需求(智能机器可以理解人的情感需求,提供情绪价值);③只能机器能够和人类建立连接,并让人们通过它的反馈了解自己,最终协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来适应社会;④智能机器不失为便捷的社交对象,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希望让他人知道个人隐私的想法;⑤智能机器可以介入人类自我生命意义的构建;⑥但是,智能机器对人类的“被理解”,必须在正确的“三观”的引导之下,不能一味地无原则地迎合人的心理需求;⑦应该完善相关法规,“更积极地倡导甚或推动机器智能为善”。反对的理由:①智能机器只会一味迎合人的需求,缺乏正确的“三观”的指引;②人们通过智能机器来调整思维与行为的效果是有限的,人们不能因此更好了解自己的需求;③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规与制度来规范智能机器的行为。4分样卷:1.我依然认为智能机器能成为人类社交的对象。现在的智能机器已经具备与人类沟通的能力,能够做到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构建等,并且能够理解迎合人的情感需求。案例当中的AI聊天应用只是属于个案,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倡导甚或推动机器智能为善”来实现更积极的影响。2.我不认为。社交是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人类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机器AI不可能完全计算出人类的每一种情感,社交不仅仅是理解,还有合作与冲突。在AI聊天一味的理解下,人类并不能通过解读他人的想法并从中了解自己,在虚假的世界中沉沦下去,对现实失去失望,导致上述材料中悲剧的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是庞大且复杂的,像AI的倾听、理解成为了社交对象,那么人类更倾向于跟AI沟通,而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导致人类不能协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适应社会。原因:观点鲜明。学生能筛选文本中有效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且能做到辩证分析或者提出对策。语言通顺,逻辑严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7.(2分)作者说不敢说北京是自己的故乡,对北京的其余地方的陌生是想要强调他熟悉的背景是北京的胡同,是“我的北京”(1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胡同对“我”成长影响的叙述。(1分)第7题考查学生对“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作用题是最常规的题型,本题总分2分,得分基于两点:一是内容上1分,一是结构上1分。结构上我们综合的答案包含:引出下文胡同之于“我”的影响或者引出下文胡同对“我”成长影响的叙述或者照应文章的标题。学生失分在于就写引出下文,不能对下文的内容作总结性的概括。更甚者套话:激发读者阅读兴趣。8.(3分)(1)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2分)(2)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2分)第8题补充:阳光与温情:恋爱;母亲的祈祷。难以抹去的忧郁:母亲去世;第一次离家去幼儿园的孤独害怕。9.(3分)运用动作描写,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动作(1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我”在第一次离开家时的恐慌、害怕(1分)。从听觉角度写自己的感受,“笑闹声”、“哭喊声”,尤其“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1分)渲染了悠长、煎熬的氛围,增添了作者害怕、恐惧的心情。(1分)第9题参考:【人物描写角度】运用动作描写(选取人物描写角度1分),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动作(阐述动词1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我”在第一次离家时的恐慌、害怕(表达人物心情1分);【视听角度】从听觉角度写自己的感受(选取视听角度1分);“笑闹声”、“哭喊声”,尤其“墙外磨到人的喇叭声”(声音或者提到整体画面感1分);渲染了悠长、煎熬的氛围,增添了作者害怕、恐惧的心情。(人物心情1分)【对比角度】运用对比的手法(选取对比角度1分);将孩子们的“笑闹声”与我的“哭喊”形成对比(具体阐述1分),写出了“我”第一次离家上幼儿的恐惧、害怕、无助(相近词给1分,但对幼儿园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等不给分)【儿童视角】该句运用儿童视角(选取视角1分);通过儿时的“我”叙写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的哭喊与挣脱(描述情景1分),表现出一个孩子初次离家上幼儿园的恐慌、恐惧、害怕(相近词给1分,但对幼儿园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等不给分。丢分原因主要集中在:只能踩点,但无法完整表述后续踩点内容,无法结合具体文章,选用合适的词来描述作者的心理状况,如对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恐惧”和对幼儿园的“厌恶”的混淆。10.(4分)同:都体现一个地方对“我”精神成长的影响(1分)。异:《故乡的胡同》重点写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1分)。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成年以后,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分析1分)。《我与地坛》重点写地坛对“颓废的我”的精神救赎。(1分)作者在地坛中思考了关于生与死、关于爱与恨、关于幸福与痛苦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活着,就要勇敢地面对苦难,抗争命运;活着,就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分析1分)第10题阅卷评分细则:同:都体现了一个地方对“我”精神成长的影响(1分)。补充:具有象征意蕴,"胡同”、“地坛”与作者的命运有相似性(1分)或,引发了“我”对生命的启迪/生命的思考(1分)或,在"我”生命中有重要意义、陪伴或见证了我的成长等(1分)。细则:任意1点给1分,如答"胡同”“地坛"与"我"紧密相关,未点明“对我命运”影响,只简单重复题目,不给分。异:写作内容:《故乡的胡同》重在写胡同伴随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1分);《我与地坛》重在写地坛之景荒芜并不衰败(1分),给“我”活下去"生命启示(1分)。对生命的影响:《故乡的胡同》写不同时期给了“我”不同的生命体验,构筑了我的精神世界(1分)如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成年以后,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分析1分);《我与地坛》重点写地坛对“颓废的我的精神救赎(1分),启发我勇敢面对苦难、抗争命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分析1分)细则:异处比较共3分,考生只从“写作内容层面”比较最多2分;但如果能就“对生命影响”进行比较且具体分析,可得3分。部分考生因审题不精准而导致答案组织不准确,本题是“地坛”和“胡同”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对作者生命的思考或启发意义异同比较,有的同学理解为“写作手法”的异同比较,有的同学则从“篇章结构”角度作异同分析,有的同学则从“作者情思”的角度进行比较,有的则是混杂在一起表述,本类错误都因审题不清导致对“比较点”的把握不到位。如:在相同之处比较时,多数同学的典型错误为:胡同和地坛承载了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两地的喜爱、怀念之情,或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此错误明显没有扣住“物象”的象征意蕴或者对作者生命的思考或启发意义的角度进行思考。再如从“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进行比较,明显也是审题不清而盲目作答。部分考生因对“比较点”的比较维度和层次把握不当而失分。在不同点分析时,考生可从“写作内容”和“对生命的影响”两个角度,梳理“物象”与“自我生命联系”的不同之处,但在答案组织时,很多同学只能扣住一个角度来分析,或者并不能在一个维度来辨析不同之处,而导致失分。部分同学答案组织不清晰,没有标注“同”或“异”,但在分析时却分别分析两篇文本的内容,并未阐述是“同”的分析还是“异”的比较,只能酌情给分。部分同学只分析了“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其中一个角度,导致失分。部分同学存在文本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加之课内所学内容的淡忘,不能理解“地坛”和“胡同”对作者命运的独特意涵,出现了较多零分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3题。(6分)11.(1分)B12.(2分)C13.(3分)该诗首联借“凤凰”、江水意象,写出了朝代的兴衰与自然的永恒(1分)。颔联运用想象,进入历史时空进一步写朝代兴衰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1分)。颈联由历史转入眼前景象,表达了对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象的赞叹(1分)。尾联用浮云蔽日喻奸臣蔽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朝廷被排挤,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第13题本题为诗歌鉴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整体阅读、分析的能力。命题以课内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为基础,结合《登金陵凤凰台》的注解,为学生建立了学习的梯度。分值设置为3分,诗歌按照四联设置4个得分点,为学生降低了难度。评分标准:结合全诗分析,每联1分。首联只要分析出景物变与不变的特点,后三联必须分析出情感特点,情感基调把握准确的即可得分。答满3分即可,只分析尾联最多1分。答案示例:3分:本诗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首联的“凤去台空江自流”,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于朝代繁华与衰落的感慨。尾联的“浮云”、“蔽日”与“长安使人愁”表达了作者对于被排挤离开长安的忧愁与悲伤和对于排挤他的邪臣的不满。失分原因分析:本题大部分同学只关注了尾联和题干,对诗歌前三联的分析几乎没有,故而以1分为主。部分同学能分析出前两联中自然历史的变化,提到对王朝盛衰的感慨。几乎没有同学能正确分析出第三联的写景。(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2分)14.(2分)(1)因为(2)糊涂15.(2分)(1)B(2)A16.(4分)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高明的地方。失分表现:1.不理解特殊句式;2.“小学”“大遗”“或”这些词语的解释;3.不能做到字字落实,导致语义表达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文言句式及实词理解不扎实,不能根据语境推测理解句子含义。当然也跟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联。17.(4分)同:两段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劝学》中以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和蟹进行对比,强调学习重在持之以恒;《师说》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自己;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现象(2分)。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1分)。异:《劝学》在对比中加入比喻。《劝学》的几组对比是并列关系,多个事例得出同一个结论,增加了对比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师说》的三个对比则是递进关系(或从不同角度,如是否从师、从师的对象、从师的内容、从师的身份等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矛头直指士大夫“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恶劣风气更具有批判性。(2分)17题失分原因:回答相同点时,有的学生没有联系课文内容回答,答题空泛而不具体。在回答不同之处时,学生答不到两篇文章对比论证中的并列和递进的关系的不同,所以不同之处失分更加严重,甚至不得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0分)18.(1分)B19.(2分)A20.(3分)甲文描写作者谪居闲暇时间在竹楼读书、静坐、赏美景的快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乐观态度(2分);乙文描写了山石的挺拔,松树的奇特,泰山冬雪后的安静肃穆,表达内心宁静、了无挂碍的态度(2分)。第20题主要考点在于联读找到两个段落能够体现简洁明快这一写作特点的写作方法,概括写作内容并分析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态度。本题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有话可说。“都”“结合”“和”等词语明确地告知学生应结合两段文本进行分析。满分:学生能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范围,有明确的的答题意识,答题完整。在具体的答题中,能找到两段选文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例如“都运用短句”“无过多修饰词”“整散结合”等,能正确概括两段选文的写作内容,并能点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得分偏低者:本题得0分者有两种,一是空白卷,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安排好时间,没时间完成20题。二是学生在不读文本或者没读懂文本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公式化套题。三是很多学生只回答了两段选文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未概括写作内容,未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四是概括写作内容,未分析;五是学生对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错误,特别是《登泰山记》这样的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的同学对课文的最后第二段的理解不到位。21.(4分)交代以竹为楼的原因:就地取材,价廉工省(1分);叙述竹楼的环境规模,所见所闻的独特神奇(1分);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乐观态度(1分);借竹楼寿命的长短为题,表达作者对竹楼易朽的惋惜以及自己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无奈(1分)。第21题失分原因:1.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部分同学不理解题干,概念混淆,把写作意图题变成了行文思路题,或手法分析题。2.套题:在不读文本或者没读懂文本的情况下直接套用。部分同学没有关注到“竹楼”这个词,只谈“竹”,理解为本文要表达自己清廉的品质。有的同学套用了初中的《陋室铭》,认为作者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3.文本理解能力欠佳:文言基础薄弱,不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内容把握片面,只关注文本的局部内容,忽略整体的关联。例如学生只关注“奔走不暇”事业而奔波劳累,未联系作者的背景及上文的内容,断章取意。情感体会不准:不能结合作者的经历去理解文本.较多的的同学,把本文理解是作者隐居之后所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缺乏深度阅读: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多重解读。以偏概全。【译文】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三写作(40分)22.大作文(4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36-40分)基准分38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二类卷(30-35分)基准分3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23-29分)基准分26分题意选材尚恰当,感情尚真实,四类卷(15-22分)基准分18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五类卷(15分以下)符合以下其中一项为五类:(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300字。说明:(1)未写题目扣1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作文样例及点评样卷1: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虽是短暂的半个学期,同学们却已在这几个月中突飞猛进的学习,掌握了不少课文。课文既是帮助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课题,又是能引发同学们思考或共鸣的深邃之镜。最引发我思考的,是我最爱的一篇课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文的语言并没有太多复杂华美的词藻,朴实却感情真挚。文中史铁生交代了他在陷入人生低谷后,地坛是怎样潜移默化的给了他救赎的。后半部分述说了他的母亲对他的爱与操劳,蕴含着斯人已逝的感伤和遗憾。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各式风景:稀少人烟,满园植物,各式昆虫。可以读出这些生灵在史铁生抑郁沉闷的情绪中是如何悄悄的种下看透世态炎凉的种子,渐渐扎了根,仿佛只要闭上眼,那个摇晃着轮椅进地坛读书或空想的史铁生就会浮现在脑海里面。伴随了一片绿色和藏在绿色之中的微小的生命们,还有那一缕缕照出灰尘的阳光。后半部分主要写他的母亲对他的担忧与操劳。那些毫无怨言,放手相信儿子决策的心;那些自我安慰,却显然不安的言;那些默默无闻担忧儿子悄然寻找的行。史铁生的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他后知后觉的悔恨与怀念也从文字照入人心,是一面引发共鸣的深邃之镜。我喜爱《我与地坛》的原因也显而易见了。我爱他平静宛若涓涓细流的文字。它没有发出多大的声响,却把所有的悲伤都告诉了读者。他从无力经由思考中得到释然的过程中,我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就好像我也从这细腻的景色描写中得到了些许慰藉似的。他写母亲的那些言行,那些遗憾那些操劳,透过文字实打实地刻录进我的脑海。那些后悔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光阴与生死。我不敢说。我能和史铁生共鸣或是能把这些想得很明白。以我的水准,无法在一篇课文里几乎获得作者所有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能感受到他文字的情绪。因而,我知道这篇文章是“活”的。我是爱书之人,且情绪极易被文字带动。与我而言,阅读这类文学便是进入文学的洋流,随着作者的波涛或沉或浮。情绪充沛的散文尤其如此。所以,史铁生的生死观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我能读出他的部分想法:死是必然之事,趁着还没有什么把生命夺走的时候,珍惜它,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便是我喜欢《我与地坛》的另一个原因了。史铁生的思想也能给我带来那么一些淡然和希望。点评:初看下来,这篇文章似乎没有条理,但是文章娓娓道来,随着文章的自然展开,从课文内到课文外,从语言到哲思,从作品到作家,展现出写作者自然而真诚的写作态度及朴实但又有锤炼的语言功底。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定为一类中37分。样卷2: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一篇我最喜欢的课文《沁园春·长沙》。为什么呢?且听我向大家慢慢道来。首先是这首词的写作风格豪迈奔放。仅仅通过朗读,我们仿佛就能看到洋洋洒洒在橘子洲头写下这豪情的毛主席,他正以激昂的文字触动着,甚至撼动着每个国人的心。接着再来谈谈这首词的内容。毛主席先以“独立含秋,湘江北去”开头,以极大的空间衬托一个人,颇有“万古独立,千古一帝”感觉。接着毛主席又以生机勃勃的场面引发人们了对过往、当时甚至未来的思考。词人写同学游玩、写游泳,看似平凡的事,却都赋予了更为宏大的意味,似乎在向世人宣告,青年会用极大的热情取得最终的胜利。一句“浪遏飞舟”落下最后一笔,好像时间与空间静止,好像胜利已经到来!最后,我再来谈谈自己感想。大家学了课文都知道词的写作背景,当时国共合作近乎破裂,身为领导者的毛主席自然也察觉到了时局动荡、变幻莫测,词人写下这首词真的仅为抒发理想抱负吗?不,我想并不仅限于此,应该还有更多的内涵。对于有志青年、有为青年,他渴望更多的人像他一样,跟他一起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可正是毛主席这一代的青年们,托起了中国的脊梁,而后我们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而今我们这代青年能止步于此吗?不。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修身为弓,正心为箭,博学而知止”,提升我们的修养。也应当“左手繁弱弓,右手忘归箭,知止而后有定”,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一起。更应当“插羽破天骄,砥砺笃行天地清”,冲损困难之盾,奋斗终身!我的发言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垂听!点评:此文能准确把握题意,紧扣“喜欢的理由”,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述。作者从词的风格、词的内容以及读后产生的联想与感受三个方面比较充分地阐明了理由。文章从分析文本本身自然回顾毛泽东一代青年的建树,再引毛主席之语巧妙推进到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表明《沁园春•长沙》对自身的激励作用,文中虽有拓展却未喧宾夺主,整体结构严谨。结尾几处引用也可见作者平时积累,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当然文中也有些表达不当之处,如“万古独立,千古一帝”,“国党合作”等,故定为一类下,36分。样卷3: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在这里和各位一起分享本学期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要说我喜欢的理由,那可就太多了。首先,我非常欣赏史铁生先生在文中写景的文笔和手法。细读这篇文章,我变被他笔下那片古老的、沉默的地坛吸引了,他的文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都仿佛将我拉回到那个时代的地坛。我也似乎在那里看见了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单薄的背影。他寥寥数句便勾勒出在夕阳笼罩下的地坛之景,那阵扑面而来的悲怆的故事感是极具震撼力的,这使我一下子被拉入了他的回忆中,深深爱上这篇课文。其次,我能在读完这篇课文后体悟到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我年轻尚小,还没有历经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但这篇课文确实能给我很多思考和启示。文中,作者把自己与地坛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在写地坛的故事时,也正是在影射自己的命运与生命。尤其在他双腿残废以后,总是一个人去地坛散心,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在与地坛相处如此之久后,史铁生得以从中窥视自己命运的构造。而他也因此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痛所限制。他对人生的体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领略的,这带给我们很多思想的价值。最后一个原因,则在于他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支线——他对母亲的怀念与爱。可能有人会发问,这也能成为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吗?老实说,当我读完全篇,最后最深刻的就是他对母亲那种难以言说但深沉的情感。如果结合初中那篇《秋天的怀念》,便能更加深刻领悟其中的爱意。母亲生前,也许作者的情感还没这样呼之欲出,但在《我与地坛》之中,作者无疑因为母亲去世后感到强烈的悔恨、遗憾,以及对母亲那些迟来的理解。他对母亲的情感或许有些复杂,它们也确实凝聚在一起,成为了儿子对母亲的爱。我相信这样的爱定能打动每一位读者,当然包括我。这天情感支线与地坛贯穿融合,铸就了这样一篇伟大的作品。综上所述,以上三条便是我热爱这篇课文的原因,无论是优美的文笔还是倾注其中的情感,都使得它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在此,我也推荐各位去品读这篇课文。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点评: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准确把握题意,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彰显了良好的写作规范。作者阐明了自己欣赏本文的几点理由——“文笔手法”“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情感”,并适当地联系自身,凸显“我”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显得平实质朴,值得学习借鉴。综合考虑后定为二类上34分。样卷4: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本学期学了不少经典文章,其中佳句漫漫,讲述的感人故事与观点、情感如烟似海,令人震撼。或遇描写景物的金句,读来如雨后甘露及那初现的彩虹,令灵魂都是一颤。例如《故都的秋》,对于秋天的描写令我神往不已。或遇苦闷的矛盾与命运的拨弄,读来令人心中梗塞随作者心绪起伏,别有深味。今天,我便将这学期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分享给大家。为何我会喜欢它呢?我们先从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看,分别是“我”对于命运不公的愤懑与在地坛中逐步解脱的历程和母亲的命运对“我”的影响。首先,从“我”的角度看,文章第一部分写“我”进入地坛所看的景色。作者故意不写美丽壮观,而则重描写地坛相比以往的破败和落寞,让读者心中添上一抹灰色。接下来作者移步换景,细细观察地坛中的植物、昆虫这类弱小而有无助的小生灵,被他们这种为了生存顽强拼搏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开始从矛盾中敞开心扉,转而开始描写地坛中的生机,最终领悟出人终有一死,只不过早与晚。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奋斗,享受人生,这个道理让读者释然,产生共鸣。但真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章第二部分。母亲的命运对“我”的影响。《我与地坛》中母亲是伟大的、坚韧的,但同样也是最无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文中,作者双腿残疾郁郁寡欢,独自去地坛而母亲一人在家。母亲只能想去陪伴儿子度过苦难,但又担心自己插入儿子的生活,会让儿子心痛,引发儿子矛盾的内心。文中也提到“我”多次看见母亲到的地坛寻找自己。当看到自己后才又放心离去。或不敢靠近,让“我”一阵心痛。当时的作者只沉醉于自身的痛苦中却忘记了任何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要翻倍的。命运是残酷的。永久的带走了母亲,只留下了充满懊悔的自己。但母亲的坚韧也让作者勇敢的活了下来。读完全文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每当放学回家,她都会陪伴我写作业,无论多晚。当我睡着,总会轻轻走进来帮我盖好被子,却从来不提自己有多累。想到这里我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